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版畫需要什麼工具畫版畫應該用什麼板
版畫需要薄板、復寫紙、白雲筆、排筆、水彩/丙烯顏料最好,還要列印出來的跟薄板同等大小的圖片,
㈡ 木刻版畫常用工具材料及常用刀法有哪些.
木刻版畫常用工具:不同口徑的三角刀、圓口刀、斜刀、平鏟刀、排刀、方口刀。
常用材料:各種木板,但初學者用膠木板比較好。
常用刀法:正切刀、覆刀、淺刀、搖刀、旋刀等十種刀法。
「木版畫」或「木刻版畫」。版畫的一種。屬於凸版。凡在平面木板上,用不同類型刀具,根據畫稿進行刻制,刻去不必要部分成凹版,再在留下的凸版上滾以油質或塗以水性等顏料而後拓印於紙上的畫面,概稱「木刻」,是中外版畫最早的形式。使用的木板有梨木、黃楊木、白桃木或表層細潔的三夾板、五夾板等。
創作木刻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木刻創作中畫、刻、印均由一人完成。作者藉此可使自己的創作意欲和藝術特點,在自畫、自刻、自印的木刻藝術中得以充分表現和發揮。魯迅提倡的新興木刻,即是以刀代筆,放刀直干,不模仿,不復制,使作品具有鮮明的藝術創造性。
復制木刻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由畫家繪稿、技工刻印而成。木刻版畫包括繪、刻、印三個基本製作過程;如這三者分由不同作者進行,其以木刻的工藝手段摹照他人畫稿刻作,力求達到原來畫稿效果的,稱「復制木刻」。
木面木刻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三角、方形、圓形的槽狀刀刃,在纖維細密的縱剖面木材(如桌面或箱板)上刻作的版畫。運用這種刻刀,在這種木面木板上可以揮鑿自如,發揮刀法與木質的特性, 雖不能刻得過細,卻可創造粗獷或秀麗的藝術風格。 在我國流行的木刻版畫,大多屬此類型。
木口木刻
木刻版畫類型之一。指以實心鋼條製成的刀,在纖維細密堅實的橫斷面木材(如砧板狀)上刻作的版畫。因這種木料纖維均勻豎立,刀刻時所受阻力均勻,不易碎裂, 宜於細刻; 大的面積,需要切塊拼合。同時可利用這種刀頭切口處的不同銳角刻出各種線條,如刀口排列成鋸齒形的銳角,一刀就可刻出整齊的多條排線。歐洲版畫家所刻精細的作品,大多屬此類型。
㈢ 什麼是年畫製作年畫所需要的工具有哪些
年畫是一種富有裝飾性的、供家庭過年張貼用的美術作品。年畫多以寫實與裝飾、寫人與寫景、寫情相結合的簡明而誇張的手法,表現歡樂、幸福、吉祥、勞動和勇敢等題材。其色彩鮮艷明快,畫法工整細致,構圖集中,人物突出,形象優美。
磨拓工具:用於木版年畫的製作,其作用是將畫稿翻印在木刻板上。主要有打刷,是拓印中上紙所用工具之一;大、小長柄砸刷,它是拓印中用來拓印細部紋飾;還有拓包是上墨的工具。
木刻板:用於木刻年畫製作。一般選用果樹板,因木紋組織較細致,便於刻制,如梨木、白桃木等。
刀具:主要用於木刻年畫的刻制工具。用的刀子有三角刀、圓口刀、平四刀、大圓鑿、排刀等,與木刻版畫的刀具大致相同。
墨滾:是木版年畫拓印、套色不可缺少的工具,它是用橡膠製成的,一般手推油印機的里滾可以替代。
顏料:傳統年畫採用的顏料有印刷顏料油墨,也有的用粉質顏料。新年畫的著色大多是用水粉、水彩、油畫、丙烯等顏料,另外還有用色粉筆等顏色。
㈣ 什麼叫版畫它需要些什麼繪畫工具
版畫:造型藝術之一。作者在各種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過手工製版印刷而成的一種繪畫;可有限制地復印出多份不影響其藝術價值的原作。中外最早的版畫的形式是木刻復製版畫,如我國唐代咸通九年(868)刻制的《金剛經》扉頁畫《說法圖》等,系由技工根據畫家畫稿刻印的版畫。十八世紀起才開始有畫家自己繪稿、自己製版、自己印刷的創作版畫。作為造型藝術的版畫,是指創作版畫。由於版材受墨部位、版材性質與製版印刷方法等的不同,可分為不同的品種。
��獨幅版畫
��在不經過製版的光滑版面上繪畫或刷色,後再拓印為成品的一種版畫形式。
��拓片
��直接拓墨在覆蓋於凸版版面的紙張上的一種版畫形式。如石刻拓片、磚刻拓片等。
��凸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凸面部位,其代表是木版畫。其中用油溶性墨色印刷的稱「油印木版畫」或「木刻」;用水溶性墨色印刷的稱「水印版畫」或「水印木刻」。另有取麻膠、石膏、石塊、磚塊等為版材而仍用木版畫製版、印刷方法製成的各種凸版型版畫。
