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一亩茶园的成本核算
你好,这个的话主要核算的是人力成本,种植成本,管理成本。
一般情况下,一亩茶园一年的收入可以过万,成本的话大约得在6000左右的。
成本计算,就是对实际发生各种费用的信息进行处理。
企业规模有大有小,经营性质和项目各不相同,因而如何组织成本的计算,如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实际情况而定。记录归类汇集和分配企业发生的各种生产费用,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
❷ 生产成本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分配
常用的分配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约当产量比例法、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价法、定额比例法等。
(一)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
采用不计算在产品成本法时,虽然有月末在产品,但不计算其成本。也就是说,这种产品每月发生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负担,其每月发生的成本之和即为每月完工产品成本。这种方法适用于月末在产品数量很小的产品。
(二)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
采用在产品按固定成本计价法,各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固定不变。某种产品本月发生的生产成本就是本月完工产品的成本。但在年末,在产品成本不应再按固定不变的金额计价,否则会使按固定金额计价的在产品成本与其实际成本有较大差异,影响产品成本计算的正确性。
(三)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
采用在产品按所耗直接材料成本计价法,月末在产品只计算其所耗直接材料成本,不计算直接人工等加工成本。也就是说,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月初在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与本月发生的直接材料成本之和)需要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生产产品本月发生的加工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成本负担。
(四)约定产量比例法
采用约定产量比例法,应将月末在产品数量按照完工程度折算为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将产品应负担的全部成本按照完工产品数量和月末在产品约定产量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2)茶园生产成本怎么分配扩展阅读:
为了核算生产成本,可设置生产成本账户进行核算,并可以分设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账户核算。制造费用在未计入各产品成本计算对象之前,应先在制造费用账户中进行归集核算,然后再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各产品成本之中。
生产成本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直接人工和间接制造费用的总和。企业原材料消耗水平,设备利用好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产品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都会通过生产成本反映出来。换言之,生产成本的控制能反映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效果。
生产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直接人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制造费用则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
❸ 如何分配生产成本
你好,通常情况下,制造企业设有生产成本,制造费用科目来核算成本。生产成本下面的明细科目一般包括:工资(可以直接分配的生产工人工资,比如计件工资),原材料(直接领用的分配的原材料),其他直接费用;制造费用转入等;制造费用一般包括:折旧,工资(不能直接分配部分,比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原材料(一般是辅料),水电费,机物料消耗等等
借:生产成本--xx产品--工资
生产成本--xx产品--原材料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
借:制造费用--工资
制造费用--原材料
制造费用--水电费
贷: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银行存款/其他应付款(水电费)
日常处理时将费用进行归集到这两个帐户,月底制造费用汇总进行分配后结转到生产成本帐户。
借:生产成本--xx产品--制造费用
贷:制造费用--工资
制造费用--原材料
制造费用--水电费
❹ 生产成本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分配
一、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零售企业,一般采用哪种方法分配成本?
零售价法是商品零售企业经常采用的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在这种方法下,首先用成本占零售价的百分比计算出期末存货成本,然后倒挤出本期的销售成本。采用这种方法的程序如下:
(1)在商品存货明细账上同时按成本价和零售价登记期初存货和本期购货,计算出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的成本和售价总额。
(2)本期销售的存货,在其明细账中只登记售价,不登记成本价,并据此计算出期末存货的售价。
(3)计算成本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率=(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初存货售价+本期购货售价)×100%
(4)计算期末存货的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期末存货成本=期末存货售价总额×成本率
(5)计算本期销售成本,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成本+本期购货成本-期末存货成本
【例1】某商店2007年5月份的期初存货成本为289
480元,售价总额为360
000元,本期购货成本为620
000元,售价总额为806
000元;本期销售收入为820
000元。请计算该商店5月份的期末存货成本和本期销售成本。
按照前述所列程序,计算结果如下:
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成本=289
480+620
000=909
480(元)
本期可供销售的存货售价总额=360
000+806
000=1
166
000(元)
期末存货的售价总额=1
166
000-820
000=346
000(元)
本期成本率=(909
480/1
166
000)×100%=78%
期末存货成本=346
000×78%=269
880(元)
本期销售成本=909
480-269
880=639
600(元)
