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沉没成本是什么
——往往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决策会受到沉没成本的很大影响。
但是在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结论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意思就是你以前为做一件事所投入的时间金钱情感这些都已经无法回来,已经沉没掉了,他们不应该影响你当下的决策。
道理很简单,但是做起来难吗?非常难。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学有多少人是在学校里混日子,但是只有少部分人意识到自身没有成长,但是又不愿意抛弃这么多年投入的时间,所以一直就混到毕业,拿一个文凭;再比如我们去看电影,看了十分钟就觉得是一部烂片不喜欢看,但是我们还是会坐到电影结束,哪怕睡到电影结束。我们生活中大量的决策都是这样的,被沉没成本影响,让我们无法根据现在的情形以及自我的原则主动选择。
罗胖都在讲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面对选择的时候应该怎么去选择,大部分的人面对选择时都会出现下面三种情况:
偏好快收益,偏好确定性
这也是我之前在吴伯凡老师文章中看到的穷人思维,穷人思维就是希望作出的选择马上就会有收益,而且只关注眼前利益,没有自己的原则,同时当机会出现时,更多看到的是风险而不是机会;
不愿放弃存量
就像文章开头讲的,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受到太多沉没成本的影响,无法放弃存量,人的带宽是有限的,不愿放弃存量,那么也就收获不到增量;
没有根本原则
感觉做事情从来没有核心原则,所做出的选择全部像是应激反应;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选择?
我们需要回到我们选择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把目光从别人那里移开,不要比较,不管做什么选择,都以最根本的那个原则作为参照点,不断的用那个参照点自我纠错。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是刚刚离开校园的小白,在事业上,你的第一性原理是什么,就是成长学习啊,那么你所做的选择就应该以这个为参照点,不要去关心你身边的同学谁谁进了什么企业,一个月拿多少钱,那些都不是你应该关注的点;其实简单来讲就是你的目的要明确。这里有一个我从罗胖文章中看到的公式:
你的成就=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原谅我不会打平方的符号)
就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揪住一个原则,也就是你的核心价值观,如果是企业就像企业的使命,抓住不放,面对选择时,无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都用这个原理做决策。
就拿我自己来讲,在事业上,我的核心算法就是成长,当我面对选择的时候我就问自己,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成长,有什么提高,无论看起来像不像机会,我都会这样问自己。
我们会面临大量的选择,有时也会遇见大量像机会的机会,抓住核心算法!当我们不断的在选择中重复我们的核心算法,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越来越大。
往往我们选择的时候还不愿意放弃存量,明明你知道大城市或许有更好的发展,但是你就是不愿意放弃现在稳定的工作;明明知道这个行业已经快不行了,但是还是不愿意尝试新的行业;
我们太关注确定性的及时利益,却从来不会从未来推导现在,就像李笑来老师讲到的一样活在未来,我们的思维眼光应该放在未来,我们的行动聚焦现在,做好当下的每一步。
乔布斯有一句名言叫:
Stay hungry , Stay foolish . 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各种理解都有,放在今天这个话题上,我的理解就是永远保持探索的精神,不断放空自己,回到原点,放弃一切存量,不断挑战,像一个傻子一样,不断前进着。
㈡ 沉没成本
坚持到底,不一定胜利。
持之以恒,却以失败告终。
成本,是我们做一件事情需要付出的代价。比如说时间睁搭枣、金钱或者精力。
沉没 1⃣️动词:从水面上到水以下的过程
2⃣️名词:在水面以下的状态
沉没成本,顾名思义,就是无效成本。悉拆通俗的讲,就是曾经的投入,在未来不会产生任何的价值。
举个🌰:比如说在周六的晚上,我想看电影,于是花了50元买了一张2小时的电影票。结果,刚看5分钟,发现是个烂片。但想着已经花了钱,就索性看完吧。
在这个小片段中,花了的【50元钱】和【2小时】就属于沉没成本。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沉没成本的意义就是,一旦你确定它沉没了,那么它就不能影响你的决策。也就是说,沉没成本和你的决策没有任何关系。
而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被沉没成本所困扰,往往会枝态因为已经大量投入的前期准备而继续后续的无效投入。
面对沉没成本的相关事件,我们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果断放弃。
要知道,有舍才会有得。
㈢ 沉没成本by笙晷讲了什么
沉没成本by笙孙乱晷讲了人们把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称为沉没成本。《沉没成本》by笙晷人们把已经发生的、不可回收的支出称为沉没成本。HE-多重视角-破镜重圆-年下岩凯答简介分手四年后,他粗慧被前男友关了起来。
㈣ 沉没成本
理财里面,就经常讲过沉没成本。
也有2个经典的例子:
1、带女朋友去看电影,才看了5分钟,都觉得特别没意思。这个时候是硬撑着看完呢?还是提前退场?
