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聊聊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什么?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OC)是指决策过程中面临多项选择,当中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highest-valued option foregone),又称为“替代性成本 (alternative cost)”,就是俗语的“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例如某人现在有1小时时间,可挑选A、B、C三件同样都需要花费1小时才能完成的三件事之一来做,他若选择了A,就得放弃做B、C二事的机会;若选择了B,就得放弃做A、C两事的机会。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认为只要有选择樱租、取舍存在,机会成本便存在。理性的经济人力求把机会成本降至最少,这意味着为了现行选择所放弃或牺牲的代价也是最少。机会成本是经济学中广泛应用的概念,不仅在个人决策中应用到,还可扩展至商品财货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等经济领域。
机会成本可以是主观,例如某人决定买水果,从他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排序依次是香蕉、苹果和葡萄,如果他购买了苹果,机会成本便是香蕉而非葡萄;此后,若他的口味产生转变,例如排序为葡萄、香蕉和苹果,他购买苹果的机会成本便不是香蕉而是葡萄。 机会成本有时可以较客观地衡量,比如用货币。例如一名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
机会成本是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可以被广泛用来解释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选择节假日出游,而不选择工作日出游一样。虽然节假日到处都是人挤人,但还是绝大多数人选择出行的机会。在工作日出行,你的机会成本就是工作日的工资,而节假日出行的机会成本是在节假日做其他事情的最高收益,例如你能在节假日给企业培训能赚很多钱,也会使得你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机会成本分为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假如在周末有三个事情可以选择去做,一个是给企业做内训,10000元/天;一个是去一个大型论坛做公开演讲,5000元/天;还有一个是陪家人小孩玩,0元。你会如何选择呢?如果单纯从显性成本来考虑,选择去给企业做内训是最佳选择,毕竟10000元的收入比后两者要好很多,但如果加上隐性成本的选择就未必会是第一个了。因为大型论坛的公开演讲,给你带来的业界知名度和影响力要比给企业做内训大很多,而陪家人小孩带来的家庭和谐以及心情愉悦,是花钱买不来的。如何决策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下的处境进行更理性地分析。
如何利用机会成本进行选择?
从人们的选择来看,当机会成扮颤本显而易见的时候,相信都会做出机会成本更优的选择。但世间的真实情况是未来是未知的,特别是在投资和职业方面的选择,就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如何能准确理解和判断当下选择的机会成本呢?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手里可用来投资的资金是有限的,来找投资的项目则是趋于无限的,有限的资金去投资那么多项目,只能选择一部分来投入,选择了这些则意味着放弃了其他所有的项目(当然其他的项目有些也未必能让你投资)。那如何来选择项目呢,或者说选择投资标的呢?昨天写的那篇文章关于风险的,其实也提到一部分类似的内容,尽可能选择风险小的投资。毕竟大多数人都是接受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论,虽说没有什么是绝对没风险而之后纯收益的投资(其实是有的,不要只考虑股票)。作为普通的我们,如何去甄别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有最高收益的投资标的呢?投资应该不仅仅是把资金投入去买股票、买项目,而是有更大的范围。如你有10000元,可以放入股市去买阿里、腾讯的股票(如果今年年初进场,则现在市值已经过20000元了);也可以拿来投资到追女朋友身上,或许多花了这10000元,可以让你早半年让目标美女变成女朋友呢;也可以拿这10000元去投资到自己的健康、学厅颂败习上,或许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让你找到一份薪水、潜力都更高更大的工作呢?这些都是需要根据个人自身的因素和环境等综合来考虑的。
从职业选择上来说,相比投资会更难一些,毕竟投资是可以分散,职业大部分的选择都需要All in(全部投入),大概很少有老板愿意接受你在公司上班同时还在外面兼职吧。这样就更需要有理性分析和敏锐的眼光,但未来是未知的,就算基于当前的情况选择了最佳的项目,未必就能笑到最后。当年腾讯起家的时候,QQ那时候还叫OICQ(跟国外的ICQ有同名风险,后来才改的QQ),同期做类似业务的有好多家,而且腾讯在当时并不是最好的一家,记得当年腾讯资金紧张,马化腾差点以50万元把公司卖掉,多亏对方觉得腾讯那时候还不值50万(别说我们普通人没有那么敏锐的眼光,大佬其实也有很多看走眼的时候不是),同期投资了其他即时通讯公司的投资机构,项目基本都死掉了。所以从个人职业上来说,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自己有能力做的、并且能给自己成长带来积累的项目,应该会更有价值一些。
那如何才能正确评价机会成本呢?
