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机会成本递增的生产可能性曲线为什么机会成本增大
生产可能性曲线培孝是一种表示在资源和技术不变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体生产两种不同商品时所面临的取舍关系的图形,其中机会成本递增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当一个经济体从生产一种商品转向生产另一种商品时,它必须放弃一些前者所需的资源以获得更多的后者。生产可能性曲线就描述了这种取舍的关系。如果前者的生产成本较低,则可以相对少量的后者生产成本,因此前者的机逗戚会成本相对较低。反之,如果前者的生产成本较高,则需要放弃更多的前者生产以获得同样数量的后者,因此前者的机会成本相对较高,即机会成本递增。
具体而言,机会成本递增是由于某一资源不是完全可替代的,它在生产前山中陵者和后者时都需要一定数量的投入。当经济体从前者转向后者时,需要增加该资源的投入数量,但随着投入的增加,前者的生产成本也会逐渐增加。因此,当经济体转向后者时,它必须放弃更多的前者才能获得同等数量的后者,即前者的机会成本递增。
总之,机会成本递增是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与资源不完全可替代有关,体现了经济体在生产两种不同商品时所面临的取舍关系。
㈡ 什么是机会成本谈谈你对机会成本的理解
机会成本指的是你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放弃其它机会所付出的价值。在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例子,参加了一个活动,可能你就失去了在家写作的时间,那后者有可能成为你的机会成本,万一你的这篇文章获得了十万+,还有一个很好的关于我的例子,在两年前参加了石头橙举行的六哥分享会,当时报名费是30元,但是参加完活动以后,我以六哥为榜样,后来的人生像开挂了一般,一路小跑。但假如自己当初没有参加这个活动,那我失去的机会可不仅仅是30元了,可能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一位安于现状的职业者。为健康答疑解惑,营养界最会手绘的医生(微信公众号:王霞般若)
㈢ 当前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原因
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深层原因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宏观面来看,我国正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1、劳动力价格,除了由供求关系导致的低成本外,也存在着体制和政策上人为压低劳动力成本的因素。随着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逐步落实,调整或改革不可避免,中国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成为过去。2、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以后,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都出现了拐点。价格的提升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土地价格大幅上升,能源、资源包括水资源价格也在大幅上升,最典型的还是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改革开放之初,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纷纷进城打工,为城镇提供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能吸引众多外资来华淘金,内外资企业都曾经享受过廉价劳动力的盛宴。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20多年时间里,如果剔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农民工的工资几乎没有什么增长。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府提出让全民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国家战略从不平衡转向平衡发展,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村村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农民增收了,如果工资不上涨,在城市打工不如回乡养猪、种白薯,便出现了“民工荒”。“民工荒”并不是指中国现在没有民工了,而是指如果继续按过去的价格支付工资,那些工作现在没人做了。也就是说,我国低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历史性的,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人均GDP提高了)的必然结果。此时。就算没有新法的推出,劳动力成本也一样上升,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也存在同样的趋势。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输入型通货膨胀导致成本上升
2008年3月底,香港特区政府公布:猪肉涨56%,牛肉涨49%,蔬菜涨32%,大米涨23%,食用油涨20%……在基本生活消费品特别是食品价格大涨的带动下,同年2月份的整体物价上升5.1%。与此同时,涨价潮带动了加薪潮,汇丰银行、长江实业、太古集团等多家大公司宣布加薪,且幅度高于通胀率。大部分公私机构也跟随加薪。2008年3月27日消息:因为需求旺盛以及泰铢走强。泰国大米出口价格上涨。泰国100%B级大米报价为每吨720~730美元;破碎率5%大米报价为每吨710~715美元。蒸谷米报价为700美元。而2007年12月26日的报价为390美元,涨幅近80%。我国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中国、印度还有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全球初级产品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导致初级产品进入一个成本上升的周期。在我国对外开放度已经较高、初级产品对外依赖性加大的背景下。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必然导致国内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从而推动企业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㈣ 劳动力转移的成本
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是农村劳动力自身资源的一种优化配
置。我国有近1 3 亿人口,其中7 . 8 亿在农村。占我国人口绝大
多数的农民生活水平是否提高,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
是农村劳动力自身资源的一种优化配置。只是由于农村劳动力
自身的特点以及宏观政策和经济环境的限制,农村劳动力资源
的再配置不仅仅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在空间和行业之间的移动,
同时还需要为这种转移支付巨额成本(相对于农民的收入水平
来说)。本文主要运用有关经济学理论,依据河南省农村社会经
