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原料药如何成本分析
扩展阅读
我国怎么储存石油 2025-05-21 11:18:35
揉擦工具怎么画 2025-05-21 11:17:03

原料药如何成本分析

发布时间: 2022-11-06 18:05:59

① 如何保证原料药生产过程中生产车间的安全

(1)原料的危害分析:首先要清楚使用的是什么原料或主要成分;这些原料表面和原料中是否可能存在有关的微生物,如果有,是什么微生物;原料是否有毒性或含有毒性物质,如果有,可能是什么毒性物质。具体应根据原料的品种、来源、规格、质量指标等情况作具体分析,一般从细菌性(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相关的致病菌等)、化学性(农药、杀虫剂、抗生素、洗消剂、激素、化学污染物等)和物理性(玻璃碎片、小石子、金属碎片等杂质)方面进行危害分析。此外,企业对生产所用的水和辅料的卫生状况也应加以危害分析。 (2)加工过程的危害分析:在加热或消毒过程中,有关微生物或毒性物质是否能被灭绝;经加热或消毒后是否会被有关的微生物或毒素进一步污染;如果使用防腐剂,防腐剂浓度是否足以能防止有关的微生物生长。在制作和贮藏过程中,有哪些有害微生物会存在,是否有繁殖和产生毒素的可能性;每一制作,加工和贮存过程需要多少时间,这些时间是否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产生毒素。为产品需要而加入的有关成分(如硒、铬、亚硝酸钠等)是否超过规定限量。产品的水分活度是否有助于微生物的生长;产品的PH值是否能防止微生物生长或灭活特殊致病菌。产品的包装材料、包装方式能否防止微生物污染、细菌侵袭及毒素物质形成(有氧或无氧包装)。产品的贮存方式及环境条件是否会给某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创造条件。含有生物活性物质的产品是否会受到微生物的污染;生产工艺是否能确保最终产品的功效成分不损失、不破坏、不转化和不产生有害中间体。产品的运输条件和运输过程是否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上述有害成分是否可能在流通、贮藏时形成对人体健康不安全的因素。 (3)从业人员的危害分析:在操作过程中,从业人员是否明确自己的健康和个人卫生会影响加工产品安全的重要性;自己是否患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是否有感染病灶(如咽喉部、鼻腔部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是否经常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工作服是否保持每天清洁;是否穿上清洁的工作服、帽,鞋后才上岗;暂时离开与自己工作岗位无关的场所(会议室、食堂、盥洗室等)是否脱掉工作服;是否能做到在任何时候都会洗净双手上岗,接触直接入口的食品是否洗净并消毒双手;消毒水的浓度是否保持一直有效;双手的消毒是否能达到要求;从业人员是否清楚如果不按要求操作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害及严重后果。 (4)设计、设备与设施的危害分析:厂房设计、设备与设施的配置是否符合GBl4881的要求;工艺流程布置是否将原材料与成品分开;人流与物流是否有交叉污染存在;产品是否按照生产工艺和卫生、质量要求,划分洁净级别;洁净级别是否能满足生产加工保健食品对空气净化的需要;生产片剂、胶囊、丸剂以及不能在最后容器中灭菌的口服液等产品是否采用十万级洁净厂房;十万级洁净级区是否安装了具有过滤装置的相应的净化空调设备;洁净厂房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否与生产工艺要求相适应;下水道、洗手间及其它卫生清洁设施是否会对保健食品的生产带来污染。此外,生产过程是否会产生不安全因素,如玻璃容器的破碎、维修机械设备时落下的碎金属和机油渗漏等;设备清洗消毒是否符合要求;洗涤剂、消毒剂是否会产生不安全因素;包装区域是否具备正压条件,设备及各种仪器仪表(如温度、时间)运行是否稳定。

