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品质成本的内容
品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品质适合用户要求和生产能力所投入的费用,以及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设计品质投入:企业在产品研制过程编制可靠性大纲和设计试验规范,培训设计人员和品质、可靠性人员,进行可靠性试验、开展设计评审等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都属于预防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有关会议和统计资料获得比较准确的资料.
②设计缺陷损失:由于设计方案存在修改设计或重新设计,从而导致设计、试验费用的无效增加;由于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技术标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适当,规定的品质不合理,从而导致采购、加工、检验费用的无效增加;设计缺陷导致企业在生产售后服务中的各种品质损失和用用户的品质损失.这些损失费用的少部分比较明显,绝大部分比较隐含,可能表现为以正常的成本费用掩藏起来,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品质成本专案. 为了促使和鉴定采购件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以及采购件未达到品质要求给需方造成的损失.它分为三个部分:
①采购预防成本:评价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提出采购件的品质要求,帮助供应商改进产品品质和完善品质体系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②采购鉴定成本:对采购进行检验鉴定所发生的费用,这种检验活动包括货源地核对和进厂检验.
③采购损失成本:由于对采购件未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给顾客所造成的而供应商又能给予补偿的损失. 品质成本对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变化的变动成本.包括:
①边际品质投入:当产品品质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发生的品质投入的变化量.
②边际品质损失:当产品品质特性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品质损失的变化量. 用户为了获得品质满意的产品并使其有效的发挥功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用户品质投入:用户了解产品品质特性或特征及生产、经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产品验收,学习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办理产品品质、安全保险等方面所发生费用.
②用户品质损失:指由于产品品质不适合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主要包括用户对品质不良产品进行附加的检查、修理、退换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补偿的的费用;用户使用品质不良的产品额外增加的人工费用、材料费、动力费;产品出现品质故障给用户造成的产量损失和信誉损失;用户处理产品造成公害的费用. 其具体项目有:
A 品质管理活动费;
B 品质评审和审核费;
C 品质培训费;
D 品质改进费;
E 品质奖励费等。 其具体项目有:
A 检验费:包括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检验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B 试验费:包括进行理化试验、破坏性试验、大型试验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C 检测设备费:包括用于购买、维护、修理和报废检测设备(包括计量器具)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具体项目有:
A 废品损失:因产品(包括零部件、材料等)报废而造成的损失,可以按成品价格计算;
B 返修或返工损失:包括返修或返工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增加的加工费、复验费、材料或零件费等等;
C 事故处理费:因处理品质事故或品质问题而造成的费用,包括人员费用和分析处理的工作费用,还包括品质事故或品质问题所造成的诸如设备损坏等直接损失;
D 停工损失:因品质问题导致停工所产生的损失。 其具体项目有:
A 保修费用:包括产品出厂后的维护和修理所发生的所有费用。不实行保修的产品,也会产生类似的费用;
B 退货损失:因产品缺陷而造成顾客退货或换货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C 折价损失:因产品存在品质问题而降价销售所产生的费用和损失;
D 责任赔偿费:由于产品品质问题,顾客提出申诉索赔所支付的费用;
E 品质处罚损失:由于产品品质不合格,被政府有关部门检验、查处所发生的损失,包括回收有问题产品。
⑵ 品质成本包括哪四种成本
一、品质成本包括哪四种成本
1、品质成本包括:
(1)预防成本。其具体项目有:品质管理活动费、品质评审和审核费、品质培训费、品质改进费、品质奖励费等;
