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等。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
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等。曹魏時期有翻車。
唐朝時期有筒車。
宋朝時期有高轉筒車(水力)。
明清時期有風力水車。
② 在古代,什麼工具是用來灌溉的,各有什麼不同了
我國古代普遍的灌溉設備這種是龍骨水車,這種是筒車,也有就是說像用於提井水的斗式灑水車、管鏈灑水車等。這種灑水車中,筒車就是說依靠水力運行的汲水灌溉機械設備。或許之後因為筒車應用得十分普遍,在沒有急湍江河不宜流水為驅動力的地區,也出現了像應用畜力的車轉筒車、衛轉筒車等,其驅動力和旋轉部位與筒車不一樣,行為主體部位徹底是仿製筒車製作的。
③ 中國古代農用工具
材質的變化:從石、木、骨發展到金屬。原始農業直到商周主要是用石斧、木耒、骨耜、石鐮等簡單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逐步取代了木石工具。②農用動力的變革:農用動力由完全依靠人力到依靠蓄力。借用牛力耕作出現於春秋後期,西漢中期以後,牛
④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
我國古代農田的灌溉工具有桔槔、轆轤、翻車、筒車等。桔槔是利用杠桿原理的取水工具,早期的桔槔主要用於園圃中的“井”上,代替缸、瓮等來汲水灌田,後來也應用在湖、河、塘、溪的邊上汲水。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

轆轤的製造和應用,在古代是和農業的發展緊密結合的,它廣泛地應用在農業灌溉上,轆轤的應用羨腔在我國時間較長,雖經改進,但大體保持了原形,說明在3000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設計了結構很合理的轆轤。
翻車也叫龍骨車,是利用鏈輪傳動來帶動水槽內的刮板翻轉從而將低處的水引向高處的灌溉機械,翻車在東漢時已經出現,後經過三國時馬鈞的改良成為灌溉園圃的工具。
筒車大約發明於隋朝御慧,是利用水流沖擊水輪轉動的農業灌溉機械,是和翻車相類似的提水機具,利用湍急的鎮派答水流轉動車輪,使裝在車輪上的水筒,自動戽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
⑤ 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古代農田灌溉工具如下:
1、戽斗 [hù dǒu]
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漢族農具。戽斗很早就在中國用於灌溉農田了。由於人的身高所限,戽斗的提水高度一般在0.5~1米。有些地方把水斗做簸箕形,綁在桿上,一人操作即可。
⑥ 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古代人也有很大的智慧,在當時的條件下,主要有以下幾種灌溉工具:
1、戽斗:一種取水灌田用的舊式農具。用竹篾、藤條等編成。略似斗,兩邊有繩,使用時兩人對站,拉繩汲水。
2、桔槔:俗稱吊桿、稱桿,是在一根豎立的架子上加上一根細長的杠桿,當中是支點,末端懸掛一個重物,前段懸掛水桶。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
3、轆轤:提取井水的起重裝置。井上豎立井架,上裝可用手柄搖轉的軸,軸上繞繩索,繩索一端系水桶。搖轉手柄,使水桶一起一落,提取井水。
4、井車:是由轆轤發展而來的古代從深井中提水進行灌溉的工具。圓木上絞纏繩索,索系水平,圓木旋轉,帶動繩索。水斗隨之起落以取水,水斗只直上直下。不能繞圓木旋轉。
5、翻車:翻車是一種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名龍骨水車,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農業灌溉機械之一。翻車可用手搖、腳踏、牛轉、水轉或風轉驅動。龍骨葉板用作鏈條,卧於矩形長槽中,車身斜置河邊或池塘邊。
下鏈輪和車身一部分沒入水中。驅動鏈輪,葉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長槽上端將水送出。如此連續循環,把水輸送到需要之處,可連續取水,功效大大提高。
6、筒車:亦稱「水轉筒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亦稱「水轉筒車」。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上下各有一個輪子,下輪一半淹在水中,兩輪之間有輪帶,輪帶上裝有很多尺把長的竹筒管。流水沖擊下面的水輪轉動,竹筒就浸滿了水,並自下而上地把河水帶到高處倒出。
7、渴烏:一種利用靜水壓力差輸送水的引水用具,中國古代的虹吸管。
