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应纳税额与应纳税所得额的区别
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为,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而应纳税额是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的税率。也就是说,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计算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应纳税额是企业在应纳所得税额基础上按照适用的税率计算的应缴纳的所得税税额。
举例说明一下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的区别。比如,某企业2020年取得产品销售收入5000万元,应结转产品销售成本3000万元,发生销售费用800万元,管理费用500万元,财务费用100万元,计入成本费用中的实发工资总额300万元,缴付工会经费5万元、职工福利费30万元、职工教育经费10万元。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计算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不考虑成本费用税前扣除比例和标准,以及调整因素)。
应纳税所得额=5000万元-3000万元-800万元-500万元-100万元-5万元-30万元-10万元=555万元
2020年企业应缴纳企业所得税税额=555万元*25%=138.75万元。
应纳税额。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应纳税额是企业需要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额。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两个因素。应缴纳所得税额等于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减免税额-抵免税额。
应纳税所得额。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
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均不得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有两种方法,即直接计算法和间接计算法。
直接计算法的应纳税所得额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和允许弥补的亏损后额余额。
间接计算法是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加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确认的应纳税所得额。其计算公式为,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纳税调整项目金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税法规定范围与会计规定不一致的项目需要调整的金额;二是税法规定扣除标准与会计规定不一致的项目需要调整的金额。
总之,应纳税所得额与应纳税额的区别,应纳税所得额是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为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而应纳税额是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税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
‘贰’ 结转销售成本如何做会计分录
1、销售产品(以万元为单位):
借:应收账款 12,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256.41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43.59
2、结转成本(以万元为单位)
借:主营业务成本8,500
贷:库存商品8,500
3、结转利润(以万元为单位)
借:主营业务收入10,256.41
借:本年利润8,500
贷:本年利润10,256.41
贷:主营业务成本 8,500
(2)应结转销售成本多少万元扩展阅读
销售成本的账户设置:
在企业产生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的同一会计期间,根据库存商品的出库单等单据,会计核算人员需要结转已销售产品或已售出材料等的相关成本,通常设置有“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其他业务成本”
销售成本的账户账务处理:期(月)末,企业应根据本期(月)销售各种商品、提供各种劳务等实际成本,计算应结转的主营业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库存商品”“劳务成本”等科目。
在结转其他业务收入的同一会计期间,企业应根据本期应结转的其他业务成本金额,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