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九级,十级”的级别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9级10级是根据专业技能以及单位性质进行划分
个人建议: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设置非常严明。共分为13个岗位,分别是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初级岗位。高级岗位下属7个等级。中级岗位下属三个等级,初级岗位也是下属三个等级,由此可以看出不同职级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有所不同,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区分正,副高按相关规定进行执行,我建议你在生活中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专业技术的岗位也更好的区分了人们的工资等级,对社会发展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专业技术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按照事业单位的功能、规格、隶属关系和专业技术水平等因素,根据现行专业技术职务管理有关规定和行业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确定。
(1)保利成本岗位是如何设置级别的扩展阅读:
专业技术岗位等级:
一、专业技术高级、中级、初级岗位以及高级、中级、初级岗位内部不同等级岗位的具体任职条件,由主管部门或事业单位,按照本实施意见及行业指导意见,根据岗位的职责任务、专业技术水平要求等因素综合确定。
二、专业技术一级岗位是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其人员的确定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由各省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岗位的任职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对科学技术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并创造出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2)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领域或行业的学术技术领军人物,省级以上重点学科、研究室、实验室的学术技术带头人
(3)其他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业内公认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
Ⅱ 什么是岗位等级工资制度简述一岗一薪和一岗数薪的特点
岗位等级工资制/职位工资制(Pay for Job) 简称岗位工资制,它是等级工资制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工作职务或岗位对任职人员在知识、技能和体力等方面的要求及劳动环境因素来确定员工的工作报酬。它是按照工人在生产中的工作岗位确定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的一种工资制度,是劳动组织与工资组织密切结合的一种工资制度。
岗位等级工资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一岗一薪制,另一种是一岗数薪制。
1、一岗一薪制
一岗一薪制是指一个工资标准,凡在同一岗位上工作的员工都执行同一工资标准,岗位工资由低到高顺序排列,组成一个统一的岗位工资标准体系,它反映的只是不同岗位之间的工资差别,不反映内部的劳动差别和工资差别。
一岗一薪制,岗内不升级,新工人上岗采取“试用期”或“熟练期”办法,试用期满经考核合格,即可执行岗位工资标准。一岗一薪制,适用于专业化、自动化程度较高,流水作业、工种技术比较单一,工作物等级比较固定的工种。
一岗一薪制强调在同一岗位上的人员执行同一的工资标准,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
能保证员工在最佳年龄、最佳技术、付出劳动量最多的时候得到最佳报酬;
简化工资构成,工资外津贴减少;
一岗一薪,岗动薪动,对员工的激励性大,且操作简便灵活。
2、一岗数薪制
一岗数薪制是指在一个岗位内设置几个工资标准,以反映岗位内部不同职工之间的劳动差别。由于企业岗位比较多,有的有上千个甚至上万个岗位、工种,从管理成本角度看,不可能有多少个岗位就设多少个岗位工资标准,只能采取将相近岗位进行归并归级,这就会形成同岗位级别内也存在劳动差别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企业在同一等级内,又划分档次。这样职工在本岗位内可以小步考核升级,直至达到本岗最高工资标准。这种方式融合了技术等级工资制和岗位工资制的优点,适应了生产岗位之间存在的劳动差异和岗位内部劳动者之间存在的技术熟练程度的差异。它适用于岗位划分较粗,同时岗位内部技术有些差别的岗位和工种。
另一种解决同岗位但劳动付出有差别的方式是通过拉长熟练期,使员工岗位工资分几年到位的方式。如第一年试用期拿50%岗位工资,第二年熟练期拿70%岗位工资,第三年拿80%岗位工资,第四年拿90%岗位工资,第五年经考核认定拿100%岗位工资,如特别优秀,经考核委员会认定,可提前拿到100%岗位工资。这种方式可解决由于员工工作年限不同,工作经验不一样,从而形成的在同一岗位工作,但劳动有差别的问题,使工资报酬与劳动付出更加吻合。
Ⅲ 岗位等级划分标准是什么
岗位等级划分标准:改革后的岗位设置为管理岗位8个级别、专业技术岗位13个级别和工勤技能岗位5个级别。
管理岗位分为8级,即由高到低为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岗位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高级岗位分为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岗位包括五至七级;中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为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其中十三级是员级岗位。
