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進餐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石油燈泡多少錢 2025-07-26 09:32:58
價格五萬左右的車有哪些 2025-07-26 09:12:42

進餐中蘊含的教育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6-07 04:30:07

⑴ 中國式餐桌教育,都有哪些內容

裡面的內容就是,在選擇座位的時候,是有一些說法的,一般長輩會在中間的位置當中,而且在吃的過程中,不可以隨意亂竄,也不可以吧唧嘴。

⑵ 如何挖掘幼兒進餐環節的教育價值

幼兒在園進餐時,我們會進行餐前教育,比如, 1.讓他們在吃飯前聽古詩《憫農》,或者是和吃飯有關系的一個小故事,讓孩子們知道他們吃的東西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的,不能浪費。再在他們吃飯的時候放點輕音樂,讓他們在一個優美的壞境中用餐。 2.我們還會在飯前對孩子講飯菜對身體有什麼好處,可以使我們的身體越來越強壯,尤其是多吃菜可以補充身體里的好多維生素,可以增強我們的抵抗力,我們就不會生病了,就不用去醫院打針吃葯了。 3.在幼兒進餐時,我們會隨時表揚平時不是很愛吃飯的孩子,比如說我們班果果小朋友,平時不愛吃的東西她都會撿出來,要不就說:「老師你把這碗飯給我倒了吧,我不愛吃。」我說:「不行,不能不吃飯,要不就該生病了。」她就會眼鏡紅紅的看著我然後就哭了。尤其是,菜里有青椒,油菜,青菜之類的,她不愛吃,都給挑出來了,非說苦,我說不行,不可以不吃青菜,她就哭了,我就拉著她坐到大組孩子吃飯的桌子上坐下,讓她看大組的哥哥姐姐是怎麼吃飯的,她就坐在那看著哥哥姐姐吃飯,我就問她:「果果,你看哥哥姐姐吃飯有把青椒挑出來的嗎?是不是都是大口大口的都給吃了啊?」她說:「是。」我說:「你看你這兩天是不是咳嗽生病了啊?就是因為不愛吃菜,才會生病的,你看哥哥姐姐是不是都不生病啊,就是因為他們都不挑食,特別愛吃青菜,果果和哥哥姐姐一樣也大口大口的吃飯好不好?」她說:「好,那老師你陪著我好嗎?」我說:「好,我陪著你,你把飯都吃完好不好?」她說:「好。」然後自己就拿起勺子學著哥哥姐姐吃飯的樣子大口大口的吃起來,她一邊吃我一邊表揚她說果果,真棒,你真厲害等等,她聽了以後吃的更開心了,不一會一碗飯就被她吃完了,她還說:「老師你看我都不用你喂我,我自己就吃完了,我棒不棒。」我趕緊說果果你最棒了!她特別開心。 4.在幼兒吃飯的時候我們還針對小組的幼兒有獎勵的辦法,比如說誰是自己動手吃的,吃的又好又快又干凈,就獎勵給他們小貼貼或者是小書簽之類的一些小獎品,來鼓勵他們。 總之,通過我們這學期的努力,孩子們在吃飯問題上的不好習慣不能說完全改變了,但是不像剛來幼兒園時,一到吃飯就座在那等著老師去喂,不喂自己就不動,或者是把只要是一點不對口的飯菜全部挑出來,現在基本都能吃掉和自己動手吃飯,除了個別一兩個年齡小的吃飯特別慢,我們有時候因為天冷怕孩子吃了肚子難受便會喂喂他,其他的孩子基本上在吃飯的環節上沒有什麼問題了。而且我們的工作也得到了家長的支持和認可。

⑶ 幼兒進行餐桌上的教育,有哪些作用呢

可以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還可以讓孩子把握住教育的時間,注意孩子進餐的情況,讓孩子學會餐前洗手,培養孩子的餐桌禮儀。

