㈠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什么
孔子收学费收的是束脩,即一把(十条)肉干,旧时常用作馈赠的一般性礼物,孔子私人设立学校开门招生,提倡“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束是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㈡ 中国古代的孔子教学为什么要收费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的孔子是我国着名的大教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想学习的人集中起来上课的人,而孔子的学生很多很多,那么,孔子是否收取学生们的学费呢?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孔子说:“只有教育,没有受教育的差别分类。”
当然,有学者对这种我们一贯理解的解释不太认同。比如谢质彬先生就从汉语句式入手分析了这个词的意思。即要弄清楚什么叫“有教无类”,得先弄清楚“有A无B”这种句式。这种句式在汉语中有四种意思:一,只有A,没有B,比如有勇无谋、有名无实;二,有A,没有非A(B),比如有增无减、有过之无不及;三,既有A又没有A,比如有意无意、有一搭没一搭;四,如果有A,就没有B,比如有备无患、有恃无恐。
不过孔子收学费也是为了维护日常的开销,并不是拿这个来盈利,因为还有很多交不起学费的人也可以跟着他一起学习,从这点来看孔子并不是为了学费,而是想真正的传播文化。
从古至今,关于孔子教学是否收费的问题一直都是有争议的,不过无论他是否收费,都为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㈢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孔子教学生要收取的学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孔子要他的学生初见面时给他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这是他收费的最低标准。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腊肉,我从没有不教他的。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㈣ 孔子主要收什么学费A.干肉B.粮食C.布帛D.铜币
干肉。自---行束脩---以上。孔子以前的时代,男子十五入学,要“行束脩”,孔子是在说,自十五以上来找我学知识的,我没有不教的。郑玄不愧是大儒,似乎也能解释的通,而且也不违背“有教无类”的原则
束脩 10条干肉
㈤ 孔子收的学费是什么
孔子教学生要收取的学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孔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束修就是十条捆拢在一起的腊肉。孔子要他的学生初见面时给他送十条腊肉,作为学费。这是他收费的最低标准。凡自愿给我送上十条腊肉,我从没有不教他的。孔子就这样简单。孔子说,不好意思,本人也有家小,每日青菜豆腐总不可少,就收那么一点点、一点点。
(5)孔子收什么费用扩展阅读
孔子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影响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有名字记录流传的,大概有七十余位。其中孔子最欣赏的优秀弟子。他们是:
颜回(字子渊)、闵损(字子骞)、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端木赐(字子贡)
卜商(字子夏)、言偃(字子游)
仲由(子路,少孔子9岁)鲁人,卞之野人,尝食藜霍,负米百里之外。
颜路(颜回之父)鲁人
曾点(曾参之父)鲁人
公冶长(孔子之侄女婿)齐人,曾坐牢
孟懿子(鲁国贵族)
南宫敬叔(鲁国贵族)
冉耕(伯牛,少孔子7岁,冉雍之叔伯辈)鲁人
闵损(子骞、少孔子15岁)鲁人,事父母至孝
孔子本身是贵族出身,政治上仍力谋恢复旧制度(复周礼),但在教育方面,他却主张打破一切界限,让人人都有机会接受教育。他一手把官学转为私学,把属于贵族的知识材艺传授给一般庶民。他所收的学生,就阶级身份以致资质方面来说,都是相当复杂且多元的。
他对自己的学生,不论贫富、不别亲疏贵贱,均一视同仁。有的学生父子两代,或叔侄两代来求学的,如颜路、颜回父子、曾点、曾参父子,冉耕、冉雍叔侄。有的学生终生跟随他,如子路、颜渊、子贡等。
㈥ 孔子教学生要收学费的吗.
孔子教学生要收费是人所共知的事。孔子的学
费是10条干肉,名曰束修,虽然名义上是学生的见面礼,
实际是给老师的酬劳。想来孔子并不十分殷实,但也不
穷,因为他一生有3000学生,专门收干肉怕也够他生活,
何况他还兼职做官,拿些俸禄。此外,他的学生子贡做大
买卖,可以经常给老先生一些资助,所以孔子当年比起
现在的教授,可能要风光得多。
㈦ 孔子收徒弟的学费是
学费为十条肉干
见《论语·述而篇》。
子曰:“自行束脩(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注释】
(1)束脩:脩,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㈧ 孔子收学费主要收的是什么
孔子收的学费是十条肉干。从《论语·述而篇》可以看出: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脩”。
解释:束脩,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被称为“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
唐代学校中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教师在接受此项礼物时,还须奉行相当的礼节,束脩的致送,表示学生对教师的尊敬。
古人对老师是十分尊敬的,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因此,在孩子入学拜师时,人们一般都要给老师送上珍贵的“束脩”作为见面礼。学费即是“束脩数条”,束脩就是咸猪肉,后来基本上就是拜师费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学费。
㈨ 孔子收徒,不要银钱只要干肉,这是为何
我觉得孔子这样做是有考虑自己生活的,毕竟自己也需要养活很多的人,他凭借自己的知识换取报酬是可以理解的。当然,相对于当时其它老师的收费,其实孔子的收费是比较合适的。此外,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打破了人们获得知识的藩篱。如果人们想要获取知识,无论你是皇宫贵族还是贫苦百姓,在孔子眼中都一视同仁,只需要拿上十条干肉便可以成为他的弟子。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这么做相当于把知识传播给了更多的人,但受困于历史的局限和自己的能力,他才会用“十条干肉”作为拜师费用,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伟大一面,让他受到千百年来人们的推崇和热爱。
㈩ 孔子说“白行束惰以上”,他收学费的标准是什么
大约在鲁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三十岁的时候,创办了私立“孔子学院”,开始设教授徒(钱穆《论语新注》)。孔子早期弟子颜无繇、仲由、曾点、冉伯牛、闵损、冉求、仲弓、颜回、高柴、公西赤等人先后从学。孔子周游列国回鲁后,有若、曾参、言偃、卜商、颛孙师等人又先后从学。
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被收学费”的,这玷污了孔子圣人之名。《后汉书·伏湛传》有“杜诗荐湛自行束脩,讫无毁玷”语,《后汉书·延笃传》亦有“吾自行束脩以来”语,注解将“束脩”解释为“束带修饰”。郑玄注《论语》,将“束脩”注为“谓年十五以上也”。李泽厚《论语今读》亦采用上述说法,认为这与孔子所讲“十有五而志于学”,书传“十五入小学”相应。于是,本章就可以翻译为:“从十五岁以上的人,我是没有不教的。”
关山远认为,由古人说话的句法来看,儒家《十三经》里,没有任何一处是以“自行……以上”来表达的,而“自……以上”的句法则出现两次,都是在《周礼·秋官司寇》里,原文是“自/生齿/以上”,亦即从“长出牙齿”(约一岁)以上的小孩,才可以登录在户口上。而“自行束脩以上”句读成“自行/束脩/以上”,就可能有“自己带着/薄礼或学费/来见我的”这种意思。因此,正确的句读和解释是“自/行束修/以上”,也就是说,自十五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