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降低政府行政成本
众所周知,企业产品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所付出的各项费用之和。因此,本人认为,政府行政成本应该是政府在一定时期内为履行其职能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所付出的费用之和。包括人员经费、办公费、会议费、公车费、差旅费、招待费
Ⅱ 分析电子政务行政成本
电子政务的实践一方面增加了某些行政成本,一方面减少了某些行政成本。虽然在总体上和长期趋势上可能降低行政成本,但在短期内不是不降反升,就是降低不显着。简·芳汀认为,虽然电子政务可能存在降低行政成本的巨大潜力,但在电子政务的起始阶段,不必过分强调节约成本。如果局限于纯行政成本的角度,甚至会得出电子政务是得不偿失的结论。因此,有必要拓宽观察电子政务成本的视野,从更广阔也是更深刻的角度理解电子政务。这些视野包括行政绩效视野,社会成本视野和政治改革视野,从这些视野中把握电子政务变革的合法性。
行政绩效视野的关键在于,它将行政成本与行政绩效联系起来。20实际80年代以来的新公共管理,各国注重政府绩效管理。澳大利亚为建立现代低成本政府的目标,实施计划管理和编制预算及财政管理改进计划,其焦点不再集中在投入上,而是注重在达到的效果上。当代行政追求的不仅仅是小成本,而且特别强调行政绩效,成本与绩效兼顾。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将行政效率的提升与行政成本的降低综合进行考虑,才是行政管理的目标。从这个视野,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只是考量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则是看电子政务能否提高行政绩效。电子政务活动主要有三类:政府间的电子政务(G2G),政府与企业的电子政务(G2E),政府与公民的电子政务(G2C)。通过电子政务,政府一方面能够实现过去不能行使的效能,比如全时服务。一些放大国家的公共服务部门运用信息技术,从而使常见问题可以在全天24小时之内通过上网、打电话等途径,随时获得自动答复和解决。另一方面改进过去的政务绩效。电子政务实践中基本的经验是,处理政务的速度更快,更能适应节奏变化很快的现代社会;处理政务更为公正,信息更为公开,办事程序更为透明;处理政务更加以顾客为中心,方便了客户,公众更为满意。
社会成本的视野关键在于,以社会总成本而不是行政总成本衡量电子政务的效益,更多考虑整体的利益,考虑社会成本和回报。社会总成本指政府成本与客户成本之和。实践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一方面是政府必须付出一定的行政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客户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为了减少政府的成本,而增大顾客的成本,不符合政府变革的顾客导向时代潮流。所谓顾客导向,就是以顾客的需求确立政府施政目标,以顾客的满意衡量公共服务质量。满足顾客需求的最有效的方式是尽量降低顾客的成本,即降低顾客在使用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费用和付出。电子政务正是在这个方面大有作为。比如电子政务的G2B业务,企业通过政府税务网络系统,在企业办公室就能完成税务登记、税务申报、税款划拨、查询税收公报、了解税收政策等业务,既方便企业,也减少开支。例如,瑞典社会保障委员会过去是用电话对公众提供服务,每次电话服务收费30个瑞典克朗,改为网上服务后,现在上网服务一次为3个瑞典克朗,为用户减少了费用。尤其是电子政务的无缝隙服务,与顾客保持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不仅为顾客提供所需的个性化选择和多样性和参与,更好地满足顾客更高层次的需求,也减少顾客与政府部门的不必要的直接接触,从而避免如官僚主义、层次繁多、相互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竭力消除顾客使用公共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成本。
政治改革视野则是从政治角度观察电子政务。电子政务属于公共服务。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且不能不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这是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根本区别之一,这种区别是由政府与企业的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在当代人民越来越不相信政府的大背景之下,如何结合电子政务的实施,赢得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关系到政府合法性的问题。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电子政务是一种行政改革,而行政体制改革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就中国来说,行政体系事实上处于国家机关的中心,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涉及政府与社会、市场、企业和公民的复杂关系。毋宁说,行政改革是政治体制的一个新探索。通过实施电子政务,不仅节约成本和提高行政效率,也发展公民和社会的民主参与,促进中国民主的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
Ⅲ 谁知道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实施
(一)控制重点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从严控制行政成本,着力控制以下事项:
1.机构编制和人员;