首先,得确认你所认为的选择是一定可以做,并且可以做成的。不能说我去上班打工了,所以放弃创业的机会(创业如果早期加入阿里巴巴,现在肯定也是千万富豪了),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
其次,客观理性地分析出你所选择的事情,能给你带来的收益(不仅仅是资金上的回报),潜在可能的部分要打个折扣,得分析能获得潜在收益到手的概率有多少,这里也会涉及到乐观评估和悲观评估。假设你在一家公司占有10%的股权,而这家公司刚被投资商以1个亿的价格注资1000万占股10%,你觉得你有可能拿到这市值1000万的股票兑现吗?答案其实是未必,甚至很多时候都是拿不到的。
第三,除了显性成本的分析,还需要分析隐性成本,你选择其中一个工作所需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是多少,跟其他选择相比会有大多的差异。我们知道,所谓的财务自由是不需要为了生活而出卖自己的时间,所谓的成功则是能有效地放大自己的时间、释放更多的可能性。那么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相同收益的情况下,我所需要投入的时间是多少。
最后,从各方面综合考虑这个选择能给自己带来的成长有多少,因为个人成长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事情,在同等情况下,能让我们成长得更快更高的选择,将是机会成本最优的选择。
理性准确地分析机会成本,是我们做出最优选择的一种方法,不分析直接跟风做选择是最不合适的。
㈡ 机会成本理论,怎么应用于生活
机会成本的严格定义是:选择最优方案放弃的次优方案的价值。宽泛地理解,机会成本是选择某一特定方案放弃的其他各种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这里的最优,并非实际发生的最优,而是选择者(决策者)的心理预期。比如说,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可获得利蔽告润20万,投资于股票市场可获得利润15万,如果把这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那么可以从股票市场得到15万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把这10万元投资于股票,那么可以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得的20万就是其机会成本。一般地,最优的资源配置意味着该笔资源投向某一用途所担负的机会成本最小。
机会成本从来都没有真正发生,但它是我们选择某一方案、方向、道路时考虑重点因素之一。人生的机会成本有时会很高,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在骨子里面我们从来不愿轻易放弃可能得到的东西。我在毕业的时候,面临就业的选择,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那时我的可选方案有两种:一所高校和一家企业。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的“选择”(二择一),因为我是不可能同时去高校教书又去企业工作的。如果我去高校教书,我可以逐渐实现自己做一名学者的梦想,而且我相信高校的较高层次文化氛围和较简单的人际关系,对我个人可能更适合,这些对我都具有相当大的效用,如果我选择企业,那么我就得不到这些效用。反过来,如果我真去那家企业的话,也有很大的效用,因为那家企业给我开出数目可观的薪水,并且许诺解决住房,我放弃企业,就放弃了这些可能得到的效用。当时我为这样一个去留问题足足思考了很长时间。可见,机会成本从未真正发生,但它的确最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选择行为。
如果没有选择的“机会”,就不会有机会成本。没有选择的“机会”,就意味着没有选择的自由,意味着“不得不”。比如血统是无以为选的,所以人们不得不接受这一现实——一个人可以不断改变国籍、居所、生活习惯,甚至他可以融于另一民族,但他的骨子里,流淌着的仍是他祖父辈的血脉。在计划体制下,个人的职业是难以变更的,也不能自由知并颤从业,那时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机会成本就不大,因为人们没有自由选择的权力——自然,人们也不会认为“不搭败得不”从事的工作是令人幸福的。譬如,父母爱孩子,也应让孩子选择爱的方式,如果孩子是“不得不”接受父母的爱,这爱便是强加的,孩子是不会以此为幸福的。
然而也并非有选择的权利就会令人幸福,有许多优柔寡断的人,让他们自己选择往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他们宁愿没有选择的权利,而走那些别人为他(她)安排好的道路。擅长语言和修辞的莫勒耳(Mohler)曾辛辣地嘲讽那些屈从于命运而不是选择命运的人,他说:“人既可以屈从于命运也可以选择命运,然而许多人一生都不去做这些选择(Jeder hat neben dem Zwangsschicksal auch ein Wahlschicksal,doch viele schreiten ihr leben lang night zur wahl.)”