工勤技能岗位的等级设置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岗位,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管理岗位等级设置
1、管理岗位的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有关规定和权限确定。
2、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3、根据事业单位的规格、规模和隶属关系,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设置事业单位各等级管理岗位的职员数量。
Ⅳ 在公司系统中,P,和M,的管理级别的划分,求解释。
P序列=技术岗
M序列=管理岗
以下是有的公司的常见级别和划分:
岗位分级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分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然后给每一类确定一个岗位价值的范围,并且对同一类的岗位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价值。
(4)保利成本岗位是如何设置级别的扩展阅读:
企业管理系统顾名思义,企业管理系统是一套系统,但它不单单是一件系统,更是管理理论和管理经验的具体化、逻辑化,是管理行为的落地,因为企业管理软件设计开发的过程。
就是研究这个行业中最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流程甚至更多被多数企业证明了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律,这些管理经验已经内涵在管理软件的思想、流程、报表内容、统计分析项目、管理层级、信息决策中了。
管理系统的作用:帮助企业办公自动化,程序化,对信息集中管理,一般按照进销存,财务,生产,客户关系,办公管理这么几个模块分。
一般管理系统都是进销存,财务,ERP模式。高级的企业管理系统是企业咨询顾问形式的企业管理系统,包括企业文档资料管理 、工作分析、绩效考核、薪酬设计、招聘系统、员工培训、生涯规划的制度与方法,能激活企业内在的运营规律,达到利润倍增、成熟稳定。
岗位归级法是岗位排列法的改革,是在岗位分析基础上,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按岗位的工作性质、特征、繁简难易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人员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对企业全部(或规范范围内)岗位所进行的多层次的划分,即先确定等级结构,然后再根据工作内容对工作岗位进行归类。
岗位归级法与岗位参照法有些相象,不同的是,它没有进行参照的标准岗位。它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将分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
然后给每一类确定一个岗位价值的范围,并且对同一类的岗位进行排列,从而确定每个岗位不同的岗位价值。
Ⅳ 岗位等级是什么意思 岗位等级简单介绍
1、岗位级别就是岗位等级、岗位分级。是将企业的所有岗位根据工作内容、工作职责、任职资格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分为不同的类别,一般可分为管理工作类、事务工作类、技术工作类及营销工作类等。
2、比如以教授为例,他们也实行等级划分,分级别拿工资,岗位设置将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其中,管理岗位分为8级,即由高到低为三至十级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等级设置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
Ⅵ 10大房地产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具体岗位设置
组织结构目前最常见的是“金字塔”和“矩阵”这两种,没有什么组织结构叫“团队”的,呵呵。
也没有任何规定说房地产公司必须用“金字塔”和“矩阵”式的架构,使用什么架构,是公司根据自己的战略和核心业务流程来确定的。
关于“金字塔”和“矩阵”的特点,我简单说一下:
金字塔型:中国企业传统的架构模式,优点是集权度高,决策统一;缺点是信息纵向传递慢,信息容易被过滤或阻滞,对各事业部的专业工作开展不利。
矩阵型:西方跨国公司中很常见的架构。优点是信息传递快且畅通,决策更专业;弱点是沟通成本很高,因为作为事业部的一个专业员工,你的上司不是你的事业部领导,而可能是远在千里外的总部职能部门。
所以,规模小、不以事业部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不太适合用矩阵架构。而金字塔式架构也不适合大型的、以事业部经营模式为主的企业。事业部,比如一些连锁机构、业务相似的分(子)公司等。
Ⅶ 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岗位包括哪些
一般情况下,工业企业会设置“成本会计”、“成本主管”等成本核算岗位。
财务组织架构的建立,会计岗位(财务角色)的设置,服务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需求,同时,不同会计岗位承担相应的工作职责,对应具体业务内容也就不尽相同,特别是根据企业电算化应用平台不断延伸,会计岗位设置也与传统手工核算下岗位设置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举例说明:
一般规模的生产企业,根据自身核算需要,可设置如下会计岗位:
1、财务管理领导岗位:财务总监、财务经理、财务科长(主管),全面负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分别侧重于融资管理、资金计划管理、银行及税务等外部关系维护,核算管理及日常管理工作等工作;
2、材料会计、成本会计:负责成本核算工作,检查原材料采购、领用及产品入库、出库等业务事项,并进行相关账务处理;
3、预算管理员:负责经营计划及全面预算等相关工作;
4、税金会计:负责涉税业务核算,纳税申报及涉税业务沟通等;
5、资产会计:负责公司相关资产购置、报废、盘点等日常处理;
6、银行会计:办理银行汇款、融资业务手续等;
7、往来会计:负责应付、应付等全部往来业务核算;
8、收款出纳:负责收款业务手续办理、收款,库存现金管理;
9、付款出纳:负责付款业务手续办理、付款,库存现金管理;
10、采购会计:负责采购订单业务下达及采购发票校验处理等;
11、销售会计(开票员):负责销售订单业务下达及销售发票的开具等
等等......
