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植物資源如何分類
植物資源類型多樣。以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不同形式分為:植被資源、物種資源、種質資源; 以其在植物界所處的系統位置分為:微生物、藻類、地衣、真菌、蕨類、種子植物資源;以其目前利用的狀況可分為:栽培植物資源與野生植物資源;以其性質與用途區分,則有一些不同的分類體系。 1983年,中國學者吳征鎰、周俊、裴盛基提出一個新的分類體系,首先區分為栽培與野生植物資源兩大類,其下再區分為5大類26小類。為了便於敘述,將植物資源按植物系統區分為微生物、藻類、地衣、真菌、蕨類和種子植物。在種子植物中按用途的區分,分為8大類23小類: (1)食用植物資源: 澱粉糖料、食用油脂、維生素植物、食用色素植物、甜味劑、 蜜源植物、野生果樹; (2)工業用植物資源: 鞣料植物、香料植物、工業用油脂、樹脂、樹膠、纖維類、經濟昆蟲寄主、木材類; (3)葯用植物資源; (4)保護和改造環境植物資源: 花卉植物,防風固沙、固氮植物; (5)有毒植物資源; (6)牧草及飼用植物資源; (7)種質資源: 特有植物、農作物品種; (8)栽培植物資源: 糧食作物資源、蔬菜作物資源、果樹資源。 資源植物的特點之一是多宜性,即某種植物的果實可食,而花則可用於觀賞,或者是優良的防風固沙植物。因此,任何資源植物的分類均是相對的,在利用時必須權衡得失,綜合利用。(摘編自《中國資源科學網路全書》)
⑵ 農業資源指的是什麼
農業資源是指農業作物(包括能源作物);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如農作物收獲時殘留在農田內的農作物秸稈(玉米秸、高粱秸、麥秸、稻草、豆秸和棉稈等);農業加工業的廢棄物,如農業生產過程中剩餘的稻殼等。能源植物泛指各種用以提供能源的植物,通常包括草本能源作物、油料作物、製取碳氫化合物植物和水生植物等幾類。
⑶ 土地資源類型的種類及其劃分依據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土地分類表
表A.1 土地利用現狀分類
一級類 二級類 含義
編碼 名稱 編碼 名稱
01 耕地 指種植農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開發、復墾、整理地,休閑地(含輪歇地、輪作地);以種植農作物(含蔬菜)為主,間有零星果樹、桑樹或其他樹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證收獲一季的已墾灘地和海塗。耕地中包括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固定的溝、渠、路和地坎(埂);臨時種植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臨時改變用途的耕地
001 水田 指用於種植水稻、蓮藕等水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實行水生、旱生農作物輪種的耕地。
012 水澆地 指有水源保證和灌溉設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種植蔬菜等的非工廠化的大棚用地
013 旱地 指無灌溉設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種植旱生農作物的耕地,包括沒有灌溉設施,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02 園地 指種植以採集果、葉、根、莖、汁等為主的集約經營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蓋度大於50%和每畝株數大於合理株數70%的土地。包括用於育苗的土地
021 果園 指種植果樹的園地
022 茶園 指種植茶樹的園地
023 其他園地 指種植桑樹、橡膠、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葯材等其他多年生作物的園地
03 林地 指生長喬木、竹類、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長紅樹林的土地。包括跡地,不包括居民點內部的綠化林木用地、鐵路、公路征地范圍內的林木,以及河流、溝渠的護堤林
031 有林地 指樹木郁閉度≥0.2的喬木林地,包括紅樹林地和竹林地
032 灌木林地 指灌木覆蓋度≥40%的林地
033 其他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樹木郁閉度10-19%的疏林地)、未成林地、跡地、苗圃等林地