可供选择的道路越多,选择某一特定道路的机会成本越大,当然选择也越困难。因为所放弃的机会之数量和价值也越多了。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毕业的时候,有的学友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道路:出国、去企业、去研究机构、去政府机关等等,而有的学友只有去路一条。结果,只有一条去路的学友反而没有多条去路的学友那样费时地烦恼。
㈢ 如何衡量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白帽:什么是机会成本,他和成本有什么差别?
机会成本是经济学的概念,是指 决策过程中 面临多项选择,当中 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 ,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世上没有免费午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机会成本的概念有三个要点:首先,“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其次,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最后,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
而我们平时生活中常说的 “成本”则是实际付出的代价 ,比如金钱、物资、劳动、时间、感情等等。
红帽:你觉得机会成本能被确切地衡量出来吗?
机会成本并不都能准确的衡量,因为机会成本可以是客观的,也可以是主观的。
有些机会成本可以客观定量分析,譬如,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例如经济活动中的投资机会成本。但是,在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成本往往无法定量分析,只能主观定性比较。不同职业选择所带来的事业成就,从事不同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就无法定量分析,但可以主观定性比较。节假日里,是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还是外出旅游,这些事情之间的机会成本,就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只是个人感观。
黑帽:确切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有那些困难?
要想确切衡量出一个选择或决策的机会成本,那这个选择或决策的机会成本必须是客观可衡量的,这是前提条件。然后,我们才能开始具体分析。第一步,要找出所有可以选择的项目;第二步,要准确衡量每一种选择或决策可以带来的收益。只有做到这两点,我们才能确切地衡量出机会成本。
但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找出了所有可以选择的项目,但是没有;以为准确衡量出了每一种选择可以带来的收益,但是没有。为什么?很简单,只因为所知有限、目关短浅,我们会漏掉一些选项或是错估一些选择的收益。
因为漏掉一些选项错估机会成本的情况很常见,请看下面的例子。
而错估一些选项的收益的情况更是常见,金融危机中错误估计股市走势的投资者就是最好的例子。以为投资股市会有20%的收益,但实际上是-20%的收益,如此,投资者对机会成本的衡量就出现了错误。
所以,我们要想准确衡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遇到的障碍有两个:一是没有找出所有的可选项;二是错误估计一些选项的收益。
黄帽:明确机会成本对我们做决策有什么益处?
知道了什么是机会成本,对我们做决策有什么益处呢?我只说一点, 明确了机会成本,我们就可以争取把机会成本降至最少,这意味着为了现行选择所放弃或牺牲的代价也是最少。
绿帽:有什么方法能更准确地衡量出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
要想准确衡量一个选择的机会成本,我们必须做到两点:一是找出所有的可选项;二是准确估计每一选项的收益。而要想做到这两点,我们既需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具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在做选择的时候多往深处考虑、往长远考虑,往全面考虑。就像之前小王告述小丽一件事的例子所说的,二十年后,小王如果能先了解一下最新的通信方式,也就不会错估机会成本了。而像《摔跤吧,爸爸》这一影片中的爸爸如果不是具有远见,只看眼下的情况,他就不会把自己女儿往摔跤手培养了,因为在当时印度的大环境下,把自家女儿培养成摔跤手的机会成本太大了。
机会成本是一个运用广泛地概念,只不过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这么清楚的明确这一概念。 认清机会成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在决策时衡量得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㈣ 001.机会成本思维模型(芒格)
1提问
机会成本是什么?
