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什麼是以人為本人力資源
擴展閱讀
迅雷雲盤怎麼保存資源 2024-05-19 21:53:45
ios1471怎麼隱藏資源庫 2024-05-19 21:32:49

什麼是以人為本人力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6-13 08:13:41

① 什麼是以人為本

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管理的有那些內容?

以人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動的,與環境是一種交互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是可以協調的,將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可以使得員工實現自己目標,在此過程中,企業進一步了解員工使得企業目標更能體現員工利益和員工目標;以人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人的發展是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則?
(1)重視人的需要;
(2)激勵員工為主;
(3)培養員工;
(4)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群眾作為推動歷史前進的主體, 不斷滿足人的多方面需要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以人為本具有十分豐富的內涵。

② 什麼叫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根本"。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應該是什麼樣的?

「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指導思想。
(2)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展開。
(3)以人為本的管理致力於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提高企業知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企業的知識生產力指企業利用其知識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適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業中人與其他要素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以人為本管理的有那些內容?

以人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動的,與環境是一種交互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是可以協調的,將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可以使得員工實現自己目標,在此過程中,企業進一步了解員工使得企業目標更能體現員工利益和員工目標;以人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人的發展是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則?
(1)重視人的需要;
(2)激勵員工為主;
(3)培養員工;
(4)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③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④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什麼

所謂「以人為本」的管理是指在生產經營管理過程中要以人為管理工作的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展開工作。強調對人性的理解,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而理解人,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關心人,愛護人,培養人,教育人。

」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論斷,深刻的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特徵,是對中央領導集體思想的繼承,豐富和發展。以人為本從根 本來理解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整體,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與發展。

以人為本管理的基本原則體現在① 重視人的需求②以鼓勵人為主旨③以培養為前提,④以人為 管理和工作的中心。

(4)什麼是以人為本人力資源擴展閱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黨的根本宗旨。過去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

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

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源」,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

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求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科學發展觀表達的以人為本作為萬事萬物的開端,強調人的重要性,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其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⑤ 什麼是以人為本的原則

何為「以人為本」?

人類社會,當然是人的因素第一.而所謂人類社會,其實也就是人這種動物在地球上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的總和而已.其發展變化的方式和規律當然不可能離開人的必然性生理需要,不可能變得與人的需要無關.

所以,有了這樣生理結構的人,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也就必然要有這樣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和規律.所以,必須以人的需要,人的合理和諧生活,人的幸福平等自由等等,總之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社會制度形式等如所謂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形式等任何其他因素為中心考慮,安排,設計人類社會中的一切規章,制度,規劃和發展等等問題,這就是"以人為本"!也是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所永遠不可逾越的最根本規律.

「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其哲學理論依據就是肯定人是社會發展主體,肯定人是社會發展的根本目的.「以人為本」這個基本原則,貫穿在科學發展觀的各個方面,它的內涵首先就是要明確,人是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核心目標.

以人為本就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本 以人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眾.在當代中國,就是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人民在內的中國最廣大人民.以人為本的「本」,就是本源,就是根本,就是出發點、落腳點,就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始終堅持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要堅持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⑥ 名詞解釋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把人類的生存作為根本;或者,把人當做社會活動的成功資本。「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描述「人」這一物種;或是描述群體中的「人」的個體。

以人為本,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面對黨的十八大開啟的新的偉大征程,迎接一系列重大機遇與挑戰,唯有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們才能向歷史、向人民交一份合格的答卷。

(6)什麼是以人為本人力資源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准。」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們黨執政理念的豐富和發展。在新形勢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應充分認識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重大意義,自覺用這個最高標准來衡量和檢驗各項工作。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由黨的性質、宗旨所決定。自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把人民利益鐫刻在旗幟上,用鮮血、汗水和智慧贏得了人民的信賴,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⑦ 怎樣建立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