��凹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凹面部位,其代表銅版畫。其中由於製版方法不同可分為「線刻銅版畫」、「干刻銅版畫」、「網線銅版畫」和「腐蝕銅版畫」等。另有取鋅版或其他金屬等版材而仍用銅版畫製版、印刷方法製成的各種凹版型版畫。
��平版型版畫
��受墨在版材的表面部位,其代表是石版畫。由於製版方法的不同可分為「直接石版畫」和「轉寫石版畫」等。另有取鋁版、鋅版等為版材而仍用石版畫製版、印刷方法製成的平版型版畫。
��孔版型版畫
��又稱「漏孔版」,墨色通過有孔眼的版材,漏泄到成品承受面,其代表是絲網漏印。另有以絲網漏印製版印刷方法而取尼龍網、卡普龍網、金屬網及其他網料為版材的孔版型版畫。
��玻璃版畫
��在玻璃上製版後,再結合攝影技術而為成品的一種版畫形式。
版 畫 藝 術
版畫,也是中國美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中國版畫的起源,有漢朝說、東晉說、六朝以至隋朝說。現存我國最早的版畫,有款刻年月的,是舉世聞名的「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畫,據估計比「咸通」本早約百年。 唐、五代時期的版畫,在我國西北和吳越等地都有發現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樸俊秀,奏刀有神。內容題材以宗教經卷為主。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刻本章法完善,體韻遒勁。同時,在經卷中也開始出現山水景物圖形。其他題材的版畫,如科技知識與文藝門類的書籍、圖冊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臨安、紹興、湖州、婺州、蘇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時期的遼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無釋迦牟尼佛像》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畫,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由於實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現了銅版印刷,主要用於印製紙幣和廣告。元代的「平話」 刻本是我國連環版畫的前身。
明清兩朝是我國版畫的高峰時期,在許許多多文人、書商、刻工的共同努力下,版刻出現了各種流派,創作出大量優秀作品,呈現出欣欣向榮的局面。不僅宗教版畫在明代達到頂點,欣賞性的版畫也在明代大大興起。畫譜、小說、戲曲、傳記、詩詞等,一時佳作如雪,不勝枚舉。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刻本插圖,版本眾多,流行廣泛,影響深遠。
這一時期也是版畫各個藝術流派的興盛期。以福建建陽為中心的建安派,作品多出於民間工匠,鐫刻質朴。以南京為中心的金陵派,作品以戲曲小說為主。或粗獷豪放,或工雅秀麗,風采迥異。以杭州為中心的武陵派,題材開闊,刻制精美。以安徽徽州為中心的徽派在中國文化史上更具有源遠流長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欣賞版畫近千年發展過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時,有以下一些藝術特點值得注意:
1 盡可能利用對象的本色,顯出木味。
2 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對刻畫的形體作特殊處理,獲得版畫特有的藝術效果。