2知识
机会成本也叫择一成本,是指在指定某项决策时必须做出一定的选择,而在被舍弃掉的选项里的最高价值者就会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又称为替代性成本。
机会成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使用他人资源的机会成本,即付给资源所有者的货币代价被称作显性成本;
二是因为使用自有资源而放弃其他可能性中得到的最大回报的那个代价,也被称作为隐形成本。所谓机会成本思维,就是将机会成本应用到解决问题上,成为一种思考工具。
如穷人喜欢买最便宜但可能是劣质的物品,这正是因为他们缺乏机会成本思维,他们只看到物品当时的价格(显性成本),没有考虑机会
成本(没有看到隐形成本)。
如果买入价格更高一些但质量可靠很多的优质产品,能够使用更长时间,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反而是省钱的。
机会成本的核心在于提醒决策者,看到选择的
隐形成本,从而提高决策质量,让决策更精准。
3解码
面对多项选择做出单一决策时,应该选择最高
价值的选项,可以使得机会成本最低。
4解释
丈母娘送你一辆代步工具,有多个选择,自行车,电瓶车,摩托车,大众小轿车,这个时候,你选啥?如果选自行车或电瓶车或摩托车,你的机会成本都是小轿车,这时机会成本最大,但如果选择了大众小轿车,你的机会成
本就最多只是摩托车,此时你的机会成本是最小的。
5运用扒没手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
生活中的机会成本无处不在,凡有决策,皆有机会成本。
一、看书学习新知识
我有一个好朋友,他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与人沟
通,他说看书的机会成本太高。
本田宗一郎曾说:如果遇到不懂的事,与其抽空读书,还不如用读书的时间向他人请教,有时间费劲读了五百页的书,真正需要的内容只有其中的一页,所以,我不会做这么没有效率的事情。
我的那个朋友跟本田宗一郎一样,都认为看书获得新知识的机会成本太高,效率太低,所以他们选择向他人请教,与人沟通的方式获得新知识。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看一本书的成本是什
么?
显性成本是买书的价格;
而隐形成本有两部分,一是看书付出的时间成本;二是我们不小心读了一本不好的书,从不好书中吸取了错误的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错过读好书运用正确观点指导实践带来的收益。
所以,我们要尽量看好书,在看书前对要看的
书进行甑别。
二、超负荷的工作
高房价、高物价一年轻的我们,生活的压力很大。
如果想有一个好的收入,好的职业发展,我们必须适应熬夜加班、周末加班,健康成本、家庭成本成为职业发展的机会成本。
没有充足的睡眠,没有适量的运动,心态起伏跌宕,身体必定是超负荷运转,随之而来的是心脏问题、心脑血管问题、肠胃问题、三高问题等。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对于家人,没有时间陪伴,没有时间沟通,有时候也许有时间,可是因为繁重工作导致没有心情陪伴,家人必定存有很多不满。
所以,我们要尽量的照顾好我们的身体,不管怎么忙,都该保持适当的运动,让身体保持健康;我们要尽量的照顾好我们的家人,不管怎么忙,都该预留时间陪伴家人,让我们的家更温暖些。
1、关注机会成本,做个更理智的人。
工作或创业是选择,女神或女汉子是选择,吃不吃饭,熬不熬夜都是选择。
大到择偶就业,小到日常琐事,我们都面临着选择,而有选择就会有机会成本,有机会成本就值得去春嫌关注。
读一本书的机会成本只是追几集电视剧;而沉迷吃鸡的机会成本是你原本可以学习掌握某项办公技能。
回家往返车票的机会成本可能还不到一部智能手机;而不回家的机会成本可能是父母不会表达的莫大喜悦,以及见一面少一面的天伦之
乐.…...
