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分析如何更细致
扩展阅读
煤裂解炭黑什么价格 2025-07-02 02:13:14
学校资源如何做 2025-07-02 02:11:52

成本分析如何更细致

发布时间: 2022-12-11 11:43:25

❶ 怎样做成本分析

一、具体方法:
1)比较法
比较法,又称“指标对比分析法”,就是通过技术经济指标的对比,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挖掘内部潜力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通俗易懂、简单易行、便于掌握的特点,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应用时必须注意各技术经济指标的可比性。比较法的应用,通常有下列形式:
·将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以此检查目标完成情况,分析影响目标完成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在进行实际指标与目标指标对比时,还应注意目标本身有无问题。如果目标本身出现问题,则应调整目标,重新正确评价实际工作的成绩。
·本期实际指标与上期实际指标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看出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变动情况,反映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程度。
·与本行业平均水平、先进水平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反映本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与行业的平均水平和先进水平的差距,进而采取措施赶超先进水平。
2)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又称连环置换法。这种方法可用来分析各种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在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假定众多因素中的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他因素则不变,然后逐个替换,分别比较其计算结果,以确定各个因素的变化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因素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确定分析对象,并计算出实际数与目标数的差异;
·确定该指标是由哪几个因素组成的,并按其相互关系进行排序;
·以目标数为基础,将各因素的目标数相乘,作为分析替代的基数;
·将各个因素的实际数按照上面的排列顺序进行替换计算,并将替换后的实际数保留下来;
·将每次替换计算所得的结果,与前一次的计算结果相比较,两者的差异即为该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各个因素的影响程度之和,应与分析对象的总差异相等。
3)差额计算法
差额计算法是因素分析法的一种简化形式,它利用各个因素的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差额来计算其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4)比率法
比率法是指用两个以上的指标的比例进行分析的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先把对比分析的数值变成相对数,再观察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二、施工成本分析的概念:
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总结工作。施工成本分析是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对施工项目成本进行的对比评价和总结工作。 施工成本分析贯穿于施工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其是在成本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利用施工项目的成本核算资料(成本信息),与目标成本、预算成本以及类似的施工项目的实际成本等进行比较,了解成本的变动情况,同时也要分析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对成本的影响。

❷ 如何进行成本数据分析呢大体包括哪些步骤和方法

如需学习数据分析推荐选择十方融海,成本数据分析的步骤如下:

1、明确目的:要进行成本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目的。
2、确定对象:确定对象指对对象为材料成本、员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还是财务费用等进行分析。分析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全面分析,二是重点分析,也即专项分析。
3、数据的收集与汇总:分析对象确定后,企业就要围绕对象收集数据,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非常关键。
成本分析方法:
a、比较分析法:成本的比较分析法可细分为两种,即同比分析和环比分析。
b、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不同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构成的一种比值。
c、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分析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在企业的成本分析中,影响利润的因素有四个:销量、价格、成本、费用。
d、差异分析法。
e、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是指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以便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成本数据分析的相关信息,推荐选择十方融海。十方融海作为技术创新型企业,坚持源头核心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产品。该机构的解决方案和社会价值获得了主流媒体报道,与厦门大学、深圳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达成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成人教育新模式。用科技推动教育改革,让教育创造美好生活。

❸ 如何进行成本数据分析呢大体包括哪些步骤和方法

成本分析的步骤:
1、明确目的:要进行成本分析,首先要明确分析目的。 概括来说,成本分析的目的有三个:
(1)、降低成本,找到成本降低点。
(2)、为业绩评价提供依据。企业的成本实施预算、销售费用预算达成率等都属于业绩评价。

(3)、为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其包括为公司产品的定价和选择提供分析信息等。

2、确定对象:确定对象指对对象为材料成本、员工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还是财务费用等进行分析。

一般来说,分析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全面分析,二是重点分析,也即专项分析。通常在实务过程中,建议做重点分析,如要控制差旅费就做差旅费的专项分析。
另外,需注意的是,在分析过程中,最忌讳出现什么都想分析但都分析不到位的情况。因此,一个阶段的重点分析对象不可太多,时间精力有限,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最有价值的事情。
3、数据的收集与汇总:分析对象确定后,企业就要围绕对象收集数据,如果数据不全就会导致分析结果失去价值,因此数据的收集和汇总非常关键。

