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产品开发成本怎么影响
扩展阅读
物流企业成本构成有哪些 2025-05-18 04:16:36
直接人工费用怎么分配 2025-05-18 04:12:06

产品开发成本怎么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9-25 15:13:12

Ⅰ 影响产品成本水平的主要因素

影响可比产品降低额因素中的产品单位成本变动是实际成本。
可比产品降低额=本年实际产量×(上年实际单位成本-本年实际单位成本)
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的变动形成:
(1)单位成本变动。假定产品品种结构不变,可比产品单位成本越低,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2)产品产量变动。假定产品单位成本不变,可比产品产量越多,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3)产品结构变动。在生产多种可比产品的情况下,成本降低率较大的产品在全部可比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越高,成本降低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Ⅱ 如何管控产品开发设计成本

1 阀体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2.1阀体零件分析
2.1.1阀体零件结构分析
本文所设计的组合机床被加工零件是某阀体。零件所使用的材料为HT20-40,灰铸铁属于脆性材料,故不能冲压[10]。但灰铸铁的铸造性能和切削加工性能优良。如图2.1所示,阀体端面的孔呈非对称分布,各个孔方向与端面90°垂直,厚度方向尺寸为25mm,端面粗糙度要求为Rz=0.8μm。各部分M6孔之间的角间距为90°。阀体两侧是两个宽度为28mm的凸台,其通过孔与内部进行连通,同时在端面内部包含两个Φ34.5mm的半圆孔和宽度为33mm的槽。

图2.1 阀体零件结构简图
2.1.2阀体零件的工艺技术要求
以下是本零件需要加工的表面以及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要求:
(1) 以基准面B为基准的加工面,这组加工面包括,基准面B面和基准面B对应的面,还有宽33mm的槽,和2个Φ34.5mm的孔,其中基准面B对应的面相对于基准B的平行度上0.15。其中下面Φ34.5的端面跳动为0.15。
(2) 一个是以上下底面互为基准的加工面,这个主要是上下底面和6-M6丝孔和2-Φ7孔。
(3) 以底面和2-Φ7孔为基准的加工面,这组加工面主要是2-G3/8的孔。
2.2阀体零件定位与夹紧形式
阀体零件通过组合机床加工时,需要使用夹具对其位置进行一定的固定,保证阀体零件被加工时不会与刀具发生相对运动,因此可以通过各种类型的定位元件达到该目的[12]。根据被加工件的种类和尺寸结构,定位元件可以分为平面定位元件、圆孔表面定位元件、外圆表面定位元件以及组合表面定位元件等多种。阀体零件结构较为复杂,需要采用组合表面定位元件对其进行定位。当组合机床加工阀体类零件时,采用的定位方法通常有“一面两孔”法、“三平面”法等。
本文采用的定位方法为“一面两孔”法,该种方式是机床加工时常用的一种定位方法,它首先将工件其中一个表面作为第一定位基准,然后将垂直于第一定位基准的两个孔作为另外两个基准,从而将工件进行固定。根据需进行钻孔加工的阀体零件尺寸结构,第一定位基准可以选择为与夹具相接触的阀体零件左端面B,即为“一面”,限制阀体零件三个自由度,包括两个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和一个方向的位移自由度;“两销”则是通过两个圆柱销与阀体零件上的孔相配合而起作用,其同样可以限制三个自由度,包括一个方向的旋转自由度和两个方向的位移自由度,从而可以实现对阀体的完全固定,如图2.2所示。该阀体零件利用夹具进行夹紧,夹紧方式为液压装置夹紧,根据阀体零件的外观结构以及组合机床的配置形式,液压装置对组合机床两侧杆件接触施力,夹住阀体零件的上下端进行夹紧。

