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維果茨基根據工具理論是什麼
擴展閱讀
期貨交易價格怎麼樣 2025-07-27 15:18:50
現在網站怎麼做資源擴展 2025-07-27 15:16:30

維果茨基根據工具理論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6-13 06:13:35

1. .維果茨基認為()是人類最重要的符號系統

· 高級心理機能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的產物。 2. 兩種工具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人有兩種工具:一種是物質工具;一種是精神工具,主要指人類所特有的語言、符號等。精神工具不僅能夠改造世界,也能改造人類自身。

2. 簡述維果斯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
(一) 維果茨基理論的基本觀點
(1) 文化歷史發展理論: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人的活動中形成和發展起來並藉助語言實現的
(2) 兩種工具的理論:人有兩種工具,一種是物質工具,一種是精神工具,人因使用精神工具,從而使人類的心理發生質的變化,上升到高級階段
(3) 兩種心理機能:維果茨基認為,必須區分兩種心理機能,一是靠生物進化獲得的低級心理機能,一種是文化歷史發展的結果—高級心理機能
(一) 心理發展的本質:心理發展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4) 認知發展的三種重要觀點
a) 內化:內化是指從社會環境中吸收所觀察到的知識,從而為個體所利用
b) 最近發展區: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所以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c) 支架式教學:教學支架就是在兒童解決超過他們當前知識水平的問題時,老師給予的支持和指導
(二) 維果茨基理論在教育上的意義
(1) 兒童通過外部的對話加以內化來學習
(2) 提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對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
(3) 語言和思維密切而復雜地聯系在一起

3. 維果茨基根據工具理論提出了什麼理論

維果茨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所形成的兒童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如兒童已經完全掌握了某些概念和規則 ;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度狀態.它的提出說明了兒童發展的可能性其意義在於教育者不應只看到兒童今天已達到的發展水平,還應看到仍處於形成的狀態,正在發展的過程.所以,維果茨基強調教學不能只適應發展的現有水平,而應適應「最近發展區」,從而走在發展的前面,最終跨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新的發展水平.

