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工具五金 » 如何比喻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
擴展閱讀
凈水器廠家價格怎麼樣 2025-05-14 00:01:26
物流供應鏈如何降低成本 2025-05-13 23:40:22

如何比喻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

發布時間: 2022-05-02 17:19:23

A. 為什麼人們把交通運輸,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交通運輸業被稱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交通運輸業是指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促使客、貨沿特定的路線實現空間位移的物質生產部門,它起著連接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的紐帶作用,交通運輸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地區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只有交通運輸發達,才可有利於地區之間的交流,和產品的交換,貿易的發展,所以人們形象的把交通運輸業稱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B. 交通工具的演變發展的過程~~~~

我們知道,商業作為專門從事商品流通活動的獨立經濟部門,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中間環節,對生產和消費起著橋梁與紐帶的作用。這種性質,決定了商業與交通運輸業的聯系十分緊密,可以說「商業是交通的先導,交通是商業的基礎」。雖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環境下,作為近代交通運輸工具的鐵路和輪船,其出現並非是社會經濟自然發展的產物,輪船是資本主義列強強行引進的,在中國首先出現的也是外國輪船公司。鐵路絕大部分靠借外債修築,有相當部分控制權不在中國人手中。但它們的出現,仍然是晚清中國社會中的一件大事,是中國交通運輸業在近代的巨大轉折和變化。雖然到清朝結束時的1911年,這種新式交通工具的數量還很有限, 相對於中國遼闊的土地及人口,遠遠不成比例,分布也不盡合理。在經營管理以及其它方面,還受到諸多方面因素的制約。但它們的出現,已經初步展示了這種新式生產力的威力,對晚清中國的商業,也顯示出越來越明顯的沖擊作用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鐵路輪船進入中國後引起的反響是多方面的。本文僅從進出口貿易、農產品商品化、新興市場的開拓和近代城市的興起等幾個方面,對鐵路輪船與晚清商業間的關系進行一下初步的考察。

1. 進出口貿易的變化

中國近代交通運輸工具鐵路和輪船對晚清商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1895年後。這是因為1895年前,中國全國擁有的鐵路,僅僅只有微不足道的364公里,只是在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之後,興辦實業救國救亡的熱潮,才使中國興起了修建鐵路的第一次高潮。幾條較長的干線如東清、膠濟、滇越、京漢、粵漢、津浦、滬寧、京綏鐵路均在這一時期開始興建, 即使這樣,1911年清朝統治結束時中國的鐵路也只不過才有9618公里。 輪船也是如此,1895年前,清朝政府並沒有開放民間自由興辦輪船公司的禁令,除清政府批準的輪船招商局以外,很難舉出其它的華商輪船公司。1895年時,中國的輪船隻數大小一共只有145隻32708噸。此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帝國主義的輪船得以進入中國內河,清朝政府才被迫取消了華商開辦輪船公司的禁令。這樣,1911年時中國的輪船隻數才上升到901隻90169噸。 因此,近代鐵路輪船對商業方面的影響,從1895年以後比較明顯,我們的考察,也主要從這里開始。

下面,我們先看看這期間進出口貿易的統計情況:

表1 中國對外貿易數值及其指數(1895-1911年) 單位:1000海關兩

年份|出口凈值|進口凈值|總值|貿易總值指數
1895|143293|171697|314990|100
1896|131081|202590|333671|105
1897|163501|202829|366330|116
1898|159037|209579|368616|117
1899|195785|264748|460533|146
1900|158997|211070|370067|117
1901|169657|268303|437960|139
1902|214182|315364|529546|168
1903|214352|326739|541091|172
1904|239487|344061|583548|185
1906|236457|70|646727|205
1907|264381|416401|680782|216
1908|276660|394505|671165|213
1909|338993|418158|757151|240
1910|380833|462965|843798|268
1911|377338|471504|848842|269

說明:貿易總值指數為筆者計算。

資料來源:鄭友揆《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版,第335-336頁。

從這個統計表中可以看出,1895到1911年,中國不管進口還是出口的貿易數值,都呈直線上升的趨勢,進出口貿易總值16年中增加了二倍多。在貿易數值的迅速增長中,表1未能反映出來的是進出口商品的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變化,從下面的進出口貨物分類結構變化表中可以明顯的反映出來。

表2 1873-1910年中國進出口貨物分類變化表 單位:千元

年份|進口貨物|出口貨物
|生產資料| 消費資料| 農產品| 礦產品|半製成品製成品
|值| %| 值| %|值| %|值| %|值| %
1873|8383|8.1|95104|91.9|2866|2.6| —| —|105572|97.4
1893|19733|8.4|216090|91.6|28423|15.6| —| —|153290|84.4
1903|76582|15.0|432477|85.0|89496|26.8|1563|0.4|242902|72.8
1910|126948|17.6|594351|82.4|231957|39.1|4416|0.7|356964|60.2