3 發揮刻版水印的特性,讓大塊陽刻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4 通過巧妙構圖,以豐滿密集和蕭疏簡淡等不同風格來襯托表現主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版畫在歷史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鄭振鐸先生曾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這是對版畫藝術地位的恰當評價。
版畫
----------------------------------------------------
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
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在西方,
版畫一詞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指架上油畫和壁
畫等大幅繪畫以外的一切繪畫,如水彩畫、水粉畫、粉
筆畫、素描、速寫、插圖、宣傳畫、連環畫等;狹義專
指經過刻版和印刷而成的圖畫。中國通用的版畫一詞多
屬狹義。
沿革 版畫經歷了由復制到創作這兩個發展階段。
早期的版畫是為印刷與出版而製作,畫者、刻者、印者
分工,刻者只照畫者的畫稿刻版,稱作復製版畫。後來
版畫在藝術上贏得了獨立的地位,畫者、刻者、印者都
由版畫家一人自任,版畫家得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藝術創
造性,這種版畫稱作創作版畫。
中國復制木刻版畫約有1000年以上的歷史,最早可
能發生於隋唐之際。現在看到的晚唐咸通九年(868)《金
剛經》木刻卷首畫,說明在9世紀中葉,中國的木刻復制
版畫己經達到相當熟練的水平。
創作版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創作,在西方也早就
存在。在歐洲,16世紀的A.丟勒以銅版畫和木刻版畫復
制鋼筆畫。到17世紀的倫勃朗,銅版畫已從鏤刻發展到
腐蝕,進入創作版畫階段。木刻版畫則由19世紀的比維
克創造以白線為主的陰刻法,而擺脫了復制的羈絆,進
入創作版畫的領域。中國的創作版畫自20世紀30年代經
魯迅提倡,在短短50多年間取得了巨大的發展。
種類與技法 從類型上分,版畫有4種:凸版、凹版、
平版和孔版版畫。從材料上分,凸版版畫中有木刻、麻
膠刻、石刻、磚刻、紙刻、石膏刻等。在凹版版畫中有
金屬(主要是銅和鋅)版畫、賽璐珞版畫、紙版畫等。
在平版版畫中有石版畫、獨幅版畫等。在孔版版畫中有
絲網版畫、紙孔版畫等。由於所用材料不同,刻版工具
和方法也各異,遂產生各種類型版畫的特色;更由於各
個版畫家發揮其創造性及刻制、印刷(主要是手印)的
技巧,版畫藝術的形式更是豐富多彩的。
凸版版畫:(德)丟勒《四騎士》
凸版版畫 在版平面上,用刀刻去畫稿的空白部分,
留下有形象的部分;版面留下(即未被刻去)的部分凸起,
故稱凸版。凸版版畫主要是木刻,用其他材料刻的,亦
稱凸版版畫。可作為凸版刻的材料很多,有木、石、磚、
麻膠(或塑料)等。刻木刻用的木材因地而異,一般以
軟硬適度,紋理細致者為宜。中國古今的木刻版畫都刻
木材的縱切面,稱作木面木刻。西方有部分木刻要求刻
得精細,則用質堅木材的橫斷面,稱作木口木刻。麻膠
版原是鋪地板用的建築材料。中國版畫家較少採用麻膠
版畫。
創作版畫:(中國)譚權書《蒙根其其格》
刻凸版版畫時所用的刻刀有各種大組的三角刀、圓
口刀、平口刀和斜口刀等。大的圓口刀和平口刀則稱鑿,
鑿是在刀柄後加力敲擊用的工具。至於刻木口木刻,則
要用一種特製的實心鋼條,造成各種不同形的刀鋒。刻
木口木刻多須藉助放大鏡進行。
創作木刻以刀代筆,不似復制木刻那樣照刻筆畫的
畫稿,所以要講究刀法,恰如書畫講究筆法一樣。刻畫
和畫畫相反,是在黑地上刻出白線(或塊),版畫家應
掌握這個特點來產生與筆畫不同的木刻特色。而且用鋒
利的刀刻在質硬的木上,自然產生金石味,在木刻上則稱
作刀味與木味。木刻家善於運用和發揮木刻的特色,才
能稱得上是創作木刻版畫。至於版畫還必須經過印刷才
算完成,而手印版畫又有多種印刷技巧,成為版畫家藝
術創造的一個組成部分。一般說來木刻的印刷有油印與
水印之分。前者用油性油墨,後者用水性顏料;印水色
比印油色難。套色木刻亦然。
傳統的中國水印套色法已有 300餘年的歷史。明末