(2)鉴定成本。其具体项目有:检验费、试验费、检测设备费;
(3)内部故障成本。具体项目有:废品损失、返修或返工损失、事故处理费、停工损失;
(4)外部故障成本。其具体项目有:保修费用、退货损失、折价损失、责任赔偿费、品质处罚损失。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
企业实际发生的与取得收入有关的、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二、品质成本的管理方法
对于品质成本管理的方法如下:
1、引进品质成本概念。首先要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涉及品质成本管理工作的财务人员和品质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2、编制品质成本管理的程序文件。一定要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把所有的品质职能活动可能耗用的经费划分到相关品质成本科目中去,并规定如何收集资料、如何进行统计、如何计算、分别由哪个部门负责;
3、补充完善原始凭证。对原有的原始凭证进行一次清理,根据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为了便于统计,使用这些凭证时,应根据费用所属科目,在其上加盖内部故障、外部故障、鉴别、预防的印章,以便识别;
4、做好数据收集和统计工作。企业所有部门都应按程序文件规定,按时填写相关的原始凭证,按期进行统计和上报,最后由财务部门汇总,编制品质成本报表;
5、编制品质成本报告。根据品质成本报表,提出品质成本总额及其构成的主要科目,提出发生数与计划数发生的偏差,并引进相关的指标公式进行比较,供领导分析;
6、对品质成本进行分析。品质成本分析方法有:品质成本分级科目构成的比重分析;月份品质成本内部分析等;
7、根据分析结果发现问题进行改进。分析中发现异常情况,可以进一步获得品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信息,从而为品质改进找到机会。
⑶ 不良质量成本的基本分类
不良质量成本模式被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范畴:
1.可控制的不良质量成本。管理层可以直接控制这种成本以消费者能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这里包括预防成本和检查成本。
2.结果不良品质成本损失。
这是由内部误差率和外部误差率组成,包括公司事务造成的所有成本。它直接与管理层在可控制的不良成本中做出的决定有关。
3.设备不良质量成本。
这个成本是分开的,因为它必须单独呈报给管理层。
所有这三个,结合起来被称为“直接不良质量成本”,可以直接被测量并反映到企业成本结构中。
但是,不良质量对消费者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在企业账户上,而是反应在消费者的钱包里。因此,为了今天在商业活动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关注那些“间接的不良质量成本”。这个成本比服务或产品总价走得更高。它可以被划分为三个范畴,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和缺少声誉带来的不良质量成本。
当企业产品的产量不能满足顾客期望值时就产生了“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典型的顾客不良质量成本包括:当顾客购买的设备老化时,生产能力降低;传播(TRAVEL)成本和返修缺陷产品会带来时间的浪费,保修期之后的维修,当故障被定义和纠正期间顾客生产力方面的损失。
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当一个顾客购买了一件产品,他对该产品的判断将会影响将来对该顾客认识的人的销售。
第三个方面,声誉丧失后的不良质量成本更加难于测量和预测。它带来的损失与顾客不满意成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反映了顾客对公司而不是对单独的一个生产线的态度。
我们如何使用关于间接不良质量成本的信息呢?一些公司忽略它,另一些公司仅仅在考虑采取鉴定措施时才考虑到它,也有一些公司将它融入他们的不良质量成本系统。贯彻这个质量方法取决于一个公司将他们的顾客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⑷ 不良质量成本有哪些内容意义
不良质量成本(COPQ)是指由于质量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损失,或者说是由于我们没有“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而额外付出的成本。由于质量不良而造成的成本损失是十分惊人的,遗憾的是这部分成本往往不为人们所知。不良质量成本应等于内部损失成本与外部损失成本之和。
不良质量成本的研究意义:
研究与不良质量相关的成本主要出于以三个方面的理由:
①定量阐明质量问题的规模以明确质量改进的必要性。
②引导质量改进活动的方向。
③追踪质量改进活动的进展情况。
不良质量成本的内容:
任何一个质量系统或进步过程的两个主要目标都是:提高顾客满意度,减少失误造成的成本损失。从根本上说,都是与钱有关。企业希望增加消费者满意度以便卖出更多产品,因为这可以让他们获得更多利润。我们记住这一点就很容易看到老的质量工具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质量成本。质量成本不仅是管理和投资方面的语言,而且还是衡量一个质量系统成功的最佳办法。那么为什么用这个工具的企业如此之少?
