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推行了什么政策
明王朝刚刚建立时,田野荒芜,经济凋敝,到处是破烂不堪的景象。河北平原遭受战争的破坏最为严重,很多地方道路榛塞,积骸成丘,人烟断绝。文化一向比较发达的汉中地区,也是荒草丛生,虎豹啸吟。往昔的繁荣胜地扬州,被朱元璋的军队攻占时,城中仅余居民十八家。人民力竭财尽了,地主贵族难以榨取到地租,封建政府的税源也近于枯竭。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朱元璋下决心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即位之初,他就召见各地来朝的府州县官,对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很困乏,像刚学飞的小鸟,拔不得羽毛,新栽的树木,碰不得根,应该让他们休养生息,搞好生产。”他要求各级官吏把“田野辟,户口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规定官吏的考核都要上报农桑的治绩,违反的官员要降职、处罚。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受到朱元璋的特别重视。在封建时代,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是奖励垦荒和实行屯田。经过元末农民战争,不少官僚地主死亡逃散,他们霸占的土地有的回到农民手里,有的荒废了。朱元璋下令,凡是战争中抛荒的田地,被他人耕垦成熟的就成为耕垦者的产业,如果原来的田主回来,由官府另外拨给同等数量的荒地作为补偿。这实际上是对农民在战争中取得的胜利果实的一种承认。对那些无主荒地,朱元璋则鼓励农民积极开垦。洪武元年(1368年)规定,各处的荒闲土地,允许百姓开垦,永为己业,免除徭役三年。过了两年,又规定北方郡县的近城荒地,授予无业的农民耕种,每户给十五亩,另给菜地二亩,有余力多种的,则不限亩数,并全部免除三年租税。类似的政策也施行于南方某些地区,如苏州府太仓每丁授田十六亩。后来还规定,在陕西、河南、山东、北平等布政使司及凤阳、淮安、扬州、庐州等府,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官府不得征派赋税。许多逃亡农民,纷纷回乡垦荒,变成了拥有小块土地的自耕农。
明政府还大力推行屯田。屯田分为民屯、军屯和商屯三种。民屯主要是迁徙无业农民和降民、罪徒,从地狭人稠的地区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去垦荒屯种,由政府发给路费,有的还发给耕牛、农具和种子,三年不征赋税。如洪武三年(1370年),即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无业农民四千多户到凤阳屯垦,又迁沙漠遗民三万二千余户到北平屯种,还迁山西泽州(今晋城)、潞州(今长治)农民到河北。
整个洪武时代,屯垦的移民有数字可考的达到一百六十多万人,实际数字可能是此数的一倍还多。他们后来大多也变成了小自耕农。军屯由卫所军队承担,当时规定边地的军队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军队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个军士由政府拨给五十亩土地,并发给耕牛、种子和农具,屯种的头几年不必纳税,后来每亩交税一斗,其余的收获物留本卫所作军粮。明初一百多万军队的军粮,大部分出自军屯的收入,朱元璋曾自夸说:“我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商屯是军屯的一种补充。开始,明政府实行“中盐法”,令商人运粮到边境的卫所,然后发给价值相等的盐引,商人再持盐引到产盐地领取食盐,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后来,商人干脆在边塞地区募民屯垦,就地缴粮,以减省运费,这便出现了商屯。
军屯和商屯的发展,使大量的荒闲土地得到了开发。
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朱元璋非常注意水利的建设。即位当年,他就下令:
“凡是百姓提出有关水利的建议,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奏报。”后来,又特地指示工部大臣:“凡是陂、塘、湖、堰可以蓄水泄水、防备旱涝的,都需根据地势加以修治。”洪武年间,兴修了许多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有的工程投入人工达数十万,可灌溉田地万顷至数万顷。如洪武六年(1373年)疏浚开封府自小木到陈州沙河口一十八闸,投入人工达二十五万,两年后疏浚泾阳洪渠堰,可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一带田地二百余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治理定海、鄞县的东湖,可灌田数万顷,次年开凿溧阳银墅东坝河道四千三百多丈,从嘉兴等州调集的民工多达三十五万九千七百人。更重要的是督促各地的官吏组织劳力,利用农闲,大力修建中小型的灌溉工程。例如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派遣国子监生分赴全国各地,督促吏民兴修水利,到第二年底,全国即修治塘堰四万零九百八十七处,河流四千一百六十二处,陂渠堤岸五千零四十八处。
朱元璋在位不过三十一年,就修建了这么多的水利工程,这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另外,朱元璋还很注意水利工程的保护。明朝的法律规定,对盗决河防、圩岸陂塘者都要处以重刑,负责水利的官吏不修河防、圩岸或者修治不及时的,也要处刑。
为了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朱元璋还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元朝的农民对地主存在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法律规定佃户见地主要行仆人对主人之礼,地主打死佃户只受到杖一百七十下的刑罚,再交纳烧埋银五十两,便可了事。明政府规定,佃户见地主行小辈对长辈之礼,并取消了元律关于地主打死佃户只科以杖一百七、征烧埋银五十两的规定。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有了一定的松弛。元代蓄奴的风气很盛,权贵勋戚都拥有大量的奴婢、驱口、驱丁,有的多达数千名。在元末农民战争的风暴中,不少奴隶摆脱了主人的束缚,赢得了自由,但也有一些农民因为饥荒又沦为奴隶。朱元璋下令,凡是在战乱中被迫为奴的,主人必须立即释放,恢复他们的自由民身份。并下令由政府出钱,赎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的男女。洪武十九年(1386年),仅河南布政使司即赎还了开封等府典卖为奴的男女二百七十四人。明朝法律还规定:功臣之家蓄养奴婢不得超过二十人;庶民之家不得养奴,否则要受到杖一百下的刑罚,并将奴婢放还为民;凡收留人家迷失的子女、在逃的子女卖作奴婢,或冒认自由民为奴婢的,都要处以重刑。
在改善农民地位的同时,朱元璋又设法减轻农民的负担。通过元末农民战争,朱元璋认识到对百姓如果榨取过甚,就会激起强烈的反抗,懂得了“步急则踬(摔跤),弦急则绝,民急则乱”的道理。即位之后,他反复强调,要把赋税徭役的征派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不可只顾眼前的利益,竭泽而渔,把老百姓榨得一干二净。明初制定的赋役法,规定民田一般亩征税粮五升三合五勺,按当时亩产最低一石而论,为三十税一。徭役的征派也比元末减轻许多。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元代的户口和土地簿籍已大部丧失,保存下来的也同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地主便乘机隐瞒丁口和田产,逃漏徭役和赋税,把负担转嫁到农民身上,官吏也上下其手,乘机舞弊贪污,额外地加重农民的负担。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普遍清查户口,丈量土地,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和洪武二十年(1387年)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a,作为征派赋役的依据。黄册编定后,又对徭役做了一番整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豪强地主隐瞒丁口田产、逃避赋役的状况,使负担相对均平,从而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朱元璋出身贫苦,深知物力的艰难,农民的辛劳。