图2.2阀体零件定位与夹紧
2.3阀体零件工艺方案选择
根据被加工阀体的加工精度要求,部分孔的加工需要经过钻、扩、铰三个工序来完成,钻孔工序为初步粗略钻出孔,去除大量多余材料;扩孔工序为在已经钻出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扩大孔径,同时也可以对孔的轴线进行纠正,减少偏差;铰孔工序为利用铵刀对孔精加工的过程,以此满足孔的加工质量与加工精度满足生产要求。考虑到阀体端面孔的分布和尺寸特点[11],现提供了两种工艺方案进行对比选择:
方案一:针对阀体零件,端面需要加工的孔数量较多,排列分布不均匀。且材料塑性较差,在进行组合机床加工之前,需要一些预处理工作。因此,方案一分为13个工序,首先要进行铸造和时效处理,然后后续工序为铣前后端面和底面—钻2-Φ7孔和Φ13孔—铣宽70mm的2端面—钻2-3G /8的孔—铣宽33mm的槽—镗Φ34.5内圆—钻、扩、绞Φ5的孔—钻M6螺纹孔—精铣前后端面,最后完成检验工序,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方案二:与方案一较为相似,在孔加工顺序上做了一些改动。经过铸造和失效处理工艺后,后续工序为铣下端面、前后端面和左右端面—车2-34.5孔—铣宽32槽—钻2-G3/8—钻6-M6孔—钻2-5销孔—钻2-7孔,最后同样进行检验。
工艺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区别在于方案二铣完宽32的槽后随即钻2-G3/8的螺纹孔,这样不利于保证钻孔时的定位,而方案一在钻了2-7的孔后,再钻2-G3/8孔,这样可以利用2-7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同时方案二增加了磨这道工序,因为0.8粗糙度精铣就可以满足要求,故不需要再磨削了,综合考虑我们选择方案一。
2.4组合机床配置形式
本文选用的是立式组合机床,使用的是固定式夹具单工位组合机床,因为此工件加工孔的端面平整,6孔可同时加工,而且孔的直径不大,所需要的切削力不大,6个孔的深度是25mm,而且是通孔,在钻孔和攻丝时,铁屑可直接掉下去,防止铁屑影响加工精度,而且工件的形状适合立式组合机床的加工。故选用固定夹具单工位的立式组合机床。
图1.1组合机床实物图
因此,本设计根据所要加工的阀体端面的产品特点,结合组合机床上通用部件的结构加工特点,选取最佳的加工工艺方案与机床配置的形式,完成多工序的加工内容。同时在整个设计程序中,先后进行刀具、夹具和其他专用部件的设计,最终完成一台配置较为合理、加工性能稳定、生产效率高同时操作人性化的组合机床。
1.2组合机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组合机床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组合机床已经发展了28年,它的研究与生产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应用已经渗透到了许多工业领域,是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技术革新、提高生产率以及快速发展的重要设备[3]。组合机床及自动线是一种具有机电一体化、高度自动化特征的完整生产技术设备。其优点是效率高、稳定性好、经济实用,在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能源、军工、轻工、家电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传统的组合机床和组合机床自动化线主要通过机械、电力、气动、液压等控制方式,用于制造大批量的大中型箱体和轴类(最近几年开发的加工连杆、板件),完成钻孔、扩孔、铰孔,加工各种螺纹、键孔、车端面和凸台,加工各种形状的凹槽,铣削平面和成形面等。组合机床种类较多,有单面、双面、三面、水平、垂直、倾斜、复合,以及多工位旋转台组合机床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组合机床—柔性组合机床得到了广泛的关注[4],其主要用于多工位主轴箱、可换主轴箱、编码随行夹具、刀具的自动替换、可编程控制器(PLC)以及数字控制(NC)等,可以改变工作循环控制与驱动系统,实现多种加工的可调可变。此外,组合机床的加工中心、数控组合机床、辅助机床等在组合机床的市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是一项技术要求高的机械加工专用产品,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而专门研制,包括加工工艺、刀具、测量、控制、诊断监控、清洗、装配和试漏等技术。目前,我国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的整体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低,部分高端组合机床和自动生产线均依赖于国外。大量进口工艺设备必然会加大投资规模,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5]。故市场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需求强烈,需要机床从“刚性”转向“柔性”,以适应实际生产的需求,真正实现刚柔并济自动化设备的制造[6]。