(一)以人為本實施培訓
員工培訓是保持組織擁有持久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人本管理要求企業改變傳統的注重企業自身發展而進行培訓的觀念,將員工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結合起來實施員工培訓。
1.培訓需求分析
人本管理對於培訓的需求分析較傳統管理更好地體現員工的利益和要求。企業把員工的利益和發展列為重點,制定出企業的戰略目標和員工的職業發展計劃。在培訓需求調查中更多關注員工的意願和心理訴求。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將員工個體的培訓心理需求劃分為:(1)安全的需求;(2)成長的需求;(3)自我實現或者成就的需要。企業首先要劃分員工屬於哪個心理需求階段,並針對不同階段的員工開展相應的培訓。
2.培訓內容創新
人本管理要求企業在培訓內容時要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及時更新培訓內容;根據員工的職業發展以及員工全面發展的需要,增強培訓內容的實用性以及前瞻性。首先要保證培訓內容適應時代的變化、不同個體的要求、不同職業生涯發展的階段。其次企業要針對組織和個人的發展現狀及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預見性、超前性的教育培訓,為企業未來發展儲備必須的人力資源,同時也為增強員工的市場競爭力奠定基礎。最後,要加強員工思維、觀念及心理培訓,培養創新型、抗壓型、自主型人才。
3.培訓方法適當
每位受訓者在職務特徵、技術及心理成熟度、文化水平、工作可離度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差異。企業應該充分考慮個體差異,構建「以員工為核心的差異化培訓體系」,從不同崗位的素質勝任力標准出發,結合員工的差異性能力,確定各員工的培訓需求,選擇最適宜的培訓方法,因材施教。出於培訓成本考慮,將同類型或類似需求的員工集中培訓。培訓完成回任後實施評估,達不到素質要求或未滿足員工需求的,安排進行再培訓。這樣形成一個同時滿足企業需求和員工需求的有差異性的、持續的、回環的培訓體系。
(二)以人為本制定薪酬策略
1.關注員工需求
員工被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企業針對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源所具有的工作特徵和需求特徵,在薪酬給予模式上要有不同側重。同時制定薪酬策略時要注重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分別設計符合其特點、滿足其價值目標的不同的薪酬方案。自助餐式的福利方案以及薪酬方案是種很好的選擇,企業可以在其薪酬預算范圍內,針對員工的不同需求偏好而設計出供員工自己選擇的福利方案和薪酬方案。自助式福利方案正被眾多企業採用,作為節省企業成本、提高員工滿意度的措施之一。
2.加強薪酬溝通