关注机会成本,很多选择也就明晰得多。
2、善用机会成本思维,逆向思考进行抉择。
我们在面临未来选择或改变的时候,总是会习惯性地去考虑选择了某条路或作出某些改变后,有可能会面临的损失和风险,而甚少去考虑,如果不去做这个事,我可能会损失什么样的机会和收益。
像是该不该转行,很多人的关注点侧重在如果我失败了,会损失现有的收入几何,而较少去关注,如果我不利用这个机会转行,我可能会错失些什么,可能是行业的风口,可能是做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所以,以后思考类似问题,不妨从机会成本的角察稿度做做衡量。
3、把你的时间、精力留给价值更高的人和事。
杨奇函《你的精力分配决定了你的层次》一文中说:
机会成本,换句话说,我做的事情价值多少,是由我放弃的事情反映出来的,而我放弃的事情,也是由我做的事情的价值反映的。
同样的资源你怎么分,同样的抉择你怎么选,将一个人的层次或者说特质表露无疑。
如果你为了一块糖和好朋友大打出手,你俩的
友谊和你的好朋友就值这块糖;
如果你因为几次加班,就跟领导上司大发脾气吵得不可开交,你的前途也就值这几次加班
费。
所以,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浪费中去,你的时间和精力,应该留给价值更高的人和事。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我们无时
无刻不面临着选择,比如换工作,买房还是租房等,出去旅游还是用旅游的钱购置家具,等等。在面临选择时,我们要思考一下做出每一种选择时的机会成本,最后做出机会成本最小的选择,也就是失去越少越明智。
6局限
面临选择时有的机会成本是可以量化计算的,但有些机会成本的计算取决于决策者的感情倾向(自己照顾父母还是请保姆照顾父母),此时决策的机会成本很有可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其次,面对机会成本无法量化计算的选择,如果费时过多,很有可能产生额外的机会成本(时间)。
7融通
针对多个选项需要做唯一决策时,能计算机会成本的选择机会成本最小的选项,如果遇到无法计算机会成本或存在感情倾向,我相信有些
感情是无价的,是其他利益无妨等同的,而如果机会成本看似差不多的情况下,越早抉择机会成本越小。
写在最后
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活无处不存有选择,愿今天的机会成本思维能帮你做出最明智、最精准的选择。
㈤ 如何成就职场核心竞争力
今天,小编继昨天“机会成本”的话题继续延伸,聊聊机会成本的儿子——比较优势!
说起“比较优势”这个名词,直接跟大家解释概念,貌似很晦涩,那么我就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方便于大家理解:
在美国,曾经有个人发明了一种更简单的分析核磁共振数据的方法,核磁共振是什么咱们不用管,总之这个发明使得医疗成本大大降低。很快,全国各地的核磁共振数据一股脑全来了,用这个所谓神奇的设备分析,结果都很不错,人们将这位发明家视为英雄。直到有一天,一位记者调查了这位发明家——你发现了吗,人怕出名猪怕壮,什么事,困耐别让狗仔盯上——记者爆料说,这个所谓的发明只不过是一台价值600元的电脑,实际上这位发明家玩儿了个猫腻,把这些核磁共振数据转发到印度,让那里收费很低的医生进行分析,然后再将这些分析结果告诉客户。整个美国都震怒了,这个人根本不是发明家,就是一个大忽悠啊。
其实,单说分析工作本身,印度医生并不一定比美国医生更精准,或者更有效率,也就是说,印度医生并没有绝对优势,但是印度医生在这个工作上具有“比较优势”。
我曾经做过数据分析的工作,一份常规的数据报告,对于刚工作不久的分析专员需要两个工作日才能完成,而我可能只要一个小时就搞定了。显然,在做数据报告这件事上,比起数据分析专员,我拥有绝对优势。
那么,如果这么看,是不是所有的数据报告都应该由我来做呢?