4. 維果茨基的理論觀點

維果茨基主張,心理學應該堅持科學的、決定論的、因果性的解釋原則研究高級心理機能,他反對將復雜的形式分解成簡單的成分,認為這樣就失去了整體的屬性。他堅信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實質由社會關系構成」之論斷的正確性,拒絕從大腦深處解釋高級心理過程。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既豐富又深刻,後人對它的解讀歧義叢生。一方面,維果茨基的許多作品沒有出版,另一方面,他本人不斷修正、拓展自己的觀點。他的工作的開展與著作的撰寫都是在與時間賽跑,因而,粗糙與欠成熟在所難免。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其思想的發展過程把握文化歷史理論的精髓。
維果茨基理論可以概括為以下5個原理:
1、人從出生起就是一個社會實體,是社會歷史產物。
2、人滿足各種需要的手段是在後天通過不斷學習掌握的。
3、教育與教學是人的心理發展的形式。
4、人的心理發展是在掌握人類滿足需要的手段、方式的過程中進行的。
5、人與人的交往最初表現為外部形式,以後內化為內部心理形式。 心理發展觀 從起源上看:低級心理機能是自然的發展結果,是種系發展的產物。高級心理機能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相對於個體來說:高級心理機能是在人際交往活動的過程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維果茨基指出:
人的心理發展的第一條客觀規律是:人所特有被中介的心理機能不是從內部自發產生的,它們只能產生於人們的協同活動和人與人的交往之中。
人的心理發展的第二條客觀規律是:人所特有的新的心理過程結構最初必須在人的外部活動中形成,隨後才可能轉移至內部,成為人的內部心理過程的結構。
據此,維果茨基闡明了兒童文化發展的一般發生法則:「在兒童的發展中,所有的高級心理機能都兩次登台:第一次是作為集體活動、社會活動,即作為心理間的機能,第二次是作為個體活動,作為兒童的內部思維方式,作為內部心理機能」(維果茨基,1994,p.403)。顯然,這種從社會的、集體的、合作的活動向個體的、獨立的活動形式的轉換,從外部的、心理間的活動形式向內部的心理過程的轉化,就其實質而言就是人的心理發展的一般機制棗「內化」機制。同時,這也表明內化的過程是一種轉化的過程,而不是傳授的過程。
2、高級心理機能是由工具與符號中介的
維果茨基將人的心理機能區分為兩種形式: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前者具有自然的、直接的形式,後者具有社會的、間接的形式。區別人與動物最根本的東西就是工具和符號。人所特有的高級心理機能是以社會文化的產物——符號為中介的。人類文化隨人自身的發展而增長與變化,並對人的一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正是通過工具的使用和符號的中介,人才有可能實現從
低級心理機能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
人生活在一個符號世界之中,我們的行為不是由對象本身決定的,而是由與對象連結在一起的符號決定的,我們賦予客體意義並按照那些意義行動。語言是人類為了組織思維而創造的一種最關鍵的工具,概念和知識都寓於語言之中。語言是思考與認知的工具,一個人在學習語言時,他不僅僅在學習語詞,同時還在學習與這些語詞相關的思想;語言可用於社會性的互動與活動,兒童可以憑借語言與他人相互作用,進行文化與思想的交流;語言是自我調節和反思的工具。語言也是通過歷史而發展的。符號中介是知識建構的所有方面的關鍵,維果茨基認為,符號機制(包括心理工具)是社會機能和個體機能的中介,連接了內部意識和外部現實。
3、心理發展的活動說
維果茨基依據馬克思的活動觀,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深入分析後指出,人的心理是在活動中發展起來的,是在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提出的「心理發展的文化歷史學說」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假設,即「人的心理過程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過程的變化是同步的。」(Vygotsky, 1956.)維果茨基早在1920年代就注意到活動在高級心理機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意識與活動的統一性,即意識不是與世隔絕、與活動分離的內部封閉系統,活動是意識的客觀表現。因而,可以通過活動對意識進行客觀研究,把意識的內容加以物化,轉換成客觀的語言,轉換成客觀存在的東西。由此,維果茨基明確區分了「意識」與「心理」,這是兩個本質上不同的概念。「心理」概念適用於動物也適用於人,是人與動物共有的反映形式,而意識則是人所特有的最高級的反映形式。
維果茨基提出活動與意識統一的心理學原則,強調意識從來都是某種整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結構,堅持將意識看作是由理智與激情、認知與情緒-意志這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構成的統一的、動態的意義系統。他明確指出,意識與高級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是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這意味著,各種心理機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心理的發展不僅表現為各種心理機能的變化,而且更重要地表現為它們之間的聯系與相互關系的變化。這一切正是人的意識所特有的,它們決定了意識的系統結構性。
4、最近發展區概念
最近發展區概念是維果茨基在1931-1932年將總的發生學規律應用於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問題時提出來的。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定義為「實際的發展水平與潛在的發展水平之間的差距。前者由兒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定,後者則是指在成人的指導下或是與能力較強的同伴合作時,兒童能夠解決問題的能力。」(Vygotsky,1978) 維果茨基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成了三種類別:學生能獨立進行的、即使藉助幫助也不能表現出來的、處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的藉助他人幫助可以表現出來的。維果茨基明確指出了教學與發展之間的關系,教學促進發展,教學應該走在發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學走在發展前面並引導之。」(Vygotsky,1978)
最近發展區是社會文化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闡明了個體心理發展的社會起源,突出了教學的作用,教學應走在發展前面;彰顯了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是學生心理發展的促進者;明確了同伴影響與合作學習對兒童心理發展的重要意義;啟發了對兒童學習潛能的動態評估。