② 对于原料药的起始物料该做什么控制

关键的起始原料(固体)我们公司只是做HPLC含量的分析,不做杂质分析的,我们公司主要原料药销往美国的,过FDA验证的,老美来过4次了,重没提过原料要做杂质分析。我认为除非原料的杂质对成品有影响,不然没必要做杂质分析。

③ 医药市场分析

你好,我在智研数据研究中心(http://www.abaogao.com)看到有医药业的研究报告。
详情查看:http://www.chinairr.org/report/R10/R1006/201111/04-86351.html希望对你有帮助!
【报告名称】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关 键 字】医药中间体 市场分析 产业研究 行业研究 行业分析 研究报告
【出版日期】2011-11
目 录
第一章 2010年世界医药中间体产业运行态势分析 1
第一节 2010年世界医药工业运行概况 1
一、世界医药工业取得新进展 1
二、世界药品市场规模 1
三、世界各大医药市场销售同比 2
四、世界销售额领先的前十企业分析 3
第二节 2010年世界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发展格局 6
一、世界医药中间体市研究进展 6
二、世界医药中间体市场动态分析 7
三、世界医药中间体市场发展动态分析 7
第三节2011-2015年世界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7

第二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发展环境解析 9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9
一、中国GDP分析 9
二、中国医药工业经济指标分析 10
三、消费价格指数分析 17
四、城乡居民收入分析 18
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9
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析 21
七、进出口总额及增长率分析 23
第二节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市场政策环境分析 24
一、产业政策法规 24
二、相关行业政策 29

第三章 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整体运行形态分析 31
第一节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31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历程 31
二、中国医药产业处于调整升级关键期 31
三、跨国药企中国医药市场的发展 31
四、中国医药产业转型期政府的监管作用 34
五、中西药合用现状分析 38
第二节 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现状综述 40
一、医药企业 40
1、跨国药企加速在华布局 40
2、国内医药类企业收益情况 41
3、中国医药企业区域集群分布 44
二、中国医药市场流通 45
三、我国医药市场患者医药费用涨幅缩减 45
四、中国医药零售市场分析 46
第三节 2010年中国医药商品主要对外贸易市场分析 47
一、中印医药贸易市场分析 47
二、中德医药贸易分析 48
三、中英医药贸易分析 50
四、中法医药贸易状况分析 50
五、中俄医药贸易状况分析 51

第四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运行态势剖析 52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动态分析 52
一、2010全国医药中间体研发进展及市场前景研讨会聚焦 52
二、产业链延伸打造中间体化工翘楚 54
第二节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现状综述 55
一、中国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规模及所有制情况 55
二、生产企业地域分布集中分布 56
1、浙江台州 56
2、江苏金坛 56
三、医药中间体新产品更新换代及生产工艺研究 56
四、医药中间体的生产利润情况 57
五、医药中间体及新材料生产项目 59
第三节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市场运行透析 60
一、中国医药中间体新品种开发 60
二、中国医药中间体需求量分析 60
三、中国医药中间进出口贸易分析 61
1、进口品种市场分析 61
2、出口品种市场分析 74
第四节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热点问题探讨 88
一、生产企业建设环保处理设施的压力增大 88
二、医药中间体新产品研发问题 88
三、应对策略分析 89

第五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新工艺、技术研究 90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热点技术研究 90
一、定向硝化技术 90
二、缩合技术 90
三、控制氧化技术 90
四、氟化技术 90
五、加氢还原技术 91
第二节 重点药物中间体合成新工艺、新路线、新技术研究进展 91
一、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原料药与中间体合成初见成效 91
二、含氟医药是发展的重要趋势 91
三、手性化合物研究获得很大进展 92