他说:“士农工商四业之民,算农民最为辛苦。他们终年勤苦劳作,难得休息。遇到丰收年头,还可以吃饱,碰上水旱灾害,则全家挨饿。我穿件衣裳吃顿饭,总要想到种地织布的艰难劳累。”因此,他比较体恤民情,注意勤俭节约,力戒奢侈,惜用民力,以便减轻百姓的负担。有个内侍穿着新靴在雨中走路,朱元璋把他训斥了一顿。另一个散骑舍人穿着一件极华丽的新衣,朱元璋问他:“这衣裳花费多少钱?”他回答说:“五百贯。”朱元璋就说:“五百贯,这是一个数口之家的农民一年的费用,你却用来做一件衣裳,如此骄奢,实在是太糟蹋东西了。”他不仅要求别人节俭,对自己也是如此,他说:“所谓俭约,非身先之,何以率下?”洪武八年(1375年)改建大内宫殿,他指示左右大臣:“我现在只要求把宫殿建得安全牢固,不追求华丽,凡是雕饰奇巧,一概不用。只有朴素坚壮,才可传之永久,使我的后代子孙,世守为法。至于台榭苑囿之作,劳民费财,以事游观之乐,这是我所不为的!”他祭祀郊庙,拜褥的褥心用红布做成;乾清宫睡的御床,金龙画得很淡,若有若无,与中产人家的卧榻没有多大区别,每日早膳,只用蔬菜就餐。在他的影响下,后妃也都注意节约,穿的都是洗过几次的旧衣裳,从不盛装打扮,唯恐暴殄天物,剥伤民财。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地方上修建大型工程,一律要报请批准,才许动工。凡是不急需的工程,都尽量缓建。
一般工程,也尽可能安排在农闲时进行,以免耽误农时。他还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多次下令减免赋役,遇到灾情,则赈济钞、布、粮食,帮助农民度过灾荒。
这些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除了农业,朱元璋对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也颇为重视。朱元璋在抓农业时,特别注意抓经济作物的种植。明朝建立前,他在江南占领区就下令,凡农民有田五亩到十亩的,栽种桑、麻、棉花各半亩,十亩以上的加倍,田多的按比例递加。明朝建立后又把这个命令推广到各地。后来,还让户部命令全国百姓多种桑、枣、柿和棉花,每户初年种桑、枣二百株,次年四百株,三年六百株,违令的全家充军。多种棉花的免税。为了鼓励农民尽量多种,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还下令,洪武二十六年以后栽种的桑、枣果树,不论多少,都免除赋税。经济作物的发展,特别是棉花的普遍种植,既为手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又促进了商业的繁荣。朱元璋还改革了元代工匠常年服役的制度。洪武十九年(1386年)规定,工匠每三年赴京服役一次,每次三个月。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又制定更加详密的工匠服役法,将工匠按工种的不同和赴京路程的远近重新编定班次,分为五年、四年、三年、二年或一年一班制,每班服役三个月,这种工匠称为轮班匠。另外一些固定在京城或各地官府做工的工匠,称住坐匠,每月服役十天。工匠在服役的时间之外,可以自由营业。在商税方面,朱元璋也做了整顿,规定三十税一,书籍农具免税,并裁撤税课司局三百六十四处。
“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使濒临绝境的社会经济慢慢复苏和发展起来了。
农业的发展尤其突出,全国的垦田面积大量增加,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达到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四十六顷,比洪武元年(1368年)扩大了一倍多。比北宋最高的耕地数字增加了三百多万顷(元代没有全国耕地数字可作比较)政府的税粮收入也随着增加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达三千二百七十八万九千八百石,比元朝一年的税粮收入增加了近两倍。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和商业日趋发达。人口数字也迅速上升,据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统计,全国共有一千零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户,六千零五十四万五千八百一十二人,比元朝极盛时期的元世祖时代增加了一百九十五万户,七百万人。随着生产的发展,“四民各有定业,百姓安于农亩,无有他志,官府亦驱之就农,不加烦扰,故家给人足,乐于为农”。在洪武年间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生产在以后的永乐、洪熙、宣德三朝继续上升,从而形成了“明初盛世”的局面。