成本分析方法:
1、比较分析法
:成本的比较分析法可细分为两种,即同比分析和环比分析。
何时用同比,何时用环比,这是在分析过程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2、比率分析法 :

比率分析法是指将不同项目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所构成的一种比值。比如,将销售费用与销售收入比较得出销售费用率,将管理费用除以销售收入得出销售管理费用率,这都是比率。
3、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分析过程中应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在企业的成本分析中,影响利润的因素有四个:销量、价格、成本、费用。因此,企业在运用因素分析法时,首先要找出最敏感的因素。
4、差异分析法
5、本量利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是指在成本习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数学模型和图式,对成本、利润、业务量与单价等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其变动的规律性,以便为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目标控制提供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❹ 怎么样做好成本分析

在进行成本分析中可供选择的技术方法(也称数量分析方法)很多,企业应根据分析的目的,分析对象的特点,掌握的资料等情况确定应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成本分析。在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的技术分析方法有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连锁替代法和相关分析法等四种。

成本分析(cost analysis),是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的分析方法。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❺ 请问成本分析应怎么做

要正确进行成本分析,关键是定量分析
1、单位应对各种产品分别制定标准成本,该标准成本应当是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略低于平时生产的平均成本,这样做是为了明确一个努力方向,该标准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该标准成本分别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四个项目制定,每一项都分解成二、三个因素标准来分别进行考核。
有了标准成本,月末就可以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了,方法如下:
1、直接材料成本差异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
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数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两者相加就是直接材料成本差异。
2、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为工资率差异和人工效率差异。
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两者相加就是直接人工成本差异。
3、变动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和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两者相加就是变动制造费用差异。
4、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分为耗费差异、闲置能量差异、效率差异。
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
闲置能量差异=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数-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效率差异=实际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三者相加就是固定制造费用差异
所以说,定量分析是成本分析的基础,只有搞好了基础工作,才可以做成本分析的

❻ 如何进行成本分析

成本分析需要运用经验,产品知识和综合判断能力对实际或是预期的成本包括原物料成本;人工成本;加工费;管理成本等加以估计。成本按其不同产生和存在形式可分成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半变动成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总成本。
成本分析是对每一个成本单元(如:材料、工时、行政开支、管理开支和利润)加以分析并相加,得出最终价格的过程。成本的关键组成部分:1.直接的材料成本:用经济可行的办法能算出的,所有包含在最终产品中或能追溯到最终产品上的原材料成本。对汽车厂来说钢板就是直接原材料。直接原材料不包括胶水、钉子等项目,因为在这极小部分上一个一个花时间计算成本时不合算的,它们应该被计入间接材料(副料)成本中去。
2.直接劳动力成本:用经济可行的办法能追溯到最终产品上的所有劳动力成本。如机器的操作员、组装人员。对需要大量高技术劳动力的产业来说,比如信息业或IT业,直接劳动力成本会占很高的比例。要记住如果采购项目包括高技术劳力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不能直接将其它案例中的数据直接拿来运用。另外,要避免用本地的工资水准来衡量异地供应方的直接劳力成本,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往往会犯这种错误。
3.间接生产成本(也叫生产管理费用):除了上述成本以外,所有和生产过程有关的成本。它又包括:
·可变管理费用,如水电、供应和劳力等。间接劳力是可变还是固定成本要取决于公司的性质。
·固定管理费用,如租金、保险、财产税、折旧和工商管理费等。

