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利用会计手段造假的方式有哪些
(存货方面.)废品、边角料收入不记账。主要是工业企业的金属边角料、铁肖、铜肖、铝肖、残次品、已利用过的包装物、液体等。
这些收入多为现金收入,是个体经营者收购。纳税人将这些收入存入私人账户,少数应用在职工福利上,如:食堂补助,极个别用于上缴管理费,多数用在吃喝玩乐和送礼上。
(销项税方面)市场经济下的营销方式多变,返利销售是厂家为占领市场,对商家经营本厂产品低于市场价格的利益补偿,是新产品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是市场营销策略的组成部分。
其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商家销售厂家一定数量的产品,并按时付完货款,厂家按一定比例返还现金。二是返还实物、产品、或者配件。
商家接到这些现金、实物后,现金不入账也不作价外收入,更不作“进项税额转出”,形成账外经营。
(合并报表方面)母公司,下挂靠多家子公司,涉及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部分的业务全部在母公司核算,其他任由子公司,子公司每年向母公司上缴一定的管理费。
(1)生产成本如何作假扩展阅读:
会计造假的原因
1.两权分离是会计造假产生的根本原因
两权分离是指资本所有权和资本运作权的分离,也就是说,所有者拥有的资产不是自己管理运作,而是委托他人完成管理运作任务。在两权分离的过程中,资本所有权与资本运作权应该是一个统一体,无论是资本的所有者还是资本的运作者,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最大化的盈余。
但是,在实现这个最大化盈余的过程中,必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对盈余分配比例问题,资本所有者总是希望凭借对财产的最终拥有权分享全部盈余,而资本运作者却希望保留一定比例盈余扩大生产经营,甚至还要考虑自身的回报(表现为薪水、福利等)。
2.监督乏力,是会计造假产生的重要原因
(1)从会计监督来看:因会计受聘于单位,使得其本身所具有会计监督功能因种种原因而被严重削弱,对单位财务收支等经济活动无法进行监督。
(2)从审计监督来看,首先是内部审计监督乏力,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因种种原因形同虚设。其次是外部审计监督乏力,外部监督主要体现在民间审计上,有些民间审计单位为了争取“回头客”,就对“顾客”提供优质“服务”,有的还承诺保证委托人不出问题,以至出现了虚假的审计报告。
(3)从综合监督来看,各监督部门如财税、审计、物价等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力,影响综合监督的效果。
(4)从执法监督来看,虽然每年都有各种各样的执法检查,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法不严,对查出的问题没有严肃处理,导致会计造假事件的不断出现。
‘贰’ 会计“造假”虚增指标手段有哪些
手段之一:虚构业务事项,虚增收入规模
个别企业为了完成下达的收入考核指标,采取售后退货不冲减收入的方式虚构销售业务、虚增营业收入,甚至采取先出售再回购的方式,达到买卖双方均虚增营业收入、虚增营业成本。
如某上市公司为避免被标注ST,年末虚构向主要销售方的销售业务,并于次年3月份进行售后退货账务处理。某国有企业向另一国有企业销售一宗商品,确认收入后再从购货方以相同销售价格购入同宗商品,确认为营业成本。实际上,“销售”的商品均未出库,买卖双方也未支付交易对价,所谓的“销售”行为仅仅是几张合同和几笔账务记录。
近期,财政部发布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第二十六号中对焦作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关联方之间的购销业务,以与非关联第三方的名义核算,虚增收入成本6.6亿元以及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湖北发电有限公司合并报表内部抵销不充分,多计收入、成本1.04亿元的违规问题进行了披露。企业上述做法均是通过虚构业务事项,进而实现虚增收入的不同形式表现。
手段之二:利用补助补贴,虚增利润规模