2、吃自助餐,200元的入场费要不要吃回来?还是明码吃饱了就离开?
这两个例子,往往就反映出看待金钱或者对成本视角,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是狭义的还是广义的。
如果硬撑着看完电影,女朋友可能会不高兴,带我来看什么垃圾电影,一晚上都会不高兴,棒棒糖都哄不好。
如果提前退场,牵着女朋友的手,带她去下一个有意思的约会,大家都会更加高兴。
如果把200块钱吃回来,可能脑袋要冒金星,走路都要扶墙,第二天还可能胃胀胃痛胃难受。
如果吃饱了就离开,也许还能继续享受宵夜、外卖。
这就是沉没成本,本来已经一去不复返的东西,再一味的追逐,追不到不说,还难受了自己。
就像每天晚上做完饭,其实可以按照每个人80%的量准备。能够光盘行动不是挺好么,如果吃不饱,就来个炒鸡蛋,实在不行晚上出去悔返嗨。
如果大鱼大肉准备一桌,一家3口吃不完,又不想倒,一般2个结果。
一是留到第二天继续吃,隔夜菜健不健康我们就不考究了,最起码每天吃新鲜菜不是很嗨皮么?
二是每人分指标,解决完剩菜再结束晚饭,于是又到了脑袋冒金星的环节。何必呢?
生激前哪活中沉没成本挺多的,有的跟时间挂钩,有的跟健康挂钩,如果不能做到取舍,有可能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㈤ 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你了解多少
什么叫沉没成本?通俗来讲,就叫打水漂。你出去拉客户关系,花了很多时间和代价去维护客户,比如拜访、请客吃饭、送礼,结果突然这个客户公司破产了,那么前面的付出就全都打了水漂。所有的这些投入,已经发生了,也追不回来了,这就是沉没成本。
具体来说,很多人创业想去开奶茶店,开店需要投资,其中一部分投资用来装修,另一部分投资用来购买机器、原材料等。当这家店关门的时候,机器转让卖给同行,成本就能收回来一部分,而装修店面的钱,如果转让时没人愿意出钱补偿你,那么所有的装修钱就都打水漂了,这就是沉没成本。所以大家也能想象得到,为什么很多制造业企业全都聚集在一起,因为这样大家互相之间可以周转,初期买设备不用买新的,不用投入50万,没准35万就能把厂开起来,倒闭之后没准30万又能把设备卖给同行,沉没成本非常低。当然这只是原因之一,并不是所有的原因。我们今天在讲沉没成本,所以只在这里点了一下而已。
书本上讲机会成本,目的是要告诉我们,沉没成本是一种过去的、无法挽回的东西,既然已经过去,就别再纠结。
还是以开奶茶店举例,你投资的奶茶店如果倒闭,至少有30万打水漂。现在这家店经营得不好,你想找个网红来店里试吃宣传。面对这个决策,如果你脑子里想的是,店倒闭要亏30万,现在赶快放手一搏,万一能救活也不至于亏损这么多。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就受到了沉没成本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决策面前,无论你做还是不做,沉没成本都是已经发生过的,无法收回来的。无论是否找网红来宣传,30万都一样收不回来。既然怎么决策都一样,那这个信息对你根本没有任何影响,你就不应该把它纳入考虑范围,否则想得太多,就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我们在做决策的过程中,用机会成本的方式去思考,是去考虑每个选项将要失去什么,这种“将要”代表着未来。沉没成本则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哪些,这种“已经”是指过去,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们没必要盯着过去看。
我们生活中买东西,总会遇到买错的时候,尤其是女生喜欢逛街买衣服,买回来发现穿不了,然后又舍不得扔,只好在衣柜里挂着,这个就是沉没成本在影响你。那我再追问一句,假设你有一个东西是花1万元买回来的,你用不了,转卖只能转出去2000元,是否要转卖呢?这是个问题,我相信你们开始有想法了。
20世纪,英、法两国有段时间联合研发飞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波音的新型飞机先一步研发成功。经过对比,这种飞机即便研发出来,运营成本也要远高于波音新型飞机,所以大概率不会有人愿意买,很明显这个项目应该赶快停掉。但是,因为飞机已经研究到了一半,投入的成本也有上百亿,大家不愿意就这么退出,于是继续追加研发经费,继续开发,终于做出了新飞机。结果,新飞机真的没人买,后面追加的钱全都打了水漂。
沉没成本在家庭关系、恋爱关系、人际关系当中,也有比较大的影响。很多人处在一种不健康的人际关系当中,你把一生中最好的5年给了另一半,但只要这个关系是你不喜欢的,无论你做什么,你都无法追回这失去的5年,所以在决定你未来时就只能忽略它。
在心理学里,有一个叫“赌徒效应”的名词,说的是一个赌徒连输几把后,很容易输急眼,开始加大赌注,想要翻盘。这其实也是沉没成本,一样的道理。
朱自清的《背影》有一段要求背诵的内容,其中有一句话:“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多么有哲理啊!这就在告诉我们,不要纠结沉没成本。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对沉没成本有了深刻的印象。但这还不够,我希望大家再回忆一下,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沉没成本的现象?你还能总结出哪些规律来?