企業要讓員工理解和認同薪酬策略,而不只是讓他們被動的接受。企業可以通過問卷調查、個體言談等方法搜集員工對於薪酬策略的看法,採用合適的媒介向員工呈現企業薪酬策略的優缺點及實施依據,舉行正式會議向員工進行公開解釋,最後公布薪酬辦法時舉行員工聽證。這些溝通確立了員工作為企業活動主體的地位,加強員工決策參與感,減少員工的顧慮、畏懼和抵觸情緒,同時減少企業薪酬戰略實施過程中阻礙。
(三)以人為本進行職業生涯規劃
1. 做好過程管理
企業應幫助員工進行較准確的自我評價,對員工所處的相關環境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向員工提供個人無法完成的評鑒測試和各種職業信息。接著企業要向員工介紹科學的決策程序來協助員工確定個人職業生涯目標。最後企業針對不同職業目標的員工採取不同的激勵措施,並有意識地回顧員工的工作表現,檢驗員工的職業定位和職業傾向是否合適,企業從全局以及局外人的角度來觀察員工的最終目標與分階段目標的偏差,為員工提供建議。
2. 實施分階段規劃
員工的工作年齡一般從20多歲起持續到退休,其間職業生涯規劃可分為三個階段:早、中、晚期。早期一般為20~30歲,企業採取對員工的有效評估、培訓以及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等措施,幫助員工適應工作。中期一般為30~50歲,此階段員工貢獻最多,但中年危機易發,企業需要靈活運用管理策略,通過工作輪換、工作豐富化等途徑減輕員工職業高原現象帶來的痛苦,建立並落實內部晉升通道,幫助員工處理好自我發展、職業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關系。後期一般指50歲至退休這段時期,員工的個人進取心、競爭力和職業能力會明顯下降。企業應該從「思想工作到位」、「退休計劃安排到位」、「做好退休之際的職業工作銜接」等方面出發,發揮員工的潛能和余熱,並幫助員工順利度過這段時間。
(四)建立人本管理下的和諧勞資關系
人本管理在最大程度上結合了員工個人目標和企業目標,這一管理模式有助於實現勞資兩利的「雙贏」格局,是和諧勞資關系的基礎。
1.構建勞資雙方良性心理契約
根據斯奈爾教授的人才區分標准,企業應該對員工進行分類,有針對性地採取不同的組織期望和承諾。企業建立能夠充分發揮每個員工不同價值的制度和機制,在這種氛圍下,勞資雙方就不符合雙方期望的方面進行敞開心扉的交流與溝通。這套健全的反饋機制能保證及時、公開的溝通,充分尊重員工的意見,緩和勞資矛盾。
2.通過工會維護員工合法權益
在實現企業與員工平等共贏之前,員工仍然處於弱勢地位,工會作為集體性組織能為員工爭取利益。人力資源管理基礎工作做好,管理層面對工會時才能理直氣壯地解釋。同時人力資源部門要積極支持工會工作,把工會工作推向正規化、法制化軌道。
3.加強員工參與
人力資源管理的新角色要求人力資源部門與員工建立合作夥伴關系,讓員工參與到管理中,使員工以「主人翁」姿態為組織貢獻才智,這是勞資關系和諧的最高境界。員工參與是建立在勞資雙方共同追求更大效益的目標的勞資關系模式。人力資源管理者主動接受工會或員工的意見,並由員工或其代表與人力資源部門在某一共同利益領域內,共同決定策略和制度。員工參與是社會進步的需要,有利於做出更賦有執行力的決策,有助於滿足員工責任、成長、自尊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⑧ 以人為本是什麼意思

