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哪個是農人的新工具
擴展閱讀
燒臘工具多少錢一套 2025-05-16 06:47:11
石油車壓爛了怎麼辦 2025-05-16 06:45:50
食堂成本是怎麼控制的 2025-05-16 06:45:38

哪個是農人的新工具

發布時間: 2022-05-16 20:24:53

『壹』 隋唐時期出現了哪些新農具

耦犁又稱曲轅犁 、耬車又稱筒車

曲轅犁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一種輕便的短曲轅犁,又稱江東犁。
晚唐時陸龜蒙的《耒經》,記載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重大改進有三處:1�長直轅改成了短曲轅。舊式犁長一般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轅犁長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後。犁架變小重量減輕,便於回轉,操縱靈活,節省畜力。由舊式犁的二牛抬杠變為一牛牽引。而且,由於佔地面積小,這種犁特別適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東地區得到推廣。2�加裝了犁評。由於犁評厚度逐級下降,推進犁評,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評,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淺,可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3�改進了犁壁。唐時犁壁呈圓形,因此又稱犁鏡。可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減少前進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塊,以斷絕草根的生長。這種犁出現後逐漸推廣,成為當時最先進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這是唐代勞動人民對耕犁的重大改進。

筒車

各種水車廣泛用於農田灌溉,是唐朝農業生產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杜甫在四川寫的《春水》詩說:「連筒灌小園。」李實解釋這句話說:「川中水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這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筒車。筒車用竹或木製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這個轉輪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沖擊,自行旋轉不已。輪周斜掛的小筒,當沒入水中時滿盛溪水,隨輪旋轉上升,由於筒口上斜,筒內水不流灑。當立輪旋轉180°時,小筒已平躺在立輪的最高處,進而筒口呈下傾位置,盛水即由高處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農田。這對解決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區的灌溉有著重大意義。這種自轉不息、終夜有聲的筒車,確實是人無灌溉之勞而田有常熟之利。一晝夜可灌田百畝以上

『貳』 、唐朝農民創制了一種新的灌溉工具

中國古代史中,在唐朝,高祖建國,血染宣武門,太宗即位,開創了貞觀之治,玄宗即位後又打造了開元盛世,大唐的威名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在封建社會,農業是頂樑柱,所以在唐朝強盛的背後,農業科技的進步則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樓主提到的新的灌溉工具,就是唐代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它的名字叫筒車(外型跟現在的摩天輪類似),它擺脫了人力,利用水力,也就是自然水的流動來將低處的水帶到高處,或是田間。同時還出現了其他的農業工具。耕地用的曲袁犁等等,正是這些重要的農業工具的出現,為唐朝打下了堅實的經濟基礎。所以我們的詩聖杜甫曾作詩贊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叄』 唐玄宗時期,農民創制新農具是什麼

唐玄宗時期,農民創制新農具是筒車和曲轅犁~
唐朝農田灌溉的發展和農具的改進:
(1)大運河利於農田灌溉;
(2)唐設職官管理水利;
(3)創制筒車和曲轅犁。
唐代漢族勞動人民發明的耕犁 曲轅犁和以前的耕犁相比,有幾處重大改進。首先是將直轅、長轅改為曲轅、短轅,並在轅頭安裝可以自由轉動的犁盤,這樣不僅使犁架變小變輕,而且便於調頭和轉彎,操作靈活,節省人力和牲畜。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採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地區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改進前人的發明,創造出了曲轅犁

『肆』 古人發明的一種工具"耒耜"是哪個行業

「耒耜」,音lěi sì,是古代漢族的一種翻土農具。因此使用耒耜的人,按照現在的劃分,應屬於「農業。


  • 「耒耜」釋義:

1、農具

古代漢族民間耕地翻土的農具。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孟春之月﹞天子親載耒耜,措之於參保介之御間。《禮記·月令》鄭玄註:「耒,耜之上曲也。」