說明:「半製成品和製成品」主要指絲、茶和一些手工業品。

資料來源:根據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第72頁表14、表15重新計算編排。

從這張表進行觀察,在進口各項貨物的變化中,生產資料的數值和比例在逐步增長,但增長的幅度均不大。消費資料的進口雖然所佔比例數在逐漸減少,但絕對進口數卻呈明顯的增長。在出口貨物中,礦產品的出口數量微不足道,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的出口數值有一定的增加,但在出口貨物總值中所佔的比例卻呈減少的趨勢。只有農產品的出口,不管絕對數值還是所佔指數,增長幅度都十分驚人。1873年時,農產品的出口數值只有286.6萬元,在出口貨物總值中僅占微不足道的2.6%,此後迅速增加,1893年增加到2842.3萬元,占出口總值的15.6%,1903年進一步增加到8949.6萬元,占出口總值的26.8%,1910年更猛增到23195.7萬元,佔到出口總值的39.1%。1910年與1903年相比,7年之間農產品出口數值增長2.6倍。與1873年相比,增長更達80.1倍之多。在各項出口貨物中增長的幅度高踞第一位。農產品的出口之所以增長如此之快,與鐵路輪船即近代交通運輸工具在這期間的發展有著根本的關系。因為,這期間的農產品,還只能作為原料品出口,鐵路輪船的發展,大大縮短了內地農村到通商口岸的運輸距離和時間,降低了運輸費用,使一些量大價賤、容易腐敗破損的農產品的長途運輸成為可能。因而使得許多過去無法出口的農產品成為出口貨物。而且,農產品的出口結構也因運輸工具的變化而發生了重大變化。1895年即甲午戰爭前的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最主要的出口農產品是茶葉、生絲和絲織品。七十年代,這三項土貨的出口數值占整個出口額的90%左右,1892年仍佔62.5%。 其它農產品雖有出口,但數量有限,而且產地需在口岸附近才有可能。二十世紀開始後,隨著鐵路干線的修築和輪船運輸的發展,這種狀況有了明顯的變化。表3選擇的8種主要農礦後,攫奪中國的內河航行權和鐵路修築權,始終是其爭奪中國資源、傾銷本國商品、開辟新的市場的重要政策之一。他們通過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的方式,把內河航行權一步步攫奪到手。長江航行權的被攫奪過程就十分有代表性。1842年的南京條約,列強攫取到沿海航行權和長江出海口上海的航行權。1858年的天津條約,規定開放長江沿岸的鎮江、南京、九江和漢口為通商口岸城市,列強攫取的航行權亦隨之從上海延伸到長江中游的漢口。1876年的煙台條約,又規定增開蕪湖、宜昌為通商城市,外國在長江的航行權又進一步延伸到宜昌。1895年的馬關條約進一步規定開放沙市、重慶、蘇州、岳州為開埠通商城市。這樣,除長江幹流的航行權被列強延長到四川的重慶外,還使外國輪船打破了過去不得駛入內河的禁令,使其得以沿吳凇江經運河駛入蘇州和杭州。與此同時,列強還取得了土貨航運權和內地通商權等一系列特權,打開和取得了通向中國廣大內地市場的通道。列強在步步獲取中國內河航行權的同時,攫取中國鐵路修築權的活動也始終沒有停止過。例如,英國商界的「主要的野心是要使中國進入鐵路時代,一半是為有投資場所,一半是為深入內地市場」。 因此,英國除了在內地與列強激烈爭奪鐵路修築權外,還「非常關心建築一條由仰光到雲南的直達鐵路,來打開進入中國的後門」,並為此「擬定了各種計劃」, 准備通過進入中國內地的這條大西南鐵路,一方面與英國在長江流域的利益相結合,另一方面與法國在中國南部和越南的擴張勢力相對抗。
列強極力攫取中國的內河航行權和鐵路修築權的事實,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近代交通運輸工具鐵路和輪船在開拓市場,攫取商業利潤和擴展列強勢力方面的巨大作用。這種作用,在作為落後農業大國,同時又國勢孱弱,缺乏先進生產力的中國,表現的尤其明顯。這一點,19世紀60年代在長江輪船航運中起過重要作用的美國旗昌輪船公司的主要人物金能亨,對長江航運客貨運業務利益所作的一個調查就很有代表性。他在經過一番調查後認為,長江的「營業額幾乎是難以估計的……,即以原棉一項而論,估計長江流域的產量便大大超過美國全國的產量。中國國內貿易的運輸量姑且置之不論,單以外國人經手的貨運而言,其數量便十分可觀。湖南、湖北的茶葉有500多種規格,在供應市場時,……肯定還得順長江而下,僅以兩湖茶葉而論,總量便估計有7萬噸。凡熟悉中國貿易的人都十分清楚,繼7萬噸貨物之後,還有更多的生意可做」。在回程販運貨物方面,金能亨估計,「回程貨運量同樣是巨大的。在漢口出售的外國棉織品,估計一開始就會達到2.5萬噸」,而「這些棉織品只佔上海總進口量的一小部分」。 事情確實如此,當取得長江輪船航行權後,外國輪船商在所從事的輪船航運業中,都賺到了高額的利潤。就拿金能亨的美國旗昌輪船公司來說,1867年這一年,「純利潤就高達806011兩」,其中「單以往長江上游裝運棉花而論,便為該公司掙得毛利約24萬兩」。 美國公司如此,英國公司也如此,「大英輪船公司的董事們同中國的交易全是史無前例的最賺錢的買賣,單就上海的絲這一項來看,今年(1860年)完全有可能達到5萬件。絲的運費是每件白銀10兩,總數就是50萬兩,合英鎊十六萬二千五百鎊!!!」