第六章 2006-2011年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主要数据监测分析(2710) 93
第一节2006-2011年6月份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规模分析 93
一、企业数量增长分析 93
二、 从业人数增长分析 93
三、 资产规模增长分析 93
第二节 2011年6月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结构分析 94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94
1、不同类型分析 94
2、不同所有制分析 94
二、销售收入结构分析 95
1、不同类型分析 95
2、不同所有制分析 95
第三节 2006-2011年6月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产值分析 96
一、 产成品增长分析 96
二、 工业销售产值分析 96
三、 出口交货值分析 96
第四节 2006-2011年6月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成本费用分析 97
一、 销售成本分析 97
二、 费用分析 97
第五节 2006-2011年6月中国化学药品原药制造行业盈利能力分析 97
一、主要盈利指标分析 97
二、主要盈利能力指标分析 98

第七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热点产品市场透析 99
第一节 苯乙酸 99
第二节 含氟吡啶类中间体 100
第三节 氨基酚 101

第八章 2010年中国合成和半合成原料药及中间体市场调研 102
第一节 抗菌素及中间体 102
一、Β-内酰胺类药物及中间体 102
二、磺胺类药物、增效剂及中间体 103
三、氟喹诺酮类抗菌素及中间体 104
四、硝基呋喃类抗生素及中间体 105
五、抗结核药及中间体 106
六、抗真菌类药及中间体 106
七、抗病毒药及中间体 106
第二节 解热镇痛药及中间体 107
第三节 维生素类药及中间体 108
第四节 抗寄生虫类药及中间体 110
第五节 计划生育用药、激素类药及中间体 111
第六节 心血管病药物及中间体 112
第七节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113
第八节 消化系统药物及中间体 114

第九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市场竞争格局透析 115
第一节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竞争现状 115
一、无序竞争日益激烈 115
二、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15
三、医药中间体产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116
第二节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集中度分析 117
第三节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竞争趋势分析 118

第十章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优势生产企业竞争力及关键性数据分析 120
第一节 淄博金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20
一、企业概况 120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0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1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1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22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22
第二节 重庆紫光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23
一、企业概况 123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3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4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25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25
第三节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25
一、企业概况 125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27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28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28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28
第四节 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129
一、企业概况 129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29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0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0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1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1
第五节 江西天新医药化工有限公司 131
一、企业概况 13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2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3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3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3
第六节 石家庄海力精华有限责任公司 134
一、企业概况 134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5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5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36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36
第七节 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37
一、企业概况 137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37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38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39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0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0
第八节 浙江天宇药业有限公司 141
一、企业概况 141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41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42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2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3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3
第九节 吴江梅堰三友染料化工有限公司 143
一、企业概况 143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44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44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5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5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5
第十节 河北柏奇药业有限公司 146
一、企业概况 146
二、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分析 146
三、企业盈利能力分析 147
四、企业偿债能力分析 147
五、企业运营能力分析 148
六、企业成长能力分析 148

第十一章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149
第一节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149
一、中国医药产业前景预测 149
二、医药中间体新产品研发前景预测 150
第二节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开发方向 151
一、在医药中间体生产中,技术含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151
二、开发生产专利将到期产品的中间体及原料药 151
三、开发生产专利期内的医药中间体 151
四、提高大宗医药中间体的生产水平 152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预测分析 152
一、医药中间体行业市场供需预测 152
二、医药中间体进出口贸易预测分析 153
第四节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市场盈利预测分析 153
第五节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企业发展的建议 154
一、应当转变思想观念 154
二、加强与国内外制药企业的联系 154
三、逐步向原料药生产发展 154
四、加强技术储备 154
五、医药中间体开发方向 155

第十二章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投资战略研究 156
第一节 2010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投资概况 156
一、中国医药产业投资特点 156
二、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157
第二节 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行业投资机会分析 158
一、医药中间体投资热点分析 158
二、医药中间体区域投资潜力分析 158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医药中间体产业投资风险与防范 158
一、宏观调控政策风险 158
二、市场竞争风险 159
三、原料供给风险 159
四、市场运营机制风险 161
第四节 专家投资建议 161

..........
更多内容请登录中国产业研究报告网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④ 原料药质量的关键因素

