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入库的成本怎么计算
确定出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然后用每一种产品的总成本/每种产品的产量。入库成本就是库存商品的生产成本或者购货成本,以及能够归属于入库产品达到入库前状态的直接成本,如运输途中的搬运费、储存费等。材料入库成本的五种实际计价在系统可以自动完成,它们的核算过程是通过单据的记账功能实现的。记账后,系统将所输入的入库单据登记存货明细账。
【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是指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通常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企业的成本预测和企业的经营决策等存在直接影响。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已否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
【库存商品的成本】
1、购入的存货,其成本包括:买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包括挑选整理中发生的工、费支出和挑选整理过程中所发生的数量损耗、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和其他费用。
2、自制的存货,包括自制原材料、自制包装物、自制低值易耗品、自制半成品及库存商品等,其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的各项实际支出。
3、委托外单位加工完成的存货,包括加工后的原材料、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半成品、产成品等,其成本包括实际耗用的原材料或者半成品、加工费、装卸费、保险费、委托加工的往返运输费等费用以及按规定应计入成本的税费。
❷ 怎样算库存成本
针对你的问题回答如下
材料成本差异(42000-41500+1000)/(18500+41500)=2.5%
库存材料实际成本18500+1000+41500+(42000-41500)=61500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30000*2.5%=750
发出材料实际成本30000+750=30750
月末库存材料实际成本61500-30750=30750
你的问题已回答完毕
希望下次在回答你的提问
2009-04-21
08:52
上海
❸ 库存商品成本怎么算
成本价*数量=结转金额;数量 = 月末库存。
成本价 = 平均成本,每次进货时更新成本价,新成本价=(旧成本价*旧库存数 + 本次进货价*本次进货数)/(旧库存数+本次进货数)。
要加工再销售的成本:购进半成品成本+加工费+人工费+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还要看你公司的性质,有没有其他的费用支出,像运费什么的)加工成品的进入库存商品科目,金额就是以上总额。
(3)进库成本怎么算扩展阅读:
库存商品成本注意事项:
按照单位所属行业正确使用会计科目。
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成本费用核算,掌握成本费用列支范围、扣除标准。
熟悉税收政策、各种税费的税率、计提依据等。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各种账簿要设置齐全,如总账、明细账、日记账等。
根据转过来的各种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审核无误后,编制记账凭证。
❹ 如何计算库存成本
按财务的方法有好几个,但常用的一般是先进先出法和先进后出法,目前是先进先出用的比较多. 存货计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先进先出法。是假定先收到存货先发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存货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方法。计算公式为: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先收到存货的单价2.后进先出法。是假定后收到的存货先发出或先耗用,并根据这种存货流转次序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先进先出法正好相反,其特点是:期末结存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反映最早进货的成本,而发出存货的成本则最为按近存货近期的成本水平。计算公式为: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发出存货数量×后收到存货的单价 3.加权平均法。是根据期初存货结存和本期收入存货的数量和进价成本,期末一次计算存货的本期加权平均单价,以此作为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价值的单价,以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加权平均单价=(期初存货成本+本期收入存货成本)/(期初存货数量+本期收入存货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加权平均单价4.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按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原理,在每次收货以后,立即根据库存存货数量和总成本,计算出新的平均单位成本,以计算本期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结存存货价值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 移动加权平均单价=(以前结存货成本+本批收入存货成本)/(以前存货数量+本批收入存货数量)本期发出存货成本=本期发出存货数量×移动加权平均单价在物价上涨时,发出存货的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会使本期成本接近当期水平,减少利润中水分,期末存货价值偏低,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使本期成本偏低,利润中水分加大,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实现不了稳健性目的。 