以人為本的科學內涵需要從兩個方面來把握。首先是「人」這個概念。「人」在哲學上,常常和兩個東西相對,一個是神,一個是物,人是相對於神和物而言的。因此,提出以人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神為本,要麼是相對於以物為本。大致說來,西方早期的人本思想,主要是相對於神本思想,主張用人性反對神性,用人權反對神權,強調把人的價值放到首位。中國歷史上的人本思想,主要是強調人貴於物,「天地萬物,唯人為貴」。《論語》記載,馬棚失火,孔子問傷人了嗎?不問馬。說明在孔子看來,人比馬重要。在現代社會,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作為一種發展觀,人本思想都主要是相對於物本思想而提出來的。
其次是「本」這個概念。「本」在哲學上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世界的「本原」,一種是事物的「根本」。以人為本的本,不是「本原」的本,是「根本」的本,它與「末」相對。以人為本,是哲學價值論概念,不是哲學本體論概念。提出以人為本,不是要回答什麼是世界的本原,人、神、物之間,誰產生誰,誰是第一性、誰是第二性的問題,而是要回答在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上,什麼最重要、什麼最根本、什麼最值得我們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說,與神、與物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捨本逐末。我們大家所熟悉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以及「學校教育,學生為本」等,都是從「根本」這個意義上理解和使用「本」這個概念的。
以人為本思想是我們黨摒棄了舊哲學人本思想中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和歷史唯心主義的理論缺陷,借鑒國際經驗教訓,針對當前我國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一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而提出來的。這種片面的、不科學的發展觀認為,發展就是經濟的快速運行,就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高速增長,它忽視甚至損害人民群眾的需要和利益。這種發展觀「見物不見人」,其實質是一種「以物為本」的思想,它和以人為本所代表的是兩種不同的發展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強調把發展生產力作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科學發展觀並不否認經濟發展、GDP增長,它所強調的是,經濟發展、GDP增長,歸根到底都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保證人的全面發展。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目的是以人的發展統領經濟、社會發展,使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與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相一致,使發展的結果與發展的目標相統一。正如胡錦濤同志所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以人為本,不僅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回答了為什麼發展、發展「為了誰」的問題;而且主張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回答了怎樣發展、發展「依靠誰」的問題。「為了誰」和「依靠誰」是分不開的。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統一構成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只講根本目的,不講根本動力,或者只講根本動力,不講根本目的,都不符合唯物史觀。毛澤東同志指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同時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胡錦濤同志說,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是否始終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是區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的分水嶺,也是判斷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試金石。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胡錦濤同志所有關於以人為本的論述,都十分明確地指出,我們所講的以人為本,是以廣大的人民群眾為本,這里的人,不是抽象的人,也不是某個人、某些人。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就是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依靠人民群眾。這里講的人和人民,是同一個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人」和「民」有時通用,人本也即民本。但在當代,作為一種哲學價值觀,人本和民本又是不同的。前面指出,人是相對於物和神而言的。人本是講人與物、人與神的關系,而民本則是講人與人的關系。民是相對於官而言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就是中國儒家政治哲學的集中表述。
作為執政黨,從工作層面,我們也講民,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正確處理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但它和歷史上的民本思想根本不同。因為從性質上說,中國共產黨作為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它來自人民群眾,植根於人民群眾,服務於人民群眾,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黨同人民群眾之間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完全不同於舊中國君同民之間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我們講民,是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自覺地做人民的公僕,堅決克服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官本位」思想,反對工作中的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命令主義。對於我們黨來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就是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堅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為了人民群眾,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以人為本是指經營者或管理者的一種領導方式或理念。
以人為本的直接解釋是以人為「根本"。嚴格意義上說,以人為本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范疇,建立健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指在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展開的,以實現人與企業共同發展的一系列管理活動。其具有下列幾個特點:
1以人為本的管理主要是指在企業管理過程中以人為出發點和中心的指導思想。
2以人為本的管理活動圍繞著激發和調動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來展開。
3以人為本的管理致力於人與企業的共同發展。
