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唐朝發明推廣什麼耕作工具
擴展閱讀
產品推送會在哪裡 2025-07-24 08:38:21
石油石干什麼用的 2025-07-24 08:35:43

唐朝發明推廣什麼耕作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6-08 04:33:41

Ⅰ 唐代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有哪些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2、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隨著水利的發展,唐代的灌溉工具也有相應的進步。當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連筒、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1)唐朝發明推廣什麼耕作工具擴展閱讀:

唐政府很重視農田水利灌溉。據史載,在唐前期130多年中,興修的水利工程達160多項,分布於全國廣大地區。如貞觀年間,在莆田(福建莆田)築諸泉塘、永豐塘、橫塘以及國清等塘,總溉田1200頃。又如,714年(開元二年)在文水(山西文水)引文谷水開甘泉、盪沙、靈長、千畝四渠,溉田數千頃。這些灌溉工程對農業生產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耕地面積達到八百五十萬頃,糧食產量也有提高。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九千六百萬石。長安洛陽米價最低時每斗僅十三文,青州、齊州每斗僅五文。唐朝後期,由於人口南移加上土地開墾及大修水利,南方的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參考資料:網路-唐朝(中國歷史朝代)

Ⅱ 唐朝農業方面發明重要的生產工具是什麼和什麼重視興修什麼

唐朝發明並推廣了曲轅犁、筒車等新式生產工具,重視興修水利工程。

Ⅲ 唐朝發明的重要生產工具是什麼

說起唐朝,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什麼?是李白嗎?是杜甫嗎?還是白居易?還是繁華的城市和開放的民風?唐朝是繼中國歷史之後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是大家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共歷21帝,享國289年。唐朝皇室姓李,因此唐朝也被稱為李唐。與歷史上其他統一王朝相比,唐朝的包容和開放達到了文化、政治、經濟、女性、倫理等前所未有的水平。那麼在唐朝的農業發明的重要生產工具都有什麼呢?

隨著水利的發展,當代的灌溉工具也有了相應的進步。那時,除了以前已有的桔槔、轆轤、翻車還在普遍使用外,人們又創造了桶車、筒車和水輪等灌溉新工具,都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唐朝是繼中國歷史之後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是大家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朝發明的生產工具至今仍在使用。

Ⅳ 唐朝農民創新製作了哪些農具這些的農具有什麼特點

1、灌溉工具: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遠較翻車為高。自三國時期用於灌溉的翻車發明以後,一直是用手搖的,到唐代時出現了腳踏翻車和牛轉翻車,功效大大提高。唐代還出現了立井水車,亦稱為井車,是一種以木桶相連用來提取井水的水車,一直在北方農村沿用,在旱地農業中發揮重要作用。
2、耕作工具:曲轅犁。又稱江東犁。輕便的曲轅犁,結構完善,犁架小,便於回轉,操作靈活,既便於深耕,也節省了畜力:一頭牛即可挽拉,改變了以往二牛抬杠的牽引方法。自此我國耕犁基本定型。唐代出現的耘爪,既是耘禾工具,也是為了避免指甲被泥沙磨損,故也可視為勞動保護工具。
3、整地工具:碌碡。又稱「碌軸」,石制的圓柱形農具,一端略大,一端略小,宜於繞著一個中心旋轉。用來軋穀物、碾平場地等。
4、穀物加工農具:水磨。唐代的水磨比以前更加先進。動力還是通過流水啟動。最能夠說明唐代水力石轉磨發展水平的,要數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幅《閘口盤車圖》了。從整個建築群的比例看,水磨和水磨下面的水渦輪,就占據了畫面中高大異常的整個中央大廳,確可算得上是龐然大物,整個場面氣勢恢宏,建築雄偉,服務人員眾多,足見這種被稱作「盤車」的水磨,在當時是被何等的重視,進而說明水磨對於社會是何等的重要。