目前我国商品零售企业广泛采用的售价金额核算法,实际上是零售价法在我国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售价金额核算法的具体账务处理程序如下:
(1)平时商品存货明细账的进销存均按售价记账,售价与进价的差额记入“商品成本差异”账户。
(2)期末,计算进销差价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进销差价率=(期初库存商品进销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进销差价)/(期初库存商品售价+本期发生的商品售价)×100%
具体计算时也可按以下方法计算:
进销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账户余额÷(月末“库存商品”账户余额+月末“受托代销商品”账户余额+本月“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l00%
(3)根据进销差价率计算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进销差价,其计算公式如下:
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期商品销售收入×进销差价率
或,
=本期“主营业务收入”账户贷方发生额×进销差价率
(4)调整本期已销商品的销售成本。
本期已销商品实际成本=本期商品销售收入-本期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
【例2】接例1,本期购销业务及有关的计算程序,在“售价金额核算法”下的会计处理如下(有关增值税的分录略):
(1)结转入库商品成本:
借:库存商品
80
600
贷:材料采购
620
000
商品进销差价
l86
090
(2)本期销售商品:
借:银行存款
820
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820
000
(3)平时结转商品销售成本:
借:主营业务成本
820
000
贷:库存商品
820
000
(4)计算进销差价率:
进销差价率=(70
520+186
000)/(360
000+806
000)×l00%=22%
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820
000×22%=180
400(元)
(5)根据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冲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进销差价
180
400
贷:主营业务成本
180
400
经过调整,本期商品销售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639
600(=820
000—180
400)元;“库存商品”的期末借方余额为346
000元,“商品进销差价”账户的贷方余额为76
120元。企业在会计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存货项目中的商品存货部分,应根据上两个账户的期末余额的差额列出。上述两个账户期末余额的差额为269
880(=346
000-76
120)元,该项数额与按存货成本率计算的期末存货成本完全一致。
二、产品制造成本构成项目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一)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
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成本,应专门设置“直接材料”等成本项目。这些原料和主要材料一般分产品领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记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如果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材料成本,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公式:某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某种产品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材料消耗定额
材料分配率=全部产品的材料实际耗用量÷各种产品材料定额耗用量之和
某种产品应分配的材料实际耗用量=某种产品的材料定额耗用量×材料分配率
某种产品应负担的材料费用(或成本)=某种产品的材料实际耗用量×材料单价
会计处理时,按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材料成本,应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所属各产品成本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企业应根据发出材料的成本总额,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二)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
直接进行产品生产、设有“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生产工人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单独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借方(在明细账中记入“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同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
生产一种产品,发生的工资等人工成本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若生产二种及以上产品,应采用一定方法分配计入各产品的成本中。如,按计时工资分配直接人工成本。
(三)制造费用的分配
在基本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
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的方法有: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机器工时比例法和年度计划分配率法等。
1、生产工人工时比例法
这是按照各种产品所用生产工人实际工时数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
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法
这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实际工资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由于工资成本分配表可以直接提供生产工人工资资料,因而采用这种分配方法,核算工作比较简便。
3、机器工时比例法
这是按照生产各种产品所用机器设备运转时间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产品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的车间。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用机器工时的原始记录。
❺ 茶叶的暴利到底有多大
茶叶暴利的争论一直存在,但是谁也不愿买这个账:种茶的说我只比种粮食强那么一点点,搞不好都老本贴进去,哪来的暴利?做茶的说可怜我就挣个辛苦钱,一年忙一季,昼夜不得眠,挣得不够一年花。卖茶的吆喝更厉害了,我一月房租那么多,还养着一个人,一斤不卖也得花一样多的钱,哪来那多暴利啊?
