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管理会计按什么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管理会计的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之划分。
划分的界限就是看一项成本发生是不是与产品的生产直接相关。相关的是变动成本,它与产品直接发生联系。间接相关的则是固定成本。
具体的定义如下:
固定成本是指其总额不受产量变动的影响而保持固定不变的成本。
例如管理人员的工资 、办公费 、财产保险费 、不动产税 、固定资产折旧费、职工教育培训费等 。不管生产是否进行,这些费用都要发生。
变动成本是指随着产量的变动而成比例变动的成本。例如,直接材料费 、产品包装费 、按件计酬的工人薪金 等等。不生产,这些费用就不会发生。
混合成本则是同时具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性质的成本。如水电费、电话费。这些成本通常有一个基数,超过这个基数就会随业务量的增大而增大。像企业中化验员、质检员的工资、设备动力费等成本在一定业务量内是不变的,超过了便会随业务量的增加而增加。
B. 管理会计中,举个例子,说明固定成本在一定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变动成本
当固定成本超负荷 需要新增的时候 就不是固定的了。
比如公司设备销量只有50台,而厂房有一台机器可以生产100台设备,那么这时候产能过剩。这台机器就是固定成本。
某一天,因为某一方面原因,公司设备需求量达到150台,这时候这台机器无法满足需求,企业必须再购入一台机器。这时候原来的固定成本就翻倍了。
拓展资料:
一、固定成本也称“固定费用”,是变动成本的对称。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间接成本,如企业管理人员的薪金和保险费、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办公费等。当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固定费用就会有所增减。所以,固定成本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我们称之为“相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
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产都会发生的成本,比如折旧。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二、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指产品成本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当期的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产成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C. 管理会计按什么将成本区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
管理会计按照成本性态将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的依存关系,又称为成本习性。全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以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
成本性态是变动成本法的前提,有利于揭示利润和业务量之间的关系,便于有效的控制和分析成本。
拓展资料:
成本的一般定义:
1、成本是生产和销售一定种类与数量产品以耗费资源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价值。企业进行产品生产需要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些消耗在成本中用货币计量,就表现为材料费用、折旧费用、工资费用等。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包括生产,也包括销售活动,因此在销售活动中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所发生的费用,也应计入成本。同时,为了管理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费用也具有形成成本的性质。
2、成本是为取得物质资源所需付出的经济价值。企业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购置各种生产资料或采购商品,而支付的价款和费用,就是购置成本或采购成本。随着生产经营活动的不断进行,这些成本就转化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3、成本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付出或应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计量。
4、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
版本定义
1、CCA中国成本协会发布的CCA2101:2005《成本管理体系术语》标准中第2.1.2条中对成本术语的定义是:
为过程增值和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注:应付出的资源代价:是指应该付出,但还未付出,而且要付出资源代价。
注:资源代价是总合的概念。
注:资源:是指凡是能被人所利用的物质。在一个组织中资源一般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注:术语"成本"可以使用形容词,如:用"多、少"或"高、低"来修饰。
注:这里的成本是广义的概念,不是狭义的概念。
2.美国会计学会(AAA)所属的"成本与标准委员会"对成本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发生或未发生的价值牺牲,它可用货币单位加以衡量。
3.《成本与管理会计》(第11版)中对成本下的定义是:
为了达到某一种特定目的而耗用或放弃的资源。
成本(Cost),是指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成本也称生产费用。
成本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
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D. 单位变动成本是什么意思
单位变动成本是指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变动成本平均分摊额,即总变动成本与销量之比。
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公式:
单位变动成本的计算公式
目标利润=总收入-总支出=销售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单价-[(总收入-总支出 + 固定成本)/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
单价-[(目标利润 + 固定成本)/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
可以由此得出利润既然不确定,那么单位变动成本也就不好确定。
(4)说明什么是管理会计中的变动成本扩展阅读
单位变动成本对利润的影响:
单位变动成本在该企业里,是指单位产品的材料成本一项,所以,对单位变动成本升降对利润影响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该企业原材料成本(价格)升降对利润影响的分析。
1.单位变动成本提高对利润的影响。
(1)单位变动成本提高1%:
可实现利润=[191.99-(151+151×1%)]×150000-1473012
=[191.99-152.51]×150000-1473012
=39.48×150000-1473012
=5922000-1473012
=4448988(元)