胡正言發明□版,是傳統水印套色法的開端。現代創作
木刻的水印套色法與傳統不同,不再用□版,而將各種
色版刻在幾個同樣大小的版上,每版各刻上一個相同的
套色標記,然後對標記逐版套印。這種作法可使版畫家
心中有掌握全局(整個畫面),布置色版和創造套印最
後效果的分寸。所以版畫家設計套版時需要考慮到套印
的一切條件,而不能分別只看到一塊塊的版。印刷時須
選用較好的有吸水性的手造紙。先將紙用水潮濕,這要
由版畫家靠自己的經驗去掌握,水分過多與過干都不好。
紙潮濕至何種程度,往往直接影響印出的效果。顏色可
用透明的與不透明的,又可由於用色的厚薄而加減其透
明度。至於一色可在一個版上印成濃淡的變化,又可兩
色疊印產生第3種色,變化十分豐富。
水印木刻:(中國)羅劍釗《山巔風雲》
採用其他材料作版來刻成凸版版畫,其基本方法與
木刻同,只是刻石及磚時,多用鑿作輔助工具,而除木
版外其他材料都不能用水印法。
凹版版畫 凹版與凸版相反,是在版平面上刻出凹
線,滾上油墨時,即可印出黑地白線的圖像。磨光的金屬
版面不吸收油墨。銅版版畫的油墨可用布輕輕擦光,但
如果版面有被刻破的痕跡,油墨便會留在那裡。現代凹
版版畫的版材,主要是銅和鋅,亦有時用鐵或鋼,其刻
制方法有:
①線刻法,一種最古老的凹版雕刻法,用實心尖刀,
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可以刻得
十分精緻。以前的鈔票便是用此法雕版印刷的,現在的
郵票仍有少數採用此法刻制。
凹版版畫:(德)珂勒惠支《母愛》
②干刻法,用針直接刻銅版面,刻出的線與線刻法
不同。針尖只刻破版面,線條旁邊留有銅刺,因此在版
面上墨時,銅屑內亦含有墨,印出後線沿帶有茸毛似的
淡墨,視覺效果柔和美觀。
③腐蝕法,在銅、鋅、鋼等可以被酸素腐蝕的材料
版面上塗滿防腐劑,防腐劑的主要成分是瀝青、松香和
蜂蠟。然後用針在上面刻圖像,針到之處,防腐劑被刮
去,露出版面,最後把它浸在硝酸溶液里,露出的部分
便被腐蝕。由於腐蝕的時間長短和硝酸溶液的濃度不同,
腐蝕出來的線條有深淺粗細之別。腐蝕版畫一般都是多
次分層腐蝕的,故色調非常豐富,層次十分分明,是凹
版版畫最常用的製版法。
④美柔丁,製造美柔丁的版式須用搖鑿。這是一種
有鋒銳密齒的圓口鋼鑿,用手握住搖動它,把版面全面
刺傷,滿布斑痕。滾墨印出是一片天鵝絨似的黑色。然
後在上面用一把刮刀刮平被刺傷的(即滿布銅刺的)版
面,輕颳得深灰色,重颳得淺灰色,不颳得全黑色,反
復刮光則成白色。
⑤浮雕法,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
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
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⑥飛塵法,飛塵腐蝕用來造成各種深淺的灰色表面。
先須造好一個飛塵箱,箱內裝有一把手搖風扇,然後將
磨光的銅版放在箱內。箱內貯有大量松香粉,當關閉箱
口搖動風扇時,松香粉便在箱內飛揚,並慢慢均勻地落
在版面上。到作者認為適當的時候,將灑滿松香粉的銅
版取出,放在電爐上烤。經熱,松香粉溶化,聚結成無
數小點,冷卻而凝結成一層薄膜。將此帶有松香薄膜的
銅版浸入硝酸溶液中腐蝕後,印出便是一片由斑點組成
的灰色。灰色的深淺,看松香粉的粗細及薄膜的厚薄以
及腐蝕時間的長短。作者便按其藝術構思處理飛塵法而
獲得所需的效果。
⑦軟地法,把用瀝青、松香、蜂蠟製成的防腐劑固
定在版面上,形成一層硬質的薄膜,在防腐劑內加入適
量的羊脂,薄膜便可軟化。在版面滾上軟地子後,上面
覆上一張紙,用鉛筆在紙背畫畫,畫畢,揭開紙,有筆
道的地方吸上軟地子,版上便露出銅面來,其線條的性
質完全與鉛筆畫的一樣。亦可用一些實物如紡織物、網
紋、葉子、紙團、線等壓印在軟地子上面,經腐蝕便可
將實物的形象轉印到紙上。
⑧照相法,先將感光液溶入防腐劑內,塗在版面,再
取黑白分明的膠卷正片,緊貼在版面上,然後讓它在強
光燈下曝光,之後在特製的溶液中沖洗。這時地子上被
膠卷黑色遮掩的部分逐漸溶化,露出版面,而感光的部分
卻被加固而描在版畫上,然後即可進行正常的腐蝕。硝
酸溶液只能腐蝕露出版面的地方,成深淺的黑色,留著
地子的地方腐蝕不到,便是白色,照相便顯現出來。
⑨套色法,在幾塊大小相同的銅版上面,用飛塵腐