如今的钱不好赚啊!整个茶叶链,从种茶,到做茶,再到卖茶,都在叫屈,都没挣钱,也都没暴利。那么,一斤茶叶凭什么卖几千几万元?成本都知道,最贵也就三五百元,了不起800元到顶。明前、雨前茶就不说了,成本高,鲜叶都得五六百。可是随后的夏茶秋茶,还有扫地茶,大部分成本不到百元。
更有那山民茶农自产自销的,基本都成本价卖了。但是最终到消费者手上,并没见到价格多大变化,还是几百上千。当然也有很多的所谓自产自销,网上推卖,99元一斤,99元4斤,难道这些也是暴利吗?茶叶的世界真是看不懂。很多人的疑虑就此产生:99元4斤送茶具还免快递费,尚且有证据说是暴利,那几百上千万元一斤的当然更是暴利。可是暴利究竟在哪里?本文试图揭开一角,供各位有兴趣的朋友参阅。
(八百年前这里的茶叶就名闻遐迩)
三、普洱茶之外的茶叶有没有暴利所有人都认定茶叶暴利,绝不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事实依据,还一定很确凿。前面说到的普洱茶风波,几块的茶饼炒到几万。但是资本过后一地鸡毛,受伤割肉的自认倒霉。经过十来年的恢复,普洱茶在逐步回归本来面目。本来嘛,即便普洱老茶痴也至今不认可那么高的价格。
但是暴利现象在茶叶行业依然存在,主要三个方面:
第一,精细深加工。说是加工,其实是分拣筛选,把从茶厂买来的毛茶按等级标准,重新筛选,包装。这个环节产生暴利的关键点在于:茶厂毛茶价格最低,茶厂几乎没什么利润,譬如豫南各县茶叶生产基本还都是小农经济模式,只能出产毛茶,质量再好,也卖不出好价,当然也是茶商压价的主要原因。但是,茶叶的质量在那里,只是外形不好看而已。这样的茶叶等于是泥糊的美玉,只要按着茶叶的分级标准,重新分拣筛选,就远远不是买进的价格,构成主要的暴利部分。
第二,我们的茶叶生产执行的是《GB/T18797-2012茶叶感官评审室基本条件》。标准很标准,但是一般百姓不好掌握,或者说根本无法了解。俗话说得好,黄金有价玉无价,还说宝玉有价茶无价。除非老茶客,茶叶价格基本市场说了算,同样品质,行情到了一万就是一万买卖,行情一百就是一百买卖。
至于什么级别的茶叶,外观好分辨,品质难鉴别。譬如明前毛尖,除了冬天,春夏秋都能随时采来茶叶芽尖,做出来外观一样,起码外行看不出来。所以就给各种商业炒作留下机会,成为最适合炒作的商品。这就构成了茶叶暴利的另一大机会。
第三,扫地茶。最多见的是满屏叫卖的地板价茶叶,99元买多少。这类茶叶根本不可能像打出的图片那样,图片是优质毛尖,几千元一斤的。实际上都是过期茶、机器采茶挑剔掉的叶子,还有茶树修剪掉的扫地叶子做的茶,好点的是机器采的夏叶。本来应该扔掉的垃圾叶子,放到炒茶机器里过一道,成了茶叶,成本也就几块钱,卖到几十块,就成了不起眼的暴利茶。
四、茶叶暴利原因补充说明茶叶价格,并没有什么奥秘,本应透明。譬如明前毛尖,40000个嫩芽做一斤,卖到几千就正常,如果加工过程很繁琐,作出的茶叶更好看,味道更香,卖到上万的价格还是正常。但是用一般茶区的茶叶冒充名气地区的茶叶,用普通品种茶叶冒充名贵品种茶叶,用夏茶冒充春茶,就有暴利,就是暴利。
再说茶叶价格。我们的市场存在的是三级价格制。譬如同样的茶树:茶农自采自做自销的,头道毛尖卖到200就知足,毕竟自己的茶树,栽一年收多年,管理基本不算钱,还又习惯自己出的劳动力不算钱,下来一斤卖个200元。即便跟风涨价,最多再加100元,卖到300元就很高兴了。这一级最便宜,差别在炒茶技术。茶厂要计算成本产出利润,会卖到600-800元。
如果是老客户茶商,还会降到500或更低些,略有利润就行。这一级的性价比高,差别在毛茶,级别不分。茶商把茶叶分拣分级,一般分拣出最差的茶叶,也会卖到购进价,精品级的价格就不说了,都倍数。这个行业,买进加50%利润率卖的市场惯例不大存在,起码很少见。但也不能说都会获得暴利,亏本的也很多,就看你怎么做了。
❻ 我公司是做茶叶生产的,谁能帮我做一下成本核算的分录
从茶园开始1:茶园的土地使用费用2.茶园的管理费用(包括人工费、肥料、除虫等)3.采摘时的费用
工厂方面:1.设备费用(折旧更新)2.人工费用3.办公用品4.仓管费用5.当然还有你的水电费
销售方面:1.广告投入2.差旅费用3.销售渠道的建立及维护费用
其他:杂项就不说了,税务、礼品等自己统计
❼ 茶叶公司生产茶叶怎么算成本
收购成本,加工成本,人员开支,厂房设备,税收等。
❽ 生产成本分配的分配方法急!!高分奖励!!!
