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在分步成本法中原材料在生产开始时一次性投入,原材料的仓储费用等,如何核算
1)先知道分步法的概念:分步法就是连续生产的产品(一般生产周期较长),按产品生产的不同阶段分摊费用。
2)如果是单一产品好作,多个产品要看每一产品完工程度(按完工%)换算成统一系数在将产品应分摊的费用分配下去。
‘贰’ 在产品成本计算的分步法中,哪个方法需要成本还原
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需要进行成本还原
因为在逐步综合结转分步法下,要结转半成品成本,如果原材料是在生产前一次投入,那么下一步骤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列示的成本等于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其中不仅仅包括真正的原材料成本,还包括上一步骤的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由此导致最后一步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名不副实,最后一步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中的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的比例关系。因此,需要进行成本还原,把最后一步的产品成本计算单中的“直接材料”的数据逐步还原,把其中包括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和制造费用分离开,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的比例关系。
‘叁’ 成本费用的分配方法有哪些
1、品种法
(1)定义
以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品种法的成本计算对象为:产品品种。实际工作中,可以将“品种法”之下的成本对象变通应用为:产品类别、产品品种、产品品种规格。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品种”为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以“品种”为对象归集和分配费用;以“品种”为主要对象进行成本分析。
4)适用范围
品种法适合于大批大量、单步骤生产的企业。如发电、采掘业、管理上只要求考核最终产品的企业。
2、分批法
(1)定义
以产品批别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
(2)成本对象
产品的“批”。分批法是一种很广义的成本计算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有“批号”、“批次”的定义。可以按照下列方式确定成本对象:产品品种、存货核算中分批实际计价法下的“批”、生产批次、制药等企业的产品“批号”、客户订单——即按照客户订单计算成本的方法、其他企业需要并自定义的“批”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品种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要点为:以“批号”、“批次”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生产成本明细账、成本计算单。 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自,工期”, 一般不存在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分配。若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在产品间分配采用定额法。
(4)适用范围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按照客户定单组织生产的企业——因而也称“订单法”
3、分步法
(1)定义
以产品生产阶段、“步骤”作为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步法下的“步”同样是广义的,在实际工作中有丰富的、灵活多样的具体内涵和应用方式,分步法下之“步”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定义为下列“步”含义:部门——即计算考核“部门成本”、车间、工序、特定的生产、加工阶段、工作中心, 上述情况的随意组合
(3)计算方法及要点
较之其他方法,分步法在具体计算方式方法上很有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它按照生产加工阶段、步骤计算成本所导致的。
在分步法下,有下列一系列特定的计算流程、方法和含义,分步法成本核算一般有如下要点:按照“步”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成本计算期一般采用“会计期间”法、期末往往存在本期完工产品、期末在产品,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分配生产费用。
(4)适用范围:大批大量多步骤多阶段生产的企业;管理上要求按照生产阶段、步骤、车间计算成本;冶金、纺织、造纸企业、其他一些大批大量流水生产的企业等。
4、分类法
(1)定义
以“产品类”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费用、计算成本的一种方法。
(2)成本对象
分类法的成本对象为产品“类”,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定义为:产品自然类别、管理需要的产品类别。
(3)计算方法及要点
分类法下成本核算的方法要点,可概括如下:以“产品类”为成本计算对象,开设成本计算单;“产品类”的成本计算方法同于“品种”;某“类产品”的成本计算出来后,按照下列方法再分配到具体品种,以计算品种的成本;类中选定某产品为“标准产品”;定义其他产品与标准产品的换算系统;按照换算系统之比例将“类产品”的成本分解计算到具体品种产品的成本。
(4)适用范围
分类法适合于产品品种规格繁多,并且可以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企业。如:鞋厂、轧钢厂等。
5、ABC成本法
从70年代开始,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作业成本法(ABC法),现在,已经被很多国家采用。它是一种将制造费用等间接费用不按传统的(以车间为费用归集和分配对象)方法,而是以“作业”为费用归集和分配的方法,它能够更加合理地分配间接费用,使成本的计算更加合理。由于它只是间接费用的一种分配方法,因此,企业实际上还要结合其他基本核算方法共同使用。
成本管理系统能够满足企业成本核算的各种计算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各个企业的成本核算还有许多具体的、特殊的要求,有的企业的随意性还比较大。再此,建议企业在成本核算中,应该选择适当的成本核算方法,并规范成本的核算过程,减少随意性,一旦确定一种成本核算方法之后,不要随意改变
‘肆’ 材料成本差异如何结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必须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结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按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
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自制材料的成本
包括在制造过程中耗费的各种材料、工资和其它费用。委托外部加工材料的成本包括委托加工材料的原价、加工费和发出及运回材料的运杂费用。材料成本分为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称为材料成本差异。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材料采购业务的成果。耗用材料的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材料成本
‘伍’ 请教高手用分步法怎样计算完成品和半成品成本急!!!十分感谢!