影响原料药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有:原料药的杂质水平(有关物质、残留有机溶剂、无机杂质)、相关理化性质(晶形、粒度等)、原料药的稳定性和可能的污染和交叉污染。
检查员在检查过程中一定要基于对原料药生产工艺的良好理解,了解影响原料药的关键步骤和关键参数,学会运用风险分析的方法来客观地评价原料药的生产设施、设备、工艺和生产质量管理是否适于原料药的质量控制,确保原料药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

⑤ 原料药数据分析系统怎么样

原料药对于医药产业链是上游的存在的属性,是保障药品供应、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基础,目前各国对于原料药产业的重视程度明显加大。

但是在原料药研发和使用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是“开头难、结尾也难”,为了检索药物合成路线,需要查询大量的刊期、论文、专利资料等等,耗时耗力,找到资料搞清一篇文献的合成细节,却找寻不到更多更优质的合成路线;想要购买却找寻不到合适的厂商,想要分析原料药进出口数据,分析市场动态,却没有数据来源。

对此,药融云重磅推出了原料药数据库,集成原料药生产厂商、原料药用量、海关进出口、合成路线,原料药注册信息、登记信息等,实现原料药综合查询的系统,提供全球API供需、市场规模、合成信息一站检索,帮助业内人士快速、高效的完成所需信息的查找与整理。

原料药行业数据分析系统适用于:原料药研发人员、调研人员、高校师生、医药中间体生产企业、有机化学销售员等。

一、查询合成路线,筛选最佳方案

任何一个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常都有多条,药物合成也是这样,原料药的合成,最终的目的是要走进工厂批量化的生产,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生产情况的路线是至关重要。

注册登记信息、分析更多需求

药融云原料药行业数据分析系统助力于,原料药市场分析、用量推算,查询合成路线、中间体、试剂等等,助力于业内人士快速查询相关数据。

⑥ 原料药分析与制剂分析的区别

原料药分析是指对于没有经过加工的药物原料的分析,工作主要是关于所用药物的分子式等有关的药物分子结构的分析,以及粒径大小等与其溶解度有关的性质分析,制剂分析中主要考虑的是制剂因素对于药物的溶解度以及溶出速度和生物利用度等有关的因素,不仅包括了药物本身的性质分析,也包括了剂型因素,处方设计,以及辅料应用和制备工艺的分析,不知道这么说楼主明白不

⑦ 原料药的生产过程中那个阶段的生产成本更高为什么

提纯阶段的成本更高

现在化工合成的产品,通过结构基本都可以明确其理论上的合成方法。
但是,合成过程中一步一步反应中的提纯难度相当大。在原料上没有理论上纯度100%的原料,所以每发生一步反应,就相当于又加入了若干种杂质,就得继续提纯。所以目前生产成本中提纯成本是最高的。湖北康宝泰