❼ 公司的全面成本分析应该怎样做

一、分析成本的步骤如下
1.列明开支项目
要估算你的创业成本,你需要找出公司在创业阶段有可能需要消耗的所有费用,这样才能做到心中
有数,掌控自如。有的费用是一次性的,比如注册费用;有的是必须支出的,但在一段时间内也是固定的
,比如,办公场地费用、硬件设备费用等;而有的则是长期费用,如员工工资、员工福利保险、公关外事
费用等。
当你把所有开支项目都罗列出来后,最好先评估一下它们是否是必需的开支。一家处于创业阶段的
公司应该只把创建公司必须开支的费用列入预算中。那些必要的支出包括两方面:即固定支出和临时支
出。固定支出包括租金、薪水、设备费用等。临时支出包括仓库费用、运输费用和销售提成等。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所有的支出费用都列在一张表上,根据各类支出项目的必要性来排序。然后慎
重决定哪些费用是必需的,哪些可以暂时不列入预算,这样就可以估算出创业所需要的最低成本。
2.分析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
手中拥有一笔资金,到底投什么项目,不仅要看项目的前景与自身的熟练程度,更重要的是对项目
开发、生产与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成本做一个分析预测,以便判断是否应该进入某个领域。
不仅如此,进行产品研发与生产成本分析的目的也在于帮助企业改善成本管理,降低产品成本,从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成本管理应从企业的成本分析开始,找出差距和问题所在,然后对企业
成本的形成和成本管理的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
根据我们预先得出的成本法则,回答以下问题:
(1)目前企业可以支配的流动资金数额;
(2)项目盈利时间有多久;
(3)未来一段时间内可以融到多少资金。
根据这种对比,基本上可以判断出我们是否适合投入某个项目、进入某个行业。如果对比之后,发
现差距太大,就应该考虑退出。
3.企业成本水平分析
企业成本水平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即企业总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各经营领域
中主要单位产品成本的水平。
1.企业总成本水平的分析
企业总成本水平分析,是把企业实际总成本和计划成本,与同行业的先进成本水平做比较,然后再
对构成总成本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主要成本指标有企业产品总成本和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降低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通常可以从产品产量的变动、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动、
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三个因素来分析。
2.各经营领域成本水平的分析
分析各战略经营领域的成本水平是确定其经营资本利润率的基础工作,是制定企业战略不可缺少的
依据。


3.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对于经营领域结构复杂、产品品种众多的企业,需要选择重点分析对象,比如,主要产品。所谓主
要产品,包括以下两层含义:
(1)代表性产品,即分析了该产品的成本后,就可推算出其他产品的成本情况;
(2)成本因素是取得成功关键之一,而该产品在战略经营领域各品种中,对经济效益有举足轻重的影
响。不同的战略经营领域有不同的主要产品。
在分析具体成本因素时,还要注意以下要点: (1)材料费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控制实际消耗量和提高原材料利用率的意识、措施?
②是否研究过降低采购价格的措施?
③标准价格、消耗定额的计算方法是否妥当?
④库存程度是否合理?
(2)工资分析要点
①是否具有掌握实际工作时间和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及具体措施?
②工资比率的决定方法是否合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何?
③标准工资和工时定额的设定方法是否妥当?
④是否做过必要的差异分析?
⑤多余的二线人员是否进入一线工作?
(3)车间经费分析要点
①车间经费预算编制的状况如何?其预算是否有弹性?
②标准值的确定是否妥当?
③是否积极地控制实际发生的车间费用?


④在差异分析后是否作出必要的处理?
(4)企业管理费分析要点
①管理费中各部分费用是否必要、是否合理?各部分费用的结构是否合理?
②管理费的预算和企业的需要是否平衡?
③管理费的使用是否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④是否定期对实际使用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寻找原因,并提出必要的纠正措施?
如果要更彻底地了解影响成本项目的原因,还可以对管理费用的各个具体项目再做分析。对于不同
行业,有些费用或许不存在,比如,对于信息服务、软件、互联网、公关、媒体等行业的企业,车间的
经费则不存在,可能会换成其他项目费用,比如,印刷、刻录一类的费用名目。
二、成本的形成过程分析
企业的实际总成本、各经营领域的实际成本和各单位产品的实际成本均是在投入、转换、产出过程
中形成的。
第一,描述与成本水平问题有关主要工作流程的现状(预计的)。
各部门、各项工作均有工作程序(例如,设计部门从新产品的经济、技术可行性研究分析开始,直至
产品设计定型的流程,备件从接受订货、制定计划,直至生产、库存、发运的流程)。
第二,研究降低成本的措施。
其基本方法是:运用价值工程的方法对于工作流程和工作成果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关键环节的要点
如下:
(1)描述部门功能

①该部门在组织机构中将处于何种地位?
②该部门会由哪些工作人员组成,以及人数多少?
③该部门将承担的任务或功能有哪些?
④该部门的每项功能将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以人/年计算)?全部功能将需要多少时间来完成?
(2)描述部门各功能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①每个功能各由哪些活动组成?活动方式是什么?
②每个功能将提供什么产品或服务?
③每个功能的产品或服务将向谁提供?哪些部门是其“用户”?什么时间可能提供?频率会是多少?
④每个功能会与上游哪些“供应”部门发生联系?输入要素是什么?
⑤每个功能的承担者是谁?其人数与姓名?所需用的工作时间是多少人/年?
(3)描述部门各功能的成本
①每个功能的人工费用将是多少?
②每个功能的设备费用预计是多少?
③每个功能的办公用品、办公设备费用预计是多少?材料、工具费用是多少?
④每个功能的其他费用可能还有哪些?分别是多少?
⑤每个功能的年总费用是多少?
⑥部门各功能的年总费用是多少?