利润减少额=4675488-4448988=226500(元)
利润减少百分比=226500÷4675488=4.84%
单位变动成本提高1个百分点,利润减少4,84个百分点,减少额为225500元。
(2)单位变动成本提高5%:
可实现利润=[191.99-(151+151×5%)]×150000-1473012
=[191.99-158.55]×150000-1473012
=33.44×150000-1473012
=5016000-1473012
=3542988(元)
利润减少额=4675488-3542988=1132500(元)
利润减少百分比=1132500÷4675488=24.22%
单位变动成本提高5个百分点,利润减少24.22个百分点(或5×4.84=24.2)。
E. 你好 管理会计里面的变动销售成本怎么算的
变动成本率也称为补偿率,是与边际贡献率相对应的概念,即变动成本在销售收入中所占的百分率。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销售收入×100%=(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量)×100%=单位变动成本÷单价×100%。
变动成本率和边际贡献率的关系
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1
F. 变动成本法与全部成本法的区别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联系.和区别有哪些
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为改革财务会计的传统成本计算模式而设立的新模式,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只将变动生产成本作为产品成本的构成内容,而将固定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处理。这就决定了变动成本法与传统的完全成本法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的区别 由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对固定制造费用的处理方法不同,导致二者存在以下一系列差异: (一)理论依据不同 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固定制造费用与特定会计期间相联系,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持续经营期的长短成比例,并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逝。其效益不应递延到下一个会计期间,而应在其发生的当期,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该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而传统的完全成本法则强调成本补偿的一致性,其理论依据是:固定制造费用发生在生产领域,与产品生产直接相关,其与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的支出并无区别,应当将其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从产品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 (二)应用前提与成本构成的内容不同 变动成本法是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对产品成本按其与产量变动间的线性关系划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并进行粗略估计。其中,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固定成本包括固定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 而完全成本法将成本按其用途分成生产成本与非生产成本两大类。其中,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非生产成本包括销售和管理费用等期间费用。 (三)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 由于上述两个方面的差异,使得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在产品成本构成内容方面也有所不同:完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包含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为生产产品而耗费的全部制造费用(包括变动制造费用和固定制造费用),成本随着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变动成本法则将制造费用中的固定部分视作当期的期间费用,随同销售和管理费用一起全额扣除,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产品成本中只包含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和变动制造费用。 (四)存货估价及成本流程不同 采用变动成本法,无论是在产品、库存产成品还是已销产品,其成本都只包含变动成本,故期末结余存货只按变动成本计价而不包括固定成本。 采用完全成本法,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参与期末成本的分配,这样,已销产品、库存产成品及在产品均“吸收”了一定份额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可见,完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必然高于变动成本法下的存货计价。(五)分期损益不同 由于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导致两种计算方法下损益表的基本结构也有所差异。 二、两种方法的实际应用 下面以连续期间的损益计算为例,通过一个实例来具体说明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在计算税前净利时的差异并加以分析。� [例1] 假定某企业某年度1、2、3三个月收入、成本及生产数据资料(为便于说明问题,假定3个月中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不变)。 分别用两种方法计算1月份税前净利: 变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12 000×15=180 000(元); 变动成本=变动生产成本+变动性管理费用=12 000×(10+1)=132 000(元); 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销售和管理费用=12 000+16 000=28 000(元); 税前净利=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180 000-132 000-28 000=20 000(元)。 完全成本法下, 销售收入=12 000×15=180 000(元); 销货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生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0+12 000×(10+120 00/12 000)-0=132 000(元); 期间费用=变动性销售和管理费用+固定性销售和管理费用 =12 000×1+16 000=28 000(元); 税前净利=销售收入-销货成本-期间费用=180 000-132 000-28 000=20 000(元)。 变动成本法下,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只与当前销售量有关,而与期末是否结余存货无关,这也说明了变动成本法下产品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并不随产品的流转而结转,而在当期全额扣除,企业税前净利的多少仅与当前的销售量呈线性关系。