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么是成本法
成本法主要针对的是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适用情况是对能够实施控制的企业或者是子公司(即占股在50%以上)。成本法下,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是不发生变化的(除了增资或处置)。
㈡ 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物流成本分析的成本指标: 物流成本降低率,指物流成本的降低额与物流成本基数之比。物流成本降低率=物流成本降低额/基期物流成本总额
×100%
其中,物流成本降低额=基期物流成本总额-报告期物流成本总额 同样方法,按现代物流企业各个作业中心的各项作业来设置物流成本指标,具体包括装卸、运输、仓储、配送等各项作业,例如运输、装卸作业总成本及单位成本其中,每种运输方式的单位成本以费用/吨公里来表示。平均仓储成本,指仓储费用之和与库存平均额之比。平均仓储成本=仓储费用之和/平均库存额
×100%单位存储成本:存储成本以费用/吨天来表示。因为存储总是和搬运联系在一起,搬运成本也可以纳入到存储成本中。搬运成本随着产品搬运量自
然增长,是相对变化的,反映了每一单位产品生产量的搬运边际成本。
存储成本和搬运成本之和构成了单位存储成本,以费用/吨表示。配送作业总成本及单位成本物流管理和行政成本是以单位运输成本和单位仓储成本之和的百分比来计算的。
一、 看懂成本——从财务报表看成本,从成本看企业
企业资金流、信息流与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中与成本相关的主要指标及其信息内涵
案例分析:从成本数据分析企业管理问题
二、 看重成本——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产品产量决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产品定价决策中的成本分析
案例分析:从成本结构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案例分析:自制还是外包?租赁还是购买?
三、 看住成本——如何控制成本
洞若观火——标准成本制: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
运筹帷幄——目标成本法:研发环节的成本控制
落实到人——成本控制责任会计系统的设计
未雨绸缪——内部控制系统中的成本控制
四、 看准成本——你的成本数据是准确的吗?
成本核算模式选择
分批法、分步法及其案例
常用成本核算方法及其对企业管理的误导
让你对企业耳目一新的作业成本法
五、 看透成本
从战略高度看成本——企业战略决策中的成本分析
从客户角度看成本——营销与采购管理中的成本分析
从生命周期看成本——质量控制中的成本分析
从员工立场看成本——成本管理与绩效管理的关系。
1,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2,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3,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成本分析含前期投入、固定投入、材料投入、人力资源、日常运营投入、广告投入、能耗投入等等费用的总合。</p>
㈢ 资产评估中成本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成本法就是在现实条件下重新购置或建造一个全新状态的评估对象,所需的全部成本减去评估对象的实体性陈旧贬值、功能性陈旧贬值和经济性陈旧贬值后的差额,以其作为评估对象现实价值的一种评估方法。
成本法的优点:
成本法作为国际上公认的资产评估三大基本方法之一,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特别是对于不存在无形陈旧贬值或贬值不大的资产来说,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只需要确定重置成本和实体损耗贬值,从而确定两个评估参数的资料,计算的依据又比较具体,并且很容易被搜集到,因此该方法在资产评估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特别适合使用在评估单项资产和没有收益,市场上又难找到交易参照物的评估对象。
成本法的缺点:
由于成本法本身特殊的性质,市场上不易找到交易参照物的和没有收益的单项资产,因此需要进行价值评估的并不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成本法在现实应用中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运用成本法评估资产时,往往容易将无形资产漏掉,为了防止评估结果的不实,还需要再使用收益法或市场法进行验证,也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㈣ 成本会计主要分析哪些指标
1.成本核算。
--这是成本分析的基础,成本核算产出的数据能否跳出报财务报表服务于成本分析与控制,关键看你司用何种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的方法核算,标准成本制度虽然近来被创新产业吐槽颇多,但主流制造业企业还是在用它做成本分析与控制,可鉴于民企的普遍特点(如LZ列的第3点),标准成本制度恐怕会用得走了样,如果标准都粗放或不准确,不能代表管理者合理的计划和预期,那么差异分析就没什么用了~ 如果核算不用标准成本,那么成本分析的重要基础就来源于是否有合理细致的成本计划,以及做成本计划的逻辑。所以不论是成本分析,还是财务其他什么方面的分析,“计划”都是非常重要的职能,计划职能的成熟度直接关系着你是否有足够的“基准”供你分析。
2.仓库收发的管控。(我司把生产放在第一位,账面游戏,财务和仓管自己玩)
--这点是关于存货分析的,存货是工厂财务管控分析的一项重要工作。不知道你司是怎么管控仓库的,我觉得这还是要从存货流转整套流程的完善做起(从材料入库到成品发货每一个移动事项都是一个子流程),如果流程不改进,那财务只能是case by case地去管控,这种管控都是事后的、查漏补缺型的,对改进绩效没有太大作用。
3.跑车间,BOM的核对(技术部试产后,定了BOM之后就一概不理会。)
--括号里的内容证明LZ公司的生产控制职能(ECC或PMC)的管理基础差,BOM准确度居然还需要财务去参与推进核对。。。这也证明以此为基础运行标准成本制度相当有难度。不过这现象在国内企业中挺普遍的,不仅民企,有的国企也是,我曾到一个地方性国企(规模挺大挺知名的)调研制造成本的核算过程,他们是ERP上线以后几年,产品的工艺路线却从没维护过,定额工时数据成了束之高阁的摆设,到底有没有按最新的工艺条件和生产效率进行评估修正,财务不得而知。难怪我以前做成本管理咨询时在一些并购国内企业的财务尽职调查报告中都读到类似的披露——“产品成本计算所依据的各项资源消耗的定额数据粗放或陈旧,导致生产成本分析结果粗略和可信度不高”。
4.5S的推进。
--这个靠谱,5S是精益制造生产管理模式中的一部分,叫做可视化工厂,外资的制造工厂一般都比较重视。但以你司前3点的描述,推5S貌似超前了点吧,建议你们先把基础管理控制工作做好了(如改进第2-3条,好好整合仓储、采购、计划和PMC职能的流程)再搞那些高大上的玩意是正途。我曾在另一个挺知名的汽车国企听财务总监侃侃而谈他的计划,什么方面要推进搞作业成本法,什么方面要推进价值工程,我真挺无语的,其实他们公司AP的核销还搞得不清不楚呢,因为他们公司这么大了,别说没有集成的ERP,就连财务核算系统也只上了一个用友的总账模块,我真不知道以这种数据和管理基础他怎么去推作业成本法和价值工程。。。
5.刁难采购。
--路子是对的(我以前也经常干这事),不过愿闻其详LZ是怎么刁难的:我是2楼斑竹提到的《500强企业财务分析实务》一书的作者,书中第5章大多是来自我原来在某外资制造工厂从事成本与存货管理工作5年的经验总结,可供楼主参考,具体方法你不一定能用,原因就是我上面解释的那些,民营企业管理成熟度的差距造成很多先进的管理控制方法不能直接用。但是希望可以给楼主些启发,就是在考虑怎么做成本分析之前,怎样去完善运营部门的基础管理工作,从这方面入手给业务部门提建议,而不是象那位汽车国企的财务总监一样跳过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去搞那些高大上的东西。
㈤ 加权平均成本法的参数选取
1、r1选取
由于我国市场不完全发达很难获得公司债券投资回报率,一般采用央行公布的长期贷款利率作为标准。
2、w1选取
w1取公司近三年实际长期负债与总投资的比值的算数平均数
w1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股东权益)】/3
3、w2选取
w2=1- w1
4、r2选取
r2采用资本定价模型(CAPM)确定
r2=Rf+β×(Rm—Rf)+Rs
式中:Rf—无风险报酬率
Rm—市场预期投资回报率
β—贝塔系数
Rs—委估企业特有风险超额收益率
Rf 选取近十年期国债利率平均值
Rm 选取同行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的平均值
β 选取同行业上市公司周系数的平均值
Rs 选取公司净资产与规模效应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