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經濟學中,三大貨幣政策工具內容是什麼並分別作名詞解釋。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率、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操作。
1、存款准備率:是中央銀行規定各金融機構的存款准備金額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央行對存款准備率的調控其實是一種宏觀經濟政策,上調存款准備率時,各商業銀行的貸款能力就會下降,市場流通的貨幣量減少,這就是緊縮的貨幣政策。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1)利率為什麼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擴展閱讀:
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一般有四個,但要同時實現,則是非常困難的事。在具體實施中,以某項貨幣政策工具來實現某一貨幣政策目標,經常會干擾其他貨幣政策目標的實現,因此,除了研究貨幣政策目標的一致性以外,還必須研究貨幣政策目標之間的矛盾性及其緩解矛盾的措施。
隨著經濟的增長,價格應趨於下降,或趨於穩定。因為,經濟的增長主要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新生產要素的投入,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前提下,生產的增長,一方面意味著產品的增加,另一方面則意味著單位產品生產成本的降低。所以,穩定物價目標與經濟增長目標並不矛盾。
在開放經濟中,貨幣政策的效果還要因為資金在國際上流動而受到影響,例如,一國實行緊的貨幣政策時,利率上升,國外資金會流入,若利率浮動,本幣會升值,出口會受到抑制,進口會受刺激,從而使本國總需求比在封閉經濟情況下有更大的下降。
貨幣政策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些,但僅從這些方面來看,貨幣政策作為平抑經濟波動的手段,作用也是有限的。
㈡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是什麼 作用都非常的大
貨幣政策,其實也叫經濟金融政策,貨幣政策,簡單來說,就是利用各種工具來調節貨幣供應量,疑到達調解市場利率的目的。那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哪些呢?本文將為大家介紹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存款准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再貼現政策。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介紹:
1、存款准備率:是指金融機構為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是繳存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總額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備金率(deposit-reserve ratio)。
2、貼現率:是指商業銀行辦理票據貼現業務時,按照一定的利率計算利息,這種利率就是貼現率。一般情況是貼現率小於市場利率。
3、公開市場操作:是央行通過買賣有價證券和外匯交易來調節貨幣市場的一種貨幣政策。這種政策有很高的靈活性和有效性,但是要想完全發揮其有效性還在不斷的探索中。
除了以上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外,其實還有一個其他的貨幣政策工具,如基準利率、匯率政策等等。所以,貨幣政策工具並不是唯一的哦,各個貨幣政策工具都有不同有點,也有各自的局限。好了今天關於貨幣政工具的內容就分享到這里了。
㈢ 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
中央銀行傳統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
1.存款准備金
存款准備金是指限制金融機構信貸擴張和保證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需要而准備的資金。法定存款准備金率,是金融機構按規定向中央銀行繳納的存款准備金占其存款的總額的比率。
2.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是指各種有價證券自由成交,自由議價,其交易量和價格都必須公開顯示的市場。公開市場業務,是指中央銀行利用在公開市場上買賣有價證券的辦法來調節信用規模、貸幣供應量和利率以實現其金融控制和調節的活動,是貨幣政策的最重要的工具。
3.再貼現
貼現,是票據持票人在票據到期之前,為獲取現款而向銀行貼付一定利息的票據轉讓。再貼現,是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將貼現所獲得的未到期票據,向中央銀行作的票據轉讓。
拓展資料:
貨幣政策也就是金融政策,是指中國人民銀行為實現其特定的經濟目標而採用的各種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和信用量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的總稱。貨幣政策的實質是國家對貨幣的供應根據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而採取「緊」、「松」或「適度」等不同的政策趨向。
運用各種工具調節貨幣供應量來調節市場利率,通過市場利率的變化來影響民間的資本投資,影響總需求來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各種方針措施。調節總需求的貨幣政策的三大工具為法定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業務和貼現政策。
中央銀行產生背景:
(1)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 18世紀初,西方國家開始了工業革命,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商品經濟的迅速擴大,促使貨幣經營業越來越普遍,而且日益有利可圖,由此產生了對貨幣財富進行控制的慾望。
(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頻繁出現資本主義經濟自身的固有矛盾必然導致連續不斷的經濟危機。面對當時狀況,資產階級政府開始從貨幣制度上尋找原因,企圖通過發行銀行券來控制、避免和挽救頻繁的經濟危機。
(3)商業銀行的普遍設立,伴隨著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銀行業也逐步興盛起來。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在推動歐洲大陸的貨幣兌換商轉變成商業銀行的同時也加速了新銀行的涌現。
(4)貨幣信用與經濟關系普遍化。資本主義產業革命促使生產力空前提高,生產力的提高又促使資本主義銀行信用業蓬勃發展。
(5)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經濟危機的頻繁發生,銀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為中央銀行的產生奠定了經濟基礎,又為中央銀行的產生提供了客觀要求。
㈣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
貨幣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備金制度、再貼現政策、公開市場業務。
三大工具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存款准備金制度
指銀行中部金融機構為確保客戶提取存款和資金清算而准備的存款。銀行中央銀行要求的存款准備金率是存款准備金率。
2.再貼現政策
再分配是指將商業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通過貼現獲得的未到期票據轉移到銀行中部。對銀行,中部來說,再貼現是指購買商業銀行,持有的票據,流出真實貨幣並擴大貨幣供應。
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就是賣出貼現票據,解決資金的暫時短缺整個再貼現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商業銀行與銀行中部之間的票據買賣和資金的轉讓過程
3.公開市場業務
公開市場業務是指銀行中部通過買入或賣出吸收基礎貨幣的有價值的證券,貨幣來調整貨幣供應的活動。與一般金融機構買賣證券不同,銀行中央政府買賣證券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調節貨幣供應。
(4)利率為什麼是三大貨幣政策工具擴展閱讀
一、貨幣政策三大工具的特點
1.再貼現業務的主要優勢是有利於銀行中央發揮最後貸款人的作用,並能調節貨幣供應量的總量和結構。
2.公開市場操作有以下優勢:第一,央行可以及時操作,買賣任何規模的有價值的證券,將銀行體系的儲備貨幣和基礎貨幣准確控制在合理水平。第二,公開市場操作沒有「通知效應」,不會造成誤解和混亂。第三,銀行中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不決定收益率或其他證券,的利率,因此不會直接影響銀行的收益。
3.存款准備金政策的缺點是:一是效果太大;其次,其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商業銀行超額存款准備金的影響。
二、貨幣政策三大工具的作用
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央行強制商業銀行留下的存款不能貸出。提高或降低法定準備金率將減少或增加銀行,的可貸資金,從而減少或增加經濟中的貨幣量。
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從央行借款的成本如果再貼現率提高,商業銀行的借款成本將增加,因此他們將增加准備金以應對客戶提款等緊急事件,從而盡可能避免從央行借款。增加儲備意味著資金的可貸性降低,經濟中的資金減少。所以提高再貼現利率會減少經濟中的貨幣量。
公開市場操作:第一,央行出售手中的債券,以收回更多的經濟資金;第二,央行印刷貨幣在市場上購買債券,增加了經濟中的貨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