2、總稱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孟子·滕文公上》

敵既壓境,始起而奪其農民之耒耜,強易以未嘗聞之後膛槍礮,使執以御敵,不聚殲其兵而饋械於敵,夫將焉往?--清譚嗣同《仁學》三六

一說耒、耜為兩種農具。參閱徐中舒《耒耜考》。

3、耕種

國家丁口連四海,豈無農夫親耒耜。--唐韓愈《寄盧仝》詩

單氏世以耒耜書詩為業。--明宋濂《單氏先塋碑銘》

  • 「耒耜」的形狀

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改進的耒有兩個尖頭或有省力曲柄。

耜類似耒,但尖頭成了扁頭(耜冠),類似今天的鍬、鏟。其材料從早期的木製發展出石質、骨質或陶質。

耒耜的發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後來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稱犁為耒或耒耜。


『伍』 播種需要什麼農具

播種農具:鋤頭、耱、耙、犁、耬車。

1、鋤頭

鋤頭,在河南一帶又被稱為「鎩虎鏟」,是一種我國傳統的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收獲、挖穴、作壟、耕墾、蓋土、築除草、碎土、中耕、培土作業皆可使用,屬於萬用農具,

鋤頭是農人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使用時以兩手握柄,做回轉沖擊運動。其構造、形狀、重量等,依地方依土質而異。

2、耱

耱,有些地方也稱作「耮」,有些地方也稱作「蓋」。用手指粗細的樹枝條編在長力一形木框上的一種農具,用來平整翻耕後的土地,使土粒更酥碎些,有時也用來保墒。使用時把耱平放在翻耕過的田地上,由牲畜拉著前進,操作者站立其上,或者用石塊放在上面,以增大對土面的壓力。

3、耙

耙(bà)是農業生產中傳統的翻地農具,曾經是農家必備的農具之一。也是中國武術器械之一,由農具演化而來。鐵齒釘耙,耙齒鋒利似釘,攻擊性強,也兼有兵器的作用。因耙可擊,可耙,一度成為軍中最利的武器之一。

4、犁

犁是一種耕地的農具,是由在一根橫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構成。其通常系在一組牽引它的牲畜或機動車上,也有用人力來驅動的,用來破碎土塊並耕出槽溝從而為播種做好准備。犁主要有鏵式犁、圓盤犁、旋轉犁等類型。

5、耬車

耬(lóu)也叫「耬車、「耬犁」、「耙耬」。舊時中國農具名。是一種畜力條播機。西漢趙過作耬,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由耬架、耬斗、耬腿、耬鏟等構成。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以兩腿耬播種較均勻。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

『陸』 南宋新的農業生產工具

這一時期的農具主要有如特點:
一是高效。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些功效較高的農具,如中耕用的耘盪和耬鋤,收刈用的推鐮和麥釤、麥綽、麥籠,灌溉用的翻車和筒車等,這些工具中,不少應用了輪軸或齒輪作為傳動裝置,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二是省力。這是指減輕勞動強度或起勞動保護作用的農具,如稻田中耕所用的耘盪、秧馬、耘爪等。
三是專用。這就是分工更為精細,更為專門化。以犁鏵而論,有鑱與鏵之分,「鑱狹而厚、唯可正用,鏵闊而薄,翻覆可使」,故「開墾生地宜用鑱,翻轉熟地宜用鏵」,「蓋鑱開生地著力易,鏵耕熟地見功多。北方多用鏵,南方皆多用鑱」。王禎《農書》把鑱與鏵的特點、適用范圍說得很清楚。除鑱和鏵外,開墾蘆葦蒿萊荒地有專用犁刀,北方汗澤地春耕有專用的「剗」,又有「劐子」套在耬足上專用於與播種相結合的淺耕。又如水田的平地作業,育秧田用平板和田盪,本田用耖。直播稻田苗期的除草,江淮地區有專用的「輥軸」。麥田出現了專用的收獲工具等等。
四是完善。如在犁轅與犁盤問使用了掛鉤,使唐代已出現的曲轅犁進一步完善化。又如在耬車的耬斗後加上盛細糞或蠶沙的裝置,可使播種與施肥同時完成,即所謂下糞耬種。
五是配套。北方旱作農具,魏晉南北朝時期已基本配套,此時進一步完善。南方水田耕作農具,唐代已有犁、耙、碌碡和礰礋,宋代又加入了耖、鐵搭、平板、田盪等,就形成了完整的系列。此外,還有用於育秧移栽的秧繩、秧彈、秧馬,用於水田中的耘盪,拐子,用於排灌的翻車、筒車、戽斗等,南方水田農具至此亦已完整配套。在東北地區,也有適用於起壟的趟頭和適於壟作中播種用的竅瓠等配套的農具。這一系列的特點表明,中國傳統農具發展至此,已臻於成熟階段 。
在傳統農具日益完備的同時,人們還在動力上作文章,以應付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不測,是有應急農具的增加及水力和風力的利用。自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牛耕以來,牛就成了農民的寶貝,同時也與上層統治者有著密切的關系。唐朝時人們便已認識到「牛廢則耕廢」的道理 ,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的農業結構以農桑為主,農桑的發展卻導致畜牧業的萎縮,加上天災人禍,畜力的缺乏反過來又困擾著農桑的發展。於是人們在積極保護耕牛的同時,同時又積極研製一些在缺乏耕牛的情況下仍然能夠進行耕作的農具。這里我們要提到的有唐代王方翼發明的「人耕之法」,宋代推廣的踏犁和唐宋以後開始流行的鐵搭。