在他GESchenectadyWorks质量总监的岁月里,费根堡姆意识到了将“缺陷率”、“单位缺陷数”、“废料”、“收益率”转化为金钱的重要性。1943年他所在的研究小组研发了“质量成本”这个以美元为基础的报告系统。它将所有发展一个质量系统、检查产品的成本以及当一个产品不能满足要求时发生的成本合成在一起。
此后几年,费根堡姆提出的概念被提炼和发展。质量成本最初包括四个要素,检查成本、预防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对“质量成本”这个概念的思考可以追述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生产商认为,较好质量的产品需要消耗更多生产成本。除了面向质量的管理态度变化,在原来概念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含义,沿用老的术语又可能会误传今天的质量理论。“不良质量成本”这个词反倒显得合适。
当我们意识到最核心的不良质量成本实际上发生在支持领域时,另一个变化发生了。作为结果,“失误”这个词代替了“缺陷”,因为后一个词主要针对生产领域,而“失误”这个词既可以针对管理又可以针对生产。另一个可以帮助提炼基本概念的事实是:在设备方面的投资通常会测量、接受和控制产品及服务,加上空间和设备的需要的成本,就可以组成“设备不良质量成本”这个词。这个成本必须单独处理,因为它不能被上报为一次性损失,应该在生命期内分期清偿。
不良质量成本模式被划分为以下三个主要范畴:
1、可控制的不良质量成本。管理层可以直接控制这种成本以消费者能接受这些产品和服务。这里包括预防成本和检查成本。
2、结果不良品质成本损失。这是由外部误差率和内部误差率组成,包括公司事务造成的所有成本。它直接与管理层在可控制的不良成本中做出的决定有关。
3、设备不良质量成本。这个成本是分开的,因为它必须单独呈报给管理层。
所有这三个,结合起来被称为“直接不良质量成本”,可以直接被测量并反映到企业成本结构中。
但是,不良质量对消费者的影响并没有反映在企业账户上,而是反应在消费者的钱包里。因此,为了今天在商业活动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关注那些“间接的不良质量成本”。这个成本比服务或产品总价走得更高。它可以被划分为三个范畴,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和缺少声誉带来的不良质量成本。
当企业产品的产量不能满足顾客期望值时就产生了“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典型的顾客不良质量成本包括:当顾客购买的设备老化时,生产能力降低;传播(TRAVEL)成本和返修缺陷产品会带来时间的浪费,保修期之后的维修,当故障被定义和纠正期间顾客生产力方面的损失。
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当一个顾客购买了一件产品,他对该产品的判断将会影响将来对该顾客认识的人的销售。
第三个方面,声誉丧失后的不良质量成本更加难于测量和预测。它带来的损失与顾客不满意成本不同之处在于,它反映了顾客对公司而不是对单独的一个生产线的态度。
我们如何使用关于间接不良质量成本的信息呢?一些公司忽略它,另一些公司仅仅在考虑采取鉴定措施时才考虑到它,也有一些公司将它融入他们的不良质量成本系统。贯彻这个质量方法取决于一个公司将他们的顾客置于何等重要的位置。
总而言之,以下模式反映出了当今不良质量成本方法论:
1、直接不良质量成本。这包括可可控制的不良质量成本和预防成本、检查成本。
2、间接不良质量成本。这包括顾客引发的不良质量成本,顾客不满意的不良质量成本和名誉损失的不良质量成本。
⑸ 关于不合格质量成本
不合格质量成本即CoPQ, 主要分为
内部失败成本:公司内部因为物料制造、仓储、搬运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外部失败成本:公司外部因顾客抱怨、退货等品质上失败所产生的成本费用。
5. 内部失败成本
5.1. 报废
5.1.1. 成本说明
经加工后因品质不良而无法修理之半成品或成品之制造成本(但须扣除剩余价值之金额)。
5.1.2. 计算来源
1) 因正常加工必须损耗之材料不列计。
2) 非因作业不良所产生者不列计。
5.2. 重新加工
