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產工具的發展歷史!急!
原始人學會以石擊石的方法,製成了一些石器工具,十分粗糙,類型也少。考古學上把這種石器才叫做「舊石器」,並把原始人使用這種石器的石器叫做「舊石器時代」。人類使用舊石器的時間極長,約從二、三百萬年前開始,到一萬年前結束。 到了舊石器時代的中期和晚期,人們在同大自然斗爭的實踐中逐步積累了經驗。打制石器的方法逐步有了改進,石器的類型逐漸增多,分工日益明顯。還有了狩獵的投擲武器——石球。後來,原始人不僅使用木製的矛,還是用木棍頂端綁上尖石頭或獸骨的標槍,來捕捉野獸。這些武器的出現,增強了人們獵取動物的能力,原始人就開始集體圍獵一些較大的野獸。後來,在捕魚方面,也出現了骨制的魚杈等新工具,比用手捕撈又進了一大步。 進入新石器時代,弓箭開始獲得了較廣泛的應用。那時的弓約有一人高,是用有彈性的樹條和獸筋彎制而成的;最初的箭石矛和標槍,經過不斷的改進,才製成了較為輕便的石頭箭、骨頭箭和羽毛箭等。弓箭是一種復合工具,它不僅可以瞄準,並且具有射速快、射程遠(一般為80—100米,最遠可達400左右)、殺傷力強的特點。 在石器時代,原始人曾千萬次地尋找、選擇各種石料,改進石器,因而發現和使用一些礦石,開始認識自然界中金屬的特性。原始人在多次敲打石塊的過程中,發現有一種特殊的「石頭」不易敲碎,而且會在重擊之下發生變形。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石塊」實際上是自然銅,可以把它打成一定形狀的工具。人類最初使用的金屬工具,大概就是用這種自然銅製成的。在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已學會了制陶。那時的彩陶燒成溫度達到950—1050℃。打不了那麼多剩下的自己搜
❷ 古代人的出行工具都有哪些
交通工具使交通活動得以進行。最早的運輸工具可說是 「木棒」:棒的一端縛重物,由一人背負;或將重物放在中間,由兩人抬行。人類早期發明的另一個運輸工具是橇,並由此製造了車。遠古時代,人們為了跨越水域,還發明了獨木舟。 古代的人民根據實際的需要,不斷發明並改進已有的交通工具。車輛和船舶的種類愈來愈多,運行速度愈來愈快,負載的重量也愈來愈大。另一方面,人類很早就開始以家養的牛、馬等牲畜馱運物品。車出現後,牛、馬等家畜又被用於挽拉車輛。因為馬的速度快,還可以被人騎乘。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自然條件不同,不同地區人民使用的交通工具也有很大的差別。沙漠之舟——駱駝是西北地方常見的運輸工具。在河汊交錯的江南,舟船則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在西南地區,一種古老而以人抬杠的竹製交通工具——滑竿仍廣為使用。宋代以後,舒適的轎子則日趨普遍。
❸ 遠古人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是人類區別動物的重要標志。從出土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經在使用古老的工具了。在北京人化石以及一起出土的各種動物化石中還有許多形狀特殊的石塊,這些石塊既不是原生於岩洞中,也不是被水沖進去的,而是北京人製造的真正的勞動工具——石器。認識北京人的石器,並非易事,從安特生提出石頭碎塊可能是古老人類的石器後,差不多經過了10年時間才得到證實。
製造石器的原料大都來自洞外附近河灘上的脈石英、砂岩、石英岩、燧石和礫石,也有從兩公里外的花崗岩石坡上找到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作錘子,已能根據不同的原料使用不同的打制方法生產石器,修理工作也用石錘,從修理出來的痕跡看,似乎也使用了木棒和角棒。石器以向一面修理為主,並且絕大多數都是由劈裂面向背面打制。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且多為小型,許多加工修理得很好的石器重量在5克以下。
北京人的石器有多種類型,他們常常挑選一些扁圓形的砂岩或石英岩礫石,或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製成「砍斫器」(或稱「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或狩獵用的木棒;他們使用最多的是「刮削器」,是用大小不同的石片經過修理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和多邊刃等形狀,大型的凹刃刮削器,適用於刮削狩獵用的木棒,小型刮削器大概是充當刀子使用的生活用具;北京人製造的「尖狀器」最為精良,只有一節手指那麼大小,製作時先從石塊上打下石片,然後沿著石片兩邊把寬的一頭打成尖型,製作的程度和打制的方法都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其中一件類似石錐的尖狀器,長長的尖頭並有兩個肩膀,把它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階段,也算是一件難得的「珍品」。關於尖狀器的用途,有人認為是用以割剝獸皮,或用作挖取樹蟲的工具,有人則認為可用以挖剔骨頭上的筋肉筋腦。
石錘和石砧是北京人製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來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於用右手操作,另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也往往發現有使用痕跡。在這個岩洞里還發現了很多被打擊成尖狀的大型野獸的四肢骨和打斷的鹿角尖,這些東西可能是作為獵捕小動物或採集可吃的植物塊根時使用的。