1.2.2组合机床国外研究现状
从80年代以来,在满足高精度、高效率要求的前提下,国外的组合机床技术正在向着具有柔性和一体化的方向发展[7]。在加工精度、多品种加工柔性、机床结构的灵活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实现了机床工作程序软件化、工序高度集中、高效短节拍和多功能监控等多方面成功。组合机床技术的发展方向如下:
(1) 广泛应用数控技术
目前,国外各大组合机床制造商都已形成一套系列化一体的数控组合机床通用部件。不仅在一般动力部件上应用数控技术,其夹具的转位与转角、换箱装置的分度、定位等均采数控技术,使其工作可靠性和精确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2) 发展柔性技术
自80年代起,中大批量、多品种的加工设备采用了一套可调、变、换的措施,使得加工设备具备了一定的灵活性。例如,在研制了具有旋转塔动力头、可更换主轴盒等部件的组合机床的同时,还针对加工中心的发展,研制了二坐标和三坐标模块化加工单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柔性加工自动线(FTL)[8]。这一结构的改变,不仅能够实现对多个品种的加工需求的迅速变化与调整,还可以使机床配置更加灵活、多变。
(3) 发展综合自动化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自动化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其大规模生产的高效性要求,制造系统不仅要实现常规的机械加工工序,还要满足从毛坯进线到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要求,甚至产品下线的自动码垛和装箱。德国大众KASSEL变速箱工厂于1987年投产,它的齿轮箱和离合器壳体是一个典型的集成自动化生产系统,其系统采用两条类似对称排列的自动生产线构成,三班制作业,每条生产线日产2000个,节拍为40秒。
该生产线包括12台双面组合机床、18台三坐标加工单元、空架机器人、两端的毛坯仓库、三坐标测量机等。空架机器人在生产线上进行堆叠和装箱。随着自动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一大批专门从事装配、测试、检测、清洗等设备的生产企业不断涌现,使整个生产体系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4) 进一步提高工序集中程度
为了减少加工设备的数量和占用空间,国外不断采取各种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加工的集中度。如使用十字滑台、多坐标通用零件、移动主轴箱、双头打孔车端面头等组合机床,以及夹具位置设置刀库,使工序集中并达到设备的效率最大化目的,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9]。在上述领域,我国的组合机床装备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高速度、高精度、柔性、模块化、可调、可任意加工和通讯技术应用等领域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1.3课题研究内容
了解零件的工艺再设计出毛坯的结构,并选择好零件的加工基准,设计出零件的工艺路线;接着对零件各个工步的工序进行尺寸计算,关键是决定出各个工序的工艺装备及切削用量;然后进行专用夹具的设计,选择设计出夹具的各个组成部件,如定位元件、夹紧元件、引导元件、夹具体与机床的连接部件以及其它部件;计算出夹具定位时产生的定位误差,分析夹具结构的合理性与不足之处,并在以后设计中注意改进。
工业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属于工业中的“母体”工业,是我国机械生产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界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利用低能耗、高效率且具有一定柔性的加工工艺设备来制造符合要求的高精度、高性能的产品已是当今该领域国内外的共同目标。组合机床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范围广、生产率高、灵活性好等优点,能够满足各种专用零件的生产要求,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工业。
组合机床作为一种生产专用部件的机床,按照工件既定工序设计制造,具有一系列标准化、系列化等特点的通用部件,有较高的生产效率。据统计,通用部件通常占整个组合机床部件总数的80%左右,制造不同的零件时只需要更换不同的通用部件。同时因所生产制造的工件形状及工艺不同,所设计的专用部件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最终生产出的组合机床种类较多,根据机床的加工面数来分类,其包括单面组合机床、多面组合机床等;根据机床主轴的安置形式来分类,其包括卧式、立式等[2]。目前组合机床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交通、军工等众多行业,如图1.1所示,对其进行设计研究具有重要工程意义。