2. 朱元璋是农民出身,他是如何夺得天下的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成功,其一,是会用人,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吕昶,徐达,常遇春都是当时有才的人,有的还是元朝的官员,但是朱元璋懂得笼络人心,让这些人为他所用。
其二,朱元璋不是没文化,是没接受正规教育,当和尚时,跟随一位和尚学习过,起义后,李善长,刘伯温,宋濂,吕昶等都教过他。最主要的是他不是学习死板的文化,而是学习有用的东西,比如打仗,地理,帝王心术。要不然不会建立大明,并且建立独特的制度,还给自己子孙写了族谱,如果没有文化,怎么会写出来呢。
剧照
3. 朱元璋有个什么发明,让他骄傲无比,据说可以养兵百万,不费一粒米
让朱元璋骄傲无比的一个发明就是“屯田法”制度。不打仗的时候让士兵去种田,收获了粮食当作军粮,这样就可以不用老百姓的粮食。
但是这种制度有利也有弊,以至于到了后来,军队的战斗力没有了保障。到了末代皇帝崇祯那个时代,这种制度完全行不通了,因为士兵们平时不操练,都是干农活,所以他们的战斗力不强,朝廷不得不改变制度,开始用发放军饷的方式招募军队。
4. 从乞丐到帝王,朱元璋的“逆袭之路”,他是怎样赚到的第一桶金
开国天子朱元璋从乞丐成为皇帝,一路披荆斩棘,铸就宏伟霸业。
农民出生的他是如何成为起亲的领头人,怎么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我来给大家讲讲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公元一千三百一十五年,元朝上空乌云密布,这是灭朝前的信号。因为天灾黄河泛滥,黄河下游的农民瞬间沦为灾民 丞相,脱脱极力主张修建河堤。
元顺帝发款修坝赈灾,朝中的官吏,眼睛都在发着光,仿佛是自己得到了封赏。黄帝拨的款都会在各级官吏的手中过一遍。堤坝的质量不用太好,建起来就行。至于怎么建起来,就是执行人员说了算。在面的口粮想扣多少就扣多少,反正也饿不死这些当官的,为何一直赈不了灾 ,财贪官污吏太多,干实事的并没有多少 ,元朝不灭亡,谁灭亡,神秘又精彩的把戏要登场了。
修建河坝是个大工程,民工拿起锄头四处开挖。
一路挖到山东后,从河道里挖到了一个石像,石像是一个只有一只眼睛的石人。狗血的剧情再次登场,石人的背后竟然有字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不得不让人心动呀。心动不如行动起前总有一套俗的不能再俗的套路,可是老百姓就信这些。
韩童山和刘福通最先举起了反抗元朝的大旗,起义需要造声势,身世也需要有一点改变。韩童山摇身一变成了宋朝的皇室的后人,刘福通也变成了刘光世的后人,再搞一个宗教信仰。这次是白莲教,他们就是带头教主,搞这样一出,就是为了增加更多的起义簇拥,着呼吁更多被元朝压迫的人揭竿起义。
元朝统治者不把百姓当人,人都是被摧残到了极点才爆发,只有反抗才是他们唯一的出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把起义之火很快就烧了起来。在短短一年内,元朝接连发生了几十起暴动。
朱重八却还在庙里撞着钟,此时呢他并没有想要参加起义的冲动。虽然元朝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起义是要冒风险的,被抓住会掉脑袋好好考虑一下准没错。朱元璋在影视剧里被浓墨重彩的刻画了,被塑造成了一个不怕死的英雄形象。真正的英雄一定是吃过人生的疾苦,对生命具有敬畏之情。
一个正常人在生死面前都会深思熟虑一番。朱重八在庙里的生活虽然不如起义般轰轰烈烈,但清净也有规律。这种宁静生活还是被打破了。元朝镇压起义的官员,如果镇压不成,吃了败仗是会受到惩罚的。镇压起义的任务又必须要完成,于是他们就想出了猫替老虎的损招,把普通老百姓抓起来杀掉。
向上级汇报,为起义军,真正的起义军不镇压,不断残害平民老百姓,活该他倒闭,活该他灭亡。朱重八现在的处境很尴尬呀,呆在庙里也不行,去起义也很危险。
太矛盾,太纠结太难了吧。就在这时,老乡汤和寄来一封信 ,信中他表达到自己投奔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希望朱重八可以一起加入,共谋出路,一起发财。