2.公务用车购置和管理;
3.会议、庆典、论坛;
4.出国、出境、出省考察;
5.楼堂馆所建设。
(二)控制方式
1.机构和人员控制
加强行政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管理,严格执行机构和人员编制审批程序,建立健全机构和人员编制动态约束机制,严格控制超编进人和聘用临时人员,有效控制财政供养人员。
2.部门预算控制
坚持预算与行政机关履行职能需要相适应。对行政机关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推进部门预算公开,全面规范行政机关收支活动,改进预算编制方法,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提高年初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建立行政机关经费保障标准体系,强化预算执行控制管理。
3.部门支出控制
各级行政机关应当建立本单位行政成本控制制度,分解行政成本控制指标,落实行政成本控制任务,提高电子政务、视频及电话会议比重,降低会议经费支出;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规范公务支出;严格控制新购高油耗、高配置越野车;从严控制出国团组、人员和经费;推广政府购买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支出。
(三)实施与监督
1.推行行政成本控制制度,由各级政府负责,具体工作由财政部门牵头,会同监察、发展改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编制、审计、政府督查等部门共同推进。
2.各级行政机关是行政成本控制工作的责任主体,应当强化行政成本控制意识,建立健全本单位行政成本内部控制制度,周密组织实施,确保行政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3.各级政府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本级行政机关重点行政支出项目的审计,督促整改行政支出控制不力的行为。
Ⅳ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节约行政事业经费开支的几项规定
一、严格控制人员编制。今后,未经省委、省政府批准,任何地方、部门和单位都不准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凡未经批准增加的编制,其人员工资及其它经费开支,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拨款。已超编的单位,要对超编人员积极进行妥善安置处理;在未安置处理前,财政部门对超编人员只拨工资、职工福利费和补助工资等个人经费,不拨公用经费。各行政事业单位所需炊事员、清洁工、门卫、司机等,都应在批准的编制内解决,不得长期雇用临时工(季节性的除外),已雇用的要限期清退。以后不得再开支长期临时工工资,各级劳动、编制、财政部门要把好关。二、改进行政公用经费管理办法。从一九八三年一月一日起,对各级行政机关公用经费实行“定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管理办法。每人全年公用经费定额在一九八二年开支的基础上压缩百分之十五,由财政部门逐级核定下达。各级财政部门根据本级财力和所属单位的情况,分别制定具体定额,据以核定年度预算支出指标。事业单位的公用经费定额,由各地、市根据上述精神,研究制定下达。为调动各行政、事业单位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年终结余(不包括大型购置、房屋大修和其它专款)可结转下年用于发展事业、改善工作条件,弥补当年经费不足,也可以用于职工集体福利与个人奖金。三、严格划分经费开支范围。各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的开支范围限于:办公费、邮电费、水电费、会议费、取暖费、差旅费、租赁费、车辆修理费、机动车燃料费、业务费、房屋修缮费、设备购置费及其他正当费用。不准用行政事业费搞基本建设,不准擅自购买控制商品,不准用于私人借款。严禁用公款请客送礼、看戏、看电影。
各级行政部门管理的事业费,只能用于所属单位发展事业,不得用作主管部门的行政开支。
各单位都要大力节煤、节水、节电。公用和私用水电,要分别安表和负担费用。四、大力节约会议费开支。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坚决不开,非开不可的会议,要把人数和天数压缩到最低限度。省直各部门凡开到县级的会议,要报经省政府批准。经过批准召开的会议,主办单位要事先编报会议费预算,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几个部门联合召开的会议,应按出席人数分摊经费。各种会议都不得擅自提高伙食补助和其他开支标准;当地参加会议的人员能回家或到本单位食宿的,不要在会上食宿;除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劳模会以外,其他会议一律不得发奖品或纪念品。会议要尽量用本单位的汽车,必须租车时,要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五、严格控制差旅费开支。出差人员支付的车船费、旅馆费、住勤费等,要严格按国家规定的制度报销,不准擅自提高标准,出差期间绕道探亲、游览以及违反规定的开支,一律由个人负担,要适当控制外出参观学习。省直机关组织出省参观要经省政府批准;各地、市、县组织出省参观,参观人数在五人以下的由行署或省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超过五人须报省政府批准。六、严格控制出版、印刷费开支。目前全省公开发行的报刊已达八十七种,许多报刊长期亏损。今后凡公开发行的报刊,都要实行企业经营,自负盈亏,财政不给补贴。机关内部刊物、文件、简报等,要大力精减,不必要发的文件、电报坚决不发。编印资料汇编、帐册,都要精确计算印刷份数,按成本收费。七、加强对汽车的管理。要建立健全汽车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控制私事用车。