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产成本结转怎么算
生产成本结转主要包括分配和结转制造费用、计算和结转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和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具体步骤如下:
1、对制造费用进行分配结转:
制造费用分配率=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人总工时;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该产品生产工人工时×分配率;
2、对完工产品制造成本进行计算结转:
完工产品制造总成本=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本月完工产品制造总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3、对销售成本进行计算结转:
月初库存产成品成本+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成本=本月销售产成品成本+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
本月销售产成品成本=月初库存产成品成本+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成本-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
拓展资料:
生产成本(proction cost)亦称制造成本,是指生产活动的成本,即企业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成本。生产成本是生产过程中各种资源利用情况的货币表示,是衡量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包括直接材料费、直接工资、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分配转入的间接费用; 贷方登记转入“库存商品”账户的完工产品的制造成本。期末借方余额表示生产过程尚未完工产品的成本, 即期末在产品成本。该账户的明细分类账应按产品品种分别设置。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为了核算生产成本,可设置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算,并可以分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核算。制造费用在未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之前,应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进行归集核算,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之中。
本期发生的生产费用加上期初在产品成本,减去期末在产品成本,便能计算出本期完工产品成本。
Ⅱ 如何结转生产成本
1.车间完工产品入库做:
借:库存商品-**产品
贷:生产成本-**产品
因此在结转销售产品成本时,企业一般采取得是加权成本的单价*销售产品数量=转出商品成本。结转成本做:
:1.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结转利润做;
借:本年利润
贷:主营业务成本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Ⅲ 如何结转生产成本
成本结转主要包括:分配和结转制造费用、计算和结转完工产品的生产成本、计算和结转已销产品的销售成本。
一、制造费用的分配结转
计算制造费用分配率
制造费用分配率 = 制造费用总额/生产工人总工时计算各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生产工人工时×分配率根据计算结果编制结转分录,会计分录是: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二、完工产品制造成本的计算和结转
本月完工产品制造总成本= 月初在产品成本+ 本月生产费用 - 月末在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的单位制造成本 = 本月完工产品制造总成本/本月完工产品数量
为了反映产成品增减变动情况,需要设置“产成品”账户。
借:产成品
贷:生产成本
三、销售成本的计算和结转
产成品完工入库,其金额为以前期间和本期完工产品的成本,销售发出的产成品,可能是本期完工入库的,也可能是上期或前期完工入库,而每批次产成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不同,所以要用一定的计价方法计算确定。每个会计期间,企业都必须将期初库存产成品成本和本期完工入库的从产品成本,在本期销售产成品和期末库存产成品之间做一次分配。
月份内收入、发出、结存的产品成本,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月初库存产成品成本 + 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成本 = 本月销售产成品成本+ 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如果产成品销售成本是在月末先计算确定了库存产成品结存成本后计算的,则可用以下公式:
本月销售产成品成本 = 月初库存产成品成本 + 本月完工入库产成品成本 - 月末库存产成品成本
具体计算的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加权平均法、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
按照以上方法计价确定的产成品销售成本,应当从“产成品”账户的贷方,结转到“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借方。
Ⅳ 生产成本结转都有哪些方法
生产成本结转都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个别计价法。
1、先进先出法:先进先出法是先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其成本属于实物成本,计算机处理时成本价格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出货时用户只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成本单价。
2、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是后购入的存货先出货,和先进先出法一样,其成本应由计算机自动分析获得,其单位成本价格应不具有可修改性。为此,计算机必须按时间先后顺序记录购货数量及成本,出货时由用户录入出货数量,不录入成本单价,由计算机按照和先进先出法相反的顺序分析获得成本。
