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人類迄今為止最先進的傳播工具
互聯網是一種信息傳播工具,是人類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偉大的傳播工具。
生產力的發展史,一定意義上也是生產工具的發展史。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信息傳播工具,正在全面推動人類信息傳播方式的革命性進步。傳統媒體,作為大眾傳播工具,面對互聯網這種全新的信息傳播工具,冷靜觀察、積極應對,創辦媒體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試水與新媒體互動,提出與新媒體融合,認識在加深,行動在加快,力度在加大。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起步階段,常常是創辦一兩個新媒體平台,或是通過搬運媒體內容,或是通過網上文章報上落地,或是通過雙方互動,來切入網路輿論場。嚴格地說,這是一個物理階段。第二階段,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人力資源和新聞資源,重組生產流程,製作不同的新聞產品,在新老媒體上分別發布。許多傳統媒體早已進入但一直停留在起步階段。少數具有戰略眼光和職業擔當的傳統媒體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開始整合資源重組生產流程。然而,即使少數傳統媒體開始與新媒體進行整合重組,這種融合還是初步的、表象的。工具理性,融合在人!生產工具雖然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但是,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是人,發明創造工具的是人,使用工具使其發揮最大效用的也是人。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最重要的是人的融合,即職業傳播者與受眾的融合。互聯網徹底顛覆了傳播者與受眾的傳統關系,每位網路用戶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時也可能是信息的發布者。互聯網塑造了傳播者與受眾的新穎關系,把傳播者與受眾融合為一體,集成了古老的人際傳播方式和以傳統媒體為代表的大眾傳播方式,既有一對一的傳播、一對多的傳播,也有多對一的傳播、多對多的傳播。實現職業傳播者與受眾的融合,就是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既充分發揮職業傳播者對信息選擇、核實、整合和分析解讀的專長,又能夠讓身在第一現場的網路受眾作為業余傳播者在第一時間利用權威平台發布信息。互聯網創造了受眾可以隨時隨地發布耳聞目見信息的機會,即「人人擁有麥克風」的時代,但是,如果沒有一個受到廣泛關注的發布平台,這種個人發布的信息,即使比較重要,仍然可能淹沒在網路海洋中,如原始的人際傳播一樣,知曉人數極其有限、知曉范圍十分狹窄。如果網路信息平台發布的都是家長里短、真假難辨的信息,這種平台也會很快被大浪淘沙。傳統媒體利用其公信力和權威性,搭建能夠受到廣泛關注的信息發布平台,讓業余傳播者發布的信息達到傳播效用最大化。這是實現人的融合的重要一環。目前網路播出的外語影視劇,其字幕的翻譯,採取了一種全新的方式——「眾包」翻譯,即把外語影視劇的語言翻譯工作,分發給網友,讓眾多網友利用外語特長,一人承包一部分翻譯成中文,然後由網站集成,統一潤色。這種方式將過去專業影視劇翻譯單位需要幾個月甚至一二年才能完成的字幕翻譯工作,一二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就可以由眾多網友完成。新聞報道的事件調查、數據分析、檔案查找、文獻解讀等工作,也可以用「眾包」的方式,請網友分擔完成。新聞機構在網友完成工作以後進行把關審核即可。職業傳播者與網路受眾的這種融合,既可以利用網友人多量廣、專業門類多樣的優勢,對事件、數據、檔案、文獻進行全方位、高速度的調查和分析解讀,提高新聞報道的准確性和時效性,還能夠降低人工成本,擴大受眾群體。按照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受眾對媒體付出得越多,對媒體的忠誠度會越高。受眾參與了媒體組織的報道工作,就會把媒體當成自己的事業,對媒體更加信任、更加忠誠。用網路語言來說就是對媒體的黏度會提高。職業傳播者搭建的信息傳播平台,其權威性和公信力,首先來自所發布信息的真實性、重要性、及時性和廣泛性。信息傳播平台對重要信息視而不見,受眾就會對信息傳播平台視而不見;信息發布姍姍來遲,受眾就會不告而辭;信息發布量少面窄,受眾群體也會量少面窄。更重要的是,如果信息傳播平台沒有及時准確地對所傳播的信息進行選擇、核實、分析解讀,所發布的信息真假莫辨、雞零狗碎、不知所雲,那麼,這個信息傳播平台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會轟然瓦解。實現職業傳播者與受眾的融合,就是在網路時代媒體融合過程中,進一步強化開門辦報辦台的優良傳統。在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的過程中,我們不僅需要新媒體思維或者叫做互聯網思維,而且更需要新的媒體思維,或者說是媒體新思維,即從全新的視角來思考媒體,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發展的思維方式。
