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有用的行情資料,學習更多百科知識
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作业成本库怎么建立
扩展阅读
补发的产品成本如何记账 2025-07-29 16:28:12

作业成本库怎么建立

发布时间: 2022-08-30 23:08:28

A.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法也称ABC法,是一种新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是对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实现了突破,它按作业归集并分配产品成本。适用于下面两种情况:
(1)当非产量相关制造费用比重加大时;
(2)产品多样性程度提高时,因为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意义上的分配标准,必然难以使成本信息趋于真实。

作业成本法作为新兴的成本计算方法,主要分为两步:
(一) 第一步:归属成本
★ 作业成本法第一步要求建立间接成本归集库,这些成本在库内性质应该是同一的。所谓“同一”是指归集在相同成本库的的不同成本是由相同的成本动因引起的。在选择成本归集库时需确认引起间接计入成本的主要作业,所以,确认与生产后援助功能有关的所有作业是这项工作的起点。
★ 在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作业类型一般有:起动准备、购货订单、设备维修、材料处理、材料采购、质量监督、生产计划、工程设计变更、动力消耗、机器小时、存货移动、装运发货、行驶里程、空间占用等。
★ 在一个组织机构内部,其作业数量的多少取决于其经营的复杂程度。有必要对这些作业量作必要的筛选,确保最后可设计出特定而有效的信息系统。为了有效筛选,必须了解:(1)每项作业的有关成本的重要性,以便评价它们是否值得单独列示为一独立的成本归集库;(2)影响每项作业成本的因素(成本动因),以便评价个别作业的成本性态是否同质,从而考虑它们是否可能被合并为一个成本归集库。
(二) 第二步:分配成本
★ 如何为不同的成本库选取相对应的成本动因,在选择成本动因时,首先要考虑如下两方面的因素:
(1) 获取信息的成本。在一个同质成本归集库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成本动因的情况下,要选择信息容易获得的成本动因,以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
(2) 成本动因和实际的成本消耗之间的关联程度。在不歪曲反映各成本库信息性质的情况下,为降低取得成本动因所需的成本,可以用与成本的实际消耗并非直接关联的成本动因代替那些与成本的实际消耗直接关联的成本动因。在用与成本的实际消耗非直接关联的成本动因代替那些直接关联的成本动因时,对各产品而言,每一作业所消耗的作业量是稳定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所替换的成本动因与成本的实际消耗之间才有较高的关联度,这种代替才不致丧失成本计算的精确性。
★ 在决定选用多种成本动因之前,还应评价是否会带来成本信息失实,这就需要考虑下列因素:
(1) 产品的多样性。如果产品高度多样化,那么将成本归集库合并以减少成本动因后,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成本信息的精确性。
(2) 汇总作业的相对成本。每项归集作业成本库的成本大小,即它相对总归集成本的重要性,影响着成本信息的精确性。
(3) 数量多样性。即产品生产的批别大小不同也会对成本信息造成影响。因为对作业的需求,由此而带来的间接计入成本与批别大小,并不与产出的数量相关。这样,如果一种产品按不同的批别生产却不相应地改变其成本动因,则会造成成本分配的歪曲。
★ 为了完成成本计算过程,还必须建立:
(1) 定期收集选定成本动因的数量资料;
(2) 专门认定在企业各最终产出期间,各成本动因的数量是如何分解的。作业成本法认为引起成本产生的原因不是产品产量,而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所消耗的各种作业。
【意义】
1 作业成本法增加了归集间接计入成本的成本库数量。成本库的增加,一方面使 成本归集渠道多样化,另一方面有利于成本分配的精确。
2 作业成本法改变了将间接计入成本分配到各种产品或产品线中去的标准。以
导致成本产生的成本动因作为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说是作业成本法区别于
现行方法的一大特点。
3 作业成本法改变了许多间接计入费用的性质。从某种程度上讲,作业成本法
使间接计入费用直接化了,即通过一一对应的成本动因这种直接方式将某些原来意义
上的间接计入成本直接归属到产品中去,从而可免去成本再分配。

B. 在高级管理会计中,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

首先需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作业点设立成本库,归集作业的成本。并为每一个成本酷选择其最恰当的成本动因。然后确定成本动因数量。从而计算出每个成本库的成本动因费率。按各产品消耗成本动因的数量将成本库的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最后将成本库分摊的成本与产品消耗的直接费用汇总得出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

C. 如何建立完善的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

转载 仅供参考
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一般应用中,应先分析作业成本法应考虑的问题,为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条件,坚持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改进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论等其它管理会计方法结合。在具体运用中,除了在制造业应用外,亦可在服务业上进行尝试。作业成本法在银行应用可分为战略成本管理、产品成本核算、顾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