除了攫取巨大的商業價值外,利用鐵路輪船開拓中國內地市場,同樣是列強注目和爭奪的焦點之一。攫取長江上游航行權進而打開四川省乃至更廣大的西南內地市場,就是典型的一例。例如,1871年在英國朴內茅斯召開的商會聯合會上,就有不少商人提議,「為了促進對華貿易,要說服(英國)政府在下次修訂條約時,為英國商人取得通過長江進入中國腹地(的權利)」。 1872年,商會聯合會又寫建議書「要求揚子江上游對外國輪船開放,以便中國最富足勤勉的一省(四川)…可以直接與歐洲交通」。 而1878年宜昌口的商務報告則認為,「如果不在最短期間出現足夠噸位的輪船供應本埠的全部貿易和通過本埠的對四川的貿易,英國商人便會大大改變這種狀況,增置輪船。」因為「輪船運輸的收益絕非該業的唯一利益,它還附帶給予湖北省西部的生產事業以新的刺激。」 「漢口與昌之間輪船航運的最大優點在於將英國貨物能提早30天運到巨大的四川市場上。四川是一個極富饒的省份,幅員廣大,物產豐富,運輸工具的增加會使那裡對於英國貨物的消費和當地剩餘產品的輸出給予直接和明顯的刺激。」而「那裡已經成為我們最好的中國市場之一,每年銷售九十萬匹以上的棉布和十一萬匹呢絨。」

1886年5月12日,英國人霍西在曼徹斯特商會的一次特別會議上宣讀文件時,又特別聲明:「我們曾經常要求同重慶建立定期的輪船交通,這將給商業帶來巨大的利益」。據他的調查,如果重慶得以成功通航,那麼「到那時,我們的製造品在交納海關稅以後將存在重慶,而來自本省以及來自雲南、貴州各大城市的買主,就能夠從這個據點(重慶)用子口稅單運走他們購買的貨物,只需交付轉口稅便能運到最後的目的地」。他興奮的預言:「四川,作為英國工業品的消費者,將很快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交通運輸的改善將促進四川省各種產品和工業的巨大發展。我用不著拿川絲作例子,這項有價值的產品的可能的發展,的確是不可限量的。在四川省東部和中部,幾乎每家每戶的婦女和兒童都從事養蠶繅絲。川絲和其它出口貨的發展,將因長江上下游之間比較安全、比較迅速和比較廉價的交通運輸手段而興旺起來,這將大大地提高和平、勤勞而富裕的四川人的購買力。這里我還可以告訴大家,在中國西部,煤產豐富,煤礦就在河邊」。 英國《泰晤士報》1888年也說,假如重慶輪船航運成功,「則七千萬人口的貿易就送到門上來了;蘭開夏、米地蘭及約克郡的製造商就能從倫敦、利物浦用一次簡單轉口,繳付從價稅5%運入深入一千五百哩的亞洲心臟地帶或幾乎是中亞高原的腳下。他的成功意味著在廣大遙遠的人口與西方製造商之間以及住在揚子江下游地帶千百萬人民及海口之間的自由而廉價的交通。它還意味著在世界上最長的一千五百哩航線上安全、快速與價廉的交通」。