Ⅳ 唐朝發明耕田工具是什麼

1、曲轅犁,是唐代中國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其轅曲,因以名,區別於直轅犁。因其首先在蘇州等地推廣應用,又稱為江東犁。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Ⅵ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中最具代表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別是什麼

唐朝經濟繁榮,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和推廣的生產工具中,最重要的是耕作用的曲轅犁和灌溉用的筒車。

Ⅶ 唐朝發明了農業工具有什麼

唐朝發明的農具:便於耕作的曲轅犁, 利於灌溉的水力筒車和牛挽高轉筒車 。

Ⅷ 唐朝時候農具都叫什麼

  1. 灌溉工具: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唐代還出現了立井水車,亦稱為井車,是一種以木桶相連用來提取井水的水車。


    Ⅸ 唐朝後出現了那些耕作農具的變革

    創制了曲轅犁、筒車等農具。
    筒車,這是唐代人民創制的新的灌溉工具——筒車,這種筒車又叫水轉筒車,隨水流而自行轉動,竹筒把水由低處汲到高處,功效比翻車大。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農田灌溉上的好幫手,它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功效很大。
    各種水車廣泛用於農田灌溉,是唐朝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寫的《春水》詩說:「連筒灌小園」,李實解釋這句話說:「川中水車如紡車,經細竹為之,車首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這種筒車是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沖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著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唐代缺乏具體記載,此據宋應星《天工開物》卷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水車已傳到日本,829年日本的「太政府符」專門談及「應作水車事」,說:「傳聞唐國之風,渠堰不便之處,多構水車。無水之地以斯不失其利。此間之民,素無此備,動若焦損,宜下仰(切望)民間,作備件器,以為農業之資,其以手轉、以足踏、服牛回等,備隨便宜。」這一記載不僅是中日兩國人民文化交流的絕好證明,也生動說明水車使用已成「唐國之風」,其種類有手轉、足踏、牛拉等。
    唐代以前的犁都是笨重的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唐代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曲轅犁,犁架小,便於回轉,操作靈活,既便於深耕,也節省了畜力。這種犁出現後逐漸得到推廣,成為最先進的耕具。耕犁至此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曲轅犁的耕索代替了舊式犁的長轅。曲軛即耕地時駕在牛頸上的部件,它是由舊式犁直木的橫杠改進成曲形的。耕地時在犁盤兩側拴兩條耕索,以輕便靈活的繩子取代沉重的長轅,耕索再拴上一個曲軛套在牛頸上。這樣,耕地時牛身上的負荷量大為減輕,轉彎幅度小,靈活自如,佔地面積也少。這些改進不僅合理,而且是我國耕犁的一次根本性改革。此外,曲轅犁還出現了犁舵,又叫插頭,是在犁轅前端安裝的一個丁字形木足,立木上穿過犁轅,可以轉動。它既可以支撐犁轅,使犁平穩,又能在地上滑行,還兼有調節深淺的作用,並能控制耕地的方向。故有「耕地看插頭,耙地看牛頭」的民諺。這也是曲轅犁的優點之一。

    Ⅹ 唐朝前期,農業生產中最具代表的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分別是什麼

    中國古代有這些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杵臼:杵和臼都是遠古使用的搗谷工具。臼是舂米的器具,用石頭或木頭製成,中間凹下。

    2、水碾:靠水力推動的碾子,利用水力帶動旋轉的碾子。多用以碾穀物。明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十八:「水碾,水輪轉碾也。」 清 顧炎武 《與潘次耕書》:「彼地有水而不能用,當事遣人到南方,求能造水車、水碾、水磨之人。」
    3、風扇車:風扇車是一種能產生風 (或氣流)的機械,也叫「颺(揚)扇」、「揚谷器」、扇車或揚車。發明於漢代,由人力驅動,用於清選糧食。

    4、耬:耬是古代的播種用的農具。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一次種一壟或,多壟,傳統的最多達5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