2. 主要大眾傳播媒介有哪些
主要大眾傳播媒介有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路等。
1、報紙
報紙newspaper(s)是以刊載新聞和時事評論為主的定期向公眾發行的印刷出版物或電子類報紙。是大眾傳播的重要載體,具有反映和引導社會輿論的功能。
2、雜志
「雜志」的形成來源於罷工、罷課或戰爭中的宣傳小冊子。這種類似於注重報紙的時效的手冊,兼顧了更加詳盡的評論,一種新的媒體也就因這樣特殊的原因而產生了。最早出版的一本雜志是於1665年1月在阿姆斯特丹由法國人薩羅出版的《學者雜志》。
我國最早的中醫雜志——《吳醫匯講》,創刊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停刊於清嘉慶六年(公元1801年),前後歷時10年,共刊出11卷,每卷均合訂為一本,是類似年刊性質的中醫雜志。
3、廣播
廣播誕生於20世紀20年代。廣播的優勢是對象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劣勢是一瞬即逝,順序收聽,不能選擇,語言不通則收聽困難。
廣播(Broadcasting)是多點投遞的最普遍的形式,它向每一個目的站投遞一個分組的拷貝。它可以通過多個單次分組的投遞完成,也可以通過單獨的連接傳遞分組的拷貝,直到每個接收方均收到一個拷貝為止。
4、電視
電視用電的方法即時傳送活動的視覺圖像。同電影相似,電視利用人眼的視覺殘留效應顯現一幀幀漸變的靜止圖像,形成視覺上的活動圖像。
電視系統發送端把景物的各個微細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轉換為電信號後,順序傳送。在接收端按相應幾何位置顯現各微細部分的亮度和色度來重現整幅原始圖像。科學技術的進步,是電視迅速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
5、網路
網路會藉助文字閱讀、圖片查看、影音播放、下載傳輸、游戲、聊天等軟體工具從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等方面給人們帶來極其豐富的生活和美好的享受。
3. 現代信息傳播有哪些工具它們是怎樣傳遞信息的
古代:烽火、驛傳
現代:電話、信、電子郵件
古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5.還有其他記號,擺設等,如誘敵的記號
現代信息傳遞的方式:
1.有線通訊傳輸,如電話,傳真,電報,電視等
2.無線通訊傳輸,如對講機,BP機(以淘汰),行動電話,收音機
3.數字通訊傳輸,最熟悉的,連網的電腦,數字電視
4.紙張通訊傳輸,如書信,報紙等
王命傳龍節
戰國時楚國的信節。青銅制,長條形,首端刻鑄龍形紋飾。正背兩面分鐫「王命、命傳、賃一棓、飲之」,共九字。此種銅節已發現多枚,凡因公事往來之持之可以宿止驛傳,並得飲食。
十萬火急將軍令
西夏銅牌有信牌、內宿待命銅牌、守御牌三種形式。圖中銅牌為信牌,也稱軍令牌,為銅質合套式,由上蓋和下底兩部分組成。整體為上方下圓,上方有長方形穿孔,可系繩或用皮帶固定在身上,使行軍或傳遞命令時不易丟失。
圓形部分直徑15厘米,圓蓋邊有0.6厘米的半圓邊圈,中間鐫有正楷西夏文「敕然馬焚」(漢字釋為「火急馳馬」)4字,圓蓋下邊部分平展光滑,牌的另一面上半部分外圈也有一個寬0.6厘米的半圓圈,牌中刻有四連忍冬花捲草飾紋,可插入有文字的銅牌中。銅牌的製作工藝相當精緻,銅質密度很好,沒有砂眼,外表規整美觀。據考證,西夏人著《文海》對「信牌」釋曰:「迅速緊急之燃馬上用,故名信牌」,說明此牌為緊急軍務即十萬火急時傳達軍令的專用符牌,是西夏軍隊中官職級別較高者才使用的。
據《續資治通鑒長編》載,宋軍在元豐五年(1082年)六月同西夏的戰爭中,斬西夏「統軍威明墨沁威,副統軍阿布雅,得銅印,起兵符,兵馬軍書,並獲蕃丁頭凡三十八級,詔以印符契兵馬軍書來上」。這里所說的「兵符」即為「符牌」或為調軍專用的「軍令信牌」。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1.用候鳥,特別是鴿,雁等作傳輸工具
2.作內餡的方式,如藏在魚肚,餅類,包子等
3.以特殊聲音,如鍾聲,鼓聲,鞭炮聲等
4.以燈光,火光,如孔明燈.烽火台等
4. 請你列舉出三種早期的信息傳播工具:______、______、 ______.