Ⅲ 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

影响产品定价的因素很多,有企业内部因素,也有企业外部因素;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概括起来,大体上可以有产品成本、市场需求、竞争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 (一)产品成本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人们,商品的价值是构成价格的基础。商品的价值由C+V+M构成。C+V是在生产过程中物化劳动转移的价值和劳动者为自己创造的价值。M是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显然,对企业的定价来说,成本是一个关键因素。企业产品定价以成本为最低界限,产品价格只有高于成本,企业才能补偿生产上的耗费,从而获得一定盈利。但这并不排斥在一段时期在个别产品上,价格低于成本。 在实际工作中,产品的价格是按成本、利润和税金三部分来制定的。成本又可分解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产品的价格有时是由总成本决定的,有时又仅由变动成本决定。成本有时又分为社会平均成本和企业个别成本。就社会同类产品市场价格而言,主要的是受社会平均成本影响。在竞争很充分的情况下,企业个别成本高于或低于社会平均成本,对产品价格的影响不大。 根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工业产品的成本在产品出厂价格中平均约占70%。这就是说,一般地讲,成本是构成价格的主要因素,这只是就价格数量比例而言。如果就制定价格时要考虑的重要性而言,成本无疑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价格如果过分高于成本会有失社会公平,价格过分低于成本,不可能长久维持。 企业定价时,不应将成本孤立地对待,而应同产量、销量、资金周转等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成本因素还要与影响价格的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考虑。 (二)市场需求 产品价格除受成本影响外,还受市场需求的影响。即受商品供给与需求的相互关系的影响。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应高一些;当商品的市场需求小于供给时,价格应低一些。反过来,价格变动影响市场需求总量,从而影响销售量,进而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制定价格就必须了解价格变动对市场需求的影响程度。反映这种影响程度的一个指标就是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 所谓价格需求弹性系数,是指由于价格的相对变动,而引起的需求相对变动的程度。通常可用下式表示: 需求弹性系数=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价格变动百分比 如果我们将成本因素和需求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并做出适当的假设,可形成下面的关于定价的理论模式。 例:某商品根据市场调查可获得需求函数为: Q=800-4P 式中,Q表示总需求量,P表示单价。 又该企业此产品的成本函数为:C=1200+50Q 式中,C为总成本。 如果该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那么,价格应定为多少? 解:根据已知条件,可得销售收入为: S=PQ 利润: Z=S-C 将条件代入可得: Z=-4P2+1000P-41200 解得当P=125(元)时,利润有极大值,其为Zmax=21300(元)。 (三)竞争因素 市场竞争也是影响价格制定的重要因素。根据竞争的程度不同,企业定价策略会有所不同。按照市场竞争程度,可以分为完全竞争、不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三种情况。 1.完全竞争 所谓完全竞争也称自由竞争,它是一种理想化了的极端情况。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买者和卖者都大量存在,产品都是同质的,不存在质量与功能上的差异,企业自由地选择产品生产,买卖双方能充分地获得市场情报。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能对产品价格进行影响,只能在市场既定价格下从事生产和交易。 2.不完全竞争 它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它是现实中存在的典型的市场竞争状况。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最少有两个以上买者或卖者,少数买者或卖者对价格和交易数量起着较大的影响作用,买卖各方获得的市场信息是不充分的,它们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而且它们提供的同类商品有差异,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竞争。在不完全竞争情况下,企业的定价策略有比较大的回旋余地,它既要考虑竞争对象的价格策略,也要考虑本企业定价策略对竞争态势的影响。 3.完全垄断 它是完全竞争的反面,是指一种商品的供应完全由独家控制,形成独占市场。在完全垄断竞争情况下,交易的数量与价格由垄断者单方面决定。完全垄断在现实中也很少见。 企业的价格策略,要受到竞争状况的影响。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竞争的两个极端,中间状况是不完全竞争。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竞争的强度对企业的价格策略有重要影响。所以,企业首先要了解竞争的强度。竞争的强度主要取决于产品制作技术的难易,是否有专利保护,供求形势以及具体的竞争格局。其次,要了解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以及竞争对手的实力。再次,还要了解、分析本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 (四)其他因素 企业的定价策略除受成本、需求以及竞争状况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政府或行业组织的干预、消费者习惯和心理、企业或产品的形象等。 1.政府或行业组织干预 政府为了维护经济秩序,或为了其他目的,可能通过立法或者其它途径对企业的价格策略进行干预。政府的干预包括规定毛利率,规定最高、最低限价,限制价格的浮动幅度或者规定价格变动的审批手续,实行价格补贴等。例如,美国某些州政府通过租金控制法将房租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将牛奶价格控制在较高的水平上;法国政府将宝石的价格控制在低水平,将面包价格控制在高水平;我国某些地方为反暴利对商业毛利率的限制等。一些贸易协会或行 业性垄断组织也会对企业的价格策略进行影响。 2.消费者心理和习惯 价格的制定和变动在消费者心理上的反映也是价格策略必须考虑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消费者存在“一分钱一分货”的观念。面对不太熟悉的商品,消费者常常从价格上判断商品的好坏,从经验上把价格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挂勾。消费者心理和习惯上的反应是很复杂的,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完全相反的反应。例如,在一般情况下,涨价会减少购买,但有时涨价会引起抢购,反而会增加购买。因此,在研究消费者心理对定价的影响时,要持谨慎态度,要仔细了解消费者心理及其变化规律。 3.企业或产品的形象因素 有时企业根据企业理念和企业形象设计的要求,需要对产品价格作出限制。例如,企业为了树立热心公益事业的形象,会将某些有关公益事业的产品价格定得较低;为了形成高贵的企业形象,将某些产品价格定得较高等等。

