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产成本 » 成本差异哪些由生产部门承担
扩展阅读
如何审计前期费用 2025-05-21 15:56:21

成本差异哪些由生产部门承担

发布时间: 2022-08-09 07:45:55

1. 标准成本管理有哪些内容方面

标准成本管理应依据各生产流程的操作规范,利用健全的生产、工程、技术测定(包括时间及动作研究、统计分析、工程实验等方法),对各成本中心及产品制定合适的数量化标准,再将该数最化标准金额化,作为成本绩效衡量与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础。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标准成本的制定
制定标准成本时,应充分考虑列在有效作业状态下所需要的材料和人工数量,预期支付的材料和人工费用,以及在正常生产情况下所应分摊的间接费等因素。标准成本的制定。应有销售、生产、计划、采购、物料、劳动工资、工艺、车间、会计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参加,共同商定。标准成本制定的不能高不可攀,避免打消员工的积极性,但也不能门槛太低,失去成本管理的意义,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大部分人通过努力能够达到,同时企业要定期对标准成本进行评审和维护,以保持标准成本的先进性和稳定性。
成本标准的首要问题是制定成本中心,成本中心是成本收集的最小责任单位,在实践中,成本中心按其功能又可区分为生产性成本中心、服务性成本中心、辅助性成本中心和生产管理性成本中心。
成本标准分为消耗标准和价格标准。
(1)消耗标准分原料消耗标准、辅料消耗标准、直接燃料动力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其制定的依据为工艺技术规程、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指标、历史消耗资料。具体方法为:
第一,原料消耗标准是指明细产品在各成本中心的单耗,它应由成本中心的工程师、工程技术人员一道按技术规程制定。
第二,辅料消耗标准的制定应考虑历史消耗资料及生产操作规程、计划值。
第三,对于直接燃料动力、直接人工、制造费用标准的制定。
(2)价格标准分为物料价格标准、半成品价格标准、能源价格标准和人工价格标准,其可按成本补偿的原则制定。
2、标准成本的控制
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控制,而成本控制就是动用现代成本会计的各种方法,使各项成本达到预期标准的一种措施,通过成本控制使我们的实际成本逐步达到标准成本,这就实现了企业降成本增效益的目标。成本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成本中心必须认真研究项目标准设定的方法、状况、修订标准等,把成本标准与计划值有机结合,按成本标准、计划值控制各项消耗,年度成本预算下达后,应根据作业区具体情况制定降低消耗的年计划,并以文件形式把指标分解下发到班组、岗位,每月终了,财务部门把作业区的成本标准配上生产计划得出下月的成本计划.作业区据此制定月度降低消耗的计划。在成本的事中控制方面,必须开展有效的降低成本活动,将降低成本的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作业区、班组及操作中,做到人人身上有指标、将主要成本项目实行挂牌到岗。作业区还应找出消耗大或单价高或浪费严重的项目作为重点控制项目,抓住关键问题,确保降低成本目标得以实现。对重点控制项目应指定专人负责,抓科技攻关、合理化建议、自主管理,按月跟踪项目进度及取得的效益。
3、成本差异揭示与分析
成本差异分类和计算如下:
消耗差异=标准价格×(实际消耗一标准消耗)
价格差异=实际消耗×(实际价格一标准价格)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工资率一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标准工资率×(实际工时一标准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变动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一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一标准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生产能量一实际工时)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实际工时一实际产量标准工时)
差异等于实际成本减标准成本,负差为有利差异,正差为不利差异。差异揭示出来后,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一些改进的措施。差异产生的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因为标准不够准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实际生产操作或管理产生的。对于不够准确的要加以修订,对于生产操作管理产生的要具体进行分析。成本差异的分析一定要责任中心的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进行分析,而不能由财务人员闭门造车想象出差异原因,这样才能使标准成本制度发挥更大的作用。
4、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
标准成本法下,为各种成本差异要分别设差异账户单独归集,如:对材料成本差异,应设置“材料价格差异”和“材料用量差异”账户;对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设置“固定制造费用开支差异”、“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等账户,年度终了时予以处理,或者转为销售产品成本,或者直接计入损益。我国和西方国家大都采用将本期发生的各种差异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责任由采购部门负责(如材料成本差异),哪些责任由车间负责(如材料数量差异),哪些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如固定费用产量差异)等。资料详细、系统,强调全面管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分清责任、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制的建立。
综上所述,掌握和利用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来设计的,标准成本制度是指围绕标准成本的相关指标(如技术指标、作业指标、计划值等)而设计的,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标准成本的控制,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成本差异的账务处理四部分内容。