⑧ 求原料药分析方法学验证方案

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保证药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药品研发和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其中,对药品进行质量控制是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基础和前提。为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来控制药品质量,也就是说要对药物进行多个项目测试,来全面考察药品质量。一般地,每一测试项目可选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为使测试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可行性进行验证,以充分表明分析方法符合测试项目的目的和要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方法进行验证。方法验证的目的是判断采用的分析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否能有效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从本质上讲,方法验证就是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预先设置一定的验证内容,并通过设计合理的试验来验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否符合检测项目的要求。方法验证在分析方法建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成为质量研究和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只有经过验证的分析方法才能用于控制药品质量,因此方法验证是制订质量标准的基础。方法验证是药物研究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方法验证的本质,将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和规律性的阐述,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本指导原则主要包括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对方法验证的评价等内容。本原则与其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一起构成较完整的质量控制指导原则。随着我国新药研发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方法验证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入,本指导原则将会逐步完善和修订。由于生物制品和中药的特殊性,本原则主要适用于化学药品。二、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原则上每个检测项目采用的分析方法,均需要进行方法验证。方法验证的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结合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确定。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例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制剂的鉴别和杂质定量试验应进行不同要求的方法验证,前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而后者重点要求验证专属性、准确度、定量限。三、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一)需要验证的检测项目检测项目是为控制药品质量,保证安全有效而设定的测试项目。根据检测项目的设定目的和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本指导原则将需验证的检测项目分为鉴别、杂质检查(限度试验、定量试验)、定量测定(含量测定、溶出度、释放度等)、其他特定检测项目等四类。鉴别的目的在于判定被分析物是目标化合物,而非其它物质,用于鉴别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杂质检查主要用于控制主成分以外的杂质,如有机杂质、无机杂质等。杂质检查可分为限度试验和定量试验两种情况。用于限度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侧重专属性和检测限。用于定量试验的分析方法验证强调专属性、准确度和定量限。定量测定包括含量测定、制剂的溶出度测定等,由于此类项目对准确性要求较高,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要求具有一定的专属性、准确度和线性。其他特定检测项目包括粒径分布、旋光度、分子量分布等,由于这些检测项目的要求与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等有所不同,对于这些项目的分析方法验证应有不同的要求。(二)分析方法本指导原则所指分析方法是为完成上述各检测项目而设定和建立的测试方法,一般包括分析方法原理、仪器及仪器参数、试剂、系统适用性试验、供试品溶液制备、对照品溶液制备、测定、计算及测试结果的报告等。测试方法可采用化学分析方法和仪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同一测试方法可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但验证内容可不相同。(三)验证内容验证内容包括方法的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检测限、定量限、耐用性和系统适用性等。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一)专属性专属性系指在其他成分(如杂质、降解物、辅料等)可能存在下,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正确鉴定、检出被分析物质的特性。通常,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中均应考察其专属性。如采用的方法不够专属,应采用多个方法予以补充。1、鉴别反应鉴别试验应确证被分析物符合其特征。专属性试验要求证明能与可能共存的物质或结构相似化合物区分,需确证含被分析物的供试品呈正反应,而不含被测成分的阴性对照呈负反应,结构相似或组分中的有关化合物也应呈负反应。2、杂质检查 作为纯度检查,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确保可检出被分析物中杂质的含量,如有关物质、重金属、有机溶剂等。因此杂质检查要求分析方法有一定的专属性。