D. 试论述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程序。

作业成本的计算程序
传统成本制度认为:企业所有产品都根据其产量均衡地消耗企业所有
费用的作业,进一步说,现时的产出引发现时的费用成本,因而所有成本都
分配到产品中去,重新布置厂房用于生产新产品与更新有关老产品的设计
所发生的支出也计入费用。所以账面费用没有一种能够代表生产产品所实
际发生的费用,我们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传统的成本信息就是暗藏着许多
危险礁石的大海,表面上看风平浪静,既不显示有任何非盈利产品或非盈利
顾客,也未曾揭示企业生产经营中有什么浪费。所以传统成本制度的基本
观念是:相对于全部成本而言,成本计算的不准确性是无关紧要的,并且由
此引起的对边际信息的误报也是无关紧要的。
传统成本制度的基本程序如图所示。
图传统成本计算的两阶段程序
与传统成本制度不同的是,作业成本管理则要确认费用单位从事了什
么作业,计算每种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然后以产品对这些作业的需求为基
础,经过原材料、燃料和人力资源转换为产成品的过程,将成本追踪到产品,
而作业成本管理采用的分配基础是作业的数量化,是成本动因,分配的基础
不仅发生了质变而且发生了量变,作业成本核算的分配基础有很多,它不再
---------------------------------------1004
第五编财务控制
局限于传统会计成本的财务变量,而是集财务变量与非财务变量为一体,并
且特别强调非财务变量。
作业基础成本制的程序如图所示。
图以作业为基础的两阶段成本计算程序
从以上两种成本计算程序可以看出,作业成本管理程序与传统成本程
序的根本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成本库是作业而不是产品成本中心;将
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中去的基础是成本动因。这一点传统成本制度中是没
有的,或者说,传统成本制度没有定义过作业和成本动因。
具体地说作业成本计算法下的成本核算程序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
这一步骤只是价值归集过程,资源被耗费后,直接将耗费价值计入各作
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资源耗费价值总是在一个比作业大的范围内
按资源种类归集的。价值归集范围一般视企业规模和作业组合状况而定。
对小规模企业,若不分设制造中心,也不设作业中心,则直接在整个企业范
围内按类别归集资源耗费。若不分设制造中心而设立作业中心,则应分别
不同作业中心,以作业中心为范围归集资源耗费。对大规模制造企业,一般
既设制造中心,又设作业中心,此时,可将各制造中心视同为小规模企业,在
制造中心内分别以不同作业中心为范围收集资源耗费。另外,如果某企业
设立作业中心,一般总将其行政管理部门单设为作业中心。这样处理的目
的是方便按作业中心或制造中心考核责任,也有利于计算出满足多层次需
要的产品或劳务成本。
第二步:确认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务资源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
本库中。
作业确认后,一般不得轻易变动。这样,在对资源库价值进行分配时,
面临的已是确定的作业,该步骤成本计算就演化为如何将资源库价值结转
---------------------------------------1005
第二章成本控制
到各作业成本库这一具体分配问题。解决这一分配问题要贯彻作业成本计
算的基本规则;作业量的多少决定着资源的耗用量,资源耗用量的高低与最
终的产出量没有直接关系。这种资源耗用量与作业量的关系一般被描述为
资源动因。所谓资源动因,是指资源被各作业消耗的方式和原因。资源动
因反映了作业对资源的消耗状况,因而是把资源库价值分解到各作业库的
依据。
确立资源动因的原则是:
某一项资源耗费以直观地确定其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
入该特定产品成本,此时资源动因也是作业动因,该动因可以认为是“终结
耗费”,材料费用往往适用于该原则。
如果某项资源耗费可以从发生领域上区划为各作业所耗,则可以直
接计入各作业成本库,此时资源动因可以认为是“作业专属耗费”,各作业各
自发生的办公费一般适用这种原因,各作业按实付工资额核定应负担工资
费时,也适用这一原则。
如果某项资源牦费从最初消耗上呈混合耗费形态,则需要选择合适
的量化依据将资源耗费分解分配到各作业,这个量化依据就是资源动因,如
动力费一般按各作业实用电力度数分配等等。
在成本计算过程中,各资源库价值应根据资源动因一项一项分配到特
定范围内各作业成本库中去,将每个作业成本库中转入的各项资源阶值相
加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价值。

E. 如何使用作业成本法原理提升学习(或课程)成绩+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路,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11-26

F. 作业成本法的内容

作业成本法 一般认为,作业成本法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管理信息系统。它以作业为中心,作业的划分从产品设计开始,到物料供应;从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总装、质检到发运销售全过程,通过对作业及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最终计算出相对准确的产品成本。同时,经过对所有与产品相关联作用的跟踪,为消除不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增加需求者价值,提供有用信息,促进最大限度的节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能力,以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利能力,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
在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分为两大阶段六个步骤。第一阶段是将制造费用分配到同质的作业成本库(同一成本),并计算每一个成本库的分配率;第二阶段是利用作业成本库分配率,把制造费用分摊给产品,计算产品成本。其实际操作步骤如下:
1.定义、识别和选择主要作业;
2.归集资源费用到同质成本库。这些资源通常可以从企业的总分类帐中得到,但总分类帐并无执行各项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成本;
3.选择成本动因,计算成本库分配率。从中选择一个成本动因作为计算成本分配率的基准。成本计量要考虑成本动因材料是否易于获得;成本动因和消耗资源之间相关程度越高,现有的成本被歪曲的可能性就会越小;
4.计算成本库分配率;
5.把作业库中的费用分配到产品上去;某产品某成本动因成本=某成本库分配率X成本动因数量
6.计算产品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的目标最终要计算出产品的成本。直接成本可单独作为一个作业成本库处理。将产品分摊的制造费用,加上产品直接成本,为产品成本。某产品成本=∑成本动因成本+直接成本
作业成本法产生的基础,以及它的促进成本分配的精确化、所能提供成本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提供有意义的非财务信息、拓展成本服务的范围等特点,表明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成本控制制度,应是建立在作业管理基础上的;它将形成产品的各项作业作为责任和控制中心,从成本发生的根源上展开分析,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建立最优的动态的增值标准,从财务和经营两个方面对作业业绩进行评价,不断改变作业方式,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为此,作业成本法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一般应用中,应先分析作业成本法应考虑的问题,为顺利实施准备充分的条件,坚持作业成本法与目标成本、改进成本、生命周期成本、限制理论等其它管理会计方法结合。在具体运用中,除了在制造业应用外,亦可在服务业上进行尝试。如作业成本法运用于银行业在国际金融界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它在银行业的应用有重要意义。作业成本法在银行应用可分为战略成本管理、产品成本核算、顾客水平盈利分析和日常成本管理等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