不同的企业,岗位设置可能不同,同样岗位设置,具体的岗位工作职责也可能是会有所差异的.......
Ⅷ 国企员工的级别是如何确定的
国企一般都是技术、技能和管理三个序列的岗位。每个级别的中级以下的岗位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可以自动升上去,然后从技师、高级工程师、主任或经理这一级对应的职级开始就需要竞争上岗了,可能有的人一辈子也没机会再往上走了。在绝大多数企业里,只要能力强是一定能上的,所谓的人脉确实很重要,但是没那么绝对,毕竟很多工作还是要有相应能力的人去做的。现在国企一直在改革,很多事情越来越透明,管理越来越正规,无论你在什么岗,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只要你所在的企业不错,你也不会错的,随着工作时间的增长,国企性价比会越来越高的。不过也有很多经营不善要被淘汰的国企,如果你不幸就在其中,学好本事跳槽吧。
国有企业级别
国有企业属于国资委管,而国有企业有正部级、副部级、正厅副厅、正处副处、正科副科几个级别。
岗位职序职级具体设计与评定:
一、确定职序职级的步骤:
1、 确定组织中岗位设置, 根据组织组织结构设计确定组织单位中具体岗位设置与责权关系,根据组织变动需要调解岗位设置,岗位设置方案与岗位说明书。
2、 确定公司的职序序列,根据公司所经营业务的特性和所设置岗位的特点确定不同类别岗位的晋升序列,职序序列分类
3、 确定岗位与职序职级对应关系,通过对公司现有岗位进行具体评估来确定具体岗位与公司职序、职级的对应关系,岗位与职序职级对应关系图。
二、职序划分的主要依据:
1、序列划分:工作性质,专业领域。
2、职序划分,应负责任,职位对公司的贡献,知识、技能。
三、常用的职序系列:
1、辅助人员序列,根据操作熟练程度划分。
2、专业人员序列,根据技能及资历分级。
3、采购人员序列,根据技能及资历分级。
4、销售人员序列:,根据技能及资历分级。
5、销售人员序列:,根据技能及资历分级。
四、 通过对岗位评级要素的分析,来确定岗位与职序职级的对应关系。
1、知识,职位至少需要具备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知识。
2、经验,为胜任该职位至少所需要具备的工作经验,但不包括因素1评价过的知识。
3、活动范围,职位对公司内部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等)所带动程度。
4、决策责任,职位需要独立判断和决策的重要性,及作出决策可以从既定政策、规定和先例的多寡。
5、工作失误的后果,职位在做决定,问题研判或提出建议时可能犯的过失,以及这些过失对公司的影响程度。
6、内部联系,职位为有效的达成工作目标,而与公司内部其他人员接触时所遇到人际关系的困难度。
7、对外联系,职位为有效的达成工作目标,而与外界接触所遭遇人际关系的困难度。
8、督导职责,职位对训练、管理及领导他人(部属)时所负的责任。
9、所督导员工人数,该职位直接和间接督导员工人数。
10、研究分析,职位在工作时所需要进行的事实调查、研究和分析工作责任。
各个单位不一样。
大致这样划分:员工、一般管理岗(含技术员)、管理岗(含工程师)、中管(主任级工程师)、高管(高级工程师、总师)
以为是以我所在企业为例。
工人,班长,干部:安全员,技术员(设备、工艺),综合员,副科级副主任(设备、工艺),正科级书记,正科级主任,综合办,安全科,调度室,副处级(一般最少二名),正处级书记,正处级处长,各处室,副局级(至少3一4人),局级书记,局级总经理或叫总裁,一个局级单位差不多都这样。
回企里升职一钱,二背景关系,三文凭。
每个企业都不一样
现在搞国企去机关化,对应的国企基本上是没有行政级别的。但实际上国有企业都是有级别的。基本上国有企业的级别与管理它的国资委级别同等或略低。
比如中央企业分为中管中央企业和委管中央企业。中管中央企业的一把手就是副部级。国资委管理的中央企业的一把手就是正厅级。基本上一把手的级别就是企业的级别。
同理,省属企业的一把手就是厅级。市属企业的一把手就是处级。当然还有一些县属的企业,科级。
国有企业一把手的级别确定以后基本可以对照下来。比如说一把手是正厅级干部,那么对应的中层就是处级干部。
对于央企来说,一般基层单位是处级甚至科级。
对于处于一线的国有企业来说,员工一般是没有行政级别的。大多数的员工从车间一线,然后到部门的车间的专责,之后再逐步晋升为主管,主管之后晋升为主任助理,然后是副主任,成为中层干部。如果这个企业是处级的话,那么基本可以认定中层干部是科级。科级以下基本上就没有对照的行政级别。
80年代前分为8级!现今分初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
听说过,现在都还存在,在县级行政事业单位中,内设机构就是股室(有的地方为了拉虎皮作大旗也设成科),九十年代以前的股长还是比较可以的,在县级部门是非常有实权的,比如财政局的预算股,行财股,农财股,人社局的调配股,银行的信贷股,商业局,粮食局,供销社的业务股,公安局的刑侦股,预审股,检察院的批捕股,税务局的税政股,卫生局的医政股,城建局的规划股等等,还有各个科行局的人事股,保卫股都是权力部门。当然,股长也是非常厉害的,单位副职不一定有股长好使,县官不如现管。
Ⅸ 岗位工资等级如何划分
一、事业单位岗位等级:
事业单位岗位分为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三种类别。根据岗位性质、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分别划分通用的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分为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事业单位现行的部级正职、部级副职、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一到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能岗位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专业技术岗位分为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中级岗位和初级岗位。其中:高级岗位分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中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初级岗位分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正高级的岗位包括一至四级,副高级的岗位包括五至七级。