假设同样的一个小时,我没做数据报告,我来用来做一份市场投放计划,完成之后能让公司在未来一年内节省市场费用1000万元,我要是放下这个计划不做,而去做常规的数据报告,我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是的,我们昨天在机会成本的内容中介绍过,至少是1000万元。而我的数据分析专员呢,如果他不做这个报告,就只有去做更初级的数据整理,怎么算机会成本也不会高于1000万元。
所以,虽然在做常规数据报告这件事上,我有着绝对优势,但我的数据分析专员,却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也就是,他有用比我更低的机会成本产出这份数据报告的能力。
这里我们要不厌其烦的再强调一下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区别,因为有时候确实,我自己都经常搞混。传统的分工,是我耕田来你织布,就是说,耕田我效率高,所以我来,织布你效率高,所以你来。但是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即便织布我比你效率更高,但是如果你的机会成本更低,也应该由你来做。
一句话总结比较优势: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来做,汪贺春事情应该交给机会成本最低的人。
运用比较优势,我们可以这样做:
第一、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事情上,主动出让。
eg:比如大家都熟悉的iphone手机,品牌是苹果,而大家知道吗,它的装配是富士康完成的。一天零售7000元左右的苹果手机,富士康大约能赚40元左右,富士康赚的多少暂且不说,先来看看这个问题,苹果公司为啥不自己装配,它自己装配没有富士康装配的好吗?当然不是,而重要的是,富士康在装配这件事上比苹果公司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也就是说,在装配这件事上,富士康相比于苹果,机会成本更低。
再比如,很多管理者,事必躬亲。一件事来了,当领导的一算,我教你得用一天的时间,我自己做半个小时就搞定,那么我还不如自己做呢!结果,市面上但凡这样的领导,一定是把自己累个半死,整个团队绩效非常差!而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让比自己机会成本更低的员工去做他该做的事!
第二、在具备比较优势的事情上,果断进入。
有创业想法的朋友,我建议你关注的不一定是那些最热最新的商业概念,比如是共享单车,好多个颜色,这时候你再想做这个肯定没有市场,肯定是死!那么应该关注什么呢?应该去关注那些巨头企业,没有比较优势的领域!相比于巨头,你一定没有绝对优势,但是你很可能有比较优势,因为他们的机会成本更高!
第三、不断降低自己在琐事上的比较优势。
这句话乍一听,小伙伴们都懵逼了吧!既然是优势,我何必要降低呢?举个例子,比如投资大师巴菲特,因为他在投资方面过人的天赋,导致他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世界上98%的事,对于巴菲特而言都没有比较优势!他做任何事,他的机会成本是多少?都是他用同样时间做投资可以赚的钱。所以他干啥,他的机会成本都非常非常高!所以他没有比较优势!
所以,我们在职场上打拼,不断投资自己,实际上是变相的增加我们的机会成本,降低我们在琐事上的比较优势!最终,我们把现在做的这些价值不太高的事,交给比我们机会成本更低的人来做。然后呢,我们去在某一个点上集中爆发拍中,成就职场核心竞争力!
有人说,投资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事上,这句话你同意吗?可以在评论区互动,希望诡探你们的大脑,小编与您头脑风暴,互通有无!
㈥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
如果者拆春我做的比你好,这件事情就应该由我来做吗?
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上述问题,尤其在团队协作工作分配上。惯性地认为自己花1个小时能解决的问题,如果交给别人或者一个新手,还需要花时间去培训他们,那么完成一个任务最后估计得三天的时间。所以会选择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亲力亲为。这样做真的适合吗?但你也不难发现身边很多优秀的leader会懂得赋能给下属这又是为什么呢?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先了解两个词:比较优势和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我们为了得到某一样东西,通常都不得不放弃另外一些东西。在经济学里,这些不得不放弃的东西,就是我们为当前选择所付出的机会成本。放弃掉的鱼,就是你选择熊掌的代价。
所有: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
最大:机会成本是当前选择最大的那个代价
必然:机会成本,是你必然可选的选项。
比较优势:我做的比你好,也得你来做,事情应该交给机会成本最低的人。
运用比较优势,我们可以:
1、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事情上,主动出让;
2、在具备比较优势的事情上,果断进入;
3、不断降低自己在琐事上的比较优势。
通过上述理论部分你可以简单理解成一个数学公式: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机会成本
即使我做的比你好(我的绝对优势大),但是我的机会成本更大的话,那么比较优势也会降低。反之,绝对优势一般,但是机会成本很小,那么比较优势就会增加。所以如果要降低自己在琐事上的比较优势,首耐就应该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投资自己就是把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在更有价值的事儿上。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御和,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呢?遇事先花时间考虑这件事情背后的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将比较优势诠释的淋漓尽至。
㈦ 两家公司不同信用条件如何降低企业机会成本
应当选择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最低的降低企业机会成本。放弃现金折扣成本是一种机会成本,是放弃折扣而丧失的收益。在折扣期内付款,塌毕享受折扣是获得的收汪衫清益,应选择最高的。若准备放困前弃折扣,是一种机会成本,则选择最低的。
㈧ 机会成本 教你如何做出最优决策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低头在看自己的小屏幕,不停刷刷的朋友圈,看看小视频。
而且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这样有什么不好,毕竟都是免费看看嘛。
但是你仔细想想,这些都是免费的吗?