⑷ 進餐過程中的教育資源有哪些

教育資源亦稱「教育經濟條件」。
教育過程所佔用、使用和消耗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即教育人力資源、物力資源和財力資源的總和。人力資源包括教育者人力資源和受教育者人力資源,即在校生數、班級生數、招生數、畢業生數、行政人員數、教學人員數、教學輔助人員數、工勤人員數和生產人員數等。

⑸ 如何培養幼兒進餐

一、創設環境,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並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的行為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1.營造良好的進餐氛圍,引導幼兒愉快進餐
幼兒進餐時要講究秩序和紀律,不要擁擠,應從小學習飲食禮儀,不影響別的小朋友進餐,養成專心用餐,禮貌進餐的好習慣。幼兒進餐時是否有食慾與情緒好壞緊密相關,而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平等親切的師生關系,能使幼兒身心愉悅、放鬆。經常保持進餐時的愉快情緒,有利於增進幼兒食慾。幼兒進餐時,營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能使幼兒愉快的進餐。
我們採取的方法是:一播放音樂。就是在幼兒進餐時,有選擇地播放一些優美悅耳的旋律,使幼兒邊欣賞音樂,邊愉快的進餐;二是對進餐表現良好的幼兒,給予鼓勵,用親切的摸頭等形式表示贊揚,這會激勵他們更加積極用餐;三是對進餐中有過失的幼兒寬容。如:進餐過程中出現有的幼兒掉飯菜,有的剩飯,還有的把飯扣在地上等現象,這時我們不能訓斥、命令、批評,而是要採用親切、關心的態度, 給他們鼓勵,這樣他們才會越做越好。
2.創設豐富的進餐主題牆飾,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
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中介和橋梁。我們通過開展豐富的主題牆飾活動,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在互動中學會科學進餐的知識,懂得進餐時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誤的,增強幼兒科學進餐的自覺性。
通過家長的反饋表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幼兒存在著挑食、偏食、邊吃飯邊玩耍,甚至個別幼兒進餐不吃一點菜等一些不良習慣。針對這些不良習慣,我們首先創設了「我是愛吃飯的好寶寶」主題牆飾。接著創設第一個子欄目「我會這樣做」。把幼兒吃飯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拍下來,貼在主題牆上,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一起看圖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兒歌。進餐時,如果哪個孩子做的不好,我們會說出兒歌中的某一句,提醒他,孩子會很快就調整過來。
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學進餐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內容深入每個幼兒心裡,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每一項步驟圖展示在主題牆上,編成兒歌,照著去做。從而大大減少了教師用生硬的語言、命令等形式去教育幼兒,而是採用物化的教育目標,通過表揚、暗示、提醒兒歌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幼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離園時,進餐表現良好的小朋友就會獎勵一朵小紅花。激勵的效應是神奇的,孩子之間也互相提醒,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
二、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教育不同,對食物的偏好也必然不一樣。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進餐多少等,掌握每個幼兒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異。
1.逐漸加量法
面對太多、太滿的飯菜會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給幼兒盛飯時,要留有餘地。這樣幼兒會很輕松地吃完一碗。然後教師及時鼓勵:「真棒!再盛點吧!」 「今天,你吃了兩碗,真了不起。」在老師的反復鼓勵下,激起幼兒的食慾,達到逐漸增加飯量的目的。
2.情緒感染法
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極易受大人的情緒感染。因此,我們會用積極地情緒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食慾。面對不愛吃蔬菜的小朋友,我們會神秘地說:「你一邊吃蔬菜,一邊還能聽到蔬菜咯吱咯吱地為你唱歌呢!」面對食慾不佳的幼兒我們會認真地說:「你這個勇敢的奧特曼,快吃吧,補充能量才能打敗怪獸。」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積極的情緒感染他們,激起幼兒主動進餐的願望,有效地解決幼兒偏食、挑食的習慣。幼兒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3.榜樣示範法
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同伴的榜樣能引起幼兒注意,更能激發幼兒模仿的興趣。進餐時,我們要為幼兒樹立正面榜樣。對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飯,不掉飯粒,細嚼慢咽的幼兒當作典型榜樣,讓孩子們主動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有意地把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與偏食、吃得慢的幼兒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邊的榜樣影響帶動他們,漸漸地讓他們在正確進餐的軌道上邁進。
4.觀察法
針對幼兒進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認真觀察,仔細分析,並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如:有的孩子吃飯慢,是因為身體不適,我們會更加關心,鼓勵他適量進餐;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愛吃,我們會用游戲口吻激勵他,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5.親身實踐法
親身實踐法就是教師與幼兒一起親自實踐,有地放矢的進行教育,改變幼兒的不良進餐習慣。進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青菜,尤其是菠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和幼兒一起收集菠菜種,種在種植區,經常帶領孩子們去觀察,給菠菜澆水、鬆土、除草。菠菜成熟了,我們共同把收獲的菠菜帶回活動室,通過擇、洗,再送伙房。帶領幼兒參觀伙房師傅烹飪菠菜的過程。進餐時,孩子們個個都吃得津津有味。
三、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是幼兒園單方面可以獨立完成的,也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完成的。這需要家園同步,統一行動,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1.多渠道與家長溝通,實現家園互動
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具體表現,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及時有效的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形式:《家園聯系欄》是幼兒園與家長雙向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在家園聯系欄向家長介紹從小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科學喂養幼兒等知識。通過qq群、微信、手機簡訊、電話等平台,與家長進行溝通。針對偏食、挑食等現象介紹一些小竅門、小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科學育兒的自覺性。
2.召開家長座談會
家長會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打破由原來家長是被動的傾聽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教師針對孩子近階段飲食習慣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請進餐習慣良好的家長說說自己育兒經驗;鼓勵家長說出自己育兒困惑;大家互相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滿足家長的需求。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家經驗共享,不僅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雙向溝通,也各自在活動中積累了教育經驗,提高了教育水平。
總之,對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取有趣、直觀、形象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兒的身心進一步得到健康的發展。

