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韩国电影成本为什么这么低
扩展阅读
王者一天能积攒多少钻石 2025-05-16 07:40:07

韩国电影成本为什么这么低

发布时间: 2022-10-03 02:59:03

❶ 韩国一线演员的片酬不过百万,他们片酬这么低的原因是什么

有很多网友会认为,现在的韩国一线明星有些也非常的火,但是纵观他们的片酬,仿佛没有中国的二线演员片酬高。这是为什么呢

这么说吧,有一些制片公司花高价请一些艺人,这些艺人多数都是现在正红的流量明星,他们说实话买的是,这些流量明星身上的流量。这些明星过来拍戏,说实话,他们都是流量的附赠品。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要忘了这些艺人大多都与各种娱乐公司签订协议,他们的片酬本身就有一大部分是归属于他们的经纪公司,这也就是,为什么韩国一线演员的片酬很少能过百万?

❷ 为什么韩国的电影拍那么弱智和假,还有那么大的市场

我觉得吧,韩国电影其实在国内也不能算横扫吧
你看广电引进过几部韩国电影啊
可能你周围哈韩的比较多吧
所以觉得韩国电影火
据说,据说而已
韩国电影在一年下来能收回成本的没几部
我唯一喜欢的一部韩国电影 雏菊 还是中国导演导的
如果是想知道他在欧美的影响力
感觉应该也就那样吧
见过韩国电影提名奥斯卡吗

❸ 韩国人拍电影能赚钱吗,就算一般人去看电影票房都才1,2千万 应该连成本都收不回吧

韩国拍的电影成本一般都不是太高,他们都拍那种伦理片,像好莱坞一样的科幻大片拍得很少,我只知道 海云台 汉江怪物 龙之战是科幻的。

❹ 韩国一线演员的片酬不过百万,他们片酬这么低的原因是什么

我国娱乐圈的片酬的确非常高,主演一部电影,明星片酬少则几十万,多则上千万的片酬,这让亚洲娱乐业发达的韩国众多明星看到赚钱的机会,于是韩国明星(特别是女明星)整容包装自己的同时,努力做好演技工作。还有就是韩国总体经济不高,这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年轻人从穿衣打扮上开始模仿韩国明星,而韩国明星也瞅准了追星族的口味,不断加深与我们娱乐圈的互动,参加中国的综艺节目,出演中国影视剧。而且韩剧隔几年就能出几部在我国热播的作品,像《大长今》《来自星星的你》《花样男子》、《秘密花园》等作品,调足了一波波哈韩的胃

❺ 为什么韩国电影越来越平庸了

而韩国由于市场狭小等原因,基本上以小投入为主,因为票房必须是投资的3倍才能收回成本。投资大了(例如美国动作片至少一亿美元起步),那样必然亏本。
韩国片最大的投资是鸣梁海战,1亿人民币投资。在今天的韩国,这就是绝对大手笔投资了,而在中国,这样的投资也就适合文艺片。

《红海》投资5亿,女儿国也是5亿,长城是1.5亿美元,捉妖记第一部3.5亿,第二部9亿。 所以,韩国的动作片,在中国根本连水漂都打不起来。

所以,韩国只能以小成本的剧情片为主,所以看惯了大片的人觉得太平庸了。

❻ 韩国电影不赚钱为什么要拍

因为也有赚到钱的可能

❼ 2020年重磅的七部韩国片,为什么会惨淡落幕

韩国电影人已耽溺于对尺度的突破,而甚少考虑尺度背后,对电影艺术、思想水准的保持。所以七部韩国片会惨淡落幕。

❽ 韩国一部电影出产的过程

或许不太确切:
首先,制片人的融资渠道多种多样。他们通过向发行公司销售地方发行权,或者销售录像带版权来获得投资,90年代以后则主动向大企业或风险资金拉投资,向政府的电影振兴公司做抵押版权融资。近两三年甚至出现通过互联网募集社会资金的情况,如后来在票房上大获成功的《犯规王》,在互联网上公开募集 1亿元韩币,每位影迷都可以从自己的账号上投资5万元韩币,极大地活跃了制片机制,推动了参与意识和消费互动。

其次,制片人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注重商业类型片的生产(包括策划、制作、控制)和宣传营销,并将主体受众瞄向年轻观众。他们极为重视影片的前期策划和精密控制,以迎合或引导市场。80年代的重要导演裴昌浩和李长镐在90年代上半期拍出的艺术电影在商业上完全失利,使独立制片人认为必须把握观众迅速变化着的消费趣味。各独立制片公司负责策划和营销的部门日益专业化。1995年的《301,302》、《炎热的午后》、《低声》等几部女性影片把高学历的年轻女性作为目标观众,获得较好的收益。然而1995、1996年间,曾被寄予厚望的大部分的低预算影片终归失败,因为观众并不理会什么“低成本”和“新导演”之类的说法。于是制片人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分析市场趋势、把握观众趣味和严密监控制作过程中去。1998年开始兴起的伤感类型的爱情文艺片热和恐怖片热,正迎合了经济低潮期的观众,大获成功。如《信》、《女校怪谈》。