以後的歷史發展,確實也證明了四川內地市場的開發,與川江行駛輪船是緊密不可分的結合在一起的。可見,列強對中國內河航行權和鐵路修築權的爭奪,一方面是因為內河航行權和鐵路修築權的取得,是列強開拓和獲取新的商品市場的重要保證,同時還因為這是構成列強在華政治權益及勢力范圍的重要內容和表現之一。這一點,日本駐漢口總領事水野幸吉所說「輪船航路,表示商權伸張,一國利權之植立,而為開始」的說法,以及日本在開拓長江航路中發揮過重要作用的白岩龍平「蓋貿易和殖民必然有待於交通運輸線的擴展伸張」的說法,就是典型代表。在這里,鐵路輪船這種近代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扮演了擴張外國經濟侵略和政治勢力、擴大外國商品在中國市場和破壞中國自然經濟結構、擴大中國內地市場的雙重作用。而且,這段時期這種作

C. 交通工具的變化是什麼

交通工具的變化如下:

1、人類沒有交通工具時,主要是靠步行來相互走訪聯系的。那時候的科技、政治、經濟等等都很不發達,畢竟相對距離較遠的兩地無法很好的溝通,人們不能相互交流融合,發展也極其緩慢。



交通工具的影響

在人類文明社會早期,工具十分落後,交通工具也是如此,隨著人類社會科技的發展,古老的農業社會開始出現了馬車,牛車以及船等交通工具,這些早期的交通工具改變了人類長期以來依靠步行的交通方式,是一次巨大的飛躍。

這些發明促進了古代社會的科技,政治尤其是經濟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古代社會的文明交流與融合。交通工具的另一次巨大飛躍開始於工業革命。18、19世紀人類進入了「科學的世紀」,詹姆斯·瓦特發明的現代蒸汽機的成型。

標志著人類開類經入了新的交通發展階段,蒸汽機車,汽船發明,極大地「縮短」了區域之間的距離,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交通工具的種類大大增多,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世界最終成為一個整體。

D. 交通工具的變化作文四百字

「快呀,上車吧!」爸爸對我喊,我看著自家的轎車,停下了腳步,想起了爺爺的話。
兩天前,我拉著爺爺的手走在馬路上,街上來來往往的車輛讓爺爺陷入了沉思,「爺爺,你在想什麼呀?」我好奇的問。爺爺摸了摸我的頭說:「小雨呀,現在社會飛速發展,新人新事層出不窮,連交通工具也多的令人眼花繚亂呀!」「是呀是呀,現在交通工具有公共汽車、計程車、自行車、小轎車、摩托車、電動車等等,連地鐵飛機也來了!」我想了想又說:「現在最流行山地車和變速車,有很多青年人喜歡騎,太陽能跑車勞斯萊斯,全世界只有15輛,價值幾千萬呢!當然,我更喜歡蘭博基尼。」
爺爺聽我說了這么多,搖了搖頭說:「孩子,你要知道,在爺爺30歲那年,才見到爺爺平生見到的第一輛轎車,全公安局只有一輛,是輛公車奧拓,幾千元錢,整個小巷都震驚了!」爺爺搖了搖頭又說:「現在呢,幾乎每家都有小轎車,少的幾萬多的幾十萬,什麼寶馬、賓士,以前我們做夢也想不到!」我靜靜的聽著。爺爺又說:「我們那時候見到摩托車都要激動好一陣呢!」我驚訝,現在摩托車都被淘汰了呢!哎,快速發展的社會,不斷變化的交通……
爸爸不耐煩的按了一聲喇叭,「快呀快!」「哦!」我奔進車里。
飛速發展的社會,飛速發展的交通,折射出祖國的變化,我從心裡感激共產黨的領導!

E. 人們把交通運輸形象地比喻為經濟發展的「______」

交通運輸業是指利用各種運輸工具,促使客、貨沿特定的路線實現空間位移的物質生產部門,它起著連接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鄉村的紐帶作用,交通運輸不僅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對地區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人們形象的把交通運輸業稱為經濟發展的「先行官」.
故答案為:先行官.