代傳遞信息的工具有:萬里長城上的烽火台,古代傳遞官文的驛站,貝爾製作的早期電話等;
故本題答案為:萬里長城上的烽火台,古代傳遞官文的驛站,貝爾製作的早期電話
5. 數字化市場營銷的傳播與促銷的工具與平台有那些
加推、微信、抖音等等。
加推的系統裝備到銷售手機里,自動生成每個人的名片、宣傳冊、案例庫、文件夾等展示物料,不斷推送文章、海報、視頻、直播等傳播物料等工具;還可以通過微信、抖音等方式。
數字化營銷,便是指藉助於互聯網網路、電腦通訊技能和數字互動式媒體來實現營銷意圖的一種營銷方法。
6. 今天我們生活中的傳媒工具有哪些說說他們的特點
紙媒、電腦、手機、電視。
紙媒公信力高容易被大眾認可。
手機媒體的基本特徵是數字化,最大的優勢是攜帶和使用方便。廣播電視在傳播手段上呈現出更為生動豐富和快捷方便的特點。
7. 我們生活中的傳媒工具有哪些它們的共同點是什麼不同點有是什麼
報紙,網路,雜志。。。
共同點:傳播消息
不同點:價值,費用,傳播速度不一樣.
利用 手勢、旗語、烽火,等直接簡捷直觀的互動方法
包括信件、繪畫,文字、符號、印刷品、和攝影作品等。
電話,唱片,電影,廣播,電視,手機通訊,等等。
互聯網傳媒
共同點:1、監測社會環境 2、協調社會關系 3、傳承文化 4、提供娛樂
不同點:傳播速度 價值 費用
8. 中國歷史上從古至今的傳播工具是什麼
從古至今最重要的傳播工具是文字,聲音、圖像等媒體傳播手段的出現只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9. 情感接觸類的主要傳播工具是
情感傳播和理性傳播。
理性傳播是傳播的一種形態,是指傳播主體採用理性思維,以理性思維邏輯為架構的傳播活動,所有傳播活動均按理性認知和模式來建構。與理性傳播的理智、客觀相比,情感傳播的活動主體的思維採用情感邏輯的結構和指向方式,通過情感傳播主體活動影響傳播受體,以情感為基礎和傳播紐帶力求達到傳播活動的目的和需求。
傳播主體的主觀意志和情緒色彩決定了情感傳播內容的主觀性。這種主觀性能夠依據傳播活動現場重新調整語境及傳播內容,使詩性(形象)語言的傳播更為直接,也更為隨心、隨性、率真,更具審美情懷。為了拉近與受眾的情感,可在傳播時有限度地闡發自己的主觀意識。
10. 人與人溝通傳播器包括哪些
人與人溝通傳播器包括哪些?
當我們的問題涉及「模糊不明」的情況,或觸及敏感地帶的時候,對方可能因為固有的習慣而沉默下來,變得抽離並停止溝通,甚至變得煩躁。以下為大家提供四種奇妙的工具,無論你的客戶對這個問題如何抗拒,都能夠打開溝通的川流。
工具一:語言柔順劑
我們之前說過,當一個人感覺你對他是真誠的關心、理解和尊重的時候,最深層的親和就建立起來了。在溝通中,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或者直接的提問,會破壞已經建立的親和和信任關系。
例如,想像你正在參加一個聚會,結識新朋友,找點樂子。一個你並不太認識、只說了幾分鍾話的男士突然問:「你明年的願景是什麼?」你會對他說什麼?對這個問題你會有什麼感覺?你會跟他分享最深層的事實嗎?如果你有點像我,可能會尋思:他為什麼會問這種問題?可能你會想:「這是誰啊?他打算干什麼?他想向我推銷什麼嗎?」你可能只會防備起來,而不會對一個剛剛認識的人開放,不會誠實而直截了當地回答這樣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在問出一個有挑戰的、刺激性的,或者可能被當作冒犯的問題的時候,如果你在對話中使用語言的「柔順劑」,就會繼續保持並增強親和關系。例如,不要像上文中的男士那樣直白地問「你明年的願景是什麼?」,換種說法,可以這么問:「你知道,我很好奇,你看起來是個很有趣的人,跟你講話真的很享受。我在想,你介不介意告訴我你明年的願景呢?」
注意,提問之前所有這些話都是為了創造一個放鬆的環境,將問題變柔軟。這種提問的方式不會激起他人的自我保護反應。實際上,讓客戶感覺到,你希望與對方真誠地分享一些東西,而不要讓對方懷疑有暗藏的意圖,或在兜攬生意。
在提任何有關個人的,或者帶有侵入性問題的時候,語言柔順劑會表達我們對對方的尊重。就像我們在請求對方的允許,看是否可以提問這個問題。高效的溝通者會採用教練的方法,使用語言柔順劑,並關注結果。通常,如果柔順劑使用得當的話,對方會放鬆下來,感到教練是真正對他們感興趣,而不是為了挑戰或是操控他們。
情緒腦和大腦網狀結構會非常迅速地察覺出危險和威脅,包括警惕人們聲音、語調和詞語中的威脅。使用語言柔順劑,會減輕甚至消除問題中包含的威脅感。一個轉化式的溝通者會有技巧地使用語言柔順劑,這時對方就會放鬆下來,對話就會開始順暢。
柔順劑舉例:
·你介不介意我問一下你對……的看法?