蝕法製成幾塊分色版。版畫家按計劃選定先印那塊色版,
後印那塊色版。把版放在機上壓印時,先將一張厚紙墊
在銅版下面,並把這紙粘在機台上,印好後,小心取出
銅版,墊紙仍留在機台上不動。這時在墊紙上面可以清
楚地看出第一次壓印時留下的痕跡,然後小心地將上好
色的第2塊版,嵌放在這個痕跡當中。這時第1次印上畫
的紙的邊緣仍壓在印刷機的上滾筒下面,只能揭開其離
開滾筒的部分。然後將印上第1版的紙小心放下,覆在第
2塊版上,搖動滾筒,便能准確地套印上第2版。其餘各
版同。
平版版畫 主要是石版畫。石印術在19世紀中葉傳
入中國,那時只用以代替木刻,供印書之用。石版畫的
製作方法比較簡單。所用的石版是一種質純而細的石灰
石,有無數毛細孔,故有吸水性。利用油與水互相排斥
的道理,用油質的蠟筆在石版面上作畫,畫固定後,用
抹布水濕版面,畫上有蠟筆的地方拒水而能吸油墨,用油
墨滾上,使有畫處飽含墨色,便能在紙上印出畫來。印
完的石版可以磨光再用。磨版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
砥石加水磨,使版面光滑如鏡,稱鏡面版。一種加入金
剛砂磨,使版面粗糙,如圖畫紙,稱粗面版。由於作者
的要求不同,可以選用粗細不同的金剛砂磨出粗細不同
的版面應用。一般通用的320號金剛砂是最細的,80號的
是最粗的。製版法有3種:
①葯墨棒畫法,葯墨棒適宜在粗面石版上作畫,亦
可用在玻璃、金屬、陶瓷上畫紙的特種鋁筆來代替葯墨
棒。用時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②毛筆畫法,將葯墨棒改變成可溶在水中的墨汁,用
毛筆蘸著在鏡面版上作畫,也完全和在紙上畫畫一樣。
③復寫法,准備一種特製的復寫紙,用葯墨棒或毛
筆蘸葯墨汁在上面作畫,然後反貼在石版面上,用水溶
化復寫紙上的粘膜,使畫粘在石版上便得。石版畫的各
種製做法,在畫完後都要經過稀硝酸的腐蝕和塗膠封版,
使葯墨固著在版面上。印時先抹濕版面,再滾上油墨,然
後覆上紙,通過石印機印出。套色石版畫在版面上作好
標記逐版分別套印。
獨幅版畫 亦屬平版版畫。製作方法簡單。在玻璃
(或石)版面上用稀油彩或水粉色作畫,未乾時即覆上
紙,用手掌在紙背壓印即成。只能印出一張,故稱獨幅
版畫。
孔版版畫 在紙版或鐵皮上將一個號碼刻透,壓在
貨箱面上,再在背面刷顏色,號碼即能被印上去。這便
是孔版。現在通用的謄寫版印刷機也是孔版。版畫上的
孔版主要是絲網版畫。
絲網版畫的材料主要是尼龍網紗。最初採用絲絹,
故稱絲網。有3種製作法:①切刻法,先以紙或塑料作載
體,然後在上面塗蟲膠,反復塗4~5層,干後用力照畫
稿切刻這層膠膜,完成後,緊貼在網紗的承印面上,用
電熨斗墊布在網紗的刮印面上烙燙一下,使膠膜軟化而
粘附在網紗上,揭開作好載體的紙或塑料,一個孔版便
留在網紗上。切刻法不能刻得太細,但有剪紙及木刻的
味道,亦常得版畫家所用。②描畫法,用阿拉伯膠液在
網紗將刮印面上作畫,待干,塗上蟲膠,然後用溫水洗
網紗。阿拉伯膠被溶化,那裡的網紗便透明。亦可用石
印葯墨棒代替阿拉伯膠液作畫,塗上蟲膠後,用汽油洗
網紗。③感光法,把感光液塗在網紗上,在暗房中干透
後,把畫好的畫稿緊貼於網紗下面,移至曝光台上曝光,
之後經過沖洗即成。
絲網版畫:(中)趙瑞春《梳妝女》
絲網版畫的印刷法是將制好孔版的網紗承印面(即
網紗朝下的面)與紙貼近,然後在其刮印面(即網紗向
上的面)上傾倒液態顏料,再用刮板將顏料刮過去,顏
料透過有孔的地方便印在下面的紙上成畫。刮板是用一
條方平橡膠鑲上木把手。
印絲網版畫的顏料有專制的油質與水性兩類,看印
在什麼物質上而選用。絲網技術在輕工業部門應用甚廣,
紡織品、玻璃器、 皮革、陶瓷、 塑料等用品上的花紋,
許多都是用絲網印的。用於印絲網版畫的顏料,為了方
便,油質的可用松節油調稀油畫顏料即可。水性的用水
粉顏料、丙烯顏料均可。
印完的尼龍網可用苛性鈉將上面的膠膜洗凈再用。
版畫家用的尼龍網以每平方厘米29目的為宜。太細,網
目易被堵塞;太粗,圖像不夠精緻。現代的版畫家為了
探索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時在一幅版畫內,按內容
需要,同時混用各種類型的版畫方法,這種版畫稱作綜
合版畫。例如黑色主版用木刻或銅版畫印,套色部分用
彩色水印,而另一部分用照相絲網版印等。現代創作版