2. 材料成本差异为什么要由各部门分担

1、实行计划成本计价核算成本的企业,必须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科目,以核算实际成本;
2、以领用部门为单位核算领用材料成本的,在领用时则以计划价计算领用数据,那么,为了如实核算各领用部门的数据,则必须将已计算的材料成本差异按照既定分配率摊分至各部门;
3、一般情况下,该摊分工作也可在计算领用数据前先行将材料成本差异摊销计入领用总额,整体计算出领用的实际成本总额,然后再按照各部门的实际领用数据进行归集核算,同理,也是将材料成本差异分摊入各部门由部门承担。

3. 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材料用量差异应由生产部门负责,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材料用量差异应由生产部门负责”应该是对的,因为,材料价格差异是节约还是超支,关键在于采购部门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对原材料实际价格的掌握,实际价格高于计划价格,材料价格差异出现超支;相反实际价格低于计划价格,材料价格差异出现节约。

材料用量差异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主要是因为在产品数量一定的情况下,材料的领用多少、材料品种、结构等各个方面影响材料用量,生产部门合理安排生产、减少废品产生和领料,从某某种程度上节约材料用量,或者是科学调整产品结构,合理使用价格高低材料的使用,同样可以节约材料用量。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4. 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有什么 承担

每月生产费用脱离定额的差异,承担方具体区分以下不同情况:
一、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种。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市场价格的变动、材料采购来源的变动、订货批量的大小、运输方式与途径不同、可利用的数量折扣、紧急订货等,任何一项脱离制订标准成本时的预定要求,都将形成价格差异。因此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形成和责任,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有的属于外部原因,有的则属于企业本身的责任。凡属采购工作所引起的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也有的是生产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差异,如紧急订货,则应由生产部门负责。只有明确原因,分清责任,才能发挥价格差异计算分析应有的作用。
2、影响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术革新、综合利用、修旧利废、改进配方、合理下料等,都是降低材料用途径;而废品损失、跑冒漏滴、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等,则是提高材料消耗的重要原因。直接材料数量差异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也可能由采购工作所引起,如购进了质量较差的材料引起耗用量的增加,由此形成的不利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不能归咎于生产部门。
二、直接人工成本差异为完成实际产量或作为量而发生的实际直接人工成本与标准直接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 它是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和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的总和。
1、工资率差异,即直接人工的价格差异,是实际人工成本与实际人工工时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的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
实际工资率是实际工资总额与实际总工时的比率,标准工资率是指标准工资总额与标准总工时的比率。形成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的原因,包括直接生产工人升级和降级使用、奖励制度未产生实效、工资调整、加班或使用临时工、出勤率变化等,原因复杂而且难以控制。一般说来应归属于人事劳动部门管理,差异的具体原因可能涉及生产部门或其他部门。
2、效率差异,即直接人工的数量差异,是实际工时按标准工资率计算的人工成本与标准人工成本之间的差额。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包括工作环境不良、工人经验不足、劳动情绪不佳、新工人上岗太多、机器或工具选用不当、设备故障较多、作业计划安排不当、产量太少无法发挥批量节约优势等。它主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材料质量不好也会影响生产效率。

5.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都有哪些种类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是指为完成实际产量或作为量所消耗的直接材料按实际成本计算与按标准成本计算之间的差额。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的种类:
直接材料成本差异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价格差异和数量差异两种。
(1)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实际耗用材料按实际价格计算与按标准价格计算之间的成本差额。
直接材料价格差异发生的原因很多,如市场价格的变动、材料采购来源的变动、订货批量的大小、运输方式与途径不同、可利用的数量折扣、紧急订货等,任何一项脱离制订标准成本时的预定要求,都将形成价格差异。因此对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的形成和责任,应当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有的属于外部原因,有的则属于企业本身的责任。凡属采购工作所引起的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也有的是生产上的原因所造成的差异,如紧急订货,则应由生产部门负责。只有明确原因,分清责任,才能发挥价格差异计算分析应有的作用。
(2)直接材料数量差异:按标准价格计算的的材料实际耗用数量与标准耗用数量之间的成本差额。
影响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如技术革新、综合利用、修旧利废、改进配方、合理下料等,都是降低材料用途径;而废品损失、跑冒漏滴、大材小用、优材劣用等,则是提高材料消耗的重要原因。直接材料数量差异通常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也可能由采购工作所引起,如购进了质量较差的材料引起耗用量的增加,由此形成的不利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不能归咎于生产部门。
对直接材料数量差异,如果存在代用材料或混合用料情况,则还可将其进一步分解,计算结构差异与产出差异。