济调查队有关调查数据,从成本的角度研究探讨其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解决办法,从而促进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基本概念
1 . 直接成本。由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引起的直接花费称之
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直接成本由转移费用( 又称
流迁费用)和生存费用两部分构成。其中,转移费用指因外出
就业而异地转移所形成的交通费、职业介绍信息费、学习培
训费和变卖旧房屋、购置新住宅带来的损失费用等。生存费
用指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费用,即生活费用。本文中
该部分费用并非外出者( 进城者)在转入地再生产劳动力必
须的全部费用,而是指在转入地与转出地之间的生活费用的
差额。因为,即使农村劳动力不转移出农村,而是在原地工
作、生活,同样需要消费,也必须花费一定生活费用,而这部
分费用并不构成其转移的直接成本。只有转入地与转出地之
间生活费用的差额才是由异地转移所引起,才能构成农民异
地就业的成本。
2 . 机会成本。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具有机会成本,即由于异
地就业而放弃的在原就业地能够获得的收入。这部分收入一般
包括农民在家务农收入和农闲期间的短期务工收入。该部分成
本的大小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如果机会成
本过高,或者说农村劳动力通过在家务农或务工就能获得较高
的收入,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就会降低。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实例分析
依据河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对在郑州务工的河南籍农
民工所做调查,农民工人均务工收入为6 4 5 1 . 2 元,而其总成本
额为5 5 7 9 . 0 8 元(含直接成本与机会成本),其务工净收入只有
8 7 2 . 1 元,各项具体数值见表1 、表2 所示。
由表2 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后所获得的收入扣除所
有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后,仍然获得了纯收入,即实现的
转移纯收入为8 7 2 . 1 元,这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实现的比在农
村务农以及从事非农活动所获收入高出的净收入。这说明农村
剩余劳动力之所以要转移,要从农村走向城市,其原因就在于
转移能为农村劳动力带来更大的收入,实现更大的经济收益,
从经济学角度讲实现了农村劳动力资源分配的进一步优化。
由表1 中我们还发现,农民工在外务工收入完全来自于工
资费用,而无任何福利收入,该项收入为零。这说明当前我国
的农民工就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民工的收入缺乏稳定性
和安全性,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为什么呈现兼业性、季节性的特点,农民们农忙种田,农闲打
工,是因为务农收入是他们收入的基本保障。
通过表1 、表2 中农民工务工成本的具体构成,还可以发现
以下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较高;直接成本中生存费用所占比例
较大;机会成本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总成本中所占份额也较大;政
府各种办证费、管理费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农业收入和务工
收入的巨大差距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根本动力。但是,
农村劳动力转移时所需要承担的各种转移总成本过高,从而降
低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净收入,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实际提
高。为此,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减少各种办证收费,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成本。
政府不合理的“办证”收费行为,不仅直接“卡死”了一些农民
的进城通道,而且还通过增大农民外出成本和降低农民收益率,
提高了“门槛”,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力。要进一步加快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减少各种不合理的办证收费势在必行。
第二,实行补偿性人力资本投资政策,相对减少农民支付
的成本。鉴于目前存在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收益率较低的情
况,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培训的投资力度,改善培训和办学条件,
降低农民学习、培训费用,减轻农民获得技能的成本支出,提
高外出就业净收益,增强其外出务工的动力。通过改进教学培
训模式,调整培训计划,使之更能适应农民外出就业的实际需
要,提高人力资本投资效益,把沉没成本减少到最低限度。
第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失业救济和养老
保险制度,逐步将农村的社会保障由依靠家庭和土地转向依靠
社会和制度。在城市,应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使已经离
土离乡但还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也能享有诸如医疗
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社会福利网络的保障,增强农村转移劳
动力抵抗就业风险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增加农
村劳动力在外务工收入,降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成本。
第四,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增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成
本的支付能力。对有转移意愿的农户,允许他们按照市场价格
转让其所拥有的土地使用权和住宅,从而获得他们离土离乡、
在城镇生活所必需的基本保证金和经营资本,增强其转移成本
的支付能力。
第五,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加紧进行与《劳动法》相配套
的立法工作,重点加快制定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保护、最
低工资标准、户籍管理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形成较为
完善的体系,使农村劳动力转移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同时加
大执法力度,制止各种乱收费、乱摊派等直接导致农民工转移
成本升高的现象。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