1、月末加权平均法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具适用性。加权平均法指在月末进行一次加权平均单价计算,平时无法从数据库“账簿”中得到结存存货的单价,在计算机条件下当暂估入库进行时无法进行存货的核算。所以月末加权平均法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2、采用FIFO和LIFO方法的利与弊。采用先进先出法(FIFO)和后进先出法(LIFO)这两种方法,平时数据库“账簿”中有结存单价。因此当暂估存货入库时可以实时得到相应的入库价格。但是,在物价变动时期对财务的影响比较显着。采用先进先出法,当物价上涨时,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存货的库存价值;物价下跌时会低估收益和资产。采用后进先出法,结果正好相反。在物价变动的一定时期,采用某一方法对企业可能有利,但当形势逆转时,则会对企业有不良影响。 3、个别计价法的局限性。采用个别计价法平时账簿中也可能随时得到暂估存货的入库成本,可以掌握发出存货成本和实际库存情况。但这种方法要求根据采购批别,挂上标签,分别存放,分别保管,以便发出时识别是哪批购进的。对于普通存货,若采用这种方法,会计核算不成问题,但仓库部门工作量太大,仓储、保管费用太高。个另计价法只适合于量少、价高的贵重物品。 4、移动加权平均法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可采用的最优方法。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每次收入存货后,立即根据现有存货的总价值和总数量计算出新的单位成本。每发出一批存货都要根据发出存货的数量和前一次进货时计算的平均单位成本确定发出存货成本和结存存货的价值,这种方法能及时提供存货的成本资料。在手工条件下移动加权平均成本法因计算工作相当繁琐、计算量太大而很少采用,但在计算机条件下,计算机高速计算的优势正好弥补了这一缺陷,使移动加权平均法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可操作性,并且对暂估入库存货的成本的确定非常有利。 通过分析可知:移动加权平均法所确定的存货单价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最接近暂估存货实际单价的,而且这一方法在计算机条件下可以充分发挥其长处,克服其弱势,移动加权平均法是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中确定暂估存货入账价值的最佳选择。
❺ 知道领料和入库,怎么核算成本啊
凡事都要按规矩办,以前不管啥原因,就不要管它了,接手后一定要盘点一次,购进原材料、辅助总额减去盘存金额,可以视为车间生产使用的材料成本。
❻ 我想问下,生产企业的库存商品的入库单价和出库单价怎么算的
首先要确定你们仓库的材料计价方法,是先进先出法,还是加权平均法还是后进先出发等等,再根据发出数量、结存数量确定领用原材料的成本(价格*数量=等于领用成本)及结存成本的金额,如果是先进先出法,则按照本期实际库存的先后顺序(数量为准*该批单价)计算发出成本,如果该批数量不够则加上递延发出数量*该批单价,加总得出发出(领用)成本,当月库存成本=上期成本金额+本期购进成本金额-发出成本金额----即到推法
❼ 原材料进出库的成本核算
按照你出库的原材料,借:生产成本
代:原材料
借:制造费用
代:现金等
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代:制造费用
结转入库
借:库存商品
代:生产成本
库存商品就是你的成本,包括所有的
❽ 库存商品的成本价是如何算的
一般纳税人:含税价格/1.17 小规模:含税价格/1.03
❾ 产品入库金额怎么计算
成本计算有两种办法:
1、正算,将原材料、工资、折旧等在生产成本账户归集,完工后转库存商品,售出后转主营业务成本。就是说,从开始往后一步步汇集与核算。
2、倒算,按照历史经验,计算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按比例结转。使用这种方法,要定期盘点,将差额补记到当期,否则越滚越多,最后账实严重不符。
(9)进库成本怎么算扩展阅读
办理商品入库凭证签收、分发登帐手续。根据验收结果,由保管员在商品入库单上逐项按实签收,并注明实收数量和堆码仓位。其中一联加盖仓储企业印章后退还货主,作为仓储企业收货凭证,一联交货区记帐员登记“代管商品明细帐”,一联由保管员留存,登记“商品保管卡”。
在财会部门设有表处“代管商品物资”帐户情况下,商品入库凭证尚应增加一联送交财会部门,据以登记“代管商品物资”帐户。
❿ 农副产品怎样计算入库成本和进项税
购入农产品,应按照购入农产品的买价和13%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借记“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按买价扣除进项税额后的余额,借记“材料采购、”“商品采购”等科目;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贷记“应付帐款”、“银行存款”等科目。
1、购进时
借:原材料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现金(或银行存款)
2、支付运费时,可以按7%抵扣进项税
借:营业费用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现金等
2009-10-23 17:24 补充问题
偶想知道的是怎么转出..怎么转呢
1、免税农产品转出时
借:原材料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转出)
2、购进的农产品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购进的货物改变用途等原因
借:处理财产损溢、应付福利费等科目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