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可向供试品中加入一定量的杂质,证明杂质与共存物质能得到分离和检出,并具适当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专属性可通过与另一种已证明合理但分离或检测原理不同、或具较强分辨能力的方法进行结果比较来确定。或将供试品用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的方法进行破坏(制剂应考虑辅料的影响),比较破坏前后检出的杂质个数和量。必要时可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检测,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3、含量测定含量测定目的是得到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含量或效价的准确结果。 在杂质可获得的情况下,对于主成分含量测定可在供试品中加入杂质或辅料,考察测定结果是否受干扰,并与未加杂质和辅料的供试品比较测定结果。在杂质或降解产物不能获得的情况下,可采用另一个经验证了的或药典方法进行比较,比对两种方法测定的结果。也可采用破坏性试验(强光照射,高温,高湿,酸、碱水解及氧化),得到含有杂质或降解产物的试样,用两种方法进行含量测定比较测定结果。必要时进行色谱峰纯度检查,证明含量测定成分的色谱峰中不包含其他成分。(二)线性线性系指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检测结果与供试品中被分析物的浓度(量)直接呈线性关系的程度。线性是定量测定的基础,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如杂质定量试验和含量测定均需要验证线性。应在设计的测定范围内测定线性关系。可用一贮备液经精密稀释,或分别精密称样,制备一系列被测物质浓度系列进行测定,至少制备5个浓度。以测得的响应信号作为被测物浓度的函数作图,观察是否呈线性,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必要时,响应信号可经数学转换,再进行线性回归计算,并说明依据。(三)范围范围系指能够达到一定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线性,测试方法适用的试样中被分析物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范围是规定值,在试验研究开始前应确定验证的范围和试验方法。可以采用符合要求的原料药配制成不同的浓度,按照相应的测定方法进行试验。范围通常用与分析方法的测试结果相同的单位(如百分浓度)表达。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对范围进行验证,如含量测定、含量均匀度、溶出度或释放度、杂质定量试验等。范围应根据剂型和(或)检测项目的要求确定。1、含量测定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80%~100%或更宽。2、制剂含量均匀度范围应为测试浓度的70%~130%。根据剂型特点,如气雾剂、喷雾剂,必要时,范围可适当放宽。3、溶出度或释放度对于溶出度,范围应为限度的±20%;如规定限度范围,则应为下限的-20%至上限的+20%。对于释放度,如规定限度范围为,从1小时后为20%至24小时后为90%,则验证范围应为0~110%。4、杂质杂质测定时,范围应根据初步实测结果,拟订出规定限度的±20%。如果含量测定与杂质检查同时测定,用面积归一化法,则线性范围应为杂质规定限度的-20%至含量限度(或上限)的+20%。(四)准确度准确度系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认可的参考值之间接近的程度。有时也称真实度。一定的准确度为定量测定的必要条件,因此涉及到定量测定的检测项目均需要验证准确度,如含量测定、杂质定量试验等。准确度应在规定的范围内建立,对于制剂一般以回收率试验来进行验证。试验设计需考虑在规定范围内,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即测定9次,报告已知加入量的回收率(%)或测定结果平均值与真实值之差及其可信限。1、含量测定原料药可用已知纯度的对照品或符合要求的原料药进行测定,或用本法所得结果与已建立准确度的另一方法测定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剂可用含已知量被测物的各组分混合物进行测定。如不能得到制剂的全部组分,可向制剂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测物进行测定,必要时,与另一个已建立准确度的方法比较结果。2、杂质定量试验杂质的定量试验可向原料药或制剂中加入已知量杂质进行测定。如果不能得到杂质,可用本法测定结果与另一成熟的方法进行比较,如药典方法或经过验证的方法。如不能测得杂质的相对响应因子,可在线测定杂质的相关数据,如采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紫外光谱,当杂质的光谱与主成分的光谱相似,则可采用原料药的响应因子近似计算杂质含量(自身对照法)。并应明确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相当于主成分的重量比(%)或面积比(%)。(五)精密度精密度系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质供试品,经多次取样进行一系列检测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离散程度)。精密度一般用偏差、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时,取样测定次数应至少6次。精密度可以从三个层次考察:重复性、中间精密度、重现性。1、重复性重复性系指在同样的操作条件下,在较短时间间隔内,由同一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重复性测定可在规定范围内,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如制备3个不同浓度的试样,各测定3次,或100%的浓度水平,用至少测定6次的结果进行评价。2、中间精密度中间精密度系指在同一实验室,由于实验室内部条件改变,如时间、分析人员、仪器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验证设计方案中的变动因素一般为日期、分析人员、设备。3、重现性指不同实验室之间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当分析方法将被法定标准采用时,应进行重现性试验。(六)检测限检测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检测到的最低量,但不一定要准确定量。该验证指标的意义在于考察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检测能力。因此对杂质限度试验,需证明方法具有足够低的检测限,以保证检出需控制的杂质。1、直观法 直观评价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检测限的测定是通过对一系列已知浓度被测物的试样进行分析,并以能准确、可靠检测被测物的最小量或最低浓度来建立。