❽ 生产企业的生产成本如何进行分析

以下内容在这个网址

http://www.ahtvu.ah.cn/JXC1/zhykch/8210/chbkjweb/jxfd9.htm

(二)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
成本分析的具体方法通常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连环替代分析法。

1、比较分析法
是把两个经济内容相同、时间或空间地点不同的经济指标相减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绝对数的比较分析,只适用于同类型企业、同质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由于分析者的目的不同,对比的基数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对比的基数有计划数、定额数、以往年度同期实际数,以及本企业历史最好水平和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水平。

2、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有关指标之间的相对数,即比率,进行分析评价的一种方法。一般有三种形式:相关比率分析法、构成比率分析法、趋势比率分法。
(1) 相关比率分析法:
是通过计算两个性质不完全相同而又相关的指标的比率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通常计算的相关比率指标有:
产值成本率、销售收入成本率、成本利润率、存货周转率等。
(2) 构成比率分析法
是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体的比重,即部分与总体的比率,进行数量分析一种方法。

(3) 趋势比率分析法
是指对某项经济指标不同时期数值进行对比,求出比率,分析其增减速度和发展趋势的一种方法。由于计算时采用的基期数值不同,趋势比率又分为定基比率和环比比率两种形式:
定基比率=比较期数值/固定基期数值×100%
环比比率=比较期数值/前一期数值×100%

3、连环替代法(因素分析法)

(1)概念:
是根据因素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依次测定各因素变动对经济指标差异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

(2)分析程序:
1〕 分解指标因素并确定因素的排列顺序;
2〕逐次替代因素;
3〕确定影响结果;
4〕汇总影响结果。

(3)典型模式:
假设某项指标N是有A、B、C三个因素组成,各因素与经济指标的关系为:
上年数 N0 =A0×B0 ×C0
本年数 N1 =A1×B1×C1
则N1与 N0 的差异是由A、B、C三个因素变动而引起的。
采用连环替代法分析计算如下:
综合指标上年数 N0 = A0 ×B0 ×C0 (1)
第一次替代 N1 =A1×B0 ×C0 (2)
第二次替代 N2 =A1× B1 ×C0 (3)
第三次替代(本年数) N1 =A1×B1 ×C1 (4)
(2)-(1) 即 N1- N0是A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0 = ( A1 - A0 )×B0 ×C0
(3)- (2) 即 N2- N1是B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2 - N1 = A1 × ( B1 - B0 )×C0
(4)- (3) 即 N1 - N2是C因素变化影响综合指标的结果:
N1 - N2 = A1 × B1 × ( C1 - C0 )

(4) 连环替代法的几个特点:
• 连环替代的顺序性
先替代数量指标,后替代质量指标;先替换基本因素,后替换从属因素。
若同时出现几个数量指标或几个质量指标,应现替换实物量指标,后替换价值量指标。

• 替代因素的连环性
除第一次替换外,每个因素的替换都是在前一个因素替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 计算结果的假设性

例:假设某企业有关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材料单价及材料费用总额资料如下:

项目
计量单位
计划数
实际数

产品产量

90
100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
公斤
7
6

材料单价

4
5

材料费用总额

2520
30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对材料费用总额的影响程度。

答案:

材料费用总额计划指标:90×7×4=2520(元) (1)

第一次替代: 100×7×4=2800(元) (2)

第二次替代: 100×6×4=2400(元) (3)

第三次替代(实际指标):100×6×5=3000(元) (4)

(2)-(1)=2800-2520=280(元) 产量增加的影响

(3)-(2)=2400-2800=-400(元) 材料单位消耗的节约的影响

(4)-(3)=3000-2400=600(元) 材料单价提高的影响
280-400+600=480(元) 全部因素的影响

三、成本分析的主要内容
•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 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 成本效益分析

(一)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包括: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分析的重点是产品生产成本分析中的可比产品成本分析。