但北京人是怎樣製造和有意識地使用石器的,我們不得而知,只有對著這些遠古的石塊進行猜測。
❹ 古時代的人建築房子的工具是什麼
河姆渡住宅
距今六七千年前,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房屋規模大小及內部結構,視居住成員多寡而定,從住宅營建看,河姆渡人已較熟練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樁、柱、梁、板等建築構件技術,樑柱間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與晚期木構大致相同,木構件上刻有雙圓、直線、斜線、植物莖葉等裝飾圖案。因工具限制,加工顯得較粗糙。銷釘的使用和企口板的發明,揭示七千年前先民已較熟練掌握房屋建築技術,體現原始人征服自然、改造社會毅力,為中國古典建築木結構技術對世界建築史的獨特貢獻奠定基礎。遺址還出土6支木質船槳,1支外形基本完整,輪廓清楚,分槳柄、槳葉兩部分,一塊原木製成,形如長柄樹葉,柄上刻滿線條組合圖案,輕巧實用,與現代遊船劃槳大體接近,是目前中國已發現船槳中最古老一支。船槳及一隻陶舟均證明河姆渡人已開始用船、筏載人荷物、浮水採集。第三、四文化層中還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不少器物為其他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少見或未見。用於生產的佔大多數,木錘系加工錘擊工具,木予是狩獵扎戳武器,木碗為生活用品,木質器柄則是石器工具發揮更大效用的附屬件,小木棍既是農業點穴播種工具,也是採集野生植物時挖根刨莖的採集工具,木器製作大多要經過切斷、剖開、削、茬、挖鑿、修磨、髹漆及火燒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製作頗精細,表面經過磨光、髹漆,出土時油光可鑒,出土的20多隻木筒系用整段木材製成,形似毛竹筒,內外壁銼磨光潔、內壁還鑿有一淺槽,塞以圓木餅,有的外纏藤篾,可能作敲擊樂器用。第二文化層中發現木架方形井,證明河姆渡人已掌握鑿井技術。眾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實物材料。
❺ 古代計算工具有哪些
有算籌、算盤。
1、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
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5)多少人認識古老工具擴展閱讀:
1、算籌的計算規則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2、算盤的計算規則
從右往左分別是個,十,百,千,萬,十萬,以此類推。最右邊第一豎排,下面五個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當到五時,就撥動上面一個珠子。下面一個珠子代表一。上面一個珠子代表五。當第一豎排滿十了就進到十位。同理。後面也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籌
❻ 古代工具的資料
司馬遷在《中記》中寫到大禹治水時有這樣一段話:「(禹)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攆,左准繩,右規矩,載四行,以開九州,通九道」。在這里,司馬遷給我們展現了禹帶領測量隊治水的生動畫卷。你看,禹帶著測量人員,肩扛測量儀器,准、繩、規、矩樣樣具備。他們有時在陸地坐車行進,有時在水上乘船破浪,有時在泥濘的沼澤地里坐著木橇,有時穿著帶鐵釘的鞋登山。由此可見,「准、規、矩」是古代使用的測量工具。
「准」是古代用的水準器。這在《漢書》上就有記載。「繩」是一種測量距離、引畫直線和定平用的工具,是最早的長度度量和定平工具之一。禹治水時,「左准繩」就是用「准」和「繩」來測量地勢的高低,比較地勢之間高低的差別。「規」是校正圓形的用具。「矩」是古代畫方形的用具,也就是曲尺。古人總結了「矩」的多種測繪功能,既可以定水平、測高、測深、測遠,還可以畫圓畫方。一個結構簡單的「矩」,由於使用時安放的位置不同,便能測定物體的高低遠近及大小,它的廣泛用途,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的無窮智慧。
然而,「准、繩、規、矩」還不是最早的測量工具。1952年,人們在陝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發現了一處距今約六七千年的氏族村落遺址。在這個遺址中,有完整的住宅區,其中有四十六座圓形的或方形的房子,門都是朝南開的。由此可以斷定,氏旅人是能准確地辨別方向的。他們用什麼辦法來辨認方向呢?據推測,他們是觀察太陽、星星來辨別方向的。
一般的物體,如樹木、房屋等,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都會投射出影子來,人們在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常常觀察這些影子,慢慢地,人們發現這些影子不僅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著,而且還發現這些影子的變化是有規律的。「立竿見影」便是我國古老的測量工作。古人們用「立竿見影」來確立方向,測定時刻,或者測定節氣乃至回歸年的長度等等。由此可以說,中國最古老、最簡單的測量工具是「表」,也就是普通的竹竿、木竿或者石柱等物。人們從遠古研究「竿影」不知有多少千萬年了。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人們通過「竿影」的丈量和推導,創造出一套「測量高遠術」來,「立竿見影」成了漢語中的一句成語。