在我学过经济学很多年后,渐渐有了以下这些感悟。
第一点,普通人容易忽视机会成本,并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如果要给这个现象做一个命名的话,我要叫它“沉没成本第一定律”。
举一个例子,假设你有一个房子想要对外出租,租金每月3000元。第一种情况是,有个租客想要租,但是要跟你讲条件。你一听,不想出租了,然后房子就随之闲置一个月。
另一种情况,房子3000元租掉了,结果过了没多久,租客没交房租逃跑了。
两种情况,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我猜大部分人遇到第一种情况时,都会很坦然地说,无所谓,空着就空着。遇到第二种情况的时候,绝对是气得直拍大腿,这个人,欠我3000元。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实质上损失是一样的,都是3000元。前一种是损失了机会成本,但是很多人往往看不到,白白让机会成本损失了。经济学就是想要告诉大家,这个有成本,它在你自己的掌控之中,只要你忽视它,你就不会遭受损失。而后一种是沉没成本,每个人都能看到沉没成本,并且大部分人都在纠结沉没成本。经济学想要告诉你的是,这个东西已经打水漂了,已经找不回来了,已经不在你的掌控之中了,既然这样,就不要再去受它的影响。
第二点,为什么人们更容易忽视机会成本,而又更容易放不下沉没成本呢?我觉得这背后的本质原因是人性中的一些弱点。人就是喜欢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不愿意承认错误。这条原理我很想管它叫“沉没成本的第二定律”。
比如租房的例子,房子不租,放弃了机会成本,你可以用一句话解释这种损失-我愿意,用你管,空着不赚钱我也愿意。但租客跑了,你很难用自己愿意解释,唯一的解释就是,承认自已当初眼瞎。然而我们就是不愿意承认错误,所以才会如此痛苦。
赌徒效应的例子也是一样,如果赔了大笔钱之后收手离开,岂不是证明自己错了吗?只能继续赌下去,万一赢回来翻盘了,不就没事儿了吗?
在我当交易员的时候,我就发现了一个现象:越是心高气傲、自尊心比较强的男交易员,越容易犯赌徒效应的错误。他每隔一段时间,总是会出现巨额的亏损,原因就是出现了一笔亏损之后,往往急于翻盘,结果越亏越多。
所以要想开,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是神仙,谁这一辈子不会做点错事呢?错了再改,没什么大不了的。改了再错呗,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如果能够尝试着去接受自己的错误,接受生活中的失误和不如意,达到一种淡定的状态,那么即便没学过经济学,也能比较少受沉没成本的影响。
第三点,当我们了解了前面两个原理时,我们就可以用沉没成本去影响别人,改变别人的判断,这也是“沉没成本第三定律”。
很多男生在追人的时候事无巨细,随叫随到,但鞍前马后地服务女神好几年,最终人家也不理你,这种男生在网上被嘲讽叫作“舔狗”。学完这一节我们会知道,不断付出这种行为,得到的是沉没成本。这种沉没成本导致他很难放弃,陷了进去,他很可能最终自己都分不清楚,一直这样追求,究竟是真的爱女神,还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很有可能是因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自己也催眠自己说这就是为了爱情。
所以,一味地付出只能影响自己,你要想改变对方,那么就需要让对方付出,让对方增加沉没成本。当你鞍前马后了一段时间后,赶快趁机让对方帮你做一些细微的事儿,比如让对方帮忙拧瓶盖等。想要改变态度,索取会比付出更有效。
我有一次听到一个老江湖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个人说,自已一生之中帮助过很多人,也受到过很多人的帮助,那么谁才是自己最亲近的朋友呢?他本能地以为那些受到过自己帮助的人,会更愿意把自己当朋友,结果当自己遇到事之后,发现曾经受过自己帮助的人,基本都求不着,而那些曾经帮过自己的人,基本都还会愿意再次帮助自己。我当时听完这个感悟,顿时觉得,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吗?