1、 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分析

(1) 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全部产品包括可比产品和不可比产品两部分。对全部产品的分析,只能以本年实际成本和本年计划成本进行比较,确定其实际成本较计划成本的降低额和降低率,初步了解企业完成成本计划的一般情况。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产量
单位成本
成本计划

(计划产量)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计划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P1
P2
C0
C1
C2
P1 C0
P1 C1
P2 C0
P2 C1
P2 C2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200
800
100
95
94
20000
19000
80000
76000
75200

乙产品

400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20000
18000
17600

小计

40000
37000
100000
94000
92800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300
300

50
52

15000

15000
15200

小计

15000

15000
15200

全部产品成本

52000

109000
108400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实际总成本

=∑(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

=∑P2 C1-∑P2 C2=∑P2 (C1-C2)=109000-108400=600(元)

全部产品成本降低率=成本降低额÷计划总成本×100%=600÷109000×100%=0.55%

(2)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例:某企业可比产品的成本及产量资料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400
400
50
45
44

要求:分析全部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答案如下:

1〕首先计算全部可比产品的成本降低任务即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可比产品

甲产品

200
100
95
20000
19000
1000
5%

乙产品

400
50
45
20000
18000
2000
10%

合计

40000
37000
3000
7.5%

7.5%= 3000 ×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2〕其次,计算全部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降低额和实际降低率,与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相对比,分析其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800
100
95
94
80000
76000
75200
4800
6%

乙产品

400
50
45
44
20000
18000
17600
2400
12%

合计

100000
94000
92800
7200
7.2%

7.2%= 7200 ×100%=4800+2400 ×100% =(80000×6%+20000×12%)×100%

100000 100000 100000

=〔 80000 ×6% + 20000 ×12% 〕×100%=(80%×6%+20%×12%)×100%

100000 100000

上式中80%、20%是甲、乙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实际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实际产品品种结构。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可见,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

(3)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1〕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有以下三个:

l 产品产量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产量、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确定的。

成本计划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计划产量制订的,而实际成本降低额是根据各种产品的实际产量计算的。因此,在产品品种结构和单位成本不变时,产品产量增减,就会使成本降低额发生同比例的增减,然而,却不会影响成本的降低率发生变化。例证如下:

假定该企业本年甲、乙产品产量都比计划增长了20%,实际的单位成本又完全等于计划单位成本,其结果如下表:

可比产品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

低情况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实际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甲产品
240
100
95
24000
22800
22800
1200
5%

乙产品
480
50
45
24000
21600
21600
2400
10%

合计

48000
40600
40600
3600
7.5%

上表两种产品实际产量比计划产量增长了20%,因而使成本降低额相应从计划的3000元,增长到3600元,增长率为20%(600÷3000),但成本降低率仍然为7.5%,由此可见,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产品产量的变动只影响成本降低额发生变化,并不影响成本的降低率。

l 产品品种结构

由于各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率不同,如果成本降低率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中所占的比重比计划提高,则整体的降低额和降低率都会加大,反之亦然。

7.5%= 3000×100%=1000+2000 ×100%=(20000×5%+20000×10%)×100%

40000 40000 40000

=〔 20000 ×5% + 20000 ×10% 〕×100%=(50%×5%+50%×10%)×100%

40000 40000

上式中50%、50%是甲、乙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成本占可比产品计划产量上年总成本的比重,也就是产品品种结构。

l 产品单位成本

计划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计划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

=∑P1 C0-∑P1 C1

计划降低率=计划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计划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1 C0-∑P1 C1)÷∑P1 C0×100%

实际降低额=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 - 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本年

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实际产量×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P2 C0-∑P2 C2

实际降低率=实际降低额÷全部可比产品实际产量按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100%

=(∑P2 C0-∑P2 C2)÷∑P2 C0×100%

由以上计算公式可知,产品实际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的多,降低额和降低率就越大,反之亦然。

2〕影响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的因素分析

计划降低额=∑P1 C0-∑P1 C1=(200×100+400×50)-(200×95+400×45)

=40000-37000=3000(元)

计划降低率=(∑P1 C0-∑P1 C1)÷∑P1 C0×100%=3000÷40000×100%=7.5%

实际降低额=∑P2 C0-∑P2 C2=(800×100+400×50)-(800×94+400×44)

=100000-92800=7200(元)