⑹ 如何引導幼兒餐後整理

1.組織幼兒看圖書講故事。幼兒進餐後,圍坐在一起,安靜的看看圖書,然後讓幼兒說說自己看到的故事,培養幼兒愛好文學及認真聽的好習慣。
2.組織幼兒去室外散步。散步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帶領幼兒在園內散步或者參觀其他班級,看看他們吃完中飯都玩什麼游戲?有時在操場上,和孩子們圍坐成一個圓圈,互相談一談自己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有趣的事兒。
3.組織幼兒進行適宜的區域活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區域,只要不帶有劇烈性或不利於消化的活動,都可以參加。讓孩子們自由選擇,廣泛交際。如:益智區里,讓幼兒玩一玩積木;在美工區中讓幼兒進行繪畫、粘貼、捏泥、撕紙等活動。
4.組織孩子們看電視。一個星期一次,因為對於孩子來說動畫片的誘惑力是很大的,往往在看電視時活動室里聽到的只有電視機發出來的聲音。
5.組織幼兒進行安靜性游戲。如:跟我學、和好朋友談心、辦家家等游戲,孩子們都比較喜歡。不僅使孩子們玩的有趣,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或物,和同伴說說講講,和師生互動交談,這樣通過幼幼互動、師生互動,融洽之間的感情,創造愉快氛圍。
6.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讓幼兒拿自己的玩具獨自或結伴玩,鼓勵幼兒願意把自己的玩具給別人玩,懂得和學會互相共享著交換著玩的。
總之,飯後科學性的安排好孩子們的活動,需要多探究和嘗試改進,做任何事情盡量要多慮多思,所組織的活動形式可根據季節特點、場地的安置、幼兒實際情況進行選擇、安排,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組織幼兒喜愛的有益活動,才能促進幼兒各方面的發展。