04 草地 指生長草本植物為主的土地
041 天然草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為主,用於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042 人工牧草地 指人工種植牧草的草地
043 其他草地 指樹木郁閉度<0.1,表層為土質,生長草本植物為主,不用於畜牧業的草地
05 商服用地 指主要用於商業、服務業的土地
051 批發零售用地 指主要用於商品批發、零售的用地。包括商場、商店、超市、各類批發(零售)市場,加油站等及其附屬的小型倉庫、車間、工場等的用地
052 住宿餐飲用地 指主要用於提供住宿、餐飲服務的用地。包括賓館、酒店、飯店、旅館、招待所、度假村、餐廳、酒吧等
053 商務金融用地 指企業、服務業等辦公用地,以及經營性的辦公場所用地。包括寫字樓、商業性辦公場所、金融活動場所和企業廠區外獨立的辦公場所等用地
054 其他商服用地 指上述用地以外的其他商業、服務業用地。包括洗車場、洗染店、廢舊物資回收站、維修網點、照相館、理發美容店、洗浴場所等用地
06 工礦倉儲用地 指主要用於工業生產、采礦、物資存放場所的土地
061 工業用地 指工業生產及直接為工業生產服務的附屬設施用地
062 采礦用地 指采礦、採石、采砂(沙)場,鹽田,磚瓦窯等地面生產用地及尾礦堆放地
063 倉儲用地 指用於物資儲備、中轉的場所用地
07 住宅用地 指主要用於人們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屬設施的土地
071 城鎮住宅用地 指城鎮用於生活居住的各類房屋用地及其附屬設施用地。包括普通住宅、公寓、別墅等用地
072 農村宅基地 指農村用於生活居住的宅基地
08 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 指用於機關團體、新聞出版、科教文衛、風景名勝、公共設施等的土地
081 機關團體用地 指用於黨政機關、社會團體、群眾自治組織等的用地
082 新聞出版用地 指用於廣播電台、電視台、電影廠、報社、雜志社、通訊社、出版社等的用地
083 科教用地 指用於各類教育,獨立的科研、勘測、設計、技術推廣、科普等的用地
084 醫衛慈善用地 指用於醫療保健、衛生防疫、急救康復、醫檢葯檢、福利救助等的用地
085 文體娛樂用地 指用於各類文化、體育、娛樂及公共廣場等的用地
086 公共設施用地 指用於城鄉基礎設施的用地。包括給排水、供電、供熱、供氣、郵政、電信、消防、環衛、公用設施維修等用地
087 公園與綠地 指城鎮、村莊內部的公園、動物園、植物園、街心花園和用於休憩及美化環境的綠化用地
088 風景名勝設施用地 指風景名勝(包括名勝古跡、旅遊景點、革命遺址等)景點及管理機構的建築用地。景區內的其它用地按現狀歸入相應地類
09 特殊用地 指用於軍事設施、涉外、宗教、監教、殯葬等的土地
091 軍事設施用地 指直接用於軍事目的的設施用地
092 使領館用地 指用於外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駐華使領館、辦事處等的用地
093 監教場所用地 指用於監獄、看守所、勞改場、勞教所、戒毒所等的建築用地
094 宗教用地 指專門用於宗教活動的廟宇、寺院、道觀、教堂等宗教自用地
095 殯葬用地 指陵園、墓地、殯葬場所用地
10 交通運輸用地 指用於運輸通行的地面線路、場站等的土地。包括民用機場、港口、碼頭、地面運輸管道和各種道路用地
101 鐵路用地 指用於鐵道線路、輕軌、場站的用地。包括設計內的路堤、路塹、道溝、橋梁、林木等用地
102 公路用地 指用於國道、省道、縣道和鄉道的用地。包括設計內的路堤、路塹、道溝、橋梁、汽車停靠站、林木及直接為其服務的附屬用地
103 街巷用地 指用於城鎮、村莊內部公用道路(含立交橋)及行道樹的用地。包括公共停車場、汽車客貨運輸站點及停車場等用地
104 農村道路 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的村間、田間道路(含機耕道)
105 機場用地 指用於民用機場的用地
106 港口碼頭用地 指用於人工修建的客運、貨運、捕撈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場所及其附屬建築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
107 管道運輸用地 指用於運輸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管道及其相應附屬設施的地上部分用地
