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种产品销货方不同价格不同如何结转成本啊
商品销售成本的结转:
有随销售随结转和定期结转两种做法。随销售随结转即在商品销售的同时结转成本,定期结转一般在月终一次结转成本。
商品销售成本结转的方式有分散结转和集中结转两种。
分散结转方式是按照库存商品明细账户逐一计算商品销售成本,逐笔登记结转的方式。这种方式计算工作量较大,但能提供每个品种的商品销售成本详细资料。
集中结转方式是按照库存商品明细账户的期末结存数量乘以进货单价,计算出期末结存金额,然后按大类汇总,在商品类目账上倒算出商品销售成本,并进行集中结转,不再逐笔计算和结转每个品种的商品销售成本的方式。这种方式工作简化,但不能提供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成本。
此外,对非商品销售的发出商品的计算和结转,包括加工商品发出、商品短缺等,采用随发生随结转的方式。对其计算的单价确定有两种方法:一是采用逐日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按商品明细账的当日结存商品的单价计算;二是采用定期结转商品销售成本的,按期初结存商品的单价计算。
⑵ 如何计算成本价
成本价计算方法:
1、 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直接工资+直接费用。
2、 销售成本=生产成本+销售费用,销售费用包括广告费用、运费、税费等。
3、 期末成本=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
4、 产品总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变动成本总额=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产品总量。
5、 单位产品目标成本=预测的出厂价格×(1-税率)-利润目标/预测产量。
6、 产品单位成本=(固定成本总额÷产品总量)+单位变动成本=产品总成本÷产品产量。
7、 完工产品成本=完工产品产量×分配率。
8、 股票成本=买入股票的价格+券商的手续费用+印花税+过户费用。
拓展资料:
1、成本价原指商家购入商品的价格,成本价并不是出厂价,成本价中含有一定的手续费用,有时还会加上其他费用,如果是自己生产的商品,其成本价包括转移到商品里的原材料、工人工资、应该分摊的折旧费、生产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维修费等;如果是购进的商品,成本价即商品的购进价值,有运费的话还会加上运费,某些时候也称出厂价。
2、但是在股票市场中,成本价指的是实际买入股票的价格,股票的成本价是买股票的价格和券商的手续费以及印花税和过户费的集合。股票中的成本价格是指用户在购买股票时花费的一部分。大陆的股市规定用户买入时不需要收取印花税的,只有手续费。无论投资者投入多少费用,只要有产生交易,就会产生成本。股票购买和商家购买商品是不一样的,商品的价格不会出现快速的变动,但是股票价格会在短时间内产生波动。
计算成本应遵循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
2、可靠性原则,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
3、相关性原则;
4、分期核算原则;
5、权责发生制原则;
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7、一致性原则;
8、重要性原则。
⑶ 有两百多种货,每种进价售价都不一样怎么算每天的成本呢,用什么方法求救
每天成本的算法:
把成本分解成两部分组成。1)固定成本----把铺面租金(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利息、管理费(水电费用、办公费用、白领文员工资费用等)等等按日计算,摊入固定成本。原则上按进货周期(或每月)不变。;
2)变动成本(按货品进价计,累计每天销售出去的货品价格总和)。
把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每天的成本。
本方法比较适合个体小型商贸企业。
⑷ 主营业务成本怎么算商品价格不一样具体怎么用加权平均法计算
1、用加权平均法算主营业务成本计算公式:月末平均单价=(月初库存材料金额+本月购进各批材料金额)/(月初库存材料数量+本月购进各批材料数量)
2、加权平均法,利用过去若干个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起来的同一变量的观测值并以时间顺序数为权数,计算出观测值的加权算术平均数,以这一数字作为预测未来期间该变量预测值的一种趋势预测法。
3、加权平均法可根据本期期初结存存货的数量和金额与本期存入存货的数量和金额,在期末以此计算本期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价,作为本期发出存货和期末结存存货的价格,一次性计算本期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4、营业成本(operating
costs),也称运营成本。是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营业成本应当与所销售商品或者所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进行配比。
⑸ 有好几种商品他们的进价多不同 怎么来计算他们的成本
一)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1.进货的核算。某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一批,对方出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购进商品款项通过银行支付。该批商品当月到达验收入库,进销差价率为15%,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购进商品支付款项时:
借:商品采购10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00×(1+15%)×(1+17%)〕
贷:商品采购100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5万元(100×15%)
应抵税金19.55万元。
2.销售收入的核算。若该企业本月实现销售金额为93.60万元(含向购买者收取的销项税额),收到的货款已存入银行。则: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应抵税金。在进行上述会计处理的同时,按商品不含税的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按上笔分录的销项税额(含税售价金额与不含税售价金额之差)冲转“应抵税金”科目。
借:商品销售成本80万元
应抵税金1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月末结转进销差价时,仍然采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摊,但需注意的是,应将期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部分调整为不含税的余额来计算差价率,即: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1+适用增值税税率)〕×100%。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假设本题无期初余额,则:差价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80×13.04%=10.4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商品进销差价10.43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0.43万元。
5.结转利润。将“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和借方。
借: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贷:本年利润80万元
借:本年利润69.57万元(80-10.43)
贷:商品销售成本69.57万元
6.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库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额抵减“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方余额,同时扣除“应抵税金”科目贷方余额,然后再与有关项目进行合并,将结果数填入该表的“存货”项目。本例库存商品进价成本为30.43万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若上例中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6%),则无需设置“应抵税金”科目,其会计处理如下:
1.进货的核算。购进商品时:
借:商品采购1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17×(1+15%)〕
贷:商品采购117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7.55万元(117×15%)
2.销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销售收入=93.60÷(1+6%)=88.3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88.30×6%=5.30(万元)。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3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9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差价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差价率=88.30×13.83%=12.21(万元)。
借:商品进销差价12.21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2.21万元
5.结转利润:
借: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贷:本年利润88.30万元
借:本年利润81.39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81.39万元(93.60-12.21)
⑹ 同一件货物每次回货价格都不一,运费也不一样,是要怎么计算出成本价格啊
可以选择一次加权评论法,货物的单位成本=(月初结余的货物总额+本月总共购进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成本)/月初结余货物的数量与本月总共购进的数量之和。这样算出来是平均数,发出和结存就都按这个单价成本入账
还有一种,叫移动加权平均法,货物的单位成本=(原有库存成本+本次购进支出的实际成本)/(原有数量+本次购进数量)。这样每次购进都进行一次平均,也可以的
不过,到底选用哪种,还得看你的购进和发出业务是否频繁,如果业务量多,就用前一种比较好,用后一种就比较麻烦了,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希望能对你有用。我分不高,望采纳,多谢
⑺ 工厂生产2种产品,只是主要原材料价格不一样,其他辅料一样,如何分别计算产品成本
据题意分析:1原材料是同一种,只是价格不一样,其他辅材一样价格一样;这样如果能在领料单标注哪种产品即可,2如果内控机制不健全,无法分清的话,可根据定额资料,就是说哪个产品用的是高价格的原材料哪种是低价格的原材料,用量应该是多少按定额比例分摊;3如果两种产品混合用原材料(高与低的)那只能是加权平均法按产量分配了;
以上仅针对原材料成本,其他的费用分配不用说了吧
⑻ 多商品进货价不同,卖货价相同,如何计算成本
如果三种商品一直是等重量采购进来的,按照的平均价结转销售成本。否则按照总金额除以总重量得出的单价结转销售成本(即月末一次平均法),无需分开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