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摊余成本法和市值法的区别是什么
与摊余成本法不同,市值估值法同时考虑了投资债券的票面利率以及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估值损益;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于大家认识到产品潜在的波动和投资的风险。
目前摊余成本法是采用实际利率进行摊销,所以如果是折价或溢价买入债券,那么每天的收益计算会复杂一些,并不是每天收益为固定值,但还是可以近似理解为“将到期收益分摊到每一天”。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货币基金每日单位净值都是1,是没有变动的,变化的是每日万分收益和七日年化来反应基金收益。
1、摊余成本法
(1)定义:
摊余成本法是指计算基金净值时,可不使用基金投资标的的市场价值,而将投资标的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考虑其买入时溢价或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的估值方式。
(2)举例:
大家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过去基本都是使用的摊余成本法,也正是摊余成本法的使用让大家有了理财收益绝对保证的错觉。假设你买了一个100块,票面利息4%的债券,持有满一年的话,本息和一共104块。按照摊余成本法的计算方法,大家每天的收益是怎么计算的呢?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算出每天的收益。按照这种算法,大家每天能拿到的收益都是固定的。
然而,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债券的价格事实上随着利率的变化有波动,可能涨,也可能跌。单纯的使用摊余成本法会让各位忽略掉潜在的风险,事实上大家也确实忽略掉了。于是按照资管新规的要求,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下,理财使用市值法计价成为各家银行必须要做的事情。
2、市值法
相对于于摊余成本法,市值法在考虑票面利率的同时,也考虑了由于市值波动带来的公允价格的波动。同样的100元,4%票面收益的债券,摊余成本法在计算每天的收益时,先用4%除以365,乘以100元,然后在加上当天的市值波动。这样,你每天的收益就不是固定的了,市值可能高,也可能低,波动性加大了。极端情况下,你可能要承担收益为负的风险!相信大家已经有了体会,现在各家银行推出的很多净值型理财产品波动性确实大了,并且不会再出现预期收益的字样了。
总体来说,市值法的使用更有利于大家认识到产品潜在的波动和投资的风险。
2. 请问投资: 股票摊薄成本是指不断的降低持有股票的成本价。投资者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摊
因为你不是全部卖完的,所以15元卖出的200股除了成本的2000元以外,赢利的1000元继续留在这只股票账上,于是留下的200股成本就变成5元一股了。当你再以10元的价格买进200股时,你持有的400股中200股成本是5元一股,200股成本是10元一股,一平均每股成本就成为7.50元了。
3. 摊余成本怎么算
问题一:请问摊余成本怎么计算?谢谢!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计提减值-已收回本金
问题二:会计中摊余成本的概念是什么?期初的摊余成本怎么计算 我给你两个公式,你自己套就可以了。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按实际利率计算的投资收益-现金流入-收回的本金-已计提的减值准备
最早一期的摊余成本一笑拦般等于实际的付现金额
再给你解释一下摊余成本,摊余成本实际上是由于发行债券、贷款等金融资产采用溢价或折价方式所造成的,由于当时是溢价或折价罚行,那么发行价和面值之间就产生了差异,以后各期是对该差异的调整,最终是摊销到面值的。这个是个财务管理的概念,简单的说就是发行价摊销了本期利息调整金额后的余额就是摊余成本,就是摊销过后的成本
问题三:期初摊余成本如何计算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初摊余成本就是实际支付的款项加另外支付的交易费用,但是应该扣除应该确认为应收利息的部分。从如下分录可以看出:
借: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
应收利息
贷:银行存款(实际支付的所有的款项)
问题四:持有至到期的摊余成本是什么?具体怎么计算? 摊余成本,要考虑资产减值损失,不考虑公允价值变动。
摊余成本就是未来现金流入现值。
例如,企业投资三年期债券,面值100万,票面利率10%,支付90万,实际利率i.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企业购买这个债券,三年的现金流入是第一年利息收入,第二年利息收入,第三年利息收入+本金收回.
企业做出这个投资,实际的收益收回的钱是1)第一年末利息(100X10%)10万,2)第二年末利息10万,3)第三年末利息10万,4)还有第三年末本金收回(100-90)
那么企业实际赚的上面4部分钱,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呢?(折现)
我们用实际利率折现,也就是真实的收益率。
折现后的金额,假设为90万,也就是期初的摊余成本(未来现金流入.)
正是因为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
所以,如果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持有至到期投资,确认减值,摊余成本也要把减值考虑再内。下一期计算实际收益时,要把(上一期的摊余成本-减值)X实际利率。
如果是未来公允价值减小(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确认账面价值),账面价值随之减少。但是摊余成本=未来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减少,并不一定未来可收回金额减少,所以摊余成本不考虑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稻丁特训804401818
问题五:请问期末摊余成本的计算公式: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这个公式是怎样来的? 首先,这个公式不成立哈: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正确的应该是,无论是折价发行还是溢价发行还是平价发行: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期初摊余成本(1+实际利率)-应收利息
如果是平价发行的话,实际利率和票面利率一致,摊余成本就是票面价值。
为什么该期的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呢?不是应该是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吗?这样算好像不符合原理啊。
两种算法应该是殊途同归的哈。用用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来计算,这是财务管理现金流的观念,而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个人觉得是财务会计的观念,两个方法算出来的梗额应该是一致的。
问题六:摊余成本怎样计算 1、长期应付款按照摊余成本计量,并按照摊余成本列报。就是例题中摊余成本一列,金额等于长期应付款总账余额减去未确认融资费用总账余额。实际利率就是财务管理中的内含报酬率。这里需要注意一下的就是实际利率摊销法。基本思路可以参照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额摊销方法卜升御,基本是异曲同工。实际利率的选择一般会给出,不需要考生计算。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相互参照:长期应付款是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明细科目,未确认融资费用是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明细科目。那么长期应付款的摊余成本=长期应付款的账面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型岩2、关于具有融资性质的理解。一般如果分期的年限超过三年的就可以理解为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如果是少于三年的分期付款购买基本上不需要折现来考虑。对于分期收款销售来说,按照收款额度来确认销售。分期付款购买也是按照实际的付款额来确认入账价值。3、不管是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还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付款购买,如果是有安装工程的,那么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都需要计入到在建工程中,也就是资本化处理。这个需要记住。另外安装期完成的,为确认融资费用的摊销就全部确认为当期的财务费用。这个实际上就是企业确认的融资利息支出。对于融资出租方来分期收款销售方来说,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其实就是属于企业的融资利息收入,要冲减企业当期的财务费用。但是为实现融资收益的摊销并不是征收营业税的范围。因为不管是融资租出固定资产还是具有融资性质的分期收款销售产品来说都是实质上的分期收款销售行为,那么税法上都是作为销售增值税应税产品来处理的,那么作为混合销售征收增值税。如果能合理区分利息收入的可以按照含税价格处理。一般情况收到的租金都是无法区分融资性质的利息收入的。
问题七:债券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参考内容:dongao/....shtml
问题八:如何理解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摊余成本是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投资收益-应收利息-已收回的本金-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揣投资的账面价值
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①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②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③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④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⑤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问题九:持有至到期投资,摊余成本怎么算。 在资产负债表日做分录:
借:应收利息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贷:投资收益(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持有至到期投资利息调整(差额)
年末的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折价摊销额/-溢价摊销额(分录的借放差额表示“折价摊销额”,贷方表示“溢价摊销额”)
问题十:请问摊余成本怎么计算?谢谢!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息率-本金*票面利息率-计提减值-已收回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