实际降低率=(∑P2 C0-∑P2 C2)÷∑P2 C0×100%=7200÷100000=7.2%

由上可知,企业可比产品实际降低额超额完成了计划,比计划多降低4200元;实际降低率没有完成计划,低于计划0.3%。下面用连环替代法分别计算产品产量、产品品种结构、产品单位成本三个因素的变动对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
设 P1 :计划产量;P2 :实际产量;

C0: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C1:本年计划单位成本; C2: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本年产量
单位成本




实际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

实际

P1
P2
C0
C1
C2

可比产品

甲产品

200
800
100
95
94

乙产品

400
400
50
45
44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1 C0-∑P1 C1

=40000-37000

=3000
3000÷40000

= 7.5%

(2)
按实际产量、计划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7.5%

=100000×7.5%

=7500
7.5%

保持不变

(3)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1

=100000-94000

=6000
6000÷100000

= 6%

(4)
按实际产量、实际品种结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成

本降低额和降低率
∑P2 C0-∑P2 C2

=100000-92800

=7200
7200÷100000

= 7.2%

各因素的影响程度

产量变动影响 (2)-(1)
7500-3000= 4500
0

品种结构变动的影响 (3)-(2)
6000-7500=-1500
6%-7.5%=-1.5%

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 (4)-(3)
7200-6000= 1200
7.2%-6% = 1.2%

合计
+4200
-0.3%

2、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经济指标变动对单位成本的影响,二是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分析,不仅要按成本项目逐项对比其计划数与实际数,而且还要求列示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的对比资料。P192

分析时应注意:

(1) 一般可采用简化的办法,即本年实际成本直接与计划成本对比。

(2) 如有可能,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可项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即,实际消耗可按计划单价计算,因为价格因素是外来因素,与产品生产无直接关系。

(3) 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分析时,对于占成本比重比较高的主要消耗材料和耗用工时,应尽可能分析得细致,使之更能反映出降低成本的方向。

(二)费用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

由于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都是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编制预算加以控制,因而分析各种费用预算的执行情况,查明各种费用实际脱离预算的原因,也只能按整个公司或分厂、车间、部门进行。

对上述费用进行分析,首先应以本年实际数与本年预算数相比较,确定实际脱离预算的差异,然后分析差异形成的原因。此外,为了从动态上观察、比较各项费用的变动情况和变动趋势,还应将本月实际与上年同期实际进行对比。

为了深入研究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变动的原因,评价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寻求降低各种费用支出的方法,可按费用的用途及影响费用变动的因素,将各种费用项目按以下类别进行研究。

(1) 生产性费用。如制造费用中的折旧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等。

(2) 管理性费用。如行政管理部门人员的工资、办公费、业务招待费等。

(3) 发展性费用。如职工教育经费、设计制图费、研究开发费等。

(4) 防护性费用。如劳动保护费、保险费等。

(5) 非生产性费用。主要指材料、在产品、产成品的盘亏和毁损等。

(三)成本效益分析

反映企业成本效益的指标很多,常用的有产值成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1、 产值成本率分析

(1)概念:

产值成本率是企业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对商品产值的比率,通常用每百元商品产值总成本指标表示。

(2)计算公式:

产值成本率=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 ∑(产品产量×该产品单位成本) ×100%

∑(产品产量×该产品出厂价格)

或 产值成本率(元/百元)=全部产品生产成本÷商品产值×100

其中,商品产值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产值成本率越低,说明生产耗费的经济效益越好;反之,经济效益越差。

(3)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三个因素:

1〕 产品品种构成的变动

2〕 产品单位成本的变动

3〕在商品产值按现行价格计算时,还有价格变动的影响。

(4)影响产值成本率指标变动的各因素影响程度的计算

可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计算如下:

(1) 以计划(或上年实际)产值成本率指标为基础。

产值成本率= 按计划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计划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计划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计划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3)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计划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4) 计算按实际产品品种构成、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每百元商品产值的实际总成本

产值成本率= 按实际产量、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的总成本 ×100

按实际产量、实际出厂价格计算的商品产值

(2)-(1) 为产品品种构成变动的影响数额

(3)-(2) 为产品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数额

(4)-(3) 为出厂价格变动的影响数额

2、成本费用利润率分析

(1) 概念:

成本费用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2)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其中,成本费用一般指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

该指标表明每付出一元成本费用可获得多少利润,体现了经营耗费所带来的经营成果。该指标越高,利润就越大,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