11 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 指陸地水域,海塗,溝渠、水工建築物等用地。不包括滯洪區和已墾灘塗中的耕地、園地、林地、居民點、道路等用地
111 河流水面 指天然形成或人工開挖河流常水位岸線之間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壩攔截後形成的水庫水面
112 湖泊水面 指天然形成的積水區常水位岸線所圍成的水面
113 水庫水面 指人工攔截匯集而成的總庫容≥10萬立方米的水庫正常蓄水位岸線所圍成的水面
114 坑塘水面 指人工開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萬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線所圍成的水面
115 沿海灘塗 指沿海大潮高潮位與低潮位之間的潮浸地帶。包括海島的沿海灘塗。不包括已利用的灘塗
116 內陸灘塗 指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間的灘地;時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灘地;水庫、坑塘的正常蓄水位與洪水位間的灘地。包括海島的內陸灘地。不包括已利用的灘地
117 溝渠 指人工修建,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用於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護堤林
118 水工建築用地 指人工修建的閘、壩、堤路林、水電廠房、揚水站等常水位岸線以上的建築物用地
119 冰川及永久積雪 指表層被冰雪常年覆蓋的土地
12 其他土地 指上述地類以外的其它類型的土地
121 空閑地 指城鎮、村莊、工礦內部尚未利用的土地
122 設施農用地 指直接用於經營性養殖的畜禽舍、工廠化作物栽培或水產養殖的生產設施用地及其相應附屬用地,農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曬場等農業設施用地
123 田坎 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寬度≥1.0米、北方寬度≥2.0米的地坎
124 鹽鹼地 指表層鹽鹼聚集,生長天然耐鹽植物的土地
125 沼澤地 指經常積水或漬水,一般生長沼生、濕生植物的土地
126 沙地 指表層為沙覆蓋、基本無植被的土地。不包括灘塗中的沙地
127 裸地 指表層為土質,基本無植被覆蓋的土地;或表層為岩石、石礫,其覆蓋面積≥70%的土地
表A.2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一級 二級 含義
編碼 名稱 編碼 名稱
20 城鎮村及工礦用地 指城鄉居民點、獨立居民點以及居民點以外的工礦、國防、名勝古跡等企事業單位用地,包括其內部交通、綠化用地
201 城市 指城市居民點,以及與城市連片的和區政府、縣級市政府所在地鎮級轄區內的商服、住宅、工業、倉儲、機關、學校等單位用地
202 建制鎮 指建制鎮居民點,以及轄區內的商服、住宅、工業、倉儲、機關、學校等單位用地
203 村莊 指農村居民點,以及所屬的商服、住宅、工業、倉儲、學校等單位用地
204 采礦用地 指采礦、採石、采砂(沙)場,鹽田,磚瓦窯等地面生產用地及尾礦堆放地
205 風景名勝及特殊用地 指城鎮村用地以外用於軍事設施、涉外、宗教、監教、殯葬等的土地,以及風景名勝(包括名勝古跡、旅遊景點、革命遺址等)景點及管理機構的建築用地
註:開展農村土地調查時,對《土地利用現狀分類》中05、06、07v08、09一級類和103、121二級類按表A.2進行歸並。
⑷ 農作物種質資源可分為幾類
農作物種質資源根據來源和性質,可以分為以下4類:
(1)本地種質資源。指在本地區經過長期自然和人工選擇而培育成的地方品種。它們對當地的自然條件和栽培條件有高度的適應性,對當地的不利氣候、土壤條件有頑強的抗性和耐性。
(2)外引種質資源。指從國內不同地區或國外引進的新品種或新類型。
(3)野生種質資源。指在育種上有利用價值的各種作物的野生種和近緣植物類型。
(4)人工創造的種質資源。指通過人工選擇、雜交、誘變、基因工程等方法創造的各種作物新類型。
⑸ 中國經濟地理題,中國六大資源是什麼
中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中國各類型土地資源都有分布;水能資源居世界第一位;是世界上擁有野生動物種類最多的國家之一;幾乎具有北半球的全部植被類型;礦產資源豐富,品種齊全。
土地資源