㈥ 你知道沉没成本吗
这是经济学当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概念。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的成本。在我们做判断和决策时。尽量不考虑沉没成本才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的做出最好的决定。
举例一
你跟一个漂亮的姑娘一起去看电影。可电影开场30分钟,你发现这是一部超级烂片,你会选择离开还是继续看完?假设电影票是80一张,两人160,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不离开。毕竟电影票挺贵的,否则钱白花了。
在这个例子当中,买电影票的160块钱,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因为它们已经付出且不可回收。所以当我们考虑是否要离开时,不应该将沉没成本包含在内。你只需要去思考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内,是把电影看完得到的收益高?还是把这一个半小时用来与姑娘花前月下收益高?如果你的答案明显是后者。那你自然应该选择离开,而不是留下来。
举例二
你在公交站等公交车,已经等了25分钟,这时有一辆出租车停在你的身边。你是选择继续等还是打车走。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我已经等了25分钟了,现在走掉太不值。但实际上,25分钟就是我们的沉没成本。不应该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内。根据你以往经验判断,公交车的间隔不超过30分钟。这时我们只需要简单的去比较。是现在花50元,打车离开收益更高?还是继续等五分钟公交,收益更高?
举例三
某公司拟投资一个A项目,已投入800万,未来一年还需要投入800万,投入完成后的5年内每年可回收500万。这个时候另有一个B项目,未来一年需要投入800万,投入完成后的5年内每年可回收600万。理性的决策要抛弃掉A项目上800万的投资。因为他们已经不可回收。然后去比较A和B项目的性价比。很显然,在未来一年A和B项目都需要投入800万,但B项目回报更高,因此应该选择B项目。
举例四
她做了无法原谅的事,我很想离开她。但是一想到在一起的五年时间,我为她付出了这么多,我就觉得好不甘心。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婚礼这种万恶的习俗,其实恰恰起到了稳定家庭关系的作用。因为婚礼这项活动会耗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会让我们的沉没成本变得非常高。所以当人们选择放弃时,会更加难以抉择。所以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夫妻因为某件小事吵架而离婚的可能性。
“不考虑沉没成本”是生活当中帮助我们做决策的一剂良药。但是也不能盲目相信它的作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经济学当中还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用。你去肯德基买了一个10块钱的冰激凌。刚付完款,这时服务员告诉你第二杯半价。请问你要不要买?
边际效用所讲的是当一件事情重复做的时候。它所带来的收益往往会越来越低。会达到一个边界值。我们假定第一个冰激凌10块钱你买到了10份的收益。但一个冰淇淋,可能是你的极限。连吃两个可能会让你肚子痛。所以第二份5块钱是否能买到10份收益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并且我们可以很容易计算得出,等你吃第3个或第4个的时候,你的收益会再次下降甚至变为负值(吃到很腻想吐而且肚子疼看病买药忍受病痛折磨)。这就是边际递减效应。
那么回到沉没成本的问题。你原本打算花10块钱买冰激凌吃。现在可能要花15块,10块钱已经花了,所以肯定是沉没成本。那么我们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5块钱买一个冰激凌值不值。如果你了解边际递减效应。你肯定会觉得它不值,即便它是半价,你也不会买。
仍然需要再次提醒大家的是。沉没成本只是提醒我们做决策时,应该更加理智。但它并没有给出做决策的方法。再举个例子:
你刚买了一款漂亮的紫色沙发。你妈花了一周的时间,做了一个灰色的沙发罩。沙发罩!发罩!罩!那么问题来了,你妈所付出的劳动,肯定是沉没成本没跑了。接下来你考虑的问题就是。用沙发罩和不用沙发罩带来的收益哪个更大?所以你有没有发现,当你不考虑沉没成本时,依然难以决策?
