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每次进货单价不一样,到底出货时以哪个价出货
你好,存货一般有以下几种计价方法:
1、先进先出,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2、后进先出法,是以较后购入的存货先发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3、加权平均法,指以本月全部收货数量加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收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从而确定存货的发出和库存成本。
4、移动平均法,指本次收货的成本加原有库存的成本,除以本次收货数量加原有收货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单价,并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5、计划成本法,指企业存货的收入、发出和结余均按预先制定的计划成本计价,同时另设“材料成本差价”科目,登记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额。
6、个别计价法,又称个别认定法、具体辩认法、分批实际法。
具体如何选择要看企业自身情况,一般选定一种方法之后就不再改变,在确定存货计价方法时,要坚持以下标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坚持客观性原则,如实反映销售成本与期末存货价值;坚持谨慎性原则,保证企业所有者和潜在投资者作出决策时尽可能避风险,使风险收益最大化。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是存货的特点及其管理要求。第二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财务的影响。第三方面的因素就是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和业绩评价的影响。
㈡ 有两百多种货,每种进价售价都不一样怎么算每天的成本呢,用什么方法求救
每天成本的算法:
把成本分解成两部分组成。1)固定成本----把铺面租金(固定资产折旧)、流动资金利息、管理费(水电费用、办公费用、白领文员工资费用等)等等按日计算,摊入固定成本。原则上按进货周期(或每月)不变。;
2)变动成本(按货品进价计,累计每天销售出去的货品价格总和)。
把1)固定成本+2)变动成本=每天的成本。
本方法比较适合个体小型商贸企业。
㈢ 同一件货物每次回货价格都不一,运费也不一样,是要怎么计算出成本价格啊
可以选择一次加权评论法,货物的单位成本=(月初结余的货物总额+本月总共购进时所发生的实际支出成本)/月初结余货物的数量与本月总共购进的数量之和。这样算出来是平均数,发出和结存就都按这个单价成本入账
还有一种,叫移动加权平均法,货物的单位成本=(原有库存成本+本次购进支出的实际成本)/(原有数量+本次购进数量)。这样每次购进都进行一次平均,也可以的
不过,到底选用哪种,还得看你的购进和发出业务是否频繁,如果业务量多,就用前一种比较好,用后一种就比较麻烦了,具体情况我也不清楚,希望能对你有用。我分不高,望采纳,多谢
㈣ 会计中每次进价不一样单位成本怎么计算 文库
企业可采用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提示】发出存货不能采用后进先出法计量。
(一)先进先出法
是指以先购入的存货应先发出(销售或耗用)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动假设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的一种方法。
【提示】期末存货成本接近于市价,而发出成本偏低,会高估企业当期利润和库存存货价值;反之,会低估企业存货价值和当期利润。
(二)移动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依据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三)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
是指以本月全部进货数量加上月初存货数量作为权数,去除本月全部进货成本加上月初存货成本,计算出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以此为基础计算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本月发出存货的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末库存存货的数量×存货单位成本
或
本月月末库存存货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购入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月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四)个别计价法
采用这一方法是假设存货具体项目的实物流转与成本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计算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提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㈤ 全月一次法一个月内每次进价不同出货价格按什么价格走
如果全月采用一次计价法,则是全月一次加权平均法,计算的公式
存货的加权平均单位成本=(月初库存存货的实际成本+第一次进货实际单位成本*进货数量+第二次进货实际单位成本*进货数量+。。。)/(月初库存存货数量+第一次进货数量+第二次进货数量+。。。)
㈥ 有好几种商品他们的进价多不同 怎么来计算他们的成本
一)一般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1.进货的核算。某商业零售企业购进商品一批,对方出具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价款100万元,税额17万元。购进商品款项通过银行支付。该批商品当月到达验收入库,进销差价率为15%,适用增值税税率为17%。则:购进商品支付款项时:
借:商品采购10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00×(1+15%)×(1+17%)〕
贷:商品采购100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5万元(100×15%)
应抵税金19.55万元。
2.销售收入的核算。若该企业本月实现销售金额为93.60万元(含向购买者收取的销项税额),收到的货款已存入银行。则: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3.6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应抵税金。在进行上述会计处理的同时,按商品不含税的售价金额结转商品销售成本,按上笔分录的销项税额(含税售价金额与不含税售价金额之差)冲转“应抵税金”科目。
借:商品销售成本80万元
应抵税金1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月末结转进销差价时,仍然采用《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摊,但需注意的是,应将期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部分调整为不含税的余额来计算差价率,即:差价率=月末分摊前“商品进销差价”科目余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月末“库存商品”科目余额÷(1+适用增值税税率)〕×100%。本月已销商品应分摊的进销差价=本月“商品销售收入”科目贷方发生额×差价率。
假设本题无期初余额,则:差价率=15÷〔80+(134.55-93.60)÷(1+17%)〕×100%=13.04%。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80×13.04%=10.43(万元),会计分录为:
借:商品进销差价10.43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0.43万元。
5.结转利润。将“商品销售收入”、“商品销售成本”科目余额分别转入“本年利润”科目的贷方和借方。
借:商品销售收入80万元
贷:本年利润80万元
借:本年利润69.57万元(80-10.43)
贷:商品销售成本69.57万元
6.在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编制资产负债表时,应将“库存商品”科目借方余额抵减“商品进销差价”科目贷方余额,同时扣除“应抵税金”科目贷方余额,然后再与有关项目进行合并,将结果数填入该表的“存货”项目。本例库存商品进价成本为30.43万元〔(134.55-93.60)-(15-10.43)-(19.55-13.60)〕。
二)小规模纳税人企业的会计核算
若上例中该企业是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6%),则无需设置“应抵税金”科目,其会计处理如下:
1.进货的核算。购进商品时:
借:商品采购117万元
贷:银行存款117万元
商品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商品134.55万元〔117×(1+15%)〕
贷:商品采购117万元
商品进销差价17.55万元(117×15%)
2.销售收入的核算。商品销售收入=93.60÷(1+6%)=88.30(万元),应交增值税额=88.30×6%=5.30(万元)。
借:银行存款93.60万元
贷: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5.30万元
3.结转销售成本:
借:商品销售成本93.60万元
贷:库存商品93.60万元
4.结转进销差价。差价率=17.55÷〔88.30+(134.55-93.60)÷(1+6%)〕×100%=13.83%。
本月销售商品应分摊差价额=本月“商品销售收入”贷方发生额×差价率=88.30×13.83%=12.21(万元)。
借:商品进销差价12.21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12.21万元
5.结转利润:
借:商品销售收入88.30万元
贷:本年利润88.30万元
借:本年利润81.39万元
贷:商品销售成本81.39万元(93.60-12.21)
㈦ 多商品进货价不同,卖货价相同,如何计算成本
如果三种商品一直是等重量采购进来的,按照的平均价结转销售成本。否则按照总金额除以总重量得出的单价结转销售成本(即月末一次平均法),无需分开核算。
㈧ 先进先出法 单价不一样 如何计算出料金额
摘要 先进先出法
㈨ 每次进货单价不一样,到底出货时以哪个价出货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