我國古代,人們發明了很多計時的方法或工具。
圭(讀作guī)表是一種既簡單又重要的測天儀器,它由垂直的表(一般高八尺)和水平的圭組成。它利用了立竿見影的道理來測量日影長度。主要功能是測定冬至日所在,並進而確定回歸年長度。此外,通過觀測表影的變化可確定方向和節氣。
日晷(讀作guǐ)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又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 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使用時,觀察日影投在盤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時間。日晷的計時精度能准確到刻(15分鍾)。
銅壺滴漏又名「漏刻」或「漏壺」。即用一個在壺底或靠近底部鑿有小孔的盛水工具,利用孔口流水使銅壺的水位變化來計算時間。 我國發明的銅壺滴漏比外國製作的滴水計時器要早的多,應用也普遍,成為歷代計時的重要工具。
除了以上的計時方法之外,我國古代人們還用「沙漏」、「火計時」、「燭光計時」等方法來計時。
❼ 全球最古老石器工具有330萬年歷史 科學家猜測究竟是誰製造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考古學家,早前在肯亞西北部圖爾卡納湖的岸邊,發現149塊擁有330萬年歷史的鋒利片石、鐵砧等,較現存的工具早70萬年,堪稱全球最古老的石器工具。科學家近日表示,這批石器較已出土的最遠古人類化石早上50萬年之多,是次發現或將改寫人類演化史。
智人(Homo sapiens)、即現代人的歷史約有20萬年,而智人所屬於的人屬(Homo)則約有280萬年歷史。故是次出土的石器歷史比人屬早約50萬年之多,引起科學家猜測究竟是誰製造這批石器。有專家提出可能的答案,一是這批石器由尚未被發現的人屬所做,二是石器可能是由約300多萬年前已滅絕的肯亞平臉人,或已滅絕的人科、阿法南方古猿所做。
❽ 古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1、轎子
轎子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轎子的形式多種多樣。轎廂的結構是一種無輪結構。乘客們坐在裡面,然後被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抬走。這種車輛的特點是速度慢,但更穩定舒適,適合近距離出行,由於需要僱傭轎夫,所以一般用戶是身份人。它相當於現代世界的一些私家車。
❾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幾個時期
勞動工具的演變一共經歷了4個時期。
在權威的世界考古學里,古代生產工具的發展歷程被分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也有些專家學者認為,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還橫亘著一個玉器時代。
1、石器時代
石器,用岩石作為原材料製成的器物,是人類發展初期階段的主要勞作工具。石器時代距今6000萬~200萬年,是人類歷史中最古老的時代,那時候的人還沒有學會使用自然火,食物的來源主要是採集果子和狩獵動物,人類食用的肉類都是生食,代表文明的火種的使用還未出現。
後來,火的利用極大地提高了人類的生存環境和自然壽命,人類智慧逐漸開化,開始使用簡單的石器。根據石器發展的不同階段,一些學者將石器時代又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也有人將舊石器時代和新時期時代之間列出了一個過渡的中石器時代。
在人類勞作的最初階段,人們利用石斧、石錛等砍伐灌木,劈地造田,開創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後來,農業進一步發展,原始人類利用石鋤、石鏟、石耜、石犁、骨耜等翻土耕種,還創造了石刀、石鐮、蚌鐮等收割工具,再利用石磨、石棒等工具進行研磨,進一步加工糧食。
由此可見,石器在當時勞作的全過程中都擔任了重要角色,是人類參與勞作所使用工具中的主力軍。
2、玉器時代
玉器時代是我國考古學者命名的一個時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至21世紀初,我國一些著名地質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等根據80多年來我國考古工作的成果,提出了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在石器時代和青銅器時代之間應該有一個「玉器時代」,這是我國所獨有的。
它出現在石器時代的中晚期,其年代范圍大致在距今5500~4500年間,即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所處的時代,差不多也正是風鬍子所說的「以玉為兵」的黃帝時期。有的學者也將玉器時代歸類到石器時代中,認為其是石器時代的分支,因為其並非以玉器為主要生產工具來命名。
玉器在當時較少用於勞作,「以玉器為兵」主要體現在商代和周代,而後人們逐漸發現,金屬兵器的殺傷力遠強於石器兵器,所以玉器逐漸轉為裝飾品和禮器。玉器更多代表著權力,玉質禮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對應時期的墓穴出土了大量的玉禮器。東西方文化早期的差異也在於石器時代和銅器時代之間是否有著璀璨的玉器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開發和使用玉器最早的國家,已有1萬多年的歷史,相比於西方國家,中國的玉器時代有著明顯的發展特徵。