6. 定额法和标准成本

定额法是以事先制定的产品定额成本为标准,在生产费用发生时,就及时提供实际发生的费用脱离定额耗费的差异额,让管理者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生产费用的发生额,并且根据定额和差异额计算产品实际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和控制的方法。标准成本法是指以预先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用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定额法和标准成本法的不同点

提供产品成本资料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定额变动差异要分摊到产品成本中,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定额法下提供的产品成本是实际成本资料,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中以实际成本列示。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产品的实际成本是按标准成本列示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只对改进管理有作用。因此,一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产成品、在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以标准成本列示。这是标准成本法与定额法的根本性区别。

提供管理信息的详细程度和侧重点不同

1.定额法。定额法下,成本按成本报表的要求划分成各成本项目,强调对材料成本的控制,而且材料数量要采用各种凭证在日常核算中揭示;其他费用是通过对比实际数和预算数求出差异。

2.标准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必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以分清哪些责任由采购部门负责(如材料成本差异),哪些责任由车间负责(如材料数量差异),哪些责任由生产部门负责(如固定费用产量差异)等。资料详细、系统,强调全面管理,有利于各职能部门、生产车间分清责任、相互配合,有利于经济责任制的建立。

但其中最主要的区别是:标准成本法一般不按产品计算实际成本,而定额成本法则按产品计算实际成本。不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只计算产品的标准成本,这是标准成本法的最主要特点。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定额法和标准成本?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7. 甲部门是个标准成本中心,成本差异中,有甲部门责任的有

甲部门责任有产品生产责任,实际产量,产品成本控制责任,产品成本和单位产品成本

8.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由什么部门负责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应由财务管理部门负责。

财务管理部门制定投资方案、筹集经营资金、对外提供财务信息,并对利润进行分配,就构成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独立的职能:筹措、使用和分配资金。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的计算公式为:固定制造费用差异(总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标准固定制造费用=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实际产量×单位产品标准工时×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小时分配率。



(8)成本差异哪些由生产部门承担扩展阅读:

财务管理工作是近代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在作坊、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下,财务 活动比较简单,财务管理工作与会计工作是结合在一起进行的。产业革命后,特别是19世纪末托拉斯出现以后。

早期的财务管理以集资为主要内容。经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西方企业经营者看到了只重视筹措资金管理的严重缺陷,在财务管理中采取了许多对资金使用加强日常监督和日常控制的措施,财务管理发展到以监督为核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资本主义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又逐步转向以事前控制为主,在企业管理中形成较完整的财务控制系统。

9. 材料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材料用量差异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你认为这种成本控制的方法对吗

不全对,但这是目前很多加工企业采购的突出问题。
1、材料供应商与你们的合作关系怎样?生产部门材料用量是如何考核的?如果是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供应商队伍从专业角度出发,应该对你们的材料用量有明确合理的建议。即便不是,材料用量的差异也应有采购、供应商、生产部门及相它(如研发、技术等)单位共同制定。
2、材料价格的差异是应有采购部门负责的,但有前提:采购部有一揽子的采购策略制定并执行的权力(不受相关部门或个人制约,如:财务)。
以上,仅供参考。