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平行结转
1.逐步结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是指按照产品加工的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半成品成本,直到最后加工步骤才能计算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方法。按照产品加工顺序先计算第一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然后结转给第二个加工步骤,这时,第二步骤把第一步骤结转来的半成品成本加上本步骤新发生的材料成本和加工成本,即可求得第二个加工步骤的半成品成本,如此顺序逐步转移累计,直到最后一个加工步骤才能计算出产成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分步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也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逐步结转分步法适用于大量大批连续式复杂生产的企业。这种企业有的不仅将产成品作为商品对外销售,而且生产步骤所产半成品也经常作为商品对外销售。例如,纺织厂的棉纱,钢铁厂的生铁、钢锭等,都需要计算半成品成本。答案补充
2.平行结转分步法 平行结转分步法是指在计算各步骤成本时,不计算各步骤所产半成品的成本,也不计算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而只计算本步骤发生的各项其他成本,以及这些成本中应计入产成品的份额,将相同产品的各步骤成本明细账中的这些份额平行结转、汇总,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产成品成本。这种结转各步骤成本的方法,称为平行结转分步法,也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
‘陆’ 逐步结转分步法下的产品成本怎样计算
采用分项结转法,是将各生产步骤所耗半成品费用,按照成本项目分项结入各该生产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各个成本项目中。如果半成品通过半成品库收发,那么,在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登记半成品成本时,也要按照成本项目分别登记。假定某工业企业的甲种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生产半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照所需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第二车间所耗半成品费用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计算。两个车间月末的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其成本计算程序如下:(1)根据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以及半成品的交库单和领用单,登记自制半成品明细账。(2)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领用单、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产成品交库单和第二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采用分项结转法,不需要进行成本还原,一般适用于在管理上不要求计算各步骤完工产品所耗半成品费用和本步骤加工费用,而要求按原始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
‘柒’ 低值易耗品采用计划成本法,分次摊销时,材料成本差异何时转出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月度终了,应结转当月领用低值易耗品应分摊的成本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借记“生产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材料成本差异”科目;实际成本小于计划成本的差异,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捌’ 材料成本的核算方法是什么
方法:
根据生产方式确定成本核算的方法,常用的方法为: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实际运用中,这三种可以相互结合。如果公司具备完善的信息管理制度,如ERP等数据管理软件,而且运行良好(虽然绝大部分公司的ERP徒具形式,或仅仅勉强达到数据统计功能,但也对成本核算的细节起到一定帮助)。
基本资料收集:
《BOM表》,即生产工艺流程标准及材料用量标准。这是实际生产成本分配标准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
车间材料领、用、存明细表,这个不用说了,主要材料的统计,重要性不问可知。关键是要根据确定的成本核算方法设定统计表的项目格式。或按订单统计,或按产品品种统计,或根据生产步骤统计,或三者结合。
仓库材料进、出、存明细表,这个是为了检验车间领、用存明细表的正确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仓库成品进、销、存明细表,这个是成本报表的重要采用数据《生产成本表》、《销售成本表》。