生产成本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一般采用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和定额成本法。
约当产量法,就是把月末在产品的数量按其完工程度,折合成相当于完工产品的产量(即约当产量),然后把完工产品的产量和在产品的"约当量"相加,构成"约当总产量"。再和发生的生产费用相除,得出费用分配率,用分配率去乘完工产品产量和在产品约当量,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应负担的成本和在产品应留存的成本。简称约当产量法。
定额比例法是产品的生产费用按照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消耗量或定额费用的比例,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方法 。其中,原材料费用按照原材料定额消耗量或原材料定额费用比例分配;工资和福利费、制造费用等各项加工费,可以按定额工时的比例分配,也可以按定额费用比例分配。
这种分配方法适用于定额管理基础较好,各项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比较准确、稳定,各月末在产品数量变动较大的产品。
定额成本法是企业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和成本控制而采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前面所讲的成本计算方法中,生产费用的日常核算,都是按照生产费用的实际发生额进行的,产品的成本也都是按照实际生产费用计算的实际成本。这样,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并异及其发生的原因,只有在月末时通过实际资料与定额资料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到反映,而不能在费用发生的当时反映出来,因而不能很好地加强成本控制
❾ 茶叶种植加工企业不知道用些什么科目怎么核算成本 请人或工人摘茶叶账务如何处理
. 我认为你的账务处理基本上是合适的。
但是,应当注意的是雇佣长期员工的支出也应当将季节性停止采摘的支出,摊入到采摘的成本中去。
与此类似,季节性停产使用的设备、设施的折旧也应当摊入到产品成本中。
供参考。
❿ 200亩茶园需要投资多少
一般情况下茶园每亩需要材料费用和人工费用大概是在3000左右,加上种苗费用3000元左右,大概每亩茶园成本在6000元左右,200亩大约每年需要投资1200000元。如果茶树已生长健全,自己只供管理(除草、喷肥、采摘)然后提供给厂商生产,每年大约需要投资50万元左右。
拓展资料:
茶园的管理
一、茶园中耕除草
1、茶园每年最好能中耕3次,除草4次。注意中耕不要太深,以免伤根。一般来讲,粘土地中耕的次数要多些,砂土地中耕的次数可稍微少些。
2、我们在春茶采摘前,除第一次草,把杂草堆积在茶树行间,然后上复泥土,使它腐烂。春茶结束后,在5月中旬行第1次中耕,深2寸左右,同时把春茶采摘前堆积在茶树行间的杂草翻入土中。如果上年秋耕比较早,没来得及施入基肥的,这次中耕就要提前至早春进行。
3、等到6月中旬我们进行第2次除草,7月上旬开始第3次。同样的,这两次除草都可以堆积在茶树行间让其腐烂。到了8月上旬开始第2次中耕,并且把堆积在行间的杂草翻入土中。这次中耕,如果坡陡土浅,又逢天旱,我们就可以只除草,不中耕。
4、等到立秋后再根据杂草生长的情况,在杂草结籽前除1次。这时我们就要把杂草连根除去,用作堆肥原料或烧制灰肥。9-11月行秋耕培土,并秸合施基肥。秋耕深度一般以6-7寸为宜。如果茶园中有间作物,或者茶树栽植分散,土薄坡陡,我们中耕、除草的次数和时期,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茶园施肥
茶树需要的氮肥较多,对于磷肥、钾肥需求稍微少一些。其实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施肥方法,在适当的时期施用适宜的肥料,并且把细节部分认真做好,是一定可以保证茶叶增产的。
1._肥以及追肥
关于基肥,结合秋耕,我们可以施用各种土肥或者堆肥。厩肥必须腐熟之后掘沟施下,骨粉可以和厩肥同时使用。如果是在春夏两季割嫩草铺盖的茶园,在秋耕时可以直接翻入土中。若是在茶园在中施加饼肥,一定要经过充分发酵腐熟,同时我们还要适当增加磷、钾肥的投入量。
2._种猜谭
茶园内种植绿肥,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供给茶树大量氮素肥料,也可以解决山区运送肥料不便的困难,保持水土,防止冲刷。绿肥可以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豆科绿肥作物,目前各地栽培普遍的绿肥作物,夏季有大叶猪屎豆、大豆、赤豆等。冬季有紫云英、苕子等。不过茶园最好是播种秋冬季绿肥作物,因为这种作物不但不会和茶树在生长期内争夺水分和养料,同时也不妨碍采摘工作。
三、茶园铺草和灌溉
在茶园里进行青草铺盖,不仅能增加有机肥料,保持茶园土壤疏松,减少中耕、除草次数,而且能够抗旱防冻,保持水土,防止土壤冲刷。同时,茶区青草来源多,投资少,成本低,使用方法简单有效,是茶园管理中非常有效的一种管理方法,并且省钱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