畫的形式豐富多采,不能用原有的分類作為框框來限制
它的發展
㈤ 版畫是什麼需要什麼材料
一、水印版畫的材料和工具
木板 一般選用木紋細密、木質勻凈、板面光潔的梨木、白果木、樺木、棗木和椴木。用椴木和樺木製成的三合板、五合板、七合板效果甚佳。水曲柳制的多合板,木紋變化多,在水印版畫中能取得拓印的特殊藝術效果。
在刻制木板之前,首先要用木砂紙磨板,使木板表面平整光滑,以便刻制和拓印。用木砂紙打磨時,應將木砂紙包在長方形小木塊上,平貼在木板上順著木紋磨擦,直到平整為止。如用作副版,質地不一定十分光滑,稍粗糙有木紋痕跡的,易印出各種天然趣味,達到水印版畫的「木味」效果。
木刻刀 備好一套12件裝的高級木刻刀。如能設法定做順手的木刻刀則更好。刻水印版畫尤以圓口刀、方口刀、三角刀、平口刀、斜口刀為宜。方口刀和平口刀可用來鏟大面積剔除部分。斜口刀可用來切斷木質纖維,斜口刀的刀頭要尖而銳利,宜備斜角不同的刀各一把。
木刻刀
紙張 水印版畫在拓印時,常用宣紙,宣紙以「特凈」最好。根據需要選用單宣或夾宣,也有人習慣用皮宣、過濾紙、吸水紙和專業版畫紙。總之,印水印版畫的用紙,以吸水性能好、敏感、有韌性、干後變色少者為宜。
顏料 選用透明性能好的中國畫顏料和水彩畫顏料。使用水粉廣告之類的粉質顏料,亦可達到滋潤厚重的效果。日本制的水性版畫顏料也不差,但不宜用油性的顏料。
顏料
磨擦器 在拓印過程中,一般使用「馬連」。「馬連」一詞來自日本,即用大毛竹筍皮做的筍皮擦子。
「馬連」的製作方法:選好一塊較寬的筍皮浸泡在熱水中,到完全柔軟時取出,再根據小於筍皮的寬度,剪一塊圓形硬紙片,塗上一層膠,將細麻繩盤粘在這塊圓形硬紙片上,成為一個有硬紙墊著的繩餅,再將此繩餅貼在筍皮光的一面,將筍皮緊貼繩餅邊緣卷緊,兩頭在中間打結製成一個「馬連」。
馬連
刷色色用筆 根據版面部分的大小,准備好各種尺寸的底紋筆、水粉筆、油畫筆和羊毫毛筆。
其它用具 調色盒、白色盤子,濕紙用的噴壺,作鎮紙用的金屬尺條等等。
噴壺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為版畫畫面的效果是和工具及材料的性能分不開的,只有熟悉和掌握這些2E_具的特性,才能發揮出工具及材料的表現力。
二、水印版畫的製作步驟和方法
畫稿 一幅水印版畫的完成首先要作好小構圖的設計,設計時應該根據印成作品後所表現出的干濕、濃淡、虛實等特點在畫稿上預先考慮好,然後完成一張小畫稿。按照自己的創作意圖及用墨、用色來作多種嘗試,從中挑出能體現自己意圖、又有水印特色的畫稿進行放大。畫稿放大後,在考慮到水印版畫的特性和特點的同時,要著手解決板材、分版、刻主版、水份的變化、套版的程序、色彩的配置等等一系列水印製作中的技術問題。
在畫稿中,構圖的表現形式一經確定,便需要進一步遵循形式上的規律,推敲、加強、充實構圖形式的結構。作品構圖中的結構,是形、色、刀味、木味、韻味等形式因素的綜合,不同的結構造成了構圖形式豐富多彩的形式美感,給人以不同的藝術感染力。
翻版稿 用削尖的鉛筆在拷貝紙上用單線勾畫出輪廓與結構部位的畫稿,再將此畫稿反過來覆在已處理好的板面上。另外,無論採用什麼方法把畫稿描畫到板面上,在刻制前,均需在板上刷一遍淺色的顏色,使得刻制時刻去的或留在板上的部分造型明朗,刀觸清晰,這樣,有助於作者更好地運刀。
分版 水印版畫一般需要一塊主版和多塊副版,分版的方法:把畫稿翻描在一塊板上,刻成後即為主板,再以此版為依據,借拷貝紙的透明,用筆把主版上的物象描畫在紙上。然後以這張有主版套色區域位置的拷貝紙為准,墊上復寫紙,復寫到第二塊板上,即為副版。根據畫面需要,主、副版不夠套用,可視具體情況增加第三、第四塊刻版,用以增加畫面覆蓋後物象的形或色。如碰到某處刻壞,可以增加一塊刻版彌補,對齊在原部分套印上去。
刻制 用刀在木板上刻制,不論何種刀,都可以刻出許許多多不同形狀的點、線、塊。幾刀相連還可以產生不同的感覺和藝術效果。運刀的基本方法不外乎是利用刀刃的正鋒、側鋒在木板上進行推刻、挑刻、暈刻、顫刻、搖刻、鏟刻、刮刻、單刀刻等等。
推刻 這是刻畫物象的主要刀法,捏刀向木,用圓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平穩均勻地按一定角度向前推著刻,可造成整齊的陽或陰的線、塊、面。