5. 維果茨基的主要依據

作為當仿建構主義思潮中一個重要范型的社會建構主義主要是以維果茨基的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建構主義將知識視作社會的建構,其主要依據是:
知識的基礎是語言知識、約定和規則,而語言則是一種社會的建構;
人類知識、規則和約定對某一領域知識真理的確定和判定起著關鍵作用;
個人的主觀知識經發表而轉化為使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觀知識。 這一轉化需要人際交往的社會過程,因此,客觀性本身應被理解為社會性;
圖1:知識的社會建構
發表的知識須經他人的審視和評判,才有可能重新形成並成為人們接受的客觀知識,即主觀知識只有經社會性接受方能成為客觀知識;
個人所具有的主觀知識就其本質而言是內化驗室的,再建構的客觀知識,即使客觀知識獲得了主觀的內在表現。
無論是在主觀知識的建構和創造過程中,還是參與對他人發表的知識進行評判並使之再形成的過程中,個人均能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知識的社會建構循環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參照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的獨到之處是同時考慮主觀與客觀知識並將兩者循一半地聯系起來,使之互相促進(見圖1)。在這一循環過程中,新
的知識的形成首先源於個人對新知識的主觀建構,即個人通過自身的創造過程,在其主觀知識的基礎上,對客觀知識的積累發揮潛在的作用。這一作用簡單地區分為「增添」、「再建」、「再現」。「增添」意味著新的猜想或證明,或許還包括新的概念或新的定義,或者是對已有知識的新的應用。「再建」作用可以是提出新概念或新定理,以便對現存知識進行概括或將原先分割的兩部分或更多部分的知識聯系起來。「再現」最典型的作用體現在高水平的課本編制與知識的講解之中。基於個體的主觀建構產生的新知識通過媒介表徵(印刷、手寫、口頭或電子方式)發表,經他人根據一定的客觀標准進行審視、評判而重新形成並為人們所接受9即社會性接受),由此成為客觀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客觀知識被個體內化和再建構,在獲得意義的基礎上成為個人的主觀知識。個體依據這一主觀知識進一步創造並發表新的知識。由此完成知識建構的一個牡環。顯然,在知識的社會建構的循環過程中,主觀知識與客觀知識彼此促進著對方的產生、更新與再生產。這一知識社會建構的循環過程充分證明個體的主觀世界是和社會相互聯系的。知識是在人類社會范圍里,通過個體音質相互作用及其自身的認知過程而建構的。因此,盡管社會建構主義也把學習或意義的獲得看成個體自己建構的過程,但它更關注社會性的客觀知識對個體主觀知識建構過程的中介,更重視社會的微觀和宏觀背景與自我的內部建構、信仰和認知之間的相互作用,並視它們為不可分離的、循環發生的、彼此促進的、統一的社會過程。形成於本世紀20、30年代的維果茨基心理發展理論,幾經沉浮,綞在本世紀下半葉,被指去歷史的塵埃,得以脫穎而出,倍受關注。進而,在多元文化的交流背景中,該理論更在建構主義思潮的興起中,通過與各種建構駐義范型,尤其是與社會建構主義的碰撞與交融,得以舊貌換新顏,代表著世紀更替之際一種值得注意的並且已經對當代教育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產生深遠影響的理論取向。

●比較
在世紀之末,建構主義對教學、學習以及學校課程的影響與日俱增。然而,正如不存在唯一的認知學習理論一樣,建構主義者對知識的本質以及知識建構過程中各種要表演的重要性等問題的看法也不是一致的。不過,盡管存在著分岐,大多數建構主義者對學習有四點共識:1)學習者建構自己的理解;2)新的學習依靠現有的理解;3)社會性的互動可促進學習;4)意義學習發生於真實的學習任務之中。這四點共識表明,建構主義的核心是知識的建構。但是,建構主義的不同范型有關知識建構的觀點則各有不同的側重點。現以皮亞傑的認知建構主義與深受維果茨基理論影響的社會建構主義為例作一個比較(見表)。據表可見,皮亞傑更多強調每一個人對新知識的創建,而維果茨基則側重文化和語言等知識工具的傳播,為此有人十分生動形象作了這樣一個比喻:皮亞傑面對的是PC機,維果茨基面對的是萬維網(PC is to Piaget as WWW is to Vygotsky)(Robert Edgar)。
(資料來源:Eggen, P. & Kauehak, D. , Ecational Psychology, 1997,p. 59)

6. 維果茨基的工具論中,精神工具指的是

內化學說嘛 外部動作內化為智力活動通過符號工具(也就是心理工具或精神工具比如語言思維什麼的)把外部經驗轉化為內在智慧說的明白一點就是 孩子算數要數手指頭 內化了之後只要想想就行了 但是要和皮亞傑的同化順應相區別

7. 維果斯基心理發展理論有哪些

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在這裡面主要掌握最近發展區,主要還是以客觀題為主。首先維果斯基把心理機能分為低級的心理機能(人和動物共有)和高級的心理機能(人類所特有),同時心理機能是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發展的階段不斷受著文化歷史的影響,就形成了文化歷史發展觀,學習者把學到的文化歷史知識不斷消化,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就產生了內化學說,學習者在不斷學習的過程中教育者要不斷發現他們自身的無限可能,潛力,就變成了最近發展區,所以這幾個階段是相互交叉的過程,相互滲透,並不斷發展的。

1、文化-歷史理論

維果斯基他將人的心理機能區分為低級心理機能和高級心理機能兩類。前者的發展受個體的生物成熟所制約,後者的發展則受社會文化-歷史所制約。心理實質是社會文化歷史通過語言符號的中介而不斷內化的結果。

2、維果斯基的心理發展觀,

所謂心理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是在環境與教育的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組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心理機能的轉化過程。

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標志是什麼?維果斯基歸納為四個方面的表現:

(1)心理活動的隨意技能

(2)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況技能

(3)形成以符號或詞為中介的心理結構

(4)心理活動的個性化

(5)提出內化學說

維果斯基在分析智力形成的過程,提出內化學說,維果斯基是提出內化學說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指出,教學的最重要特徵是便是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這一事實,也就是教學激起與推動學生一系列內部發展的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教學而掌握的全人類的經驗內化為兒童自身的內部財富。該理論的基礎就是他的工具理論。

3、教學與發展的關系

維果斯基在其發展觀中提出了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系的思想。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繫上,維果茨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我們將重點介紹最近發展區的相關理論。

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觀理論

在對以往的理論的批判的基礎之上,維果斯基提出了自己的關於教學與發展的重要思想:即最近發展區的概念。 「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確定發展與教學的可能關系時,要使教育對學生的發展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就必須確立學生發展的兩種水平。一是其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表現為學生能夠獨立解決問題的智力水平;二是他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但要借成人的幫助,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摹仿,才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維果斯基特別指出:「我們至少應該確定兒童發展水平的兩種水平,如果不了解這兩種水平,我們將不可能在每一個具體情況下,在兒童發展進程與他受教學可能性之間找到正確的關系」。維果茨基將學生在指導下藉助成人的幫助所能達到解決問題的水平與在獨立活動中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之間的差異稱之為「最近發展區」。正是教學創造者最近發展區,所以維果茨基認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為方向

8. 維果斯基在工具性的基礎上發表了什麼理論

維果斯基的主要理論概述
1.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觀
維果茨基在心理的種系發展和個體發展上都做了研究,特別是他關於人類心理的社會起源的學說,關於兒童心理發展對教育、教學的依賴關系的學說,作了深入的探討。
(1)文化——歷史發展理論
維果茨基創立的「文化——歷史發展理論」用以解釋人類心理本質上與動物不同的那些高級的心理機能。
維果茨基認為,由於工具(tools)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適應方式,即物質生產的間接方式,而不是像動物那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著人類的間接經驗,即社會文化知識經驗,這就使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所制約,而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制約。
當然,工具本身並不屬於心理的領域,也不加入心理的結構,只是由於這種間接的「物質生產的工具」,就導致了人類的心理上出現了「精神生產的工具」,即人類社會所特有的語言和符號。生產工具和語言符號的類似性就在於它們使間接的勝利活動得以產生和發展。所不同的是,生產工具指向於外部,他引起客體的變化,符號指向於內部,它不引起客體的變化,而是影響人的行為。控制自然和控制行為是相互聯系的,因為人在改造自然時也改變著人的自身的性質。
(2)文化——歷史發展觀
維果茨基探討了「發展」的實質,提出了文化——歷史的發展觀。他認為就心理學家看來,發展是指心理的發展。所謂心理的發展就是指:一個人的心理(從出生到成年),是在環境與教育影響下,在低級心理機能的基礎上,逐漸向高級的心理機能轉化的過程。
維果茨基將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標志概括為四個方面:一是,心理活動的隨意機能;二是,心理活動的抽象——概括機能,也就是各種機能由於思維(主要指抽象邏輯思維)的參與而高級化;三是,各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不斷地變化、組合,形成間接的、以符號或詞為中介的心理結構;四是,心理活動的個性化。
維果茨基在分析心理機能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原因時總結了三點:一是,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是受社會規律所制約的;二是,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的心理機能工具——語言、符號這一中介(mediation)環節,使其在低級的心理機能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三是,高級心理機能是不斷內化的結果。
由此可見,維果茨基的心理發展觀是與他的文化——歷史發展觀密切聯系在一起的。他強調,心理發展的高級機能是人類物質產生過程中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社會文化——歷史發展的產物;心理發展過程是一個質變的過程,並為這個變化過程確定了一系列的指標。
(3)教學與發展的關系
維果茨基提出了教學與發展,特別是教學與智力發展的關系的思想。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繫上,維果茨基提出了三個重要的問題:一個是「最近發展區」思想;一個是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一個是關於學習的最佳期限問題。
維果茨基認為,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他認為,至少要確定兩種發展的水平。第一種水平是現有發展水平:這是指由於一定的已經完成的發展系統的結果而形成的心理機能的發展水平。第二種是在有指導的情況下借別人的幫助所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也是通過教學所獲得的潛力。這樣在智力活動中,對所要解決的問題和原有獨立活動之間可能有差異,由於教學,而在別人的幫助下消除這種差異,這就是「最近發展區」。教學創造「最近發展區」,第一個發展水平與第二個發展水平之間的動力狀態是由教學決定的。
根據上述思想,維果茨基提出「教學應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是他對教學與發展關系問題的最主要的理論。也就是說,教學「可以定義為人為的發展」,教學決定著智力的發展,這種決定作用既表現在智力發展的內容、水平和智力活動的特點上,也表現在智力發展的速度上。
怎樣發揮教學的最大作用,維果茨基強調了「學習的最佳期限」。如果脫離了學習某一技能的最佳年齡,從發展的觀點看來都是不利的,它會造成兒童智力發展的障礙。因此,開始某一種教學,必須以成熟與發育為前提,但更重要的是教學必須首先建立在正在開始形成的心理機能的基礎上,走在心理機能形成的前面。
(4)「內化」學說——工具理論
在兒童思維發生學的研究中,國際不少心理學家提出了外部動作「內化」為智力活動的理論。維果茨基是「內化」學說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學的最重要的特徵便是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這一事實,也就是教學激起與推動學生一系列內部的發展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教學而掌握全人類的經驗內化為兒童自身的內部財富。維果茨基的內化學說的基礎就是他的工具理論。他認為,人類的精神生產工具或「心理工具」,就是各種符號。運用符號就使心理活動得到改造,這種改造轉化不僅在人類發展中,而且也在個體的發展中進行著。學生早年還不能使用語言這個工具來組織自己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隨意