而完全成本法下,产品的本期生产成本取决于本期产量,固定性制造费用需要在已销产品和期末结余存货间分配(当有未完工产品时还需在已销产品、期末存货和未完工产品间分配),由此二者税前净利产生差异。 下面来分期分析两种方法下税前净利的差异: 1月份: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费用全额扣除;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产销平衡,固定制造费用由当期已销产品全额分担,即固定制造费用全额扣除,故两种方法计算出的税前净利无差异。 2月份:当期生产的在当期未销售完,即期末结余存货3 000件。在采用完全成本法时,固定制造费用须在已销存货与结余存货间分配,其中,每件产品承担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2 000/12 000=1(元),故期末存货吸收掉的固定制造费用为1×3 000=3 000(元),而在变动成本法下,固定制造费用作为当期费用全额扣除,所以,与变动成本法相比,当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中的成本少了3 000元,则完全成本法下的当期税前净利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多了3 000元。 3月份:当期生产的在当期售完,上期结余的3 000件也在本期售完。即,采用完全成本法时,期初释放固定性制造费用3 000元(1×3 000=3 000),而本期固定制造费用随本期产品的全部售完而全额扣除,即期末没有存货吸收固定制造费用,所以,与变动成本法相比,本期列在完全成本法下损益表中的成本多了期初释放的3 000元,则完全成本法下的当期税前净利比变动成本法下的少了3 000元。 当然,从一定时期来看,如果产销总体上平衡,那么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各期总的税前净利是无差异的。此外,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种成本法下税前净利差额的变化规律,即在完全成本法下: (1)若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等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则税前净利差额为零。 (2)若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大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则税前净利差额大于零。 (3)若期末存货吸收的固定制造费用小于期初存货释放的固定制造费用,则税前净利差额小于零。
G. 简述什么是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各自有何特点
固定成本(Fixed Cost) ,(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1)成本总额不随业务量而变,表现为一固定金额;
(2)单位业务量负担的固定成本(即单位固定成本)随业务量的增减变动成反比例变动。
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一样,变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即有一定的适用区间,超出相关范围时,变动成本发生额可能呈非线性变动。
拓展资料:
相关区别
一、固定成本也称“固定费用”,是变动成本的对称。
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1、固定成本大部分是间接成本,如固定资产的折旧和维护费、办公费等。当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的变动超过一定的范围时,固定费用就会有所增减。所以,固定成本是一个相对固定的概念,我们称之为“相对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影响而变动。
2、固定成本是不管生不生产都会发生的成本,比如折旧。
二、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随着业务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
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1、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指产品成本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当期的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2、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产成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H. 管理会计中变动成本的名词解释
随着产量变化,成本总额与产量成正比例变化,单位成本保持不变
I. 单位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是一个意思吗
一.单位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意思相同,单位变动成本是指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变动成本平均分摊额,即总变动成本与销量之比。
二.盈亏平衡,即利润为零。只要明白管理会计中“边际贡献”的作用,就会知道如何求盈亏平衡点了。
例如:企业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为100元。单位变动成本为50元。固定成本为500元。每个产品的边际贡献的为50,所以需要卖10个产品来弥补固定成本。这个时候,销售收入就等于总成本之和。盈亏平衡了。
1.盈亏平衡点的销售量等于固定成本除以单位边际贡献。
2.盈亏平衡点销售额等于固定成本除以边际贡献率。
J. 单位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是一个意思吗
相同,单位变动成本和变动成本意思相同,单位变动成本是指单位商品所包含的变动成本平均分摊额,即总变动成本与销量之比。盈亏平衡,即利润为零。只要明白管理会计中“边际贡献”的作用,就会知道如何求盈亏平衡点了
一,变动成本(variable cost )指支付给各种变动生产要素的费用,如购买原材料及电力消耗费用和工人工资等。这种成本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在实际生产过程开始后才需支付
二,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一样,变动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线性依存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即有一定的适用区间,如图《变动成本的相关范围》所示,也就是说,超出相关范围时,变动成本发生额可能呈非线性变动。
三,根据变动成本发生的原因可将变动成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变动成本、另一类是酌量性变动成本。技术性变动成本是指单位成本由技术因素决定而总成本随着消耗量的变动而成正比例变动的成本,通常表现为产品的直接物耗成本。
四,酌量性变动成本是指可由企业管理当局决策加以改变的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不随产品产量或商品流转量变动的那部分成本。
五,变动成本法又称直接成本法。是指产品成本只包括产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而把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当期的期间成本,全额列入损益表,作为当期销售收入的一个扣减项目。
六,完全成本法是指在产品成本计算中产品成本包括了全部生产成本(变动和固定的生产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