某些企业为了完成上级公司下达的收入、利润刚性增长指标,不得不采取非常规手段迎合考核要求完成绩效任务。这些非常规手段中,收到各类补助和补贴资金对形成利润增长的影响最为直接。对企业而言,一种方式是将以前年度形成的利润结余以补助的名义在考核年度结转为当期利润;另一种方式是争取政府补贴资金,一次性或分期结转为当期利润。
如某电信公司将前期改制过程中留存的利润以政府补助名义在考核期结转,仅此一项就实现当年利润增长4000万元。据2013年中报披露,66家上市公司截止8月2日收到政府补贴项目资金共计15亿元,这部分资金不论在2013年全额计入利润或者按项目受益期分摊计入利润,都将对资本市场造成重大影响。
手段之三:操纵合并范围,虚增企业规模
企业一般通过组织生产和销售,取得合法收入,并将资金用于提高生产能力,进而形成资产积累和规模提升,实现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但一些企业采取对外投资的方式,取得对其他企业的控制权,扩大合并报表编制范围,实现企业各项指标快速增长、企业规模快速扩张。
‘叁’ 企业常见的财务造假方法
公司财务造假是一个全流程覆盖所有公司运营层面系统性的操作,我也从审计师过来人的身份以及过往经验且一一道来:
1 首先,财务造假一般需要虚增收入或利润,因此通过关联交易应该是比较直接的方法。设立表面并无关系的关联方,伪造大额购销交易记录。这种情况下一般的审计程序(询证,抽凭等)可能失效。因此,审计过程中,对于关联交易的识别是重中之重,很多的anti fraud程序会过程中采用,比如重大经销商客户实地走访,抽取样本对相关工商注册信息进行核查,看是否被审计公司相关的地址,以及其地址是否真实存在,公司设立时间,营业范围注册资本等是否合适,董监高是否为公司高管等等,当然审计师是有局限性的,对于部分确实表面并无关联的也看起来没有问题也只得放过,但是相关程序必须要做足。
2 从存货的角度,伪造大额销售交易量的同时,从成本角度也需要进行匹配,因此从采购环节入手,直到生产流程的成本归集以及存货销售的全流程,均需要进行财务造假。造假方式最简单的也可以通过无表面联系的关联方入手,伪造虚增采购成本,生产流程和成本归集也需要进行虚增造假,最后发货相关单据等也需要进行造假。当然,也有前述流程只有最后一个流程进行造假的,比如真实采购真实生产,但是不实际销售发货,而仅仅存放于仓库进行伪装,仅仅伪造发货销售单据,或者发货至外租的存放点进行存放,而不进行实际销售。这种情况下理论上只是对存货进行虚假发货,是一个截止性的造假,因为相关程序理论上不可持续,仅仅是为完成当年或当期目标进行的应急处理。从审计角度,审计师执行的程序就多了,采购端的一般性程序以及刚刚提及的anti fraud程序,另外存货实地盘点是很重要anti fraud的流程(当然往往也是很被忽视和被糊弄的流程),帐到实实到帐的随机抽取盘点实物确认,有的时候因为很多原因相关程序可能执行了但是并没有到位,所以很多时候很难发现问题。场外仓库的问题需要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抽样,看货运费用是否合适,外运终点是否为客户终端,是否有不正常的大额外场租金费用等等。
3 最后造假需要实现的是虚构现金流转。所有交易到最后都需要转化为现金进行体现,因此对于货币现金的核查就是所有anti fraud程序中的重中之重。刚刚所有所说的交易,到最后都需要落实到现金的流入流出之中。对于财务造假来说,简单的话就是伪造大额系统内财务交易记录,或者伪造大额未实际发生的现金交易记录,这种造假方式只需要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系统中进行操作,而不经过独立第三方的体系流转(比如银行账户或者支付宝等),这是非常可疑的操作,也很容易被发现猫腻,一般勤勉尽责的审计师都会注意到这部分的问题。难度大点的造假,需要对银行流水也进行伪造,这里说的伪造不是指ps假的银行流水(当然这也时有发生,但是实在太傻了),而是通过真金白银伪造大额现金流转,当然现金的获取流转留存也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想要把货币现金做的天衣无缝,需要股东或者高管团队有大量现金储备在体外流转,这个成本也是很高的,在不出现纰漏的情况下伪造假帐其实需要财务造假经验以及非常强的团队执行力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其实财务造假要做的天衣无缝确实是一门学问,不是谁都能做得到的,有如此能力的团队,最后去用在财务造假上,实在让人唏嘘,这样的能力,要是把心思放在主业上,估计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就了。
会计学堂专注财会培训,30天让你成为会计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