⑺ 幼兒園進餐環節出現問題老師應該怎麼引導

幼兒園進餐環節出現問題,老師應該進行積極的引導,對對於出現問題的環節,就是要給及時的更正和支出出現問題的原因,希望下一次能夠努力改正,不發生類似的錯誤。

⑻ 如何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行為習慣論文

目前不少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中存在著重智力開發,輕行為習慣培養的現象,發現許多幼兒存在吃飯挑剔、偏食、邊吃邊玩等不良的飲食習慣,影響了幼兒的健康成長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如果沒有形成與之相應的良好的進餐習慣,光有豐富可口的食物也是徒然的。因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意義重大。那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怎樣培養孩子良好的進餐習慣呢?
一、創設環境,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創設並有效地利用環境促進幼兒的發展。良好的環境,對幼兒的行為能產生積極的影響。
1.營造良好的進餐氛圍,引導幼兒愉快進餐
幼兒進餐時要講究秩序和紀律,不要擁擠,應從小學習飲食禮儀,不影響別的小朋友進餐,養成專心用餐,禮貌進餐的好習慣。幼兒進餐時是否有食慾與情緒好壞緊密相關,而寬松和諧的精神環境、平等親切的師生關系,能使幼兒身心愉悅、放鬆。經常保持進餐時的愉快情緒,有利於增進幼兒食慾。幼兒進餐時,營造輕松、和諧、愉快的氣氛,能使幼兒愉快的進餐。
我們採取的方法是:一播放音樂。就是在幼兒進餐時,有選擇地播放一些優美悅耳的旋律,使幼兒邊欣賞音樂,邊愉快的進餐;二是對進餐表現良好的幼兒,給予鼓勵,用親切的摸頭等形式表示贊揚,這會激勵他們更加積極用餐;三是對進餐中有過失的幼兒寬容。如:進餐過程中出現有的幼兒掉飯菜,有的剩飯,還有的把飯扣在地上等現象,這時我們不能訓斥、命令、批評,而是要採用親切、關心的態度,
給他們鼓勵,這樣他們才會越做越好。
2.創設豐富的進餐主題牆飾,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
物質環境是幼兒學習和探究的中介和橋梁。我們通過開展豐富的主題牆飾活動,引導幼兒與環境互動。在互動中學會科學進餐的知識,懂得進餐時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誤的,增強幼兒科學進餐的自覺性。
通過家長的反饋表中了解到,絕大多數幼兒存在著挑食、偏食、邊吃飯邊玩耍,甚至個別幼兒進餐不吃一點菜等一些不良習慣。針對這些不良習慣,我們首先創設了「我是愛吃飯的好寶寶」主題牆飾。接著創設第一個子欄目「我會這樣做」。把幼兒吃飯過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拍下來,貼在主題牆上,讓幼兒邊觀察邊討論,這樣做對不對,為什麼。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一起看圖編成了朗朗上口的兒歌。進餐時,如果哪個孩子做的不好,我們會說出兒歌中的某一句,提醒他,孩子會很快就調整過來。
飯前洗手、飯後漱口、擦嘴等也是科學進餐的重要內容。為了使這些內容深入每個幼兒心裡,我們和孩子一起把每一項步驟圖展示在主題牆上,編成兒歌,照著去做。從而大大減少了教師用生硬的語言、命令等形式去教育幼兒,而是採用物化的教育目標,通過表揚、暗示、提醒兒歌等生動活潑的形式,教育幼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每天離園時,進餐表現良好的小朋友就會獎勵一朵小紅花。激勵的效應是神奇的,孩子之間也互相提醒,不挑食、不偏食、不剩飯。
二、運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
幼兒的生活環境、身體狀況、家庭教育不同,對食物的偏好也必然不一樣。教師要善於觀察孩子的飲食習慣,進餐多少等,掌握每個幼兒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人而異。
1.逐漸加量法
面對太多、太滿的飯菜會加重幼兒的心理負擔,使幼兒產生抵觸情緒。因此,在給幼兒盛飯時,要留有餘地。這樣幼兒會很輕松地吃完一碗。然後教師及時鼓勵:「真棒!再盛點吧!」