为确保商业利益,制片人不得不效仿市场上已经成功的影片,而这种“效仿”、“跟风”,实际上即是类型的重复、成规化和深入、革新的过程。“跟风”使得韩国国产电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类型模式生成,同时,电影受众的年龄层相对向低龄化发展,因为他们相对容易趋附和引导。除了像《西篇记》、《生死谍变》和《共同警备区》依靠媒体的成功宣传,在全国获得巨大反响的影片外,其它能使中年以上的观众也能来到剧场观看的电影几乎没有。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利弊兼有。

韩国制片人制度的第三个标志是,大片的出现和制作费的普遍提高。经济利益决定了大财团和风险投资、独立制片公司喜欢票房价值高的电影,如同好莱坞的“重磅炸弹”策略,制片公司和发行公司为了吸引更多观众的眼球,影片投资不得不与日俱增。为了保证票房,或者说为了拥有更多的票房安全感,商业片中普遍起用明星,无疑也增加了制片费用。

韩国电影发行网的扩大使韩国电影也可以成为“大片”——大投资的电影在数十个、上百个影院同时上映,在短时期内迅速获取高额票房收入。而原来大片的概念是只属于好莱坞电影和少数香港动作片的。

然而韩国电影业的资金与人才毕竟有限,一家公司要制作10部影片,其中两三部能引起关注是正常状态,但在韩国电影制作系统内部,事实上往往把所有的力量倾力于其中一两部影片的成败,剩余的作品则干脆被视为没有价值的产物。一两部高票房的电影可以成就一个公司(制片人)和一个导演,而一两部影片受挫则拖垮一个公司和埋没一个导演,也是屡见不鲜的事。许多80年代重要的电影导演现在没有机会拍片,不能不说是韩国电影业的一个损失,也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大片和高票房策略还助长了观众和媒体对韩国本土电影的盲目热爱,韩国电影振兴现象的“过热”病值得警惕。

此外,制片人中心制下的演员明星制或者称明星效应,在韩国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与好莱坞、香港相比,韩国明星的类型化情况不明显,这是一个重要的产业特征。朴中勋是韩国最为杰出的喜剧演员代表,创造了90年代上半期最为成功的商业片 (《我的爱,我的新娘》、《两个警察》等),但他也出演《冷酷无情》这样的动作片。韩石奎出演了90年代中期以后最成功的影片《封大夫》《银杏木床》《绿鱼》《No.3》《上网》《八月圣诞节》《生死谍变》《爱的肢解》等,但角色类型几乎无一相似,从沉静面对死亡的摄像师(《八月圣诞节》)到一心想当帮派老二的黑帮成员(《No.3》),从为爱情所伤的都市白领(《上网》)到行动果断的情报机关探员(《生死谍变》),但只要由他出演,就几乎保证了影片的票房收益。女演员中也有很多同样的情况,如沈银河、李英爱。

在韩国娱乐产业积极拓展国外市场的过程中,影视明星是其主打产品。从中国国内即可看出,韩剧(韩国电视连续剧)的热播和韩国流行音乐使韩国影视歌明星登陆中国娱乐杂志和互联网(笔者为撰写本文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国内惟一不缺的资料就是明星资料),造成中国国内青少年文化中的“韩流”现象,他们将为韩国从中国赚取越来越多的外汇。而这些与其他娱乐产业(如影视歌产品相关版权、演唱会),甚至服装业、旅游业等商业拓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❾ 中国电影究竟和韩国电影差在哪些地方

差距如下:
1、爱情、靓男美女是主题。这样能吸引外国人来看。有利于电影输出。
2、国家对文化产业支持,使电影能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发展。
3、电影演员无论多红,都对老前辈非常尊重,而中国则不同。
4、韩国演员厮杀惨烈,如果一旦爆出负面新闻,就可能身败名裂,而中国则不同。
5、韩国电影数量不多,缺质量很高,中国一年数百部电影,精品(如战狼、红海、唐人街)则很少。
6、对韩国来说,是政府鼓励对电影投资,对中国来说,应该限制对电影投资,中国给电影投钱太多了,把一个个小鲜肉都捧得不知道天高地厚。
但是中国也有长处,就是动作和喜剧电影。因为中国人看电影,首重动作片(例如红海战狼),其次喜剧片(例如泰囧羞羞的铁拳),再次奇幻(例如捉妖、西游伏妖)。

这些电影方面,美国是强项,例如动作片,所以生化、变形、妇联、速度、加勒比在中国大卖特卖。
而韩国由于市场原因,基本上以小投入为主,因为票房必须是投资的3倍才能收回成本。投资大了(例如美国动作片至少一亿美元起步),那样必然亏本。韩国片最大的投资是鸣梁海战,1亿人民币投资。在今天的韩国,这就是绝对大手笔投资了,而在中国,这样的投资也就适合文艺片。
《红海》投资5亿,女儿国也是5亿,长城是1.5亿美元,捉妖记第一部3.5亿,第二部9亿。 所以,韩国的动作片,在中国根本连水漂都打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