10. 成本差异分析的差异分析

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差异分析由于其预算额不随着产量的变动而变动会有所不同。如果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分配是按产量计算的,那么每单位产品的标准分配率是为单位产品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标准成本。
采用标准成本制度的正式分录记录有关的差异有以下优点:
(1)不利的差异可反映在有关账户的借方,有利的差异可反映在有关账户的贷方;
(2)及时确认差异有利于对成本的控制;
(3)相对于只是根据记录分析差异的情况(标准成本系统),较为正式和强调。 直接材料差异,包括材料用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其中: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
=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
材料用量差异=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
=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
案例分析:设某公司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用量 单价 金额 用量 单价 金额 直接材料 4 400
(110件×40) 1.00 4 400 4 000 1.20 4 800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直接材料差异:
材料用量差异=1.00元×(4 000kg-4 400kg)=-400(元)(F)
材料价格差异=4 000kg×(1.20元-1.00元)=800(元)(U)
直接材料差异合计:-400+800=400(元)(U)
由于采购部门具有购料价格的控制权,一般而言,价格差异应由采购部门负责。而材料数量差异,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有时也可能是采购部门的责任,应作具体分析研究。 直接人工差异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实际人工小时数×实际工资率-实际人工小时数×标准工资率
=实际耗用工时×(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资率)-(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工资率
工资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生产中升级或降级使用不同工资等级的工人(会反映在平均工资率的变动中),也可能是加班工资所形成不利的工资率差异, 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也可能是由于工资标准的调整,因此应具体分析。而效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人的熟练程度、设备的原因、管理的问题,也可 能是由于原材料的质量。一般应由生产部门负责,但也可能是采购部门的责任。
案例分析:设某公司的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标准成本 实际成本 用量 单价 金额 用量 单价 金额 直接人工 110小时
(110件×40) 9.00 990 90 10 900 根据上述公式,计算直接人工差异:
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90(小时)×(10-9)元=90(元)(U)
直接人工效率差异=9.00(元)×(90-110)小时)=-180(元)(F)
直接人工差异合计:90-180=-90(元)(F) 变动性制造费用差异,由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即“数量”差异)和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即“价格”差异)构成。
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指按生产上实际耗用工时计算的变动性制造费用与按标准工时计算的变动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为:
变动性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标准工时)×标准分配率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指实际发生的变动性制造费用和按实际工时计算的标准变动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其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实际工时×标准分配率)
=实际工时×(实际分配率-标准分配率)
案例分析:设某企业19×1年1月的预算月份正常工作应完成直接人工小时45 000小时,应完成产量180 000件(单位产品需用直接人工小时0.25小时)。 预算执行结果:
(1)实际完成产量160000件
(2)实际完成产量的标准直接人工小时40 000小时(160 000×0.25)
(3)实际完成直接人工小时41 000小时
该月份变动性制造费用预算如下表所示: 每小时耗费 预计产量
的预算(1) 按实际产量
调整后的预算(2) 实际成本
(3) 成本差异
(4)=(3)-(2) 产量 180 000 160 000 160 000 动力 0.03 5 400 4 800 5 000 200(U) 维修 0.05 9 000 8 000 8 400 400(U) 管理人员工资 0.70 126 000 112 000 113 600 1 600(U) 其他 0.10 18 000 16 000 17 000 1 000(U) 变动性制
造费用合计 0.88 158 400 140 800 144 000 3 200(U) 固定性制造费用在一定相关范围内不会受生产活动水平变动的影响而固定不变,因此,固定性制造费用是通过固定预算进行控制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由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和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两部分组成。
固定性制造费用的预算差异:又称“固定性制造费用耗费差异”,是指实际固定性制造费用与预算固定性制造费用之间的差额,表示支付的超额或节约。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
固定性制造费用的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又称 “固定性制造费用数量差异”或“固定性制造费用除数差异”是指固定性制造费用按应耗的标准小时数(预定分配率)计算的分配数与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之间的 差额。该项差异是由预计业务量的变动而引起的,所反映的是计划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只有通过对业务量的控制才能控制。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数-(应耗的标准小时数×固定性制造费用分配率)=(以工时表现的正常生产能力-按实际产量计算的标准工时)×固定性制造费用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
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具有如下特点:
(1)若预计业务量等于应耗的标准小时数,则没有生产能力利用差异;
(2)若预计业务量大于应耗的标准小时数,则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不利差异,表示计划生产能力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3)若预计业务量小于应耗的标准工时数,则生产能力利用差异为有利差异,说明计划生产能力已得到充分利用。
案例分析
设19×1年1月该企业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总额为84 000元,预计直接人工小时37 667工时,则固定性制造费用单位工时标准分配率=84 000÷36 667=2.25(元/小时)。
该月份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如下表所示: 预计产量
的预算(1) 按实际产量
调整后的预算(2) 实际成本
(3) 成本差异
(4)=(3)-(2) 产量 180 000 160 000 160 000 管理人员工资 16 000 16 000 17 000 1 000(U) 厂房租金 20 000 20 000 20 000 0 维修 6 000 6 000 5 000 1 000(F) 间接人工 10 000 10 000 10 400 400(U) 厂房设备维修 24 000 24 000 24 000 0 其他 8 000 8 000 8 600 600(U) 固定性制造费用合计 84 000 84 000 85 000 1 000(U) 固定性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固定性制造费用预算差异=85 000-84 000=1 000(U)
固定性制造费用生产能力利用差异=84 000-160 000×0.25×2.25=(36 667-160 000×0.25)=84 000-90 000=-6 000(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