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請問:中央銀行控制貨幣供給的三大工具是怎樣發揮其作用的呢
1。調整法定存款准備率可以迅速改變商業銀行的存款擴張倍數和貨幣乘數,以調控貨幣供給量。但該工具的效果過於猛烈,不宜經常使用。
2。調整再貼現率:→商業銀行借入資金的成本→商業銀行對社會提供的信用量→ 貨幣供給總量;改變再貼現資格的條件→改變資金流向→抑制或扶持部門經濟。
◇但該工具的主動性差、調節作用有限
3。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賣有價證券:→直接增減基礎貨幣→調控貨幣供應量 影響有價證券價格→調節社會信用量。
◇公開市場業務具有主動性強、靈活性高、調控效果和緩、告示效應好、影響范圍廣等特點。
◇公開市場業務作用的有效發揮是有條件的 。
㈡ 如何利用金融工具調控宏觀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實現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與政府的宏觀調控有機結合,是有宏觀調控的市場經濟。從計劃經濟,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再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國家的宏觀調控一直發揮重要的作用,這是多年來經濟建設總結的經驗。要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作為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
這四大目標是市場經濟理論中典型的宏觀經濟調控的目標體系,是現代經濟學理論研究的科學成果。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宏觀經濟調控目標也同樣具有一般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特徵。把這四大目標作為我國宏觀調控的目標選擇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也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實踐的。從以往的宏觀調控的實踐中可以發現,我國在經濟政策的制定和實施中,一直注重觀察經濟增長指標的變化,以及就業人數指標、市場物價指標和國際收支方面的變化情況,綜合考慮政策工具間的相互配合,在重點調控某一目標的同時,兼顧其他目標的實現,取得了很好的調控績效。無論是實現經濟的"軟著陸",還是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擴大內需的政策,均是圍繞這些宏觀調控目標展開的
在宏觀調控政策工具的選擇上,我國堅持了計劃杠桿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市場經濟並不排斥計劃,同時也充分運用了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等市場經濟通行的政策工具,建立了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
把國家計劃仍放在宏觀調控政策中較為重要的位置,同時注重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使用,並強調各政策工具間的相互配合,重點發揮經濟杠桿的作用,減少國家指令性計劃的作用范圍,增強指導性計劃以及財政、貨幣政策對市場的間接調控,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形成較為完整有效的宏觀調控體系
㈢ 結合當前實際,談一下金融工具如何利用
我從一下幾個方面來分析:一、人民幣國際化的含義:第一,是人民幣現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也是最重要的,是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產品成為國際各主要金融機構包括中央銀行的投資工具,為此,以人民幣計價的金融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是國際貿易中以人民幣結算的交易要達到一定的比重。(註:其中「三」是衡量貨幣全球化的標准)二、人民幣流通趨勢1、亞洲:a、在東南亞被稱為「小美元」,並在越南全境流通 b、在與蒙古國的邊境貿易中,人民幣現金交易量占雙邊全部交易量的1/3強。2、人民幣在部分發達國家和地區開始使用。隨著中國遊客的不斷增多,在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加拿大等國的機場以及飯店也開展了人民幣兌換業務。如紐約的機場、唐人街以及部分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在日本華人比較集中的地區也已經開始收人民幣。三、目前人民幣國際化將帶來的影響:1、對中國經濟金融穩定產生一定影響。2、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3、加大人民幣現金管理和監測的難度。四、障礙:1、人民幣國際流通量不足將成為最大問題2、經濟實力有待進一步加強。3、現有經濟體制有待於進一步完善五、總評:盡管一國貨幣國際化會給該國帶來種種消極影響,但長遠看,國際化帶來的利益整體上遠遠大於成本。美元、歐元等貨幣的國際化現實說明,擁有了國際貨幣發行權,就意味著制定或修改國際事務處理規則方面的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中國宏觀經濟存在著眾多的矛盾,還很不穩定,微觀機制有待健全,金融體系較為脆弱,金融監管也比較薄弱,國際環境較為嚴峻。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前提條件的成熟,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在這種情況下,「漸進模式」就成為必然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