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计划成本法的公式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
拓展资料
实际应用
计划成本的制定
计划成本法
计划成本制定得恰当,既有利于企业考核采购部门的业绩,调动其积极性,促使其降低采购成本、节约开支;也有利于财务部门制定考核标准 >标准,分析采购成本升降的原因,为领导决策提供有用财务信息。计划成本,一般由企业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制定,包括买价、运杂费及应计入成本的有关税金等,力求接近实际。每年年初,由采购部门会同财务等有关部门,按材料类别、品种、规格编制成材料计划成本目录。对一些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与实际成本相悬殊的,应分析产生差异的具体原因,然后对所定不恰当的品种、规格材料计划成本进行修订,使之符合实际,以利于计划成本的执行。
材料成本差异率的确定
1.确定材料成本差异率。材料成本差异率应根据重要性原则及成本效益原则,对企业大宗原材料、价值高的原材料,按类别及用途分别确定。如矿石应按原矿、精矿、粉矿、块矿等,煤应按炼焦煤、无烟煤、瘦煤等分别确定成本差异率;在材料领用、出售、生产中,分别按各自成本差异率分摊材料成本差异;对低值易耗材料,可按综合差异率确定成本差异率。这样,既可简化
财务核算工作量,也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
2.确定成本差异率应注意配比性原则。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发出材料应负担成本差异,除委托外部加工发出材料可按上月的差异率计算外,都应使用当月的实际差异率;不管使用当月的实际成本差异率,还是使用上月的成本差异率,在计算时都应注意配比性原则。
月末在材料已到发票未到情况下的财务处理:
现行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月末在货物已到而发票未到的情况下,其财务处理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不管按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暂估入账,都没有包括不计入成本中税金。因为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的组成内容是一样的,均包括材料价款、运杂费及有关税金等。月末,如果企业有大量暂估入账的材料,企业就不能真实反映财务状况。因此,企业应按照重要性、谨慎性及成本效益原则,按月末货物已到发票未到的情况进行财务处理。
1、月末、季末的财务处理。月末、季末的财务会计报表一般不对外报送,也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根据以上原则可从简处理,借记原材料,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会计报表即资产负债表不列示,会计报表附注不披露。
2、半年末、年末的财务处理。半年末、年末的会计报表既要对外报送,也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重要性及谨慎性原则考虑,半年末、年末如存在大量的暂估入账的材料,其账务处理应借记原材料(计划成本或实际成本)、递延税款——暂估进项税额(价款按17%或13%及运杂费按7%计算部分),贷记应付账款——暂估应付金额。这样处理包含材料中不计入成本中税金部分,
3、应付账款中体现谨慎性原则,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列示,在递延税款下增加一栏。其中,暂估进项税额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披露货已到发票未到的原因、时间及暂估金额;如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将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报表的误解。
⑵ 已知计划成本求实际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实际成本-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率=(期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本期收入材料的材料成本差异)÷(期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1.计划成本是指各种消费定额和费用预算以及有关数据根据计划期提前计算的成本。它反映了产品成本在计划期内应达到的标准,是计划期成本的目标。计划成本不同于固定成本。计划成本计算计划期的平均定额水平,定额成本按当前定额计算。计划成本反映平均水平,固定成本反映当时应达到的水平。计划成本的构成和内容应当与实际成本相一致。采购原材料的计划成本是根据每种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以及与供应地的距离和距离,按原材料的实际成本项目计算的。
2.计划成本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可以看出原材料采购成本的节约和超支。产品的计划成本根据计划期内原材料、燃料、动力的消耗定额、工时定额和成本预算计算确定。它反映了计划期间应达到的平均成本水平,是降低成本的目标。通过与实际成本的比较,了解和掌握企业成本计划的实施和完成程序,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途径。
3.计划期内产品、材料和项目的预期成本。根据计划期任务时间、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率和当前成本预算及相关材料,在分析实际成本水平的前期,在考虑计划期的基础上,应在测量电流的基础上,设定影响生产成本的各种因素的变化和经济措施的预期效果等。
4.实际成本,也称为历史成本,是指为购置或制造财产而实际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使用历史成本时,资产按购买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或购买时支付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拓展资料:负债根据与履行当前义务相关的实际收到的货币或资产金额,或履行当前义务的合同金额,或在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而预期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进行计量。
⑶ 计划成本怎么结转
采用综合结转法,是将各生产步骤所耗用的半成品成本,综合记入各该步骤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原材料”、“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成本项目中。半成品成本的综合结转可以按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结转。因此,综合结转法,又有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与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综合结转法之分。
(1)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采用这种结转方法时,各步骤所耗上一步骤的半成品费用,应根据所耗半成品的数量乘以半成品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由于各月所产半成品的单位成本不同,因而所耗半成品的单位成本要采用先进先出法或加权平均法等方法计算。为了提高各步骤成本计算的及时性,在半成品月初余额较大,本月所耗半成品全部或者大部分是以前月份所产的情况下,本月所耗半成品费用也可按上月末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计算。
假定某工业企业的甲种产品生产分两个步骤,分别由两个车间进行。第一车间生产半成品,交半成品库验收;第二车间按照所需数量向半成品库领用。第二车间所耗半成品费用按全月一次加权平均单位计算。两个车间月末的在产品均按定额成本计价。其成本计算程序如下:
①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交库单和第一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一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第一车间的半成品交库单(单中所列半成品按交库数量和该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半成品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自制半成品——甲种半成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一车间——甲种产品
②根据计价后的第一车间半成品交库单和第二车间领用半成品的领用单,登记自制半成品明细账。根据第二车间领用半成品的领用单(单中所列半成品按领用数量和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的累计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半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甲种产品
贷:自制半成品——甲种半成品
③根据各种费用分配表、半成品领用单、产成品交库单,以及第二车间在产品定额成本资料,登记第二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第二车间产成品交库单(单中所列产成品按交库数量和该车间甲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产成品单位成本计价),编制结转产成品成本的会计分录:
借:产成品——甲种产成品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甲种产品
(2)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采用这种结转方法时,半成品的日常收发均按计划单位成本核算。在半成品实际成本算出以后,再计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率,调整所耗半成品的成本差异率,调整所耗半成品成本差异。累计的成本差异、成本差异率和本月减少的实际成本的计算公式如下:
累计成本差异=累计实际成本-累计计划成本
累计成本差异率=累计成本差异÷累计计划成本×100%
本月减少的实际成本=本月减少的计划成本×(1+成本差异率)
本月所耗半成品应分配的成本差异=本月所耗半成品的计划成本×成本差异率
各个生产步骤领用上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相当于领用原材料。因此,综合结转半成品成本的核算,相当于各生产步骤领用原材料的核算。
⑷ 计划成本核算这个公式是怎么算的
材料成本差异率=总差价之和(超支为正,节约为负)÷总计划价之和
这个是最最简化的写发了,非常简单,。
⑸ 计划成本是怎么样还原成实际成本的
计划成本是为了方便企业成本管理的,本来就把差异放在一边,现在你把差异因素加进去,还原成本的真面目,当然是实际成本了。
⑹ 怎样将实际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也可以按计划成本计价核算。而对于材料收发业务较多且计划成本资料较为健全、准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计划成本进行材料收发核算。
用计划成本核算的企业应该设置“材料采购”、“原材料”和“材料成本差异”三个科目:
“材料采购”科目核算材料采购的实际成本。
“原材料”科目核算按计划价格从“材料采购”科目结转过来材料的计划成本
“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材料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的差异金额。如果实际成本大于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为正数,余额在借方;反之,本材料成本差异为负数,余额在贷方。
平时材料申领、加工、转移等操作,会计部门均以计划成本进行核算。到月底要将发出的材料调整为实际成本需要将正差异(或负差异)加到材料的计划成本中去,将其调整为实际成本。首先要计算当月的材料成本差异率,然后将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乘以(1+材料成本差异率)才可得到企业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计算材料成本差异率的公式如下:
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十本月收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月初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十本月收入材料的计划成本)×100%
当月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当月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1+本月材料成本差异率)
⑺ 计划成本核算
给你这几个计划成本核算的公式,你看看就清晰了。
出库材料实际成本=出库材料计划成本+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出库材料计划成本=实际出库数量*该材料的计划单价(计划本题已经给出计划成本:20000,无需计算了)
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出库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贷方用负数表示)/材料总计划成本)
将此题的相关数字代入:
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20000*(-1000+500)/(18500+41500)=-166.67
出库材料实际成本=20000-166.67=19833.33
哪里还有疑问的话请追问。
⑻ 计划成本法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划成本法的核算公式:
1、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2、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3、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4、材料成本差异率=差异额/计划成本。
(8)计划成本怎么转换扩展阅读
核算程序
企业应首先考察与存货成本相关的各种因素,规定存货的分类、名称、规格、计量单位和单位计划成本。除一些特殊情况外,计划单位成本在年度内一般不作调整。
其次,取得存货时,应按计划单位成本计算取得存货的计划成本填入收料单中,并按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作为“材料成本差异”进行登记。
还有,平时领用、发出存货都按计划成本计算,账户,经发出存货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发出存货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应按月分摊,不得在季末或年末一次分摊。
⑼ 计划成本计算
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数量×计划单价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发出材料的成本差异额=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材料成本差异率
=差异额/计划成本
=(期初存货的差异额+本期收入存货的差异额)/(期初存货的计划成本+本期收入存货的计划成本)
(注意:超支差异额用正数,节约差异额用负数表示)
结存材料的实际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成本差异额
=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结存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所涉及的的公式有这些,计划成本的最终结果是上月材料成本差异率计算本期发出存货实际成本的除外
⑽ 采用计划成本核算 在什么时候调整为实际成本
在会计实务中,大型的企业公司由于业务量大,企业与企业之间长期的供销合作,诚信誉度,所采取的日常采购暂收暂付估价预算核算的一种方法。但会计核算必须是实质重于形式,当某业务终结后,应及时办理业务的实际成本核算和账户结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