以人為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於它是提高企業知識生產力的重要條件。企業的知識生產力指企業利用其知識資源創造財富的能力,是適應企業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管理方式,是建立企業中人與其他要素良好關系的必要條件,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基石。
以人為本的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人是管理中最基本的要素,人是能動的,與環境是一種交互作用:創造良好的環境可以促進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個人目標與企業目標是可以協調的,將企業變成一個學習型組織,可以使得員工實現自己目標,在此過程中,企業進一步了解員工使得企業目標更能體現員工利益和員工目標;以人為本的管理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人的發展是企業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前提。
以人為本的管理有那些基本原則?
1重視人的需要;
2鼓勵員工為主;
3培養員工;
4組織設計以人為中心。
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堅持以人為本」,是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的一個新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一新論斷,深刻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人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徵,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繼承、豐富和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同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脈相承的。新發展觀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就是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就是要把不斷滿足人的全面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根本出發點。人類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會三個部分構成的,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從根本上說就是要尋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總體性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界是為人類創造良好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環境。發展,是為了什麼?當然是為了人——為了人在更好的環境里生活。發展依靠什麼?當然依靠的也是人。然而,這個簡單的道理,曾一度變得模糊了。在過去相當長的時期內,以征服自然為目的,以科學技術為手段,以物質財富的增長為動力的傳統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使人類改造自然的力量轉化為毀害人類自身的力量。人們在試圖征服自然的同時,往往不知不覺地變成了被自然征服的對象。例如,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資源浪費、城市缺水,這一系列問題都向人們發出警示:人類的行為如果違背自然規律,必將遭到自然的懲罰。今年上半年非典毒魔的肆虐,也是自然界對人類的一個警告。其實,恩格斯早就告誡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而今天,我們依然在「交學費」。這一切告訴我們:決不能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必須樹立以人為本的新發展觀,找到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找到一條生態與經濟「雙贏」的道路。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五個統籌」,其中之一就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是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實際上,只有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諧了,生態系統保持在良性循環水平上,人的發展才能獲得永續的發展空間。
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方面,我們面臨著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一是城鄉差別、區域差別、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亟待扭轉。近年來城市困難群體的出現,與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的現實極不協調。二是在很多人眼中,發展似乎就是增長,從而造成了經濟高增長、社會低發展的失衡局面。我國經濟發展了,經濟結構調整了,但社會結構卻沒有相應調整,社會事業還沒有得到相應發展。三是在經濟日趨活躍、社會利益日益多元化的情況下,社會經濟秩序的規范問題變得日益突出起來。四是效率與公平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經濟發展要講究「效率」,社會發展要講究「公平」。現在的情況是,一些地方往往只重視效率,不重視公平。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而沒有社會發展不叫全面發展,同樣,只有經濟和社會發展而沒有人的發展也不叫全面發展。新發展觀突出發展是以人為本,正是抓住了發展的核心和本質。為此,要逐步增加各項社會發展、生態資源、環境建設的投入,特別是要加大對社會管理和公共衛生、公共服務方面的投入,對那些能夠幫助貧困群體、失業群體和弱勢群體重新融入社會並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重新獲得機會發展的項目,更應給予優先考慮,盡快形成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人與人的和諧發展
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最根本的是要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建立公正合理的社會制度。我們無法設想,在一個工業文明高度發達但人們利益存在嚴重對立和沖突的社會里,人與自然的關系會處於「田園牧歌」式的和諧狀態。實現人與人的和諧發展,首先是建立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和關心的良好人際關系。其次,要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促進黨群之間、各階層之間、不同地區人群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其三,必須關注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最根本的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即提高人的教育水平、文化品位、精神追求和道德修養。
總之,上述三個和諧發展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整體。以人為本是貫穿於三個和諧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一條基本原則。只有堅持以人為本,才能「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自身的和諧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不是抽象、空洞的口號,必須落實到發展的每一項措施中,貫徹到改革的每一個行動中。