‘玖’ 分步法下各步骤需要进行成本结转的原因
成本核算分步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也可以是责任部门)归集生产费用,把每一步骤发生的制造成本分配给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并计算产品单位成本的一种成本核算方法。我国和西方均大量采用分步法进行成本核算,通过比较,笔者发现了以下差异。一、成本核算明细科目的设置不同我国将制造成本按照产品的价值构成进行详细区分,通过设置“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科目来体现生产过程中的相关耗费。前两者分别反映可以确定成本归属的材料投入和人员投入,后者则指为生产产品所发生的各种间接费用。西方普遍仅使用“直接材料”和“加工成本”两个项目来反映生产耗费,其依据是二者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方式不同:材料的投入一般是不连续的,通常在生产中的特定时点投入,如开工时投料50%,在生产进行一半时投料30%,完工前投料20~/~t;加工成本(相当于我国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合计数)在生产中的投入可以近似看成均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西方对“加工成本”的理解似乎更为深刻:计时工资本来就是时间的一次函数,计件工资在大批量生产时,通过边际转换的思想也可以看成时间的一次函数;间接费用虽无法明确成本归属,但变动部分以产量为媒介和时间发生着一次线形关系,而且在连续、系列的统一生产中,将固定部分视为时间的直线函数也是无可厚非的。二、约当产量的计算观念不同约当产量是由于成本核算的需要,在期末按照产品的完工程度或约当系数折算的观念产出。因为其与物理流量的含义不同,故两者通常并不相等(仅在完工100%时两者相等)。我国约当产量的计算采用的是“产出”观念,即本期的约当产量等于完工转出的产成品实际数量与期末在产品按照完工程度折算成产成品数量的合计数。西方计算约当产量采用的是“投入”观念,即本期的约当产量等于将期初的在产品按照本期的加工程度折算成产成品的数量,加上本期投产并完工转出的产成品实际数量,再加上期末在产品按照完工程度折算成的产成品数量。虽然不同的方法下约当产量的最终计算结果是一致的,但两者的计算观念存在着明显的不同。用公式“期初在产品数量+本期投产数量:本期完工数量+期末在产品数量”去考察可以发现,我国的“产出”观念侧重于等式右边的综合,而西方的“投入”观念则侧重于等式左边的分析。这也是中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差异的体现。三、成本结转的计价基础不同既然采用分步法要将前一生产步骤产成品的制造成本结转到下一生产步骤,那么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对转出的产成品如何计价的问题。对步骤间成本结转的计价可分为实际结转法和计划(标准)结转法。前者指对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的成本,依据流转实物所发生的实际耗费来计价,主要包括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后者是对转出的产成品事先规定一个单位成本,即计划单价(或标准单价),对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的成本按转入数量和计划单价的乘积计算确定。在计划(标准)结转法上,我国和西方大致相同,但在实际结转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我国较多地采用加权平均法,主要是其不需要将本期成本和期初存货成本加以区分,符合我国传统的整体观,便于理解和计算,对成本核算人员的要求也不高。西方在具体操作中更倾向于先进先出法,在计算约当产量和单位成本时,对本期和前期成本进行严格区分,因而便于考察成本的发生细节,有利于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这是一种细节观的体现。四、成本结转方式不同我国按照步骤间成本结转方式的不同将分步法分为逐步结转法和平行结转法两大类。逐步结转法是将在产品的价值流转与实物流转同步进行,前一生产步骤的完工品转入下一生产步骤时,将依附于实物的成本也转入下一生产步骤。逐步结转法又可以细分为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两者的区别在于:综合结转法需要汇总前一生产步骤完工转出产成品的制造成本,通常将其以“原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科目综合计入下一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分项结转法则是将转入的在产品按照成本明细项目分别加计到本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平行结转法下实物流转和价值流转是分离的,不计算各步骤生产所耗前一步骤的转入成本,只计算本步骤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耗费以及这些耗费应计入最终产成品的份额,然后将各步骤应计入最终产成品的份额平行结转并进行汇总,最后得出产成品的制造成本。西方的成本结转方式相对简单一些,通常是根据生产的实际流程,将转入下一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以“前部成本”或“转入成本”项目综合列示于后续生产步骤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