作为一名消费者,我们所消费的不只是金钱,还有时间。在经济学上,前者称为显性约束,后者称为隐性约束。
当我们把时间投入在微信朋友圈中时,我们虽然没有付出任何金钱的代价,但是我们花费了时间。
在经济学中,最看重的一个概念就是时间,我们必须要清楚的认识到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资源。
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供你使用,上帝在这一点上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
当你把时间投入到微信,朋友圈或者是小视频上时,你就相当于放弃了用这些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收益。
因此,做一件事情的机会成本就是我们做其他事情所带来的最高收益。
比如说,一个人花一个小时在看视频和花一个小时在工作上相比,如果你在工作上一小时可以赚到50元钱。那么你看一个小时视频的机会成本就是50元。
但是如果另一个人是个作家,他一个小时写作,一篇文章可以赚500元,那么他花一个小时开视频时的机会成本就是500元。
所以每个人的机会成本是不同的,每一件事的机会成本也是不同的。
如果你把这一个小时用来工作,那么这一个小时的机会成本相对于你刷视频来说,那就多了一点收益。
不知道你是否看懂了呢?
无论如何,对于平凡的我们,每个人无非都是在用时间来换取金钱的。
也就是说用隐性成本来换取显性成本。唯有显性的金钱才能让我们看见,而隐性的时间往往都被大多数人忽略了。
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注重这些隐性成本的,他们才能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取得真正的成功。
㈨ 【0072】比较优势
【好问题】我做得比你好,就应该我做吗?
1、什么是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1)背景出处:
2、工业案例:
(1)绝对优势: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比另一生产方高。
A生产一凳顷慎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则A的生产效率比B高。
(2)相对优势:某一生产方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要低于另一方。
A生产一辆汽车需要2天,B生产同样的一辆汽车需要3天,但是B用3天时间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而A用2天时间可以生产10辆同样的自行车。这样看来,如果A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10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10辆自行车;而B如果不生产汽车的话,他可以生产5辆自行车,换言之,他生产1辆汽车的机会成本只有5辆自行车。
A拥有生产汽车的绝对优势,因为他的 生产效率高 ;而B拥有生产汽车的相对优势,因为他的 机会成本低 。
3、农业案例:
你耕田我来织布: 你耕田的效率乎扰比我高,所以耕田由你来;我织布的效率比你高,所以织布由我来。而比较优势强调的是,即便你织布的效率比我高,只要我的机会成本更低,织布还是应该由我来做。
4、体育案例
亚当·斯密告诉起步的科比:小飞侠你要在球场上出人头地,就要练好技术,把人比下去!然后科比用666训练法练出绝世武功,单场81分。如果照这样下去,大家都不玩了。
大卫·李嘉图这时告诉科比:渣科你再屌也没法像少林一挑五啊,相信队友,专注于你最擅长的事!
因为强,所以可以打多个位置(多个机会可供选择)。但终究是一个人,所以只能占一个坑(有抉择,从而有机会成本)。所以即使是枣敬全能者也要专注于最擅长的事情(绝对优势中的比较,优中择优),同时让队友物尽其用、人尽其责(矮个里选高个,绝对劣势中的比较优势)。
不论一个人是否有绝对优势,他都可以生产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商品,并且从交易中获益。
【总结】
1、比较优势,不跟别人比,与自己比,看自己做什么最有优势,然后就只去做这个事,再与别人交换,这样彼此的收益都是最大化的,这样的社会总财富是最多的。
2、我做得比你好,也得你来做。应该把事情交给机会成本最低的人去做。→ 不断投资自己,变相增加我们的机会成本,降低我们在琐事上的比较优势,最终,把那些价值不高的事情交给机会成本更低的人去做。然后,我们在某一个点上集中爆发,打造职场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