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可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以信噪比为3: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确定检测限。其他方法有基于工作曲线的斜率和响应的标准偏差进行计算的方法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试样,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检测限,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检测限。(七)定量限定量限系指试样中的被分析物能够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其测定结果应具有一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定量限体现了分析方法是否具备灵敏的定量检测能力。杂质定量试验,需考察方法的定量限,以保证含量很少的杂质能够被准确测出。常用信噪比法确定定量限。一般以信噪比为10:1时相应的浓度或注入仪器的量进行确定。1、直观法 直观评价可以用于非仪器分析方法,也可用于仪器分析方法。定量限一般通过对一系列含有已知浓度被测物的试样进行分析,在准确度和精密度都符合要求的情况下,来确定被测物能被定量的最小量。2、信噪比法用于能显示基线噪音的分析方法,即把已知低浓度试样测出的信号与噪声信号进行比较,计算出可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一般可信噪比为10:1。其他方法有基于工作曲线的斜率和响应的标准偏差进行计算的方法等。无论用何种方法,均应用一定数量的试样,其浓度为近于或等于定量限,进行分析,以可靠地测定定量限。 (八)耐用性耐用性系指测定条件发生小的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耐用性主要考察方法本身对于可变试验因素的抗干扰能力。开始研究分析方法时,就应考虑其耐用性。如果测试条件要求苛刻,则建议在方法中予以写明。典型的变动因素包括:液相色谱法中流动相的组成、流速和pH值、不同厂牌或不同批号的同类型色谱柱、柱温等。气相色谱法中载气及流速、不同厂牌或批号的色谱柱、固定相、担体、柱温、进样口和检测器温度等。经试验,应说明小的变动能否符合系统适用性试验要求,以确保方法有效。(九)系统适用性试验对一些仪器分析方法,在进行方法验证时,有必要将分析设备、电子仪器与实验操作、测试样品等一起当作完整的系统进行评估。系统适用性便是对整个系统进行评估的指标。系统适用性试验参数的设置需根据被验证方法类型而定。色谱方法对分析设备、电子仪器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所有色谱方法均应进行该指标验证,并将系统适用性作为分析方法的组成部分。具体验证参数和方法参考中国药典有关规定。五、方法再验证在某些情况下,如原料药合成工艺改变、制剂处方改变、分析方法发生部分改变等,均有必要对分析方法再次进行全面或部分验证,以保证分析方法可靠,这一过程称为方法再验证。再验证原则:根据改变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再验证。当原料药合成工艺发生改变时,可能引入新的杂质,杂质检查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的专属性就需要再进行验证,以证明有关物质检查方法能够检测新引入的杂质,且新引入的杂质对主成份的含量测定应无干扰。当制剂的处方组成改变、辅料变更时,可能会影响鉴别的专属性、溶出度和含量测定的准确度,因此需要对鉴别、含量测定方法再验证。当原料药产地来源发生变更时,可能会影响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的专属性和准确度,因此需要对杂质检查方法和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再验证。当质量标准中某一项目分析方法发生部分改变时,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含量时,检测波长发生改变,则需要重新进行检测限、专属性、准确度、精密度、线性等内容的验证,证明修订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同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质量研究中,基于申报的原料药合成工艺、制剂处方中的辅料等一般无法保证与已上市药品的一致性,需对质量标准中部分项目进行方法的再验证。方法再验证是对分析方法的完善过程,应根据实际改变情况进行再验证,从而保证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能够控制药品的内在质量。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对于方法验证,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有关方法验证评价的一般考虑总体上,方法验证应围绕验证目的和一般原则来进行,方法验证内容的选择和试验设计方案应系统、合理,验证过程应规范严谨。并非每个检测项目的分析方法都需进行所有内容的验证,但同时也要注意验证内容应充分,足以证明采用的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如杂质限度试验一般需要验证专属性和检测限,而对于精密度、线性、定量限等涉及定量测定的项目,则一般不需要进行验证。(二)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法验证内容之间相互关联,是一个整体。因此不论从研发角度还是评价角度,方法验证均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例如,对于鉴别项目所需要的专属性,一般一种分析方法不太可能完全鉴别被分析物,此时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分析方法可加强鉴别项目的整体专属性。在方法验证内容之间也存在较多的关联性,可以相互补充。如原料药含量测定采用容量分析法时,由于方法本身原因,专属性略差,但假如在杂质检测时采用了专属性较强的色谱法,则一般认为整个检测方法也具有较强的专属性。总之,由于实际情况较复杂,在方法验证过程中,不提倡教条地去进行方法验证。此外,越来越多的新方法不断被用于质量控制中,对于这些方法如何进行验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照搬本指导原则。七、参考文献1.FDA.Guidance for Instry:analytical proceres and methods validation,chemistry,manufacturing,and controls documentation(Draft), 2000.8。2.ICH Q2A.Test on 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res3.ICH Q2B.Validation of Analytical Proceres:Methodology4.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八、着者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课题研究组化学药物质量控制分析方法验证技术指导原则起草说明