3、个别计价法:个别计价法对出货成本进行个别计价,适合于对成本较敏感的企业,如大型医院,存货部门购入存货后,要由各部门领用,在成本核算较严格的情况下,各部门的领入成本直接和效益奖金挂钩,这时候必须对成本进行个别计价,即必须按照部门所需产品的市场价格进行计价。
按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
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
Ⅳ 低值易耗品如何结转
低值易耗品怎么做账,一般情况下有两种处理方法:
1、一次转销法:购买时:
借:低值易耗品4000
贷:库存现金4000
使用时:
借:管理费用4000
贷:低易耗品4000
2、五五摊销法:
使用时摊销50%,报废时摊销余下的50%。
购买时:
借:低值易耗品4000
贷:库存现金4000
使用时:
借:待摊费用4000
贷:低易耗品4000
同时:
借:管理费用2000
贷:待摊费用2000
报废时:
借:管理费用2000
贷:待摊费用2000
拓展资料:
一、低值易耗品一次结转采用的是一次摊销法,领用低值易耗品时,将其价值全部一次转入产品成本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价值低、使用期限短,或易于破损的物品如玻璃器皿等。采用这种方法摊销低值易耗品价值时,其最高单价和适用品种必须严格控制,否则会影响各期产品成本负担,以及影响在用低值易耗品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 低值易耗品一次摊销的摊销分录:
借:制造费用、管理费用
贷:
周转材料——低值易耗品
——包装物
材料成本差异——低值易耗品(也可能在借方)
——包装物(也可能在借方)
二、低值易耗品摊销时,会计分录为:
1.采用分次摊销领用低值易耗品时,按实际成本
借:待摊费用
贷:低值易耗品
根据低值易耗品的耐用期限分期摊入费用
借:管理费用
贷:待摊费用
低值易耗品报废时,将摊余价值扣除残料价值的差额,作为报废低值易耗品的摊销额
借:材料物资(残料价值)
借:管理费用(摊余价值扣除残料价值的差额)
贷:待摊费用(摊余价值)
2.采用五五摊销领用时,按实际成本
借:低值易耗品(在用低值易耗品)
贷:低值易耗品(库存低值易耗品)
根据本月领用的低值易耗品实际成本的50%,计算当期领用低值易耗品的摊销额
借:管理费用
贷: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摊销)
低值易耗品报废时,将报废低值易耗品实际成本的50%扣除残料价值后的差额计入“管理费用”
Ⅵ 如何结转生产成本
成本核算的基本账户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
发生直接材料、直接人工等生产费用,直接借记“生产成本”科目。
发生制造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科目;分配制造费用时,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期末无余额。
月末,结转已完工并验收入库的产成品、半成品及已提供的劳务,借记“库存商品”科目,贷记“生产成本”科目;“生产成本”的余额在借方,反映尚未完工的产品成本。
因此,直接人工直接按照生产产品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科目,不存在是否有余额的问题。即使有余额也只能与其他成本项目一起共同体现在“生产成本”科目借方,反映尚未完工的产品成本。
而发生制造费用,借记“制造费用”科目;分配制造费用时,借记“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制造费用”科目,期末无余额。
基本结转步骤:
1、生产领用的原材料、工资、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工资、福利费
2、生产车间发生产制造费用
借:制造费用
贷:累计折旧/应付职工薪酬
3、结转制造费用
借:生产成本
贷:制造费用
4、当产品完工时
借:产成品
贷:生产成本
5、结转销售产品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产成品
Ⅶ 消耗性生物资产怎么结转成本
消耗性生物资产,是指为出售而持有的、或在将来收获为农产品的生物资产,包括生长中的大田作物、蔬菜、用材林以及存栏待售的牲畜等。消耗性生物资产收获为农产品时,应按其账面余额,做如下分录,
借:农产品,
贷:消耗性生物资产。
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还应同时结转跌价准备。
Ⅷ 工业企业的生产成本是如何结转
产品成本计算的程序
1.确定成本计算方法。开展成本计算之前,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成本计算方法。通常所用的方法有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等。这要根据生产工艺过程和生产组织的特点,同时结合成本管理的要求情况来进行选择。
2.设置有关的成本计算账户。为了计算产品的成本,需要设置一个专门的账户,即"生产成本"账户。其借方汇集为生产产品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贷方反映产品完工转出的制造成本。
对于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来说,发生的费用无非是两种:①直接费用。②间接费用,即共同性的、不是直接为生产这-对象服务的费用。如果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则直接费用和 间接费用并没有差别,都应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但是,企业一般都是生产多种产品。这样,直接费用仍可以直接计入产品成本,而间接费用就必须先要汇集起来,然后再分配摊入各个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这样,需要先单独设置一个账户,即"制造费用"账户,"制造费用"账户的作用就是汇集各种间接费用,再合理地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去。
如果废品和停工的情况比较多,就需要搜集有关的废品和停工损失资料,并专门设置一个"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把这些损失汇集到"废品损失"和"停工损失"账户的借方,然后在其贷方作出恰当的处理并转出:如果是正常损失,一般应分配进入产品成本;否则应转入管理费用或营业外支出。
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生产中发生的支出不一定就要计入生产成本,支出的期间与成本计算期间可能不一致。支出发生后有两种情况:①生产中发生的费用在本期发挥出全部效益,效益不递延到下期。这种情况应把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账户。②本期发生的费用支出不应由本期负担。这里面又有两种情况: ①先支出,后计入成本费用。这种情况应设置"待摊费用"账户,支出时借记"待摊费用"账户,分期摊入成本费用时再贷记"待摊费用"账户。②先计入成本,后支出。这种情况应设置"预提费用"账户,计入当期成本费用时借记有关成本费用账户,贷记"预提费用"账户,支付再借记"预提费用"账户。