挑刻 用圓口刀、三角刀、方口刀短促著版,刀入版表層即向上挑,可形成大小、長短、寬窄等不同的圓、三角、方形的點。如果選用三合板刻制,挑刻需注意用刀的方向與木紋走向垂直著力,挑時木質才可自然斷落。如順木紋走挑刻,不易斷落。
暈刻 用方口刀、平口刀、斜口刀傾斜刻削版面,時輕時重,運刀過後,便產生類似畫筆深淺過渡的效果。
顫刻 圓口刀、三角刀、方口刀向前動刀時,前後頓挫著力,時起時落,形成粗細、缺拙的線、面,具有「金石味」。
搖刻 用圓口刀、三角刀左右搖動著向前運刀,可刻成兩邊似鋸齒狀的曲折、奇變的效果。
鏟刻 將刀頭略平放,用刀平平地鏟過去,就成「鏟刻」。鏟的面一般都較寬,除方口刀以外,其它的刀鏟出來的刀觸,邊線毛糙,變化較多。由於鏟的面寬,用的力也需大一些。
刮刻 利用刀刃或刀尖在木版上刮出凹陷,輕刮可以刮出柔和的凹痕,用力刮會出現較強烈的刮痕。刮出來的刀觸,常有一種較含蓄的感覺。
單刀刻 用斜口刀可進行陰刻或陽刻,用刀時保持一定的斜度。
「陰刻」是在黑底上刻成凹於版面的線、面、點,除此以外的版面仍留在版上;「陽刻」是在白底上刻成凸出狀的線、面、點,除此以外版面刻掉。運用「陰刻」或「陽刻」的單線,勾勒出形體的輪廓,這是我國的傳統手法,運用得恰當,非常優美而又富有民族特色。
以上刀法的運用關鍵是如何塑造物象的造型,無論是選用陽刻、陽刻還是使用何種刀具,採取何種刀法,都要既注意把握對象的形體和特徵,又要充分發揮刀觸、刀痕的作用,增強藝術感染力。運用刀法,選擇刀具種類,在一幅作品中不可變化太多而雜亂。也要防止用刀平庸單調,照稿子描著刻,而缺乏生機。
拓印 水印版面的關鍵,就是要掌握好水份的變化。無論是木板的水份,還是紙里吸收的水份,都對拓印質量有直接影響。拓印前,先用噴水壺均勻地將紙噴潮,使水霧均勻地散布在紙面上。天氣炎熱或乾燥季節則噴得濕一些。如是陰雨天氣,空氣濕度大,紙里的水份不易蒸發,最為適宜。紙張在受潮後會比乾燥時脹大一些,在整個拓印過程中,基本上都要保持一定濕度,以免套不準確。一般情況先印副版後印主版,先印淡顏色後印深顏色。在拓印過程中將濕紙平放在版上,覆蓋舊報紙或塑料薄膜,壓上鎮紙工具,對好標記線(在水印版畫中將印紙邊對准較長的和畫面平行的一條線,然後再將豎線延長標到印紙上的中端,這樣即使印紙吃水後變形、脹大,也只能從中間向二連延伸,不會影響套版的准確性)。開始在版上敷色,每塊版面敷色需要反復多次。如果拓印時發現水份過多的滲化,可採用「破墨法」,即急用干凈的毛筆蘸清水在相反的方向落筆,使清水壓迫色水回縮。
另外,古代的一種水印版畫,目的在於復制國畫。經過細致的分版、製作、套印,可以做到有筆、有墨、有色,而且水色滋潤,濃淡相宜,幾乎可以酷似原作的特殊效果。現在我國的榮寶齋、朵雲軒等出版單位,仍沿用此法復制古今國畫。
這種方式的印製過程為:
(一)勾描:由畫師專任此項工作。第一步先分色分版,把畫稿上的所有同一色調的筆跡劃歸於一套版內,畫面上有幾種色調,即可分幾套版。色彩簡單的畫面有二三套,工細而復雜的要分幾十套。勾描時按照分就的套數用墨線勾在一張透明紙上,要求將畫面深淺濃淡的層次和筆觸如實反映出來,然後將此紙粘在木板上付刻。
(二)刻版:刻者除依據墨線雕刻外,還須參看原作,細心領會,持刀如筆,才能把原作的精神和筆法傳達得惟妙惟肖。
(三)印刷:各分版刻成後,按照畫面的需要,依次逐版套印成畫。印刷使用的紙,以宣紙、絹為主,墨色材料必須和原材料完全一致。
由於印刷用料及裝裱形式與原作相同,因而這種水印的復制性特別強,具有酷似原作、幾可亂真的效果。
現代水印版畫拓印完成干透以後,根據國際版畫題簽慣例,須在緊靠畫面底部半公分處,從左到右,用鉛筆簽上作品的印數(用分母表示總印數,分子表示第幾幅)、作品標題、版畫種類、作品的尺寸、作者姓名及創作年月,以表示作者對自己作品的責任感和作品真偽區別的標志。
搗練圖(水印復制)
三、水印版畫幾種特殊的肌理技法
肌理原意指肌體的紋理。在水印版畫中泛指拓印出的各種自然形態的結構、特徵。肌理在版畫表現中不是刀刻劃出來的,肌理是通過特殊選定的材料木皮、布紋、白版紙、裝飾牆紙、砂子、木屑等表現出來的。肌理的運用增強了水印版畫的藝術感染力,在水印版畫中也是不可忽視的。
粘貼肌理 粘貼各種材質肌理,並在了解材質肌理印製效果及特性的基礎上進行。將客觀物象用抽象的紋理去表現,產生抽象或意象或具象,甚至達到逼真的藝術效果。這一切需要藝術家獨具的靈感和智慧,對印製技術嫻熟的把握以及駕馭各種材質的本領。面對製作成的特殊版畫,反復推敲上面凹、凸、平、斜的種種痕跡、肌理,制定出最佳印製方案。