中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是:絕對數量大,人均佔有少;山地多,平原少,耕地與林地所佔的比例小;各類土地資源地區分布不均,耕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季風區的平原和盆地地區,林地多集中在東北、西南的邊遠山區,草地多分布在內陸高原、山區。
耕地
根據1996年農業普查的數據,中國共有耕地13004萬公頃,宜農荒地3535萬公頃。耕地相對集中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東北平原大部分是黑色沃土,生產小麥、玉米、高粱、大豆、亞麻和甜菜等。華北平原大多是褐色土壤,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棉花、花生等。長江中下游平原生產水稻、柑桔、油菜等。四川盆地盛產水稻、油菜、甘蔗、茶葉、柑桔、柚子等。
但中國耕地資源不斷減少。據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統計局的調查數據,從1996年到2004年中國耕地面積減少660多萬公頃,年均減少67萬多公頃。近兩年國家採取最嚴格的土地管理政策,耕地減少勢頭有所遏制,但年耕地減少量仍然很大。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實際建設佔用耕地16.7萬公頃,災毀耕地3.6萬公頃,生態退耕33.9萬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萬公頃,查出往年建設未變更上報的建設佔用耕地9.1萬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6.7萬公頃。當年凈減少耕地30.6萬公頃。
林地
根據第六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99~200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1.75億公頃,森林覆蓋率為18.21%。活立木總蓄積量136.2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為124.6億立方米。
中國的天然林多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地區,而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東部平原,以及遼闊的西北地區,森林卻很稀少。
中國森林樹種豐富,僅喬木就有2800多種,珍貴的特有樹種有銀杏、水杉等。為保護環境和滿足經濟建設的需要,中國持續開展了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目前,中國人工林面積已達3379萬公頃,佔全國森林總面積的31.86%,已成為世界上人工林面積最大的國家。
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6年完成營造林面積457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完成252萬公頃。林業重點工程完成營造林面積297萬公頃,佔2006年全年營造林面積的65%。全民義務植樹18.9億株。截至2006年底,全國共命名國家級生態示範區233個,自然保護區達到2395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6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5154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新增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2萬平方公里,新增實施水土流失地區封育保護面積6.2萬平方公里。
東北林區—包括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的林區,是中國最大的天然林區,森林面積與木材蓄積量均佔全國的三分之一以上,木材採伐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林區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和紅松。
西南林區—包括橫斷山區、喜馬拉雅山麓、雅魯藏布江大拐彎等地的林區,是中國第二大天然林區,林木蓄積量佔全國的三分之一。林區主要樹種有杉樹,以及紅木、楠木等珍貴林木。
東南林區—包括秦嶺-淮河一線以南,雲貴高原以東的廣大丘陵山區,是中國最主要的人工林區,主要種植經濟林木,如茶樹、毛竹、馬尾松、漆樹等。