工勤技能岗位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包括技术工岗位和普通工岗位,其中技术工岗位分为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事业单位中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依次分别对应一至五级工勤技能岗位。
二、事业单位的薪级
事业单位的基本工资分为: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由职称或职级决定的,而薪级工资是由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和工作时间决定的。
可计算工龄的在校时间是指全日制专科以上学历的,从入学的那一年起计算工龄。比如学历是本科,工龄就从本科入学的那一年起算再加上工作时间计算。再者,晋升岗位的时间也决定了薪级工资的档次,假如晋升职称的时间比别人要晚的话,工资也会有很大差别的。工资不一样,一是要看学历和入学时间,二是看晋升职称的时间。
薪级工资:主要体现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和资历。薪级工资标准由相应的“薪级”确定,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设置65个薪级,对工人设置40个薪级,每个薪级对应一个工资标准,而“薪级”需要由“不同级别的岗位上的具体任职年限”和“套改年限”两个信息确定。
Ⅹ 管理岗位等级是什么意思
共设四个等级,分别为: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一级)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四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2)经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三级人力资源管理师报考(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四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大学专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
(5)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年以上。
(6)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经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
二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3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4)取得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5年以上。
(5)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6)具有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取得本职业三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证书。
(7)取得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2年以上。
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者)
(1)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9年以上。
(2)取得本职业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4年以上。
(3)取得本职业二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证书后,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3年以上,经本职业一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正规培训达规定标准学时数,并取得结业 。
(4)具有大专学历,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10年以上,经本职业人力资源师正规培训达到标准学时数,并取得毕(结)业证书。
(5)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8年以上;
(6)具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硕士学位,连续从事本职业工作6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