凹印法 此種方法和銅版畫中凹印相近。用較乾的顏色,可調些漿糊,塗到含有凹痕的肌理上,用透明有機玻璃片順著肌理的紋將凸面上的顏色颳去,這樣顏色就存在凹痕之中,將印紙覆蓋其上,用馬連或湯勺從背面加壓力磨擦。磨壓的力量視紙的含水量來定。
凸印法 一般用舊油畫筆蘸上所需要的顏色,利用筆的扁平面,在需要印製凸痕的肌理上擦,由於筆的扁平面寬,筆里含色含水少,所以只需較少顏色擦到凸紋上,凹處不存顏色。這樣就可以印出凸起的細致紋理。
濕印法 將中國畫顏色或水彩畫顏色根據需要加清水調勻,印紙含水略多,用畫筆蘸上顏色,塗在需要印製的紋理上,將印紙覆上,用馬連輕輕按摩或重拍即可印出所需的紋理。
重疊法 用透明色上版,先印淡色,再在同一部位加較深色重疊印上。先印虛些,再在同一部位刷色重疊印上去。亦可在同一部位的版上先印冷色再印暖色或先印暖色再印冷色。這樣用薄色重疊壓印,多次覆蓋,取得變化自然,渾厚整體的效果。
染印法 如果整個畫面印好翻開來看,整體色彩關系比較散亂,各部分不夠諧調,再把印好的畫覆在色版上對齊,在版上刷上起統一基調作用的透明色彩,薄薄罩印若干次,便可去掉畫面上的「火」氣和糾正不夠統一的毛病。
各類技法的綜合 將凹印法、凸印法、濕印法等方法同時在一次印刷中完成,需要凸部造型的地方,可將顏色著於凸部,局部印製需要凹面造型的地方,將顏色擦於凹部,印紙背面用馬連或湯勺施加壓力,將顏色吸附到印紙上,還可採用濕印法使其滋潤、滲化,使其拓印效果變化莫測。如此反復印製,採取綜合水印版畫特殊技法即可完成。
「為文章者有所法而後能,有所變而後大。」技法是前人在實踐中經過總結,不斷地豐富起來的,因此我們要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實踐,逐漸積累經驗,在此基礎上才能有所創新、提高。若本書能對水印版畫創作和研究技藝有所幫助,起到入門之用,甚感欣慰。筆者水平有限,偏頗之處懇請指正。
㈥ 常用的繪畫工具有哪些
一、工具類
1、畫板、畫架、畫夾、油畫箱、畫凳等
2、油畫筆、油畫刀、各種型號的毛筆、水彩筆、水粉筆、鉛筆、馬克筆、彩色鉛筆、彩色水筆、彩色粉筆、木炭條、炭精條、橡皮等等
二、材料類
1、墨汁、墨錠、各種顏料(油畫、國畫、水粉、水彩、丙烯、漆、版畫油墨等等)
2、各類紙張(生宣、熟宣、水粉紙、水彩紙、素描紙、卡紙等等)
三、練慣用品
1、各種石膏幾何模型、石膏像
2、各類靜物、襯布、靜物台、寫生燈
3、工作台
4、畫冊、字帖、拓片、範本
四、裝飾用品
畫框、玻璃板、亞克力板、木板等等
㈦ 木刻版畫 需要什麼工具 謝謝
製作木刻版畫的工具有:刻刀,木板,馬蓮蘑菇拓、油滾、紙張,油墨和松節油;刻刀也分為斜口刀、平口刀、圓口刀、三角刀。
(7)版畫工具有什麼擴展閱讀:
木刻版畫的方法如下:
1、起稿:把想要表現的圖案畫成簡要的線條稿或黑白稿,注意印刷出的畫面與版面是方向相反的,要因畫面內容而考慮版向的問題;
㈧ 繪畫工具有哪些
1、素描本,用來畫素描練習的本子。方便隨身攜帶,一般也用來畫寫生或速寫。紙張正反兩面粗糙程度不同,正面較粗糙,反面較細膩。裝訂成冊,便於保存平時練習畫作。應用於繪畫的各個領域。常見規格有8開,16開等。
㈨ 版畫需要什麼工具
版畫是用刀子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
版畫 (print) 是視覺藝術的一個重要門類。廣義的版畫可以包括在印刷工業化以前所印製的圖形普遍具有版畫性質。當代版畫的概念主要指由藝術家構思創作並且通過製版和印刷程序而產生的藝術作品,具體說是以刀或化學葯品等在木、石、麻膠、銅、鋅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後印刷出來的圖畫。版畫藝術在技術上是一直伴隨著印刷術的發明與發展的。古代版畫主要是指木刻,也有少數銅版刻和套色漏印。獨特的刀味與木味使它在中國文化藝術史上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與地位。
㈩ 學習版畫應該准備些什麼工具
版畫木刻刀一套,板材(椴木板、壓縮版、梨木版、或者一般的五合板也能湊合)紙可以用(宣紙、復印紙、薄的有色卡紙、牛皮紙等等),膠印油墨,油墨滾子、印刷木蘑菇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