Ⅳ 如何管控产品开发设计成本

如果要真正管控好产品开发设计成本,应该从以下四个板块切入,分别是设计方向和原型、产品定位和正确决策、系统化研发流程、供应链材料工艺的流程审查。

做产品开发设计,我们映善咨询集团可是专业的,下边分享一些经验,希望能有帮助~

第一、设计方向和原型
①合理规划产品原型架构,例如我们要开发一款移动电源,先划分标准物料、增加物料、全新物料,从而精准管控成本。

②明确外观材料及工艺范围
产品材料有ABS/PC/PMMA/PP/PA/BT/PVC/钣金/铝合金/不锈钢/铜/软胶等多种材质,工艺有IMD/OMD/喷涂/?PVD/电镀/NCVM?/印刷/镭雕/咬花/?电泳/蚀刻/喷砂/轧光等多种类型,如果要管控成本,我们前期就需要明确可选择的材料工艺范围,这样设计师才好在设计中遵循要求,把控成本。

③拆件数量与组装装配
开发设计途中应合理规划拆件及组装装配方式,尽可能的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组装耗时和人力损耗。拆件方式影响组装效率、组装效率影响生产成本、生产成本影响产品成本,所以拆件数量与组装装配方式也是产品开发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第二、产品定位和正确决策
1、系统全局看问题,看到产品的最终
【1】付出成本与价值回报
【2】产品价值定位

2、预留空间,上限和下限
产品在开发途中避免不了成本起伏,面对起伏我们应该在开发前先预留空间,以便调控成本。

第三、系统化研发流程

第四、产品生产成本标准化
对产品生产成本的估算,我们使用着一个非常标准的流程就是材料类型、材料费、加工费、表面处理费、损耗率和损耗费、装机费、包装费、运输费,综合起来才是真正的成本。想了解更多可以网络一下