防護林體系—為了抵禦風沙侵襲,防止水土流失,中國營造了許多防護林,如「三北」(東北地區西部、華北地區北部及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沿海防護林體系、太行山綠化工程、平原綠化工程等。其中「三北」防護林體系正在營造長7000多公里的「綠色長城」,范圍約2.6億公頃,佔中國陸地面積的1/4,所以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
草地
中國現有草地面積40000萬公頃,其中可利用的草地31333萬公頃,是世界草地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中國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陰山-青藏高原東麓一線以西以北的廣大地區;人工草地主要在東南部地區,與耕地、林地交錯分布。
四大牧區
內蒙古牧區:中國最大的牧區,優良畜種有三河馬、三河牛等。
新疆牧區:優良畜種有新疆細毛羊、阿爾泰大尾羊和伊犁馬等。
青海牧區:主要畜種是氂牛,還出產馳名中外的河曲馬。
西藏牧區:是氂牛的主要產區。
⑹ 什麼是農作物種質資源
農作物種質資源是指選育農作物新品種的基礎材料,包括農作物的栽培種、野生種和瀕危稀有種的繁殖材料,以及利用上述繁殖材料人工創造的各種遺傳材料,其形態包括果實、籽粒、苗、根、莖、葉、芽、花、組織、細胞和DNA、DNA片段及基因等有生命的物質材料。
⑺ 種質資源都包括什麼
種質資源又稱遺傳資源。種質系指農作物親代傳遞給子代的遺傳物質,它往往存在於特定品種之中。如古老的地方品種、新培育的推廣品種、重要的遺傳材料以及野生近緣植物,都屬於種質資源的范圍。
在自然界,所有生物都表現自身的遺傳現象,它是生命延結和種族繁延的保證。農諺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就是對遺傳現象生動的描述。豆和瓜的繁衍就是由遺傳物質決定的。
在生物細胞里,有許多稱之為染色體的雙螺旋長鏈,它是由一種生物大分子——脫氧核糖核酸(簡寫作DAN)組成。DAN分子是由4種核苷酸錯綜復雜的排列組合構成的長鏈,生物的遺傳信息即寓於脫氧核糖核酸之上,DAN很長,核苷酸很小。因此,一個DAN分子包含的遺傳密碼數量十分驚人。如果把一個核苷酸當作一個字元的話,那麼一個普通植物細胞里貯存的遺傳信息,大概相當於一個小型圖書館全部藏書的字數。生物界如此千姿百態,豐富多彩,其奧妙即在於此。
地球上約有100萬種動物、30萬種植物和很多微生物,蘊藏著豐富多樣的基因資源,只要發掘和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為培育農畜新品種開辟廣闊天地。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已經將世界上大部分植物有用的基因收集起來,貯存在一個「倉庫」中,這個倉庫就稱之為「基因庫」,通俗的名稱叫「種質庫」。用以保存種質資源,庫內有先進的保溫隔濕的結構和空調儀器,常年保持著低溫乾燥環境,減緩種子新陳代謝,延長種子壽命,使種子在幾年乃至近百年仍不喪失原有的遺傳性和發芽能力。實際上,單個的基因——DAN片段很不便於分離和貯存。基因庫中收藏的品種乃是完好的基組合——農作物種子或者組織細胞。因為農作物品種的基因組成已經查明,並已繪製成基因圖貯存在電腦里,待需要應用某種特殊基因時,只要提取相應的種質材料進行遺傳分離就可以了。有了這個基因庫,科學家索取任何育種材料都會得心應手,可以直接應用於雜交育種工作,培育所需的有用的新品種或新物種。
迄今為止,全世界已建成各類種質庫500多座,收藏種質資源180多萬份。其中,禾穀類120萬份,豆類35萬份,根莖類8萬份,飼料類20萬份。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建於科羅拉多州科林斯堡種質庫是世界上最大的種質庫,收藏種質二十多萬份。設置於北京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種質庫,收藏種質七萬多份。種質庫為研究農作物的起源和進化、培育農作物新品種奠定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⑻ 請問農作物也屬自然資源嗎
主要包括氣候、生物、水、土地和礦產等5大資源。 石油和水能都是自然生成的物質與能量. 石油 水能 凡是自然裡面原有的 不屬於後天加工的就是了
⑼ 土地資源是由哪些因素組成的
哈哈,拿去參考吧
土地資源自然組成要素對土地利用的影響
土地資源自然組成要素主要包括:氣候、土壤、基礎地質、地形地貌、水文、生物。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共同影響著對土地的利用。