你以为朱重八就心动了吗?不不不,我要太小看朱重八的坚持,就算是这样,朱重八也没有决定起义,妈呀,真的是带不动呀。直到有一天,庙里的师兄把重八拉到一个小角落,偷偷告诉他读信的事被发现了,此地不宜久留,这下才把朱重八逼上了梁山,不得不走上起义这条路。
朱重八投奔起义军之前还是不放心,还为自己算了一卦。占卦大师周德兴告诉他,只有起义才是他目前唯一的出路。朱重八明白自己已经无路可退,横竖都是死,为何不策马奔腾,轰轰烈烈一把收拾行李,踏上了企业的征途。
选择投靠的地点很重要。他想起了好友汤和。汤和在信中写道,自己在郭子仪的起义部队,朱重八开始赶往濠州城。
郭子兴是濠州城的起义首领,此时的他已经被困了很久了。元朝部队将濠州城团团围住,眼看援军就要打进来了。这时手下军士速速来报,说是抓住了一个援军的奸细。要是在以往的情况下,郭子兴二话都不会过问,直接拉去杀了。
但是今天不同,元朝的军队都要打进来,还费得着再派一个奸细来,没有反抗就被你抓住了。这控制不住的好奇心呢,郭子兴准备去一趟,究竟他骑马到城门口,远远就看见一个外貌奇特之人,面部轮廓十分有趣,额头和下巴往外凸,中间却是凹进去的。此人正是前来投靠的朱重八。
郭子兴问朱重八是来干嘛的?朱重八不卑不亢的说,是来投军的,并不是奸细,郭子兴根本没有听他的回答,就叫手下把朱重八拉出去杀了。郭子兴日常喜欢捉弄人,喜欢看人向他跪地求饶,让他充满优越感。朱重八只是淡淡的回答了一个哦字。
并没有在他的眼中看到一丝的恐惧。比起慌乱,朱重八的眼中只有坚定,这就是英雄。
该有的眼神。朱重八在决定起义的时候,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害怕这两个字。朱重八向郭子兴曝出汤和的名字,郭子兴才搞清楚,朱重八真是来投军,但是他没有和汤和编在一支队伍中,郭子兴将他带在了自己的身边,当做他的亲兵,保护他的安全。在军中,朱重八很快就展示出了他的才能在打仗上有计谋,有远虑,而且为人正直,也讲义气,遇到危险,第一个冲锋陷阵两个月的时间就被提拔了,成了军中的九人长,就是一个管人的活。
朱重八十字又很会做人,郭子兴很重用他,把朱重八当做自己的军师,为他出谋划策。朱重八在军中的地位也慢慢重要起来,可是重发这个名字已经配不上现在的他了,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朱元璋。现在的他没有想到这个名字将会载入史册,被后人研究。
为使人流传这个名字虽然平平,在现在的年轻人看来,甚至还有一点老土,但是却饱含深意。朱元璋的璋是古代的一种玉器,非常锋利,朱元璋将自己比作诛杀元朝的一把利器,其中之一就是自己和元朝不共戴天,这个仇迟早要报。随着朱元璋不断崭露头角,也有姑娘看上了他,这个人就是郭子兴的养女。
这个姑娘是郭子兴朋友的女儿,朋友死后将女儿托付给了她。这个姑娘姓马,军营中都叫她马姑娘,只知姓氏不知其名。这个马姑娘也是朱元璋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
是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此一来,朱元璋就成了郭子兴的女婿,成家后的朱元璋非常开心。少年的他丧父丧母,之后为了活命成了和尚,日子更加颠沛流离,拥有了自己的小家。有人关心,有人送暖,简直幸福到冒泡,家庭幸福,生活美满。
升职加薪也安排上朱元璋在军中的职位不断上升,已经成为了总把,就是军中的财务总管,军中一切花销都由他管。朱元璋这个财务总管是非常讲原则的,把军中治理的井井有条,就这样干下去,小日子还是很不错的。
但是天降大任与他不会让他就在这个地方原地踏步。他的岳父郭子兴又开始做妖了,郭子兴的身份很特殊,不是一般的农民起义首领。他是地主出生当时的濠州城不止郭子兴一支起义队伍,其他的三个首领都是农名出身。
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矛盾,特别是孙德崖和郭子兴是仇人。突然有一天,郭子兴在濠州城中高兴的玩逛着。
一群人上来就把他绑走了,把郭子兴想关起来,毒打了一顿。岳父许久不见人,甚是奇怪。朱元璋目标明确,直接上门找孙德崖,孙德崖一口否认,还装腔作势的要出去找,这个演技。
我给打零分,朱元璋不是吃素的,把打人的士兵都找到了,当面对质,看你怎么演,孙德崖才把郭子兴交了出来,朱元璋才明白一个道理,跟着眼前的这些人混,根本没有前途可言。被救出的郭子兴根本不感激,反而更加防止朱元璋了。因为朱元璋比他强的不是一倍两倍,他是不会允许别人比他强的。
朱元璋被郭子兴关了起来,郭子兴的儿子还不给朱元璋吃喝,妻子马姑娘经常偷偷带着东西去看朱元璋患难夫妻患难情。朱元璋毕竟是自己的女婿,虽然不是亲的,他也没有杀朱元璋的心思。不久之后,朱元璋被放了出来。他看摆了这帮无耻之徒,知道要另寻出路才行。朱元璋主动请缨攻打元军。