5.2.1. 成本说明
品管检查未达到品质标准,需重新加工所引起之工时及材料等费用。
5.2.2. 计算来源
1) 修理人员之工资。
2) 批退处理人员之工时。
3) 修理所损耗之零件材料。
5.3. 闲置时间损失
5.3.1. 成本说明
因品质问题导致停线所损失之直接工时及制造费用。
5.3.2. 计算来源
由生管提供、依工资率、费用率及人数列计。
5.4. 其他费用
5.4.1. 成本说明
1) 进料不良之损失。
2) 处理品质不良矫正工程之费用。
3) 重新检验费用。
4) 失败分析费用。
5) 降为次级品之损失。
5.5. 计算来源
1) 依实际发生之费用列计。
2) 由品管部及生技部提供。
6. 外部失败成本
6.1. 服务材料支出成本
6.1.1. 成本说明
1) 保证期间内免费更换零件材料。
2) 因其他原因未能收费之零件成本。
6.1.2. 计算来源
由业务部提供资料,依实际发生之费用列计。
6.2. 抱怨处理损失
6.2.1. 成本说明
因顾客抱怨而引起之费用,如工时、差旅费、邮电费等。
6.2.2. 计算来源
1) 依实际发生之费用列计。
2) 由品管部及业务部提供。
6.3. 折让损失
6.3.1. 成本说明
1) 因品质欠佳而折价出售之损失(例如库存过久导致内部折卖或廉价出售)。
2) 因品质欠佳所造成之客户的索赔损失。
6.3.2. 计算来源
由业务部、制造部提供。
6.4. 逾期交货赔偿
6.4.1. 成本说明
因品质不良而延迟交货所付之赔偿金。
6.4.2. 计算来源
1) 依实际发生之金额列计。
2) 由财务部提供。
6.5. 新品交换损失
6.5.1. 成本说明
产品售出后,因顾客不满退回交换之损失。
6.5.2. 计算来源
搬运工时、整新、修理工时及材料费等依据发生额填列。
6.6. 服务费用
6.6.1. 成本说明
保证期间内免费服务之工时、交通费、设备费。
6.6.2. 计算来源
依本公司规定费率、计件支付之金额填列。
6.7. 其他费用
6.7.1. 成本说明
1) 派往各地支援服务之损失。
2) 因售后品质不良引起之损失(商誉损失等)。
6.7.2. 计算来源
1) 工作人员之差旅费、工时费用依实际发生列计。
2) 订货生产因品质不良而取消订单者,依损失列计。
⑹ 品质成本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品质成本是指与品质相关的活动而发生的成本,通常分为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内部成本包括品质设计成本,内部各种不良造成的损失,品质管理人员的工资,品质管理的工具,试验设备,活动经费等;
外部成本主要指退货的损失,及售后服务造成的成本,及顾客满意度的降低(无形的损失)
⑺ 品质成本都有哪些种类类型
品质成本的类型:
1、预防成本
其具体项目有:品质管理活动费、品质评审和审核费、品质培训费、品质改进费、品质奖励费等。
2、鉴定成本
其具体项目有:
A、检验费。包括进货检验、工序检验、成品检验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B、试验费。包括进行理化试验、破坏性试验、大型试验等所支付的各种费用。
C、检测设备费。包括用于购买、维护、修理和报废检测设备(包括计量器具)所发生的各种费用。
3、内部故障成本
具体项目有:
A、废品损失。因产品(包括零部件、材料等)报废而造成的损失,可以按成品价格计算。
B、返修或返工损失。包括返修或返工造成的各种损失,例如增加的加工费、复验费、材料或零件费等等。
C、事故处理费。因处理品质事故或品质问题而造成的费用,包括人员费用和分析处理的工作费用,还包括品质事故或品质问题所造成的诸如设备损坏等直接损失。
D、停工损失。因品质问题导致停工所产生的损失。
4、外部故障成本
其具体项目有:
A、保修费用。包括产品出厂后的维护和修理所发生的所有费用。不实行保修的产品,也会产生类似的费用。
B、退货损失。因产品缺陷而造成顾客退货或换货所发生的所有费用。
C、折价损失。因产品存在品质问题而降价销售所产生的费用和损失。
D、责任赔偿费。由于产品品质问题,顾客提出申诉索赔所支付的费用。
E、品质处罚损失。由于产品品质不合格,被政府有关部门检验、查处所发生的损失,包括回收有问题产品。
⑻ 品质成本都包含哪些内容
品质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品质而支出的一切费用以及由于产品品质未达到规定的要求而造成的一切损失的总和。