「今天,你吃了兩碗,真了不起。」在老師的反復鼓勵下,激起幼兒的食慾,達到逐漸增加飯量的目的。
2.情緒感染法
幼兒的情緒極不穩定,極易受大人的情緒感染。因此,我們會用積極地情緒去感染幼兒,激起幼兒食慾。面對不愛吃蔬菜的小朋友,我們會神秘地說:「你一邊吃蔬菜,一邊還能聽到蔬菜咯吱咯吱地為你唱歌呢!」面對食慾不佳的幼兒我們會認真地說:「你這個勇敢的奧特曼,快吃吧,補充能量才能打敗怪獸。」用集體氛圍的渲染,用積極的情緒感染他們,激起幼兒主動進餐的願望,有效地解決幼兒偏食、挑食的習慣。幼兒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爭先恐後地大口大口吃起來。
3.榜樣示範法
模仿是孩子們的天性。同伴的榜樣能引起幼兒注意,更能激發幼兒模仿的興趣。進餐時,我們要為幼兒樹立正面榜樣。對不挑食,一口菜一口飯,不掉飯粒,細嚼慢咽的幼兒當作典型榜樣,讓孩子們主動調整自己的不良行為。同時,有意地把進餐表現好的幼兒與偏食、吃得慢的幼兒座位安排在一起,用身邊的榜樣影響帶動他們,漸漸地讓他們在正確進餐的軌道上邁進。
4.觀察法
針對幼兒進餐中出現的問題,我們認真觀察,仔細分析,並給予針對性的引導。如:有的孩子吃飯慢,是因為身體不適,我們會更加關心,鼓勵他適量進餐;有的孩子是因為不愛吃,我們會用游戲口吻激勵他,滿足不同幼兒的需求。
5.親身實踐法
親身實踐法就是教師與幼兒一起親自實踐,有地放矢的進行教育,改變幼兒的不良進餐習慣。進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幼兒不喜歡吃青菜,尤其是菠菜。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和幼兒一起收集菠菜種,種在種植區,經常帶領孩子們去觀察,給菠菜澆水、鬆土、除草。菠菜成熟了,我們共同把收獲的菠菜帶回活動室,通過擇、洗,再送伙房。帶領幼兒參觀伙房師傅烹飪菠菜的過程。進餐時,孩子們個個都吃得津津有味。
三、家長與幼兒園積極配合,共同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
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不是幼兒園單方面可以獨立完成的,也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完成的。這需要家園同步,統一行動,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
1.多渠道與家長溝通,實現家園互動
為了讓家長了解孩子在園的具體表現,實現家園共育。我們利用多種渠道,及時有效的與家長進行溝通。主要採用以下幾種形式:《家園聯系欄》是幼兒園與家長雙向溝通的一個重要窗口。我們在家園聯系欄向家長介紹從小培養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重要性,家長如何以身作則科學喂養幼兒等知識。通過qq群、微信、手機簡訊、電話等平台,與家長進行溝通。針對偏食、挑食等現象介紹一些小竅門、小方法。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提高科學育兒的自覺性。
2.召開家長座談會
家長會是幼兒園與家長溝通的有效方式之一。我們打破由原來家長是被動的傾聽者,變為主動參與者。教師針對孩子近階段飲食習慣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討論。請進餐習慣良好的家長說說自己育兒經驗;鼓勵家長說出自己育兒困惑;大家互相討論共同找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滿足家長的需求。家長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大家經驗共享,不僅實現了真正意義的雙向溝通,也各自在活動中積累了教育經驗,提高了教育水平。
總之,對幼兒良好進餐習慣的培養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採取有趣、直觀、形象的、能為幼兒所接受的教學方法來進行,那肯定能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使幼兒的身心進一步得到健康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