只有这样,才能摆脱郭子兴这个人。郭子兴满口答应,他巴不得朱元璋早点离开。朱元璋的第一桶金就是在摆脱郭子兴后赚到的,这也是朱元璋人生很重要的转折点。郭子兴老奸巨猾,最后也不忘留一手,他把朱元璋派去了定远。
定远是元军重点把守的地方,郭子兴就是想要让朱元璋有去无回,好狠的心啊。但是他没有真正了解到朱元璋的厉害,朱元璋很快攻下定远,又迅速转战攻下四个县镇,以少胜多,势不可挡。朱元璋一路打到了自己的家乡,遇到二十四个前来投奔的人,看着他们,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碰巧的是,这二十四个人中有为他算卦的周德兴,周德兴算卦都算到自己头上了。还有远近闻名的大将徐达,朱元璋的队伍逐渐变多,战大胜后带着部队回到濠州城。这时的朱元璋心中已经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回到濠州城就向郭子兴提出了离开。
郭子兴很爽快,就答应了。
朱元璋离开的时候,做了一件让我都目瞪口呆的事。他将部队的七百多人留给了郭子兴,只在里面挑选了二十四个人,把自己的好友心腹带走了。这二十多个人在他之后的道路上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朱元璋十人的眼光不一般,朱元璋带着他的队伍 不对,是二十四个人又来到了那个熟悉又陌生的定远,为什么又是定远?这里是他独自开战的地方,在这里他很快就从几十个人变成了上千人的队伍。
想要打仗,这些人可不够。到处打听之下,他听说在附近有个寨子里,有一支三千人的队伍,现在就要找一个新主。朱元璋看到了希望,他立刻感到了寨子真的不要太巧了。朱元璋和寨子的寨主认识熟人之间好办事,我能一上来就说事儿,先叙叙旧,再转入正题。终于。
酒桌上,朱元璋说出了心中所想,邀请寨主加入他们一起做大做强,寨主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就答应了一点要求也没有。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奇怪。俗话说,酒桌上的话不能信。
几天后,朱元璋派人去寨子告知寨主,几天后启程出发,寨主开始不认账了,也没有人可以作证。现代人都知道签个合同,保障自己的权益,朱元璋怎么就没叫寨主签个字画个押呢?看来人还是不能太耿直了,朱元璋可不耿直,你不仁就不要怪我不义。朱元璋摆起了鸿门宴,又过了几天,朱元璋派人去山寨,准备请寨主吃大餐。寨主一听,想也没想就去了免费的午餐,哪有不值得道理。
正中朱元璋的圈套。寨主一来,饭还没有吃到,朱元璋就将他捆了起来。这鸿门宴真节约成本,然后盗用寨主的名义下令转移寨子中的人三千人,一个不少的全部进入朱元璋囊中,继续前行。目标转向横涧山。
横涧山有两万大军,部队的老大是缪大亨朱元璋只要吃下这支大军,部队就壮大了,速战速决。朱元璋给缪大亨发起了攻击,毕竟是以少打多,胜算没有百分百。朱元璋选择夜晚进行偷袭,这支部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缪大亨几乎没有抵抗,就投降了,真是浪费。
朱元璋精心布置的战术,朱元璋将两万大军轻松拿下,部队从四千人迅速壮大,第一桶金就这样赚到了朱元璋能够赚到人生中的第一桶金,除了自身优秀的才能外,更多是周围环境的促使。他决定起义,也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完成的。
朱元璋的第一桶金也是来之不易的,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朱元璋正是这样的存在吧。
5. 明朝朱元璋时期的物价
你好 找出了从明初到明末的物价对照(洪武年即朱元璋在位期间) 你所说的60两相当于现在的39600元人民币 当然啦 要考虑到几百年前的生活水平
明朝米价在洪武二十八年以后基本上一两银子可以购大米二石。《明史·食货二》:“于是户部定:钞一锭,折米一石;金一两,十石;银一两,二石。”明代一石约等于现在的94.4公斤。按2006年大米价均价1.75元/斤计算。一两白银是2*94.4*2*1.75=660.8元。
明朝人的工资
柴薪皂隶:百姓有给国家服役的义务,不过服役是有工资的。轮到当役了,派给当官的跟班,柴薪皂隶就是买柴烧水、干杂活。年收入20两,计13216元。(明朝国家规定七品正堂可以有四名柴薪皂隶,县丞二员各二名,主簿二名,典史一名;以上官员,每人用马夫一名,国家付工资。)
马夫:给政府公务员赶马,出差办事使用。年收入40两。计每年26432元。