品质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品质成本
企业为了保证产品设计品质适合用户要求和生产能力所投入的费用,以及设计缺陷所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设计品质投入:企业在产品研制过程编制可靠性大纲和设计试验规范,培训设计人员和品质、可靠性人员,进行可靠性试验、开展设计评审等活动所支付的费用。这些费用基本上都属于预防成本,企业可以通过有关会议和统计资料获得比较准确的资料。
②设计缺陷损失:由于设计方案存在修改设计或重新设计,从而导致设计、试验费用的无效增加;由于设计方案中选择的技术标准、原材料、零部件不适当,规定的品质不合理,从而导致采购、加工、检验费用的无效增加;设计缺陷导致企业在生产售后服务中的各种品质损失和用用户的品质损失。这些损失费用的少部分比较明显,绝大部分比较隐含,可能表现为以正常的成本费用掩藏起来,也可能表现为其他原因导致的品质成本专案。
2、采购品质成本
为了促使和鉴定采购件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所支付的费用,以及采购件未达到品质要求给需方造成的损失。它分为三个部分:
①采购预防成本:评价供应商的品质保证能力,提出采购件的品质要求,帮助供应商改进产品品质和完善品质体系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
②采购鉴定成本:对采购进行检验鉴定所发生的费用,这种检验活动包括货源地核对和进厂检验。
③采购损失成本:由于对采购件未达到合同规定的品质要求给顾客所造成的而供应商又能给予补偿的损失。
3、边际品质成本
品质成本对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变化的变动成本。包括:
①边际品质投入:当产品品质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发生的品质投入的变化量。
②边际品质损失:当产品品质特性处于某一水平时,产品品质特性最小单位的变化所导致的品质损失的变化量。
4、用户品质成本
用户为了获得品质满意的产品并使其有效的发挥功能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能满足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分为:
①用户品质投入:用户了解产品品质特性或特征及生产、经销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产品验收,学习产品的使用和维护,办理产品品质、安全保险等方面所发生费用。
②用户品质损失:指由于产品品质不适合用户要求,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它主要包括用户对品质不良产品进行附加的检查、修理、退换所支付的而未能得到补偿的的费用;用户使用品质不良的产品额外增加的人工费用、材料费、动力费;产品出现品质故障给用户造成的产量损失和信誉损失;用户处理产品造成公害的费用。
5、社会品质成本
社会品质成本是指国家品质监督机构、环境保护机构、用户权益保护组织等在鉴别和促使改进产品品质从而维护和国家利益、保护环境等方面所投入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良造成公害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
6、全寿命品质成本
全寿命品质成本是指产品从市场调研、研制、生产、使用直到报废、销毁的全过程中,炒了对其实现全寿命品质控制所投入的费用,以及产品品质不良给有关方面造成的损失。全寿命品质成本的核算和分析不是以企业为物件,而是以产品为物件,它包括供应商、研制单位、企业业、用户和第三方等与产品有关各方的品质成本,其中主要是研制单位、生产企业和直接用户的品质成本。
7、作业品质成本
作业品质成本是指企业为了促使全体人员始终做好本职作业所支付的费用,以及作业差错所造成的损失。作业品质成本核算与分析析物件不是产品,而是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