⑨ 如何理解「以人為本」呢

所謂以人為本,其基本含義簡要說就是:它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強調人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與目的地位;它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它是一種思維方式,就是在分析和解決一切問題時,既要堅持歷史的尺度,也要堅持人的尺度。 我們需要圍繞這種基本含義,進一步從哲學上深入挖掘以人為本的具體內涵。以人為本是一個關系概念。人主要處在四層基本關系中: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組織的關系。我們可以從這四個層面的關系中具體解讀以人為本的完整內涵。 第一,在人和自然的關繫上,以人為本就是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即保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 對同時代的人來講,當代中國發展的目的在於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使人在優美的環境中工作和生活。雖然由於客觀條件及文化的差異,各地區的人在發展目標的追求上不盡相同,但一些基本要求還是共同的,如優美的生態環境、心情舒暢的工作、健康的身心、享有有效的人權民主平等、具有受教育的機會等。只有在上述要求得到滿足的情況下,人們才算達到了較高的生活質量。 對代際之間來講,應保持生態環境具有良性的循環能力,主要包括:(1)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這要求我們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環境決策的能力與質量,促進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2)建立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生活方式。正如有的學者所說的,要建立有效的能源和資源消費模式,要認識到我們觀念上的誤區及其根源,改進舊的傳統觀念和消費模式,特別是要創造一種將人類與自然界融合在一起的視野,確立一種新的生態環境觀念,落實到行動上,就要通過綠色消費行動,使消費者有意識地選擇對環境保護有益的商品,來引導企業提供這樣的商品。 第二,在人和社會的關繫上,以人為本就是既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積極為勞動者提供充分發揮其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 人是一切活動的最終目的。因此,以人為本就是要把人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目的,使社會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在物質財富極端匱乏的年代,注重物質財富的積累是必然的、合理的。然而,當人們的生存問題基本解決而人的發展問題凸顯出來之後,如果「只見物不見人」,不去解決人的發展問題,就會付出沉重代價。這就需要從以物為本的發展逐步走向以人為本的發展,為人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提供物質基礎。在當代中國,提出以人為本是相對以物為本而言的,是對過去只追求經濟增長這種見物不見人的發展方式的超越。 人又是一切活動的手段。因而,以人為本又要求我們的發展必須依靠人,要求人在享受社會發展成果的同時首先要創造成果,人要憑其能力為社會多做貢獻。為此,就必須為勞動者創造能力的發揮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又反對不勞而獲和坐享其成。 第三,在人和人的關繫上,就是強調公正,不斷實現人們之間的和諧發展,既要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也要尊重精英群體的能力和貢獻,為他們進一步創業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 以人為本蘊涵的社會公正原則,在當前特別要求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由此,它要求公正合理地解決社會上存在的貧困群體和精英群體之間的貧富差距問題,更要尊重他們的人權,增強他們的發展能力,為他們提供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如果大多數人在社會轉型中喪失利益且得不到有效幫助,改革不僅難以繼續下去,而且不利於社會和諧。一個社會和諧不和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貧困群體的生存狀態,取決於精英群體對待貧困群體的態度。所以,貧困群體更應受到關注。以人為本,就是要讓貧困群體分享社會發展的成果。 以人為本蘊涵的社會公正原則,也要求尊重社會精英群體的獨創個性、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這里的精英群體,主要指靠能力、業績而在經濟社會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群體。社會精英群體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火車頭,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堅持以人為本,也應該尊重精英群體的創新能力和業績貢獻,應為他們進一步創業提供良好的人際環境,使他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一個社會是否具有活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如何對待社會精英人才的創新能力與貢獻。 第四,在人和組織的關繫上,就是各級組織既要注重解放人和開發人,為人的發展提供平等的機會與舞台、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又要努力做到使人們各得其所。 針對組織對人的過度控制,以人為本體現為對人的解放和開發。如果僅把人看作成本,就容易把勞動者當做物,而不是當做人,就會漠視人的基本需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就容易降低勞動者的工資,不注重人力資本投資。如果把人當做組織的主體與目的,那就意味著要注重對人的解放和開發,為每個人潛能和能力的發揮提供相對平等的機會與平台、政策與規則、管理與服務,使人各盡其能。這里著重強調尊重人的能力問題。一般來講,人們不僅要求能夠過上健康長壽的生活,而且要求能夠充分接受教育,能夠具有足夠的社會交往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空間,能夠自我實現。人的發展的這種特徵,意味著要注重人的能力的充分發展和運用,並把人的能力作為基本價值。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聯合國為首的國際組織開始關注人類發展,並強調把人的能力放在發展的核心位置。這對我國來講,是具有現實意義的。 當人憑其能力為社會做出了貢獻,他就必然要求社會給予應有的回報。這種回報是對人的能力和貢獻的尊重和肯定,同樣是以人為本的體現。由此,社會應盡力讓每個人能各得其所,對每個人的能力和貢獻給予應有的尊重。

⑩ 什麼是以人為本的管理

「以人為本」的管理就是要發揮人的決定性因素。人的素質總體上分為兩大類,一是思想品德,二是科學文化知識。
一個人具備什麼樣的思想道德素質,就決定著這個人對社會是有益還是無益。一個人的科學文化知識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說,也可以決定在其所服務的單位能否提高生產力和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以人為本就是以員工和管理者對於人本在企業中應有的定位和作用為核心的。
每一位員工都有自身的社會需求,在於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是和諧統一的。因為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的本質,在合理滿足員工物質和精神需求的基礎上,達到企業正常快速發展的理想效果。
所以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可以總結為:尊重人,依靠人,服務人與發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