·我很想聽你的看法,你對……是怎麼想的呢?
·我能不能問問你……?
·我很好奇,你介不介意告訴我……?
·你能不能告訴我,我真的很想知道……
·如果我說錯了,就請你糾正,不過……
·我在想你能否告訴我……
·你跟我說話的時候,我想到……
·你有沒有注意到……
·你有沒有意識到……
·這很有意思,你認為……
·你介不介意告訴我……
·我有個問題,能問問你嗎?
工具二:回放的精緻藝術
回放就是給對方反饋或者總結收到的信息,由此找出關鍵點。它是復述關鍵點的技巧,通常使用對方用過的一些詞語,並配合聲調的變化和身體語言。
回放能建立親和感,因為對方會感受到你尊重他/她的時間,感覺到你很想聽到他/她說的關鍵信息。一個人無意識的語言會准確無誤地告訴我們他/她的感受。當我們回放給對方時,要用他們自己的詞,再說一遍他們說過的話,匹配各種音調,總結對方的關鍵點,都會表明你理解他們,理解他們的感受。
回放與演繹或概括類似,但又有不同。當你使用對方的價值觀詞彙,表明你理解他們的主要意思時,人們會特別高興。人們會用一些特定的詞彙,將他們內在的世界用語言表達出來。聆聽對方的關鍵詞,准確使用這些詞。使用對方強調最多、感受最深的詞。如果你還沒清楚地了解這個人,就依據對方的回應,不斷調整你自己的反應。
如果你對這個人的觀點感到迷惑,或是不清楚對話的方向,那麼,回放這些話來澄清,或者讓對方來給你回放。在對話中,回放能給你幾分鍾來重新組織想法,回想說過的話,同時發現下一個重要的問題。
回放短語舉例:
·那麼對你來說……
·換句話說,就是……,對嗎?
·那麼你告訴我的是……,我說得對嗎?
·那麼你說的是……,我的理解對嗎?
·看看我理解對了沒有……
·現在能讓你清晰的是……,對嗎?我說全面了嗎?
·你告訴我的是……,如果我說錯了,請糾正我。
·讓我們回放一下……
工具三:提前說明目的
如果你跟對方解釋一下問這個問題的原因,那麼即使是問刺激性、挑戰性的問題,也可以保持住深層的親和關系。在提問之前告訴客戶你提這個尖銳問題的原因,這是很適當的,也顯示出你對對方的尊重。這樣一來,客戶就會放鬆下來,理解為什麼問這個問題是合適的,這個問題又如何能夠支持他/她得到想要的成果,這樣他們就不會困惑、緊張,或激起防衛意識,感到被冒犯。
如何說明目的舉例:
·為了讓你能夠在對話中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我可以問一下……?
·為了解決你當下的顧慮,你能否告訴我……?
·為了找到問題的核心,我能否問一下……?因此……
·能不能請你跟我說一下……以便你能很快找到解決方法?
·我能不能問一下……以便你能做出決定?
有效溝通的四大工具
工具四:進入教練位置的廣闊空間
第四個工具是教練位置,這意味著你要從談話的內容里抽身出來,進入抽離位置。在這個位置上你是放鬆的,能縱覽對話的全局,而且放棄控制的念頭。在教練位置上,你概覽對話的語境,放棄從特定的對話內容中取得結果的想法。這是最綜合、最重要的一個親和技巧,因此,在《教練的藝術與科學:流動》(第三本書暫定名)中有一章專門來講它。
現在,我們要看看教練位置所帶來的力量,它能生成溫和的語調,令人放鬆的尊重,以啟動真正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