F. 舉例說明交通工具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至少寫兩例

1、極大地「縮短」了區域之間的距離,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交通工具的種類大大增多,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世界最終成為一個整體。
2、快捷的交通發揮著更大的作用。展望未來。交通工具將往快捷,方便和安全等方向發展,尤其是在航天領域交通工具的發展,將帶領人類進入全新的時代。
3、交通工具的發展見證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促進了世界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領域的交流與發展,進而促進整個人類社會的繁榮進步。
(6)如何比喻交通工具的快速發展擴展閱讀:
交通工具的消極作用
第一、污染環境
由於運行交通工具需要消耗大量化石燃料,這些化石燃料燃燒後釋放到空氣中,使全球溫室效應進一步增加。城市空氣污染,外加汽車噪音等,對人類身心健康帶來了極大傷害。
第二、資源枯竭
普通轎車一年耗油1800升,我國機動車燃油消耗每年超過一億噸,而且仍在逐年遞增。地球的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不久將會面臨石油等資源嚴重短缺的問題。

G. 交通工具的發展

人類特長之一是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人類利用外物製造器械,讓自己架乘或者運輸物品,這種器械就是交通工具。從原始人類藉助一般漂浮的木頭,順留而下開始,至今千萬年來,交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起了巨大的變化。
古代交通工具跟現代交通工具相比較。根本的差別題在於使用動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風,水流。而現代交通工具是藉助於蒸氣機、內燃機、電視機甚至原子鍋爐來驅動的。
因為藉助於人力、畜力、自然力,所以古代的交通工具速度比較慢。當人們懂得藉助於風帆是,船的速度要比搖槳交篇快的多,但是「雲開遠見僅陽城,就是孤獨一日程」眼望得到的路程,帆船還得走上一天。古代的交通工具,不僅慢,而且載量也很小。一匹馱馬運貨不過幾百斤,而今天一列賓士的火車可運載的貨物數量超過千萬匹馱馬。茫茫大海上,幾萬噸級的油船以每小時幾十海里的航速破浪前進,其疾如箭的水翼船瞬間走完者日孤獨一日之程,幾十萬噸級的油輪,跨洋躍洲。在速度載邁量上。古今交通工具是不能同日而遇的。
由於使用動力的限制,古人頭腦中雖然有風載土遁的幻想,但他們的交通工具只限於在陸地或水面上使用。今天人們藉助於強大的動力,把昔日的幻想變成為現實。地下鐵路、海底隧道走著飛快的火車,飛機已變成
為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同時航天器也日益完善,終將擔任星際的交通運輸任務,運涉重洋,巡天攬月。
但是,即使在現代交通工具不段的出現,新的動力紛紛採用的今天,這些老的工具,古老的動力,還遠未在人類生活中消逝。深山坳谷,鐵路公路未通,牛車馬車還是很好的交通工具;瑞急的河流,曲折的高山河道,木筏、皮筏好保留著;在能源出現匱乏的今天,風帆的價值重新人們所認識。經試用,證明裝有帆片的輪船可以節省燃料兩成。
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目標局勢正在發展深刻變化,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中和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形勢逼人,不進則退。
我們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行政興目的第一要務。不斷開創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發展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順應中國現實、順應時代潮流,不斷開拓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新途徑。發展必須相信和依靠人民,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動力。要集中人民的力量。聚精會神搞經濟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
交通工具幫助人類縮短兩地的距離,促進了交流,節省了時間,可以說交通工具載著人類走向文明,今天的交通工具不僅能利用電能、原子能。甚至還能夠利用磁能、光能。因故從獨木舟,獨輪車開始的交通工具的發展史展望未來,深信人類的發展是止境的,人類的文明是日新月異的

H. 交通工具的演變過程(二十字內)

1.最原始的交通工具是人的雙腳。2.然後人類就馴服一些動物如馬、驢子等作為乘坐工具或乘坐工具的動力(如:馬車),與此同時,轎子和以風作為動力的帆船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與畜力交通工具長期並存。3.直至蒸汽機的出現,人類交通工具的發展才進入飛速發展階段,短短數百年,人類不僅能上天(飛機、太空梭、火箭),而且能入海(潛艇),技術也日新月異 交通工具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分別為蒸汽階段、內燃階段、電氣階段、自動化階段。
蒸氣階段為英國產業革命時期,代表性的交通工具為蒸氣火車、蒸氣輪船等,現在已經基本淘汰。中國的蒸氣火車於去年十月正式退出歷史舞台,當時中央電視台的社會記錄啊丘還對此有所報道。柴油機、汽油機等均為內燃機階段的產物,交通工具體現為汽車、摩托車、拖拉機等,現在大部分的機動車輛的動力都是內燃機。蒸氣、內燃階段的理論基礎為能量轉化定律。
電磁感應定律,電與磁之間的相互轉化為電動車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電動機、發電機等均為這階段的基礎設備。電動車的發明及迅速的商品化使得電動車站在了汽車、摩托車等現有交通工具的肩膀上,造就了電動車無與倫比的歷史使命,並最終成為上述產品的升級換代產品是歷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