進入新石器時代以後,遠古人類經過長期的勞動和生活實踐,開始形成了「玉源於石」的看法,人們認為,玉石是自然界產生的,是天然存在的,是大自然的饋贈,是一種有靈性的具有庇佑作用的神物,非人力所能創造。
玉石又是一種獨特的石,經過後天的人為打磨可以變得更加圓潤美艷,自此,玉器逐漸從石器中分化,形成了相對獨立的玉器生產業。
石器是玉器的先驅,玉器是石器的高級階段,如今博物館收藏的遠古玉器都是史前先輩們發揮其創造力和實踐能力走向新文明的體現。遠古時期玉器的產生是中國玉文化發展的基礎,從石器到玉器,也意味著從物質製造走向了精神創造,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飛躍。
玉器時代主要是指興隆窪文化時期、仰韶文化中晚期、大溪文化中晚期,以及紅山、大汶口、屈家嶺、齊家、龍山、良渚等文化時期。
齊家文化被發掘於中國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等地區,是銅石並用的時期,其名字來源於甘肅的齊家坪遺址,是黃河上游地區非常具有考古價值的一類文化。我國出土了多件齊家文化時期的石器、玉器、銅器。
3、青銅器時代
青銅器時代指的是以青銅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時期,青銅的穩定性強、耐腐蝕、易加工,古代時期被稱為「金」「吉金」,青銅器的原材料為銅以及錫、鎳等元素的合金,它的銅銹為綠色,因此得名「青銅器」。
青銅器出現於銅石並用的新石器時代之後和鐵器時代以前,世界各國進入這一時期的時間有早有晚,各不相同。在世界范圍內,青銅器時代的范圍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至公元初年。
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歐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伊朗南部同期也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埃及和印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開始製造青銅器。
北非以外的非洲和埃及地區使用青銅器較晚,大約在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初年;美洲則更晚,直到將近11世紀,冶銅才開始實現規模化,中國則在公元前3000年前就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
夏商時期開始出現青銅農具,到西周時期青銅器在勞作中應用廣泛,有銅斧、銅鏟、銅鋤、銅鍤、銅鐮等,到了秦朝時期,青銅器的種類繁多,發展到鼎盛,被用作生產工具、禮器、兵器、樂器等。由於外形精美、數量繁多、應用廣泛,能夠代表當時精湛的製作水平,青銅器被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我國出土了若干工藝精美的青銅器物,具有珍貴的歷史研究價值,足以說明當時我國的青銅器製作工藝領先於世界。第一批進入青銅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有四壩文化、良渚文化、齊家文化、二里頭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
4、鐵器時代
隨著人們對金屬冶煉技術的掌握,古代人民開始在冶銅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冶鐵技術。隨著對鐵的認識逐漸加深,人們發現鐵質工具遠比銅質工具鋒利,實用性更強,因此人們開始將鐵器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中,用以提高勞作效率。
春秋戰國時期,鐵和畜力被運用到農業生產上來,在耕地、播種、收獲、加工等過程中,鐵質農具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代表工具有鐵犁、鐵鋤、鐵鐮等。從此,農具便發展到了以鐵犁牛耕為特徵的時期。
當人們在冶煉青銅的基礎上逐漸掌握了冶煉鐵的技術之後,鐵器時代就到來了。鐵器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預示著農業進入了精耕細作階段。
元朝時農業生產的鐵具已達180種,2009年出土於甘肅省臨潭縣磨溝寺窪文化墓葬的兩塊鐵條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古老的鐵器,它們將中國古老冶煉鐵器技術提早到了公元前1510年到公元前1310年。
勞作工具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於勞動,如果將勞動進一步細分,可以分為重復性勞動和創造性勞動,其中創造性勞動是使人們脫離低級動物的根本動力。當然,創造性的勞動絕對離不開創造性的工具,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智慧的古人發明了無數解放人類雙手的勞作工具。
「歲月失語,惟石能言。」盡管遠古時期的場景無法重現,但這些遺留下來的古代勞作工具卻能夠穿越千年,向現代人訴說古人類精妙絕倫的製作工藝和千百年前那些耕種勞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