一、背景资料关于方法验证,美国、欧盟等药政管理当局出台了相关指导性文件,对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进行了阐述和规定[1-3],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附录亦收载了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内容[4]。为药品研发和注册申请提供技术指导。但目前我国药物研究中,在质量研究部分,方法学验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方法验证设计不科学、验证不充分、试验过程不规范、验证数据不合理、忽视方法再验证等。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已有的国内外指导原则主要告知研发者如何做,却较少阐述深层次的原因,研发者在药物研究时往往不知技术要求背后深层次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本指导原则重点探讨方法验证的本质,将分析方法验证的要求与所要达到的目的结合起来进行系统和规律性的阐述,重点阐述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论证方案的设计,希望能对研发提供技术参考。二、本指导原则内容设置的考虑本指导原则包括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方法验证涉及的三个主要方面、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对方法验证的评价等内容。内容编排上,先阐述方法验证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素,然后对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以对一般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方法验证的评价体现了药物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符合药物研究规律,希望从评价角度给研发者以有益的启示。三、方法验证的一般原则该部分内容重点阐述对方法验证的一般认识和原则要求。强调验证内容应根据检测项目的要求,同时考虑所采用分析方法的特点来进行。根据验证内容的不同要求,本文将检测项目分成鉴别、杂质检查、定量测定、其他特定检测项目等四类,简要叙述了各自特点及对方法验证的要求。本文所采取的分类方式是参考了FDA有关指导原则[1]的分类,经重庆会议讨论后确定。四、方法验证的具体内容此部分内容以验证内容为主线,明确各验证内容的含义,根据检测项目的不同类型和要求,具体阐述方法验证的试验设计思路。此部分主要内容参考了国内外有关文献[1-4],并结合了实际情况加以制订。五、关于方法再验证在实际审评工作中,该方面遇到了较多的问题,因此单列一节,希望引起研发企业的重视。原料药的合成路线改变、制剂处方改变;已有国家标准药品如何进行方法验证的问题;检测方法发生部分改变时;本节以上述情况举例说明如何进行方法再验证六、对方法验证的评价此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评价方法验证的基本观点,注重方法验证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也希望通过该部分撰写启发研发企业系统地进行方法验证。七、与其他指导原则的关联性问题本指导原则与质量标准建立、有机溶剂研究、杂质研究等相关指导原则具有相关性,不应孤立地看待本指导原则。

⑨ 原料药与制剂分别使用何种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不知道楼说的分析指的是分析什么项目,常分析的是它们的百分比含量与杂质含量。一般原料药都是合成的,最常用的是色谱分析法。一般药典里都有原料药含量和杂质的分析方法。制剂的话,主要还是用原料药的分析方法去实验,看看辅料对此测定方法有没有影响,如果有影响,就要想办法进行前处理了,实在不行就得换分析方法。不过最好是用原料药测定方法来测定制剂,这样上报审批的话会快一些,因为方法成熟,如果要换测定方法,审批起来就比较麻烦,做质量研究的内容也要增加,要有说服力才行。测定方法的大原则是越简单越好。希望对楼主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