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原则
扩展阅读
错题本的工具有哪些 2025-05-16 14:35:51
钻石换皮肤怎么获得永久 2025-05-16 14:35:48
胡莱三国如何获得钻石 2025-05-16 14:28:43

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原则

发布时间: 2022-08-23 16:32:40

❶ 历史成本的定义是什么

历史成本就是会计成本。

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会计成本(accounting cost)

会计成本=账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资产,已消耗=产生收入(费用)+不产生收入(损失)

(1)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原则扩展阅读

由于核算目的不同,会计成本和定价成本在许多成本费用项目的核算方法和标准上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定价成本和会计成本的重大差别。比如,为加速固定资产更新换代,减少技术进步对固定资产减值的影响,企业可以根据有关制度规定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采用较短的折旧年限。

而在定价成本核算中,政府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保持价格的相对平稳,在满足企业正常发展的前提下,通常会倾向于采取年限平均法或者较长的折旧年限。

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活动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特别是许多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其条件和标准主要由企业会计人员根据企业需要和职业素质来判断和确定,必然会与定价成本核算要求出现更多、更大的差异。

❷ 历史成本是什么意思

历史成本原则又称实标成本原则,是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人账,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当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按实际成本计价,能防止随意性,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便于了解和比较。
实际成本原则主要用以确定财产物资的入账金额。
例如,企业5年前购买一栋办公楼,共耗资金500万元。那么记账时,该大楼按其实际发生的支出500万元入账。 假设,目前该大楼的市价已达1000万元,此时,仍不对其原来入账的价值进行调整,而在账面上仍为原来取得该楼的实际成本(也即历史成本)。应注意,按此原则,也并非绝对不能调整账面价值。比如,该企业拟将该楼拍卖转让,因而要进行资产评估,此为特殊情况,可以调整。
采用历史成本原则有许多好处:
第一,比较客观。历史成本或实际成本是买卖双方通过正常交易确定的金额;
第二,有原始依据。即发票等作证明,可随时查证;
第三,可避免企业或有关人员处于某种需要有意改动账面记录;
第四,使会计核算手续简化,不必经常调整账目。

❸ 历史成本法的历史成本原则的内容

历史成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企业取得的各种财产物资,应以其购进或建造时发生的原始成本即实际成本入账,并以此作为分摊和转作费用成本的依据。当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按实际成本计价,能防止随意性,使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便于了解和比较。
历史成本原则主要用以确定财产物资的入账金额。
例如,企业5年前购买一栋办公楼,共耗资金500万元。那么记账时,该大楼按其实际发生的支出500万元入账。假设,目前该大楼的市价已达1000万元,此时,仍不对其原来入账的价值进行调整,而在账面上仍为原来取得该楼的实际成本(也即历史成本)。应注意,按此原则,也并非绝对不能调整账面价值。比如,该企业拟将该楼拍卖转让,因而要进行资产评估,此为特殊情况,可以调整。

❹ 什么是历史成本,简述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原则。

历史成本又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是指以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4)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原则扩展阅读:

遵循历史成本原则有其合理性:

(1)历史成本是场买卖双方在市场上美德的结果,反映当时的市场价格,符合生原则;

(2)历史成本有原始凭证作依据,具备可验证法;

(3)历史成本数据易于取得,简便易行,并与实现原则相联系;

(4)历史成本计价无须经常调整账目,可防止随意改变会计记录,维护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鉴于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所需要的可靠性和精确性,在会计报表和会计核算上的账面价值都使用历史成本观进行计算,这是由市场价格评判不一所导致的。

❺ 财务报告中遵守的“历史成本原则”是什么

历史成本原则是指将取得资产时的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历史成本原则的依据是,成本是实际发生的,有客观依据,便于查核,也容易确定,比较可靠;历史成本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取得。

❻ 历史成本原则

历史成本原则亦称原始成本或实际成本原则,指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减负债诉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别于报表日的重置价值、变现价值和市价。
采用历史成本原则的初衷是认为资产负债表的目的不在于以市场价格表示企业资产的现状,而在于通过资本投入与资产形成的对比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这种对比需以历史成本为基础。

❼ 什么是历史成本原则

或者说,财务报表的每一个项目,都要以取得、发生或形成时的交易价格来计量。发生时的实际成本为依据进行。 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的优越性在于其以实际交易或其他经济计项作为记录依据,数据的取得比较容易,有现成的外购发票、付款单据或者内部的支出凭证作为依据,这些证据作为记录依据,也为日后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检查、核实奠定了基础。这种可验证性正是财务会计产生的直接动力。财务会计作为对外报告会计,源于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情形下,财产受托管理人对委托人(即所有人)准确报告其履行财产保管责任情况的需要,而检验管理人履行管理职责的客观依据就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与业务凭证。不论是所有人自己进行的审查验证,还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由独立注册会计师进行的审计监督,历史成本计量都是会计监督得以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也是受托责任人解除其法律义务或者责任的一个必要的技术手段。因此,不论是从会计客观如实反映的要求出发,还是从会计控制的角度来看,历史成本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 此外,历史成本计量的选择与持续经营假设有直接关系。由于资产都按照所购入时的目的正常地、持续地使用下去,不考虑因清算而出售变现,或者因意外损失而重置资产等例外情形,因此,原始成本成为计量的价值尺度。同时,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尺度比较客观可靠。历史成本通常是会计主体实际交易的结果,有相关的交易凭证为佐证,其金额是惟一的,价值确定不依赖当多人的主观判断,当事人也没有选择的余地。而用重置成本或者清算价值对资产进行计量,都需要人们根据市场同类或者近似物品的价格加以估计,主观判断的色彩较浓。 但应该看到,正是因为持续经营这个假设在现代动荡的经济社会中随时面临着瓦解的境地,历史成本的局限性日益暴露。相关还是可靠,成本抑或价值,这种选择的冲突在《企业会计制度》和之前的会计规则的差异中可以明见端倪。 制度规定“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其后,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本制度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总的来说,历史成本计量仍然是《企业会计制度》所确立的基本计量原则,但是其应用范围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而以资产减值确认为代表的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则日益扩展。