3.核算费用发生及按用途分类。成本计算的过程是一个费用的汇集和分配(摊)的过程,或者反过来说,费用的核算最终也就是成本的核算。成本计算就是一个对费用进行多步骤处理的过程。要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反映总共开支了多少费用,开支了一些什么性质的费用。这一步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本企业在当期到底有哪些开支,开支了哪些费用。这是做好成本计算工作的基础。如消耗了多少原材料,要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等方法进行恰当的计量;如由于设备发挥效用,而磨损的价值,要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折旧。二是费用发生后,到底起了什么作用。在成本计算过程中,不仅要反映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而且要进一步明确开支的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对谁发挥了效用。费用发生后起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三种情况:①费用发生后没有在当期发挥作用,应向后期递延。如预付租金等,应计入待摊费用。②开支发生在当期,而其效用发生在上期。如在年初支付上年的全部租金,不能作为当期费用,而应借记入预提费用账户。③大多数开支,是开支在本期,效用也在本期,这些费用不仅要计入当期的成本,还要按其具体用途进行分类。不管成本计算的对象是什么,一般来说,都需要支付以下成本项目;或者说,费用发生后,无非是起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消耗各有关材料,这些材料构成产品的实体,这叫直接材料费用;二是消耗各有关人工费用,这些生产工人的劳动直接用于产品的制造,这叫直接人工费用;三是消耗各种材料和人工及其它费用,这些费用不直接用于产品的生产,只是在生产过程中起辅助作用,或提供必要的生产条件,这种费用就叫制造费用。
为了反映费用的发生及按用途分类的情况,需要作一笔会计分录,即:
借:有关成本费用账户
贷:有关资产负债账户
在这笔会计分录中,贷方的有关资产负债账户反映费用开支的具体情况。这些账户是现金、原材料、累计折旧、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等账户,反映企业到底开支了一些什么费用。借方的有关成本费用账户则包括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等,反映这些费用起了什么作用。其中生产成本是成本计算的主要账户,最后所有的费用都要归集到生产成本账户。记到生产成本账户的费用还要进一步按用途分类,一般分为直接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三个项目。
4.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生产成本"总账下有两个明细账户:一是基本生产,用于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二是辅助生产,用于核算为生产产品服务的有关生产部门的成本。辅助生产也是一种生产活动,它为基本生产活动提供必要的产品和劳务,也要消耗各种生产费用,同样要计算产品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的计算需要设置" 辅助生产"明细账户,其借方汇集发生的各种费用,其贷方计算辅助生产车间完工的产成品成本,同时转入基本生产明细账。这个账户一般没有余额。
5.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是属于直接费用,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发生的制造费用是间接费用,不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账户,而是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汇集,然后再分配记入"生产成本"账户。
6.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通过上述步骤,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都已汇集在"生产成本"账户的借方,如果企业没有在产品,则产成品成本就是生产成本账户的期初余额加上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但是,一般企业都同时有在产品和产成品,因而需要把产品生产成本在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同时计算在产品成本和产成品成本。
"生产成本"账户的有关数据之间有下列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成本
产成品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发生的全部生产成本-期末在产品成本
也就是说,产成品成本的计算问题,即要把总成本在期末在产品和产成品之间进行分配。一般用约当产量法或定额法等方法进行分配。
产成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还要用产成品总成本除以总产量,求得单位成本,这样产品成本计算才全部结束。
Ⅸ 生产成本的如何结转
应该如何计算和结转原材料以减库存原材料?
借:生产成本—A
生产成本—B
。。。
贷:原材料
应付职工薪酬—工资
借:制造费用
贷:库存现金 等 (水电费等)
累计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
完工后
借:库存商品
贷:生产成本
还有直接人工和电费也算进生产成本,那产品的成本如何计算?
直接人工可以直接计入某产品成本,水电费需要先计入制造费用,月末分摊至个别产品成本。
例如,用材料消成本分摊制造费用
某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该产品消耗材料 / 本期材料消耗总额
某产品应分摊的制造费用 = 该产品制造费用分配率 × 本期制造费用总额
借:库存商品—A
库存商品—B
库存商品—C
。。。
贷:制造费用
销售后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没有领料单,如何知道生产成本A和B的金额?
可以用材料定额计算产品成本,也可以用历史成本估算各项产品的比重。但需要定期盘点与调账(处理多记或少记的部分),否则会造成账实严重不符。
这两分录的金额不一样,问一下这金额如何得出的?
金额不一样很正常,说明投入的产品(在产品)大于完工产品(产成品),一般都会这样的,很少有当月投入多少就产出多少,生产线上多少会有正在加工的在产品。
借:生产成本
贷:原材料
这笔分录是材料转生产车间,也就是在制品的成本。
借:产成品
贷:生产成本
这笔分录是完工后结转,也就是产成品(库存商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