因此,考虑沉没成本,只是影响做决策的因素之一。即便我们将这个因素去掉了,也不能保证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 因为鬼他妈知道,你如果不用沙发罩,你妈到底会有多失望,你可能也会觉得没准儿沙发罩看两天你就习惯了,兴许没那么难受。而最扯淡的地方在于!电影前半个小时烂,不代表后面不精彩,也许是你还没看懂!而且你凭什么确定五分钟之内会来车!小伙子图样图森破,你是真没见过50分钟都不来的公交车吗?你又怎么知道B项目可以稳赚600万?!你当投资是玩过家家呢?!还有,你怎么知道你换了个人,时间一久不会跟现在一样呢?所以没准儿是你的问题!
㈦ 有一种成本叫“沉没成本”
前几日帮父母搬家,整理物品的时候理出来很多“老古董”。在我的概念里,这些东西今后被用到的可能性极低,既然用不上了,该扔就扔呗。但我母亲是个念旧的人,总觉得有些东西当初是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现在即使用不上了,扔了就是种浪费。最后,我用一个经济学概念“沉没成本”说服了她,对于那些已经发生了今后也无法收回的成本,就不能把它当作一种损失,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的话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朋友送了你一张演唱会的门票,假设价值1000块钱,这位歌手很有名,但你并不是他的粉丝。你心想,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不看白不看。而你的另一位同事,她是这位歌手的忠实粉丝,同样花了1000块钱买了演唱会的门票。
但是到了演唱会那天,天气预报说晚上将会下大雨。在你看来,反正票是朋友送的,下雨了大不了就不看呗,对你来说也没什么损失。但是你那位自己花钱买票的朋友则不会这么想,她会想,“钱都已经花了,哪怕是下铁我也要硬着头皮去把演唱会看完,不然可亏大了”。而且,她还会为此沾沾自喜,为自己的执着找到合适的理由——我可是位忠实的粉丝,以此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其实,那位花钱买票后即使遇上下雨也坚持要去看演唱会的朋友,犯了一个普通人日常做决策时很常见的错误——“沉没成本悖论”。它指的是,当你有更好的选择时却没有选择,而是对已经亏损的项目继续加大投资或抱有不切实际的冲棚孝幻想。
譬如说,当你急需用一笔钱,这时你需要抛售股票来变现,你账户上有盈利的股和辩票,也有亏损的股票。经过研究统计,在这种情况下绝大多数人会抛掉盈利的股票,保留亏损的股票。这样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有时甚至是代价高昂的。而理性的决策者会及时止损,他们只会对当前投资的未来结果感兴趣,经济人不会去考虑纠正先前的错误。
这样的现象不仅出现在投资活动中,“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它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不幸福的婚姻。
最近有部热播的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面折射出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其中,两个家庭的婚姻悲剧,就可以用“沉没成本悖论”来解释。
祁同伟和梁璐的婚姻可以说是一门政治婚姻,男方为了获得仕途的升迁,女方则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这门从一开始就不被外人看好的婚姻注定是没有希望的。男女双方心里都很清楚彼此之间没有感情的维系,但却为了避免失去各自苦心经营得来的利益而苦苦挣扎,于是便不得不在外人面前装出一副模范夫妻的模样来掩人耳目。其实这就是“沉没成本悖论”说的在一件不被看的好的事情上继续加大投入,不愿放弃,越做越错,越走越远,最终铸成大错。
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来得重要。
祁同伟的恩师高玉良与吴老师的婚姻也是如出一辙,男的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充满了欲望,女的被丈夫身上的“光环效应”牢牢绑住,所以才会在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现“离婚散稿不离家”的荒诞一幕。名义上是为了孩子,实质上是被100%的安全感绑架,不敢面对失去一切的后果,更谈不上有勇气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于是只能一拖再拖,打着到退休后再公开的小算盘。不料纸包不住火,在反腐的大旗下,高玉良东窗事发,他因为有外遇而早就离婚事实也被组织发现,他们家的陈年旧事一一浮出水面。这才逼得双方不得不接受现实,面对来自同事的嘲笑,面对来自家人的痛惜。如果早点痛下决心,不那么患得患失,盯住未来,而不是去计较之前的错误,又何至于此。
所以说,“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理解起来容易,实践起来难。有选择就有成本,没有选择就没有成本。当我们没办法再做选择的时候,就不存在成本,这就是“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这句话的含义。作为一个理性决策者,不应在注定失败的事情上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应该具备快刀斩乱麻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