明朝县官:正七品每月俸禄7.5石或一年45两白银。实际月收入7.5*188.8*1.75=2478元。每年约3万元。其它收入:柴薪皂隶4个、马夫一个,这5个人工资由国家支付。冬夏官服和笔墨费由国家补贴。新官上任,还可以先拿到40两修理费。看起来七品县官45两白银跟马夫40两白银年俸差不多,(明朝的公务员工资真的是很低的,历朝历代中明代公务员工资收入算少了。)但是县官、典史等的住房、出行、皂隶人员、衣食花费基本由国家支付和补贴,所以年俸基本是净收入,而且笔墨费都是固定按两算由国家拨给,还有多余。马夫就没有那些好处了。
学生:“廪膳米人日一升,鱼肉盐酰之属官给之。”——《明史·食货志六》。考上了秀才每人每天给一升米约2斤,(刚够两人吃)给鱼肉油盐。(注:明代10升=1斗;10斗=1石。)明代优待秀才时甚至可以拿到每月1两白银的廪膳费。不过明代的学生概念不是现在的学生概念,现代的学生只能算做童生,童生考成了秀才入了县学才算是廪膳生,才可以“食廪”,所以明代秀才不干活也可以生活,只是不干活只吃“廪膳”会很穷,所以有穷秀才之称。
以上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谈》及《明史》。
街头挑担卖油的小贩:一年收入约20两。计人民币13216元。冯梦龙在万历年至天启年写有《三言》,其中《卖油郎独专花魁》中秦重只有3两白银的本银,街头卖一年油除去一年日用开支,还能剩余16两白银。“每日所赚的利息,又且俭吃俭用,积下东西来,置办些日用家业,及身上衣服之类,并无妄废。”除去一年用度剩余16两。所以记为年收入20两。
杀猪的: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对穷秀才范进说,“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嗑西北风!”——《儒林外史》。一天一钱,一月3两,一年有36两,看来杀猪的收入直逼马夫了。约23789元。
农民:农民的收入是多少?农民“人给地十五亩,蔬地二亩。”“新耕地免租三年。”假设古代耕种水平低只及现代的1/2或2/3,那么农民每亩约能收入250或350斤大米,按300斤算,南方一年收二季,北方一年收一季,如果丰年加勤恳,南方农民均毛收入15750,北方农民人均毛收入7875,除掉农具、肥料、水利开支、亩税(明朝每亩收税一斗,约20斤大米),如果一家七八口人干起来,几年里盖个优质砖瓦四合院不成问题。
明朝的物价(万历年)
明朝物价:
大米白银1两=2石即377.6斤。合人民币1.75元/斤。
上等猪肉白银1钱六分=8斤合人民币13.2元/斤。
上等羊肉白银1钱二分=8斤合人民币9.5元/斤
牛肉五斤白银七分五厘合人民币9.9元/斤
五斤重大鲤鱼价白银1钱合人民币13.2元/斤
栗子五斤价白银6分五厘合人民币8.6元/斤
活肥鸡一只价白银4分合人民币26.4元/只
白布四匹价白银8钱合人民币元132.2元/匹
绵花一斤价白银6分合人民币39.6元/斤
高级红枣100斤价白银2两5钱合人民币16.5元/斤
会试用黄绢伞二把价白银六分合人民币3元/把
刑部用铁锹五把价二钱五分合人民币33元/把
官用桂圆重二斤八两价一钱二分五厘合人民币29.5元/斤
以上物价跟据明代万历年《宛署杂记》。
明代小说《水浒传》中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一两值1000文,一把菜刀30文约20元,考虑到当时没有工业化炼铁,这个菜刀价格也跟我们现在差不多。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这600多元钱在我们现在大酒店里还不够,可是在小酒家里也确实可以随便上菜了。
房产价格:“可成道:‘在坟边左近,有一所空房要卖,只要五十两银子。若买得他的,到也方便。’春儿就凑五十两银子,把与可成买房。”——《三言·赵春儿重旺曹家庄》低档房产50两一宅,约人民币33040元。高等大宅院:1000万以上。“施小舍人急于求售,落其圈套,房产值数千金,郭刁儿于中议估,只值四百金。”——《三言·桂员外途穷忏悔》。看来明朝有钱人的房子还是真够贵的。
物价的稳定。明朝初几年和末期时物价曾有过一两白银买一石大米,正统年间也有一两可以买四石的年景,崇祯帝国乱时还有过二两一石的物价。但比起民国末年物价天涨,总算银子还是硬通货。明朝的物价基本是平稳的,尤其是官俸硬比例,一两比二石大米。对稳定货币价格有相当作用。
税收
《明史·食货五》“凡商税,三十而取一,过者以违令论。”
《宛署杂谈》“至万历十年内,又蒙题,将铺行下三则免征税契,买价不及四十两及典价,一概免税,其买价至四十两以上者,每两止税银壹分伍厘。”
《明史·食货二》建文二年诏曰:“江、浙赋独重,而苏、松准私租起科,特以惩一时顽民,岂可为定则以重困一方。宜悉与减免,亩不得过一斗。”