9. 維果斯基的三大理論是什麼

1、兩種心理機能:低級機能 高級機能

低級心理機能是個體作為動物而產生的進化結果,是個體早期以直接的方式與外界相互作用時表現出來的特徵,如基本的知覺加工和自動化過程;

高級心理機能是作為歷史產物的進化結果,即以符號系統為中介的心理機能,如記憶的精細加工系統。高級心理機能是人類在本質上區別於動物的特徵。

2、高級心理機能的社會起源— —心理工具

維果茨基認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語言,他認為兒童使用語言不僅限於社會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種自我管理的方式計劃、指導和監控自己的行為。自我管理的語言被稱為「內在言語」或「個人言語」。3-7歲,兒童出現了由外部語言向內部語言過程的表現--自言自語。

維果茨基於皮亞傑對兒童語言發展的不同看法

3、心理機能的中介結構— —歷史文化

兒童的認知能力的發展始於社會關系和文化,兒童的記憶、注意、推理能力的發展都和學習使用社會的創造發明有關。如語言、數學體系和記憶方法,在一種文化背景中,會包含學習如何藉助電腦進行計算;而在另一種文化背景中,會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計數。

(9)維果茨基根據工具理論是什麼擴展閱讀

⑴維果斯基心理機能的發展是起源於社會文化歷史的發展,受社會規律的制約;

⑵維果斯基從個體發展來看,兒童在與成人交往過程中通過掌握高級心理機能的工具--語言、符號系統,從而在低級的心理機能基礎上形成了各種新質的心理機能;

⑶維果斯基高級心理機能是外部活動不斷內化的結果。

10. 維果斯基理論的教育啟示

維果斯基在心理的種系發展和個體發展上都作了研究,特別是他關於人類心理的社會起源的學說,關於兒童心理發展對教育、教學的依賴關系的學說,作了較深入的探討。

維果斯基認為,由於工具的使用,引起人的新的適應方式,即物質生產的間接的方式,而不象動物一樣是以身體的直接方式來適應自然。在人的工具生產中凝結著人類的間接經驗,即社會文化知識經驗,這就使人類的心理發展規律不再受生物進化規律所制約,而受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所制約。

智力形成的過程

在兒童思維發生學的研究中,國際不少心理學家提出了外部動作「內化」為智力活動的理論。維果斯基是「內化」學說最早推出人之一。他指出,教學的最重要的特徵便是教學創造著最近發展區這一事實,也就是教學激起與推動學生一系列內部的發展過程。從而使學生通過教學而掌握全人類的經驗內化為兒童自身的內部財富。

維果斯基的內化學說的基礎是他的工具理論。他認為,人類的精神生產工具或「心理工具」,如上所述,就是各種符號。運用符號就使心理活動得到根本改造,這種改造轉化不僅在人類發展中,而且也在個體的發展中進行著。學生早年還不能使用語言這個工具來組織自己的心理活動,心理活動的形式是「直接的和不隨意的、低級的、自然的」。

只有掌握語言這個工具,才能轉化為「間接的和隨意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技能。新的高級的社會歷史的心理活動形式,首先是作為外部形式的活動而形成的,以後才「內化」,轉化為內部活動才能「默默地」「在頭腦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