1.氣候
氣候是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土地資源特徵的氣候要素是光、熱量、降水3要素。
1.1光照長度
光照長度對農作物影響較大,大多數農作物生長都需要足夠的光照長度。而光照質量的好壞則影響作物質量的高低,對農業均有影響。
1.2熱量
熱量受到氣候、地形等的影響,一個地區積溫的大小、年溫差、日溫差決定了這個地區的種植制度及適宜生長的作物。
1.3降水
降水決定土地資源的水文條件,降水的時間分布和空間分布對土地利用有著重要的影響。
2土壤
土壤是在生物、氣候、地形、母質、時間等五大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歷史自然體。土壤資源的種類制約了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向,土壤的理化性質也制約著土地資源的利用方向,土壤對城市土地的利用中,除作為城市綠地的部分,作為地基需要有著較大的承載力,而承載力小的土壤則予以開挖清除。
3地質
地質制約著土地資源的利用及其生產力,地表的岩性、礦物質組成及風化母質具有顯著的影響。它還從影響地下水儲存條件及水質來制約著土地利用。
4地形地貌因素主要從海拔高度、地面坡度、地貌類型來影響土地利用。
4.1海拔高度
影響著氣溫和降水,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氣溫逐漸降低,而且自然環境越加惡劣,越加制約著人類活動。
4.2地面坡度
地勢起伏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表侵蝕程度和農田基本建設條件、灌溉條件、機耕等方面。建設用地一般需要地勢平坦、排水良好,這樣工程量少,可以節省開發投資。
4.3地形
坡度小於7度的地形適合作為農用地;5到25度的坡度的地形可以農用,但一般需要具有工程和保水設施;而坡度大於25度的地形易產生滑坡等重力侵蝕,不適合農用。沖積平原一般作為主要農用區,山地適合發展林業。
5水文
土地資源的水文條件,包括地表水資源和地下水水文地質。
5.1地表水資源
地表水資源是土地資源中水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質量、多少、分布及其季節變化與土地利用關系密切。地表水資源的豐缺狀況與農業灌溉用水以及乾旱、洪澇災害關系密切。地表水的沖刷作用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
5.2地下水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農業的影響主要從水量、水質和埋藏深度幾個方面來進行評價,直接決定供給的保證率,使用范圍與開發成本。
6
生物
生物要素對土地資源利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區域生物物種或生態系統或生物多樣性的變化直接引起土地利用方式的變化。
6.1生態系統多樣性
生態系統多樣性是形成景觀多樣性的直接原因,也是土地利用類型或土地資源類型劃分的主要依據。
6.2植被
植被是土地資源的重要組成要素,土地資源質量又是其綜合特徵反映,並指示出土地演替歷史。有機物質以植物殘體的形態回歸到陸地表面的土壤中,對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植被還具有生態調節功能。土地資源的區域性隨植被的覆蓋特徵,在不同氣候、水、土等特徵的綜合作用下,使農業土地利用也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
⑽ 農產品屬於可再生的有限資源嗎
農產品不屬於可再生的有限資源。農產品屬於可再生資源。農產品是農業中生產的物品,如高粱、稻子、花生、玉米、小麥以及各個地區土特產等。
一般農產品、林產品、園藝產品都算是植物性農產品,而水產品以及畜、禽和蜂產品則稱為動物性農產品。可食用農產品是指在土地上對農作物進行栽培、收獲得到的食物原料,也包括近年發展起來的通過無土栽培得到的產品。
農產品的其他情況簡介。
可食用農產品按加工方法或特殊要求可分為加工原材料和生鮮食物原料等。加工用可食用農產品包括糧油原料、糖料及畜產品、水產品等,當然,其中有些也可以作為生鮮食品食用。
糧油原料又可分為原糧、成品糧和油料等。在居民日常生活中,通常把食品原料按烹飪食用習慣分為主食和副食。我國居民的主食主要是指以碳水化合物為主體的米、麥類和谷類;副食是指含高蛋白、脂肪類食品和蔬菜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