凡私事(如看戏、看电影、走亲访友、接送亲友等)用车的,一律按每公里一角收费;上下班乘坐机关小汽车(包括旅行车)的,每人每月按三元收费,用本单位大轿车(不准租车)接送的每人每月按一元五角收费。各单位所收费用,冲减本单位汽车维修费和汽油费开支。八、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社会集团购买力开支,要严格控制在上级下达指标之内,不许突破,非生产性商品,一般停止审批购买。直接用于生产经营、自然科学研究的专控商品,也要从严审批。各级有关部门都要严格把关,加强监督。对未经批准擅自购买的专控商品,各级控办有权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要按规定对有关人员给予经济或纪律制裁。九、加强对公费医疗的管理。要坚决改变公费医疗超支多、浪费大的状况。一九八三年,全省每人全年平均开支定额要控制在四十元以内,如超过,财政不予补助。要改进公费医疗管理办法(具体办法由省卫生局、财政局拟定)。要教育干部职工和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公费医疗制度。要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违反制度的要予以严肃处理。
Ⅳ 请问工厂有哪些还需要节约费用的地方。请举例说明
节约费用无非就是节约成本,成本可分为生产成本和行政成本,节约生产成本无非就是减少采购环节,降低采购费用,提高技术革新等方式方法,各个公司不同,方式也不尽相同。节约行政成本,就是节约水电,降低公车使用率,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还有最让人痛苦的裁员等方式方法。
Ⅵ 如何对行政管理成本进行控制
有效地控制行政成本、高效低耗地开展行政管理工作,是我国政府行政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寻求行政成本得以降低的措施与途径是我们解决当前行政成本过高或失控的关键。
对行政管理成本的控制着重从宏观与微观上进行控制。
一、从宏观方面。
1、更新思想观念,在行政管理中借鉴“经济人”的思想。
对于要建立一个做得更好和花钱更少的政府来说,在改革和探索中借鉴企业的经营理念,借鉴“经济人”的思想,是非常有价值的,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确立讲求效益的思想观念。
在政府与公众的关系上确立以公众为本的思想观念,遵循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节省行政经费开支,让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去,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产品,公众既然是这些利益的出资者,也应该是最终的受益者。
政府要在行为方式上确立追求高效率的时间观念,政府需要借鉴企业的快节奏、高效率的运作模式,强化时间观念,重塑追求高效率的思想观念,以提高政府工作的行政效率,避免时间这种抽象的行政资源被无端的损耗,从而加大行政成本,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精简政府机构,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精简政府机构,建立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是有效控制行政成本的主要途径,伴随着机构改革的进行,政府在管理模式上可以借鉴西方国家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实现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变,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成本耗费。
3、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
提高公务员的综合素质,是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与行政质量的迫切要求,对公务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本质上是对政府管理的要求,只有公务员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才能推动政府加快行政管理的改革,提高行政效益。
Ⅶ 请问:什么叫做行政成本
行政成本是指政府行政活动对经济资源的消耗。从狭义的角度看,政府机构正常运行需要消耗资源,比如建筑物、办公设施、人员工资等,这一部分行政成本本身不会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必需的。从广义的角度看,政府行政成本还包括政府行政决策所付出的代价,这部分代价是不是值得,取决于决策是否正确,如果决策失误,必然会导致不必要的行政成本支出。
Ⅷ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什么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
法律分析: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
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五、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三)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使政府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严格机构编制管理,统筹利用行政管理资源,节约行政成本。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提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高效率组织体系。