『柒』 農民曬稻穀,麥子的工具叫什麼

篾匠,在以前是個很吃香的手藝,農戶們幾乎每年都要請一次,到家裡來對曬墊、竹筐等農具進行修補,當然,很多人也會新做一些。而製作這個的材料基本都是毛竹。

竹子曬墊曬稻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霞浦農村人估計都用過,苦也好,累也罷,滿滿的都是回憶。

在小麥、稻穀收獲的季節,我們經常見到在柏油馬路上,一些農民揮動木掀清除谷殼和灰塵的場景,經過的車輛和行人都會放慢車速掩面捂鼻通過,雖然這樣的現象很不受待見,但是農民也是無奈之舉。



(7)哪個是農人的新工具擴展閱讀:

曬稻穀是秋收後農村一項重要勞動,剛秋收的稻穀都是生的,帶有水分,必須經過晾曬干水分後才能方便存儲和脫殼,獲得飽滿圓潤的大米。

水稻種植於水田中,需水量多,產量高,品質較好;陸稻則種植於旱地,耐旱性強,成熟早,產量低,谷殼及糠層較厚,米粒組織疏鬆,硬度低,出米率低,大米的色澤和口味也較差,因此播種面積一直較少。

稻穀的儲藏具有三種明顯的特性:容易陳化,不耐高溫;容易發熱、霉變、生芽;容易黃變。因此,稻穀保管的原則是「乾燥、低溫、密閉」。按照這個原則保管稻穀,能夠實現安全儲藏,較長期地保持稻穀品質和新鮮度。

『捌』 農用工具新發明有哪些

1、孫建興發明的麻山葯收獲機

近日,河北省蠡縣林堡鄉孫庄村農民孫建興真的發明出了麻山葯收獲機,並且要現場演示,蠡縣乃至周邊縣市區的麻山葯種植大戶、農機銷售商等紛紛趕來,爭著要看一看老孫的新發明。

4F-2型麻山葯收獲機採用鏈軌式行走,液壓轉向,具有挖溝、土壤翻震系統和土壤輸送帶。機器作業時,挖溝系統首先在麻山葯兩側挖出深溝,翻震系統同時在麻山葯下方進行震動翻土,此時就將麻山葯完整托出土面,工人只需跟著機器撿拾即可,收獲迅速,極大降低了勞動力強度與生產成本

該機械研發過程耗資130多萬元,在研製過程中得到了河北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與河北農業大學相關專家的指導與支持,集挖溝收獲、土壤回填、平整土地等功能於一體,屬於麻山葯收獲類最新產品,科技含量高且榮獲國家多項專利,深受用戶關注。

『玖』 談談你對手機成為廣大農民的新農具的認識

現在手機普及了 基本上人手一個智能手機 作為農民來說 用途成為廣大農民新農具來使用 互聯網很發達 查閱各種 農業 農作物的種植維護 病蟲害的防護 怎麼樣農作物的收成更加多 可以查閱資料 也有好多網上直播視頻講座教程 還可以遠程教授回答問題 。更加方便農民,現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手機更加發揮它的作用 好多農民 在網上開直播 開網店 做微商賣自己的農產品 給自己農產品做廣告 發揮巨大潛力 遠程攝像頭 給牧民也帶來很多實惠 可以遙控指揮 。5g時代的來臨。手機新時代的來臨 跨時代的 質的飛躍 我們期待5g時代的到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