(3)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是企业一定期间的营业利润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

计算公式:

成本费用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若利润总额中包括其他业务利润,成本费用中也应包括其他业务支出。

第十六章习题:

1、 假定A产品的直接材料费用定额为800000元,实际为851400元。有关资料如下:

项目
产品数量

(件)
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公斤)
单价

(元)
材料费用

(元)

定额
1000
20
40
800000

实际
1100
18
43
851400

差异
+100
-2
+3
+51400

要求:采用连环替代法计算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和材料单价三项因素对产品直接材料费用超支51400元的影响程度。

2、某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表如下: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本年总成本

(实际产量)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按上年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按本年计划单位成本计算
实际

成本

一、可比产品

甲产品

30
1050
1035
1020

乙产品

35
1350
1275
1245

小计

二、不可比产品

丙产品

20

600
690

全部产品成本

产值成本率计划数为60元/百元,商品产值本月实际数按现行价格计算为153000元。

要求:(1)计算和填列产品生产成本表中总成本各栏数字。

(2)分析全部产品生产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和产值成本率计划的完成情况。

3、某企业本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资料如下表所示:

可比产品名称
计划产量(件)
实际产量(件)
上年实际平均单位成本
本年计划

单位成本
本年实际

单位成本

甲产品
1650
2200
100
90
89

乙产品
550
550
200
190
188

要求:计算确定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并分析各个因素变动对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附表如下)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计划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产 量
单位

成本
总成本
计划降低任务

上年

实际
本年计划
上年成本
计划成本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1
C0
C1
P1 C0
P1C1
P1C0-P1C1
降低额

P1 C0

甲产品


乙产品


合计

××××年度可比产品成本的实际完成情况表

产品

名称
计量单位
实际产量
单位成本

总成本
实际降低情况

上年实际
本年计划
本年实际
上年

成本
计划成本
本年

实际
降低额
降低率

可比产品

P2
C0
C1
C2
P2C0
P2 C1
P2 C2
P2C0-P2C2
降低额

P2 C0

甲产品


乙产品


合计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任务完成情况分析表

顺序
指标
成本降低额(元)
成本降低率

(1)
按计划产量、计划品种

❾ 如何进行成本分析

一、对比分析法

通过成本指标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的数据的对比,来揭露矛盾的一种方法,成本指标的对比,必须注意指标的可比性。

毛利分析,产品类别成本分析,行业比较分析,同期比较分析,趋势分析这些都可以做对比分析。

(1)毛利分析

毛利=售价-成本 毛利率=毛利/售价

(2)产品类别成本分析

1. 产品类别毛利率分析

毛利率高的产品可以进一步打开市场,毛利率为正数的在产能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生产。

2. 直接材料成本率分析

①原材料成本/总成本,这个比率越高,说明企业机械化程度较高,要降低成本,就要控制好材料成本,如果比率比较低,可以考虑提高人工效率,增加机械化。

②材料成本/售价,这个比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毛利率水平。

3. 直接人工成本率=直接人工成本/产品成本

4. 制造费用比率=制造费用/产品成本

5. 差异成本分析

①材料成本差异分析

②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③制造费用成本差异分析

6.成本利润率分析=利润/成本

7. 销售成本率=成本/收入

(3)行业比较分析

行业信息我们可以从上市公司披露的资料里获得,可以做毛利率,成本率,成本利润率等的比较分析,可以用图表表示。

(4)同期比较分析---可以做图表

(5)趋势分析---可以做折线图、柱状图

二、因素分析法

是将某一综合性指标分解为各个相互关联的因素,通过测定这些因素对综合性指标差异额的影响程度的一种分析方法。在成本分析中采用因素分析法,就是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对企业的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

三、相关分析法

是指在分析某个指标时,将与该指标相关但又不同的指标加以对比,分析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企业的经济指标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依存关系, 在这些指标体系中,一个指标发生了变化,受其影响的相关指标也会发生变化。如将利润指标与产品销售成本相比较,计算出成本利润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成本收益水平的高低。再如,产品产量的变化,会引起成本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利用相关分析法找出相关指标之间规律性的联系,从而为企业成本管理服务。

▎存货分析

1.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2. 存货构成分析

如果存货金额过大,对企业的资金占用就高,影响企业的现金流。

3. 库龄分析

这个分析来源于我们的盘点,分析长期积压品占用资金情况,及时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