Ⅳ 怎样分析原材料的价格变动对产成品成本的影响

直接材料费用的分析应根据企业单位产品耗用材料的消耗量和材料的单位价格两个因素进行分析。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费用=直接材料的消耗量×材料单位价格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差异额=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实际费用-单位产品直接材料计划费用
或=单位位产品材料消耗量变动的影响额+单位产品材料单位成本变动的影响额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数量变动的影响额=(材料实际单位消耗量-材料计划单位消耗量)×材料计划单位价格
单位产品直接材料单位价格变动的影响额=(实际材料单位价格-计划材料单位价格)×材料实际单位消耗量

Ⅵ 为什么产品开发周期的成本计算是重要的

产品开发周期的成本计算是重要的是因为:
1、成本是计量经营耗费和确定补偿尺度的重要工具;
2、成本是决定商品价格的基础和产品竞争能力的重要条件;
3、成本是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核算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
4、成本是衡量企业管理水平和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指标。

Ⅶ 开发成本与开发产品

会造成产品成本失真,计算值低于实际成本,会给企业一些决策带来不全面的信息指引。

Ⅷ 影响生产成本的因素有哪些

一个企业里,影响成本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根据人力、物力、财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当然影响企业成本的原因是多方面,以下仅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仅供参考。

1、人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人员超编导致人浮于事;定编不合理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人员能力不够导致素质不够、不胜任工作;劳动纪律松弛,生产效率低,安全生产存在隐患;人员轮班计划不合理,导致劳动效率低;人员培训效果差,导致的生产效能不达标。

2、物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缺少消耗定额或定额不合理,导致生产产能跟不上;超储积压,导致生产过剩、原材料过剩;超期变质、失效导致的浪费;产品质量损失超标导致产品报废、不达标;设备生产能力过剩,导致产能出现闲置或浪费;设备磨损费用和修理保养费用;物流和物流损失;财产的安全及固定资产的。

3、财力方面的成本因素:
坏账损失和利息损失;罚金、滞纳金;缺少管理费定额或定额不合理;管理费超标;资金周转的成本;不合理的借贷与投资;资金沉淀的潜在损失;财务和成本的分析、核算不够准确;资金的流失(贪污、行贿、挪用)。

如何控制生产升本
1、产品投产前的控制
这部分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设计成本,加工工艺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生产组织方式,材料定额与劳动定额水平等。这些内容对成本的影响最大,可以说产品总成本的60%取决于这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质量。这项控制工作属于事前控制方式,在控制活动实施时真实的成本还没有发生,但它决定了成本将会怎样发生,它基本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水平。

2、制造过程中的控制
制造过程是成本实际形成的主要阶段。绝大部分的成本支出在这里发生,包括原材料、人工、能源动力、各种辅料的消耗、工序间物料运输费用、车间以及其它管理部门的费用支出。投产前控制的种种方案设想、控制措施能否在制造过程中贯彻实施,大部分的控制目标能否实现和这阶段的控制活动紧密相关,它主要属于始终控制方式。由于成本控制的核算信息很难做到及时,会给事中控制带来很多困难。

3、流通过程中的控制
包括产品包装、厂外运输、广告促销、销售机构开支和售后服务等费用。在目前强调加强企业市场管理职能的时候,很容易不顾成本地采取种种促销手段,反而抵消了利润增量,所以也要作定量分析。

Ⅸ 成本对企业的影响

1.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2.是抵抗内外压力、求得生存得主要保障。

外有同业竞争、政府课税和经济环境逆转等不利因素,内有职工改善待遇和股东要求分红的压力。企业用以抵御内外压力的武器,主要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和增加产销量。提高售价会引发经销商和供应商相应的提价要求和增加流转税的负担,而降低成本可避免这类压力。

3.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成本低了,可减价扩销,经营基础巩固了,才有力量去提高产品质量,创新产品设计,寻求新的发展。许多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成本失控的情况下盲目发展,一味在促销和开发新品上冒险,一旦市场萎缩或决策失误,企业没有抵抗能力,很快就跨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