《明史·食货二》宣德五年二月诏:“旧额官田租,亩一斗至四斗者各减十之二,四斗一升至一石以上者减十之三。着为令。”
明朝的商税原先是30取一,也就是3.3%。后来明朝皇帝与内阁考虑减轻国用以减少百姓负担,万历时降到了1.5%。小生意、小商小贩、年营业额在40两白银也就是在营业额少于26432元以下的免税。——这算是照顾弱势群体吗?农民税在洪武初原先有三至四斗,后来民田税收减为每亩一斗米,约18.9斤。官田为一至三斗多一点。人民税收少,也跟明朝的政府机构精减有关,但发生战争时费用大量不够,崇祯国乱时期,为求一点兵费,皇帝几乎四处求告。万历年间最好收成时全国财政一年有200万两白银,还是张居正改革搞下来的。明朝万历时总人口约6000万,人均每年负担国家税支0.033两白银,约人民币22元。
福利
《明史·食货一》初,太祖设养济院收无告者,月给粮。设漏泽园葬贫民。天下府州县立义冢。又行养老之政,民年八十以上赐爵。复下诏优恤遭难兵民。然惩元末豪强侮贫弱,立法多右贫抑富。
明朝没有叫化子和流浪汉,每个县都有养济院免费收留。《宛署杂记》载“每名口月给太仓米三斗,岁给甲字库布一匹。”入养济院的条件是:“查都城内外之老疾孤贫者,籍其年以请。”由于有待遇以至于某些人发达了也不走,“间有家饶衣食、富于士民者。”也在里面混个名字捞个实惠。遇水灾旱灾流亡的人,凡有力可耕者,国家给田每人15亩耕种,给牛和农具。贫民没钱买地葬的,国家给地。老人八十岁以上的,国家赐爵。爵是有收入的。也就是国家养老。不过要等到八十岁。
过节
大年、元宵、清明、瑞午、中秋、重阳。对于现代瑞午节来说来说明代比较这个节日。
“朝廷每端午节,赐朝官吃糕粽于午门外,酒数行而出。文职大臣仍从驾幸后苑观武臣射柳,事毕皆出。上迎母后幸内沼,看划龙船,炮声不绝。”——明代《菽园杂记》。
6. 朱元璋开国创制受到元朝哪些影响呢
明朝在元末群雄混战中夺得了天下。朱元璋在随后的创制中,对元朝的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创新,还有矫枉过正的一面。下面我们来看看怎么回事。
政治制度:朱元璋对元朝政治制度有继承,但随后进行了较大改变和创新。明朝在开始时,大体上完全继承了元朝的政治制度。
最初,明朝中央设置中书省,在地方上沿用行中书省制度。但是,因朱元璋本人做过宋政权(红巾军刘福通建立的政权)的江南行中书省丞相,他明白这种制度不利于皇权的集中。于是,朱元璋在洪武九年(1376年)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并对省级政治做了如下调整:
- 布政使:主管一省的行政、财政,职责主要是执行朝廷政令;
- 提刑按察使:掌管一省的法庭、监狱;
- 都指挥使:掌管一省的军政。
- 省之下设立府、州、县。
这样把原来行中书省权力过大、过于集中的问题解决了。
在朝廷中央层面,中书省的权位显得过高过重,使丞相有能力与皇帝抗衡(元朝混乱的高层政治与此有关)。这种情况当然要改。朱元璋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处死了丞相胡惟庸之后,就取消了中书省和丞相职位,改由皇帝直接统管六部,这样使中央权力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以上是朱元璋开国创制的主要方面。我们看到,这些主要方面都受到了元朝的影响:
- 政治制度:先是继承元制,后来做了重大改变,形成了空前的皇帝集权;
- 科举制度:完全继承元制,但后来竟演化成八股文,完全背离了元朝改革科举的实用主义原则;
- 户口制度:鉴于元朝的松散,朱元璋矫枉过正,把明朝社会变成了准计划经济形式;军户制度则是完全继承元制。
明朝作为元朝之后兴起的朝代,在开国创制方面,对元朝制度既有继承、也有改进,这些都是朱元璋这位开国者结合实际的重大举措,对当时以及后续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7. 朱元璋是暴君,那为什么没有人去推翻他的统治
朱元璋是暴君而言,仅仅是对当官的而言,对于平民百姓,朱元璋不仅不是暴君,而是明君。
朱元璋对贪官残暴行径确实是在史上排得上榜的。如地方百姓有权力向朝廷直接举报自己当地官员的贪污行为,再打个比方,假如百姓发现当地的官员贪污,可以直接聚众把这个官员抓起来送到南京受审,万一路上有人阻拦可以直接杀掉并且不会获罪哦,再者如果百姓即使半夜把官员送到南京,即使他已经就寝也会立刻起来将贪官提审并且一旦确审后贪官剩余的人生就是等候灭顶灭门之灾了。那对于贪官来说,朱元璋无疑是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