8、龍尾車:利用圓筒內螺旋輪轉上升而提水的一種工具,也稱阿基米德螺旋管。明萬曆年間,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入中國,後進行了仿製,清朝大量製造。
圓明園「海晏堂」中的12屬相雕塑,就是依靠高台上的蓄池「錫海」,使水流經銅管到噴泉中噴水。據說,「錫海」能儲水180噸,就是用「龍尾車」將水提高儲蓄於其中的。
以上內容參考:水車(灌溉工具) - 網路
⑦ 中國古代各時期耕種工具和灌溉工具
1、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系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
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
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
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3、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鏟:鏟土、耘苗、除草和松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
7、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8、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9、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
(7)古人商周時期灌溉工具是什麼擴展閱讀:
人類使用工具的歷史遠遠早於農業發明的歷史。在原始的漁獵採集時代,人類就發明了木石工具。最初用於挖掘植物塊莖的木棒逐漸演變成「耒」,經過改進後成為「耜」。這就是原始耕作工具的雛形。
中國農業生產工具的發展有很強的連續性,犁的發展演進的連續性更加明顯。從耒耜到石犁,再到青銅犁、鐵犁、直轅犁、曲轅犁,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一種形制的發生發展伴隨著與其它形制共存、發展高潮到逐漸被新的形制所取代。
⑧ 我國古代農田灌溉工具有哪些
1、水轉翻車
水轉翻車,舊時中國水利灌溉農具,流行於中國大部分地區。即使用水流驅動水車輪旋轉起來。
因它利用的是自然界的力量,人力、畜力可以用作其它生產活動。古代多用作舂米生產,現多用作景觀。
這類提水機械用於太湖流域排水,有風就轉且可經常工作。
⑨ 古代灌溉工具有哪些.
最初,人們用各種陶制容器盛水。小小的容器凝聚了祖先非凡的智慧。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陝西寶雞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一隻小口尖底陶瓶。這是用於盛水的陶瓶,令人驚奇的是,似乎當初設計這個陶瓶時,古人已考慮到了力學上的重心問題,從而使提水操作更加便捷。大約西周時期,桔槔(jiégāo)、轆轤等具有簡單機械結構的提水工具開始出現。桔槔使用杠桿原理,用於提取地表水。轆轤則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東漢時,出現了提水效率更高的翻車。翻車又稱龍骨水車,由木板製成長槽,槽中放置數十塊與木槽等寬的刮水板。刮水板之間由鉸關依次連接,首尾銜接成環狀。木槽上下兩端各有一帶齒木軸。轉動上軸,帶動刮水板循環運轉,同時將板間的水自下而上帶出。翻車最初多用人力驅動,後來出現了以風能或水能驅動的翻車。唐代時,出現了輪式的筒車。筒車多以水力驅動,在水流湍急處建一水輪,水輪底部沒入水中,頂部超出河岸,輪上傾斜綁置若干竹筒。水流沖動水輪,竹筒臨流取水並隨水輪轉至輪頂時,將水自動傾入木槽,最後再流入田間。元代《王禎農書》中還提到一種高轉筒車,可將水提至更高的地方。由於高度增加,在水槽傾斜角度不變的情況下,水就能被輸送到更遠的田間。
上述各種提水工具最早出現於北方黃河流域。隨著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這些工具逐漸普及到長江和珠江流域。今天,一些偏遠山村仍在使用這些工具。
⑩ 古代的灌溉工具有哪些﹖
龍骨水車,又名翻車,一直到解放初期全國各地都在廣泛使用。根據動力的不同,龍骨水車分為:人力水車,是應用很廣的農業灌溉機械。畜力水車,水轉水車。
桔槔,長桿一端系重物,另一端系水桶,利用杠桿原理的人力提水的工具。
轆轤,利用輪軸原理,實際上是一種起重機械,用於提取井水,在今天的一些地方仍有使用。
筒車亦稱「水轉筒車」,是唐代出現的一種提水工具。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戽斗,用柳條或竹、木製成的,兩側系有長繩的斗狀的人力提水工具。
唧筒,又稱「水龍」。古代唧筒也就是人力水泵。一種是水銃式唧筒,另一種是杠桿式唧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