❽ 历史成本原则的重要性何在随着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被广泛使用,该如何看待历史成本原则

[摘 要] 近年来会计界一直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孰是孰非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存在明显的缺陷,而运用公允价值的条件还不成熟。[关键词] 历史成本 公允价值长期以来,会计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以配比原则作为收益计量的主要方法。它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与可验证性等优点,曾经很好的服务于过去的工业时代,但却远不能适应信息和知识时代的要求。所以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大力推广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在扩大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采纳了资产负债观。而我国财政部也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会计准则,这一准则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的基础上与国际准则趋同,新会计准则确定的主要会计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和现值。新会计准则规定以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其他的计量属性为辅。但也比较全面的导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历史成本原则要求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某项资产按其取得或交换时的实际价格入账,入账后的账面价值在该资产的存续期内一般不作调整,他所反应的是市场交易实际价格,可靠性强。但其优点也是其缺点,它所反映的价格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的,而不能反映企业在持有资产期间因为经营环境变化而引发的企业持有资产的价值变化,从而相关性比较差。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现行币值不稳定、通货膨胀时时存在且物价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经济条件下,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往往与其重置成本有差异,虽然在这种计价方式下对资产采取了提取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以弥补其缺陷,但是仍然不能准确的反映资产的现实价值。尤其近几年来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历史成本的会计报表由于物价总体水平的上涨使其部分项目的计量变得不真实,资产的账面价值明显脱离现实价值,使企业产生了大量虚利、使企业上交国家利税和分配股东的股利增加,使得国家和股东慢慢的把企业吃空。许多企业虽然在报表上出现巨大的净损益,却无力补充存货和更新设备,因为在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经济下,按历史成本原则计提的累计折旧会导致固定资产已耗价值补偿不足,补偿的价值不足购买与原有质量数量相同的资产和存货,企业的生产规模不断萎缩,资本保全无法实现,这些都是他的缺点。新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将公允价值定义为:“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融计量,” 公允价值是资产与负债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计价依据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相比有以下几个有优点:首先,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并保持“随行随市”保证企业会计信息有用性。其次,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资本保全,当企业的生产能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不管何时耗费、均按现行市价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核算。最后,有利于解决经营者的短期行为与企业长期发展的问题,在成本模式下,企业过分注重当期利润、忽视企业资本积累容易造成短期行为。在公允价值模式下,使经营者以单纯的利润为中心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长期发展。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也有其缺点:首先,公允价值的难以获得性,公允价值的使用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以成熟发达的市场交易价格为基础的,而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虽然已经确立,但是还没有完全转型,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活跃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和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的完备信息。其次,公允价值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主要有:市价法和现值估价法。当存在市场交易价格的情况下采用市价法。当一项资产和负债能够在成熟活跃的市场上存在,或与一项资产或负债相同或类似的同等效用的替代品在市场上存在时,则采用其交易价格作为其公允价值。但当一项资产和负债不存在活跃市场或者同等效用的替代品时,就需采用现值估价法,而目前估价技术还不成熟,估价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最后,公允价值的采用需要会计师具有高超的判断能力,从技术上来讲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会计师具有丰富的会计理论与实践素质,而且需要会计师了解评估、金融资本市场等相关知识

❾ 历史成本的含义

历史成本也叫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核心是对会计要素的记录,应以经济业务发生时的取得成本为标准进行计量计价。

按照会计要素的这一计量要求,资产的取得、耗费和转换都应按照取得资产时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负债的取得和偿还都按取得负债的实际支出进行计量计价和记录。资产减负债诉所有者权益自然也是历史成本计价的,有别于报表日的重置价值、变现价值和市价。

计算公式为:会计成本=账户支出=已消耗+未消耗

其中:未消耗=资产,已消耗=产生收入(费用)+不产生收入(损失)

会计成本是会计记录在公司帐册上的客观的和有形的支出,包括生产、销售过程中发生的原料、动力、工资、租金、广告、利息等支出,按照我国财务制度,总成本费用由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组成。

生产成本是生产单位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包括各项直接支出和制造费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辅助材料、备品备件、燃料及动力等)、直接工资(生产人员的工资、补贴)、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费)。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的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分厂、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折旧费、维修费、修理费及其他制造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等)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和福利费、公司一级折旧费、修理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摊销费及其他管理费用(办公费、差旅费、劳保费、土地使用税等)。

财务费用是指为筹集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及其财务费用(汇兑净损失、银行手续费等)。

销售费用是指为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销售部门人员工资、职工福利费、运输费及其他销售费用(广告费、办公费、差旅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称为期间费用,直接计人当期损益。

(9)如何理解历史成本原则扩展阅读

会计成本是显性成本,它可以用货币计量,是可以在会计的账目上反映出来的。除了会计成本之外,还有另一种隐性成本。它与显性成本即会计成本有很大的不同。隐性成本不能直接从帐面上反映出来,因而难以精确计量。比如,机会成本就属于隐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