Ⅸ 如何降低行政开支,节约采购成本
经营私企的话,以效益为中心,少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又拉出去训练又喊口号什么的,实际上都是和国外公司学的皮毛,传到中都被曲解了,不是精隋,现在社会上各种班多如牛毛,哪个听完不都一个腔调?如果企业没大到一定规模,也少起动那个所谓的行政部,它是企业内耗最大的原因。
想节约最普通也是最有效的就是货比三家了,费用什么的也是如此,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祝你工作顺利
Ⅹ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节约行政事业费开支的几项规定
一、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机构改革定编之后,不经省编委批准,任何地方和单位都不准增设机构,扩大编制。今后,除国家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军队转业的干部以外,不得随意增加人员。各单位的工勤人员要按规定从本单位编制内统筹解决。除必要的季节工外,不得长期雇用临时工;已雇用的要在一九八三年九月底前全部清退,从十月份起不再开支工资。二、节约公用经费。在上年公用经费实际开支数额的基础上,一九八三年压缩百分之二十。压缩下来的钱,收回同级财政,集中用于重点建设和智力投资。为了节约公用经费,从一九八四年起,对各级行政单位公用经费实行“限额包干、结余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即参照一九八三年定额和各地具体情况,由省财政厅统一核定各地市公用经费最高开支限额;在此限额内,由各级政府根据财力情况制定不同定额,包到各行政单位,严格掌握执行。事业单位公用经费开支,可参照上述办法执行。今后,行政事业单位(经批准实行企业经营的事业单位除外)发放奖金,在经费包干限额内结余多的多发,结余少的少发,没结余的不发,财政一律不补。奖金最高限额为全年人均不超过六十元。三、节约办公费、邮电费和水电费。各单位对文件、表报、简报要认真进行一次清理整顿,能减则减,能并则并。对使用长途电话、电报要建立审批登记制度;同城信件要建立交换站交换,不要通过邮局投递;要加强水电管理,消灭“常明灯”、“常流水”;严格划清公私界限,职工家庭用电用水要由个人负担费用。上下班和私事用车要按规定收费。四、整顿出版刊物。各刊物主办单位都要加强经营管理,提高刊物质量,在经费开支方面实行自负盈亏。今后再亏损的,除特殊情况经同级政府批准者外,财政不予补贴。五、严格控制会议费开支。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精简会议提高会议质量的规定》(冀发[1983]57号文件)。省级单位的会议费开支,平均每人每天最高不得超过如下限额:省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委员会八元;省委、省政府召开有地市委书记、专员、市长参加的工作会议七元;各部门召开的业务会议不超过五元。在上述限额内,由召开会议的单位在包干经费内按规定开支,不得突破。各地市县也要规定具体办法,从严控制会议费开支。六、加强公费医疗的管理。医疗费用的开支既要保证干部职工治病的需要,又要改变超支多、浪费大的状况。根据各地执行情况,确定今后医疗费人均开支每年不得超过四十五元(今年下半年不得超过二十二元五角),超过者,财政不予补贴。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采取以下几种办法:(1)对医疗单位和大专院校实行大包干,即将门诊和住院费用(医疗单位每人每年四十五元,大专院校每人每年三十六元),全部包给单位,结余留用,超支不补。(2)对其他享受公费医疗的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住院统管、门诊包干”的办法。医疗费的百分之三十由卫生部门集中掌握,用于住院费;百分之七十,由卫生部门区别不同情况,确定不同定额,包给享受单位,由单位自行管理,结余留用,超支不补。(3)实行“医疗单位把关”的办法,即把享受公费医疗的单位,分片包给医疗单位,全年经费由医疗单位统一掌握,结余留用,超支不补。七、加强计划生育经费的管理。要认真执行省卫生厅、财政厅、计划生育委员会规定的计划生育手术收费标准,严格控制,不许超过。对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损公肥私的非法收入要全部追回,并根据情节轻重对有关人员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八、整顿剧团,减少补贴。要合理调整剧团,精简人员,提高演出质量,增加演出收入,减少财政补贴。从一九八三年起,对剧团的财政补贴要逐年递减百分之二十。各剧团要逐步做到自负盈亏。九、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从现在起,除个别新建单位和科研教育事业的急需设备外,其余党政机关、人民团体等单位一般不准再购置国家规定的专控商品。十、加强各项专款的管理。各项专款的使用要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认真进行可行性研究,按年编制预算,年终报决算。要实行经济责任制,签定经济合同,确保资金使用效果。凡是用于集体和个人的专款,原则上都应实行有偿使用,按期收回,不断周转。十一、继续抓好事业单位的企业经营工作。凡具有组织收入条件的事业单位,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都要充分利用本单位拥有的一切资源、设备、技术条件,在搞好本业的原则下,广开生产经营门路,努力增加收入,节约支出,减少国家财政补助。总的要求,以一九八二年财政决算为基础,以收抵支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从一九八四年起要做到经费自给;以收抵支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的,从一九八五年起要做到经费自给;以收抵支在百分之六十以下的要力争在三年内实现经费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