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系是怎樣的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尤其是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已經充分暴露出來。全國平均每年因旱受災的面積約4億畝。正常年份全國灌區每年缺水300億立方米,城市缺水60億立方米。在缺水的同時,還存在著嚴重的用水浪費,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利用系數大多隻有0.4,而很多國家已達到0.7~0.8;我國工業萬元產值用水量為103立方米,是發達國家的10~20倍,水的重復利用率我國為50%左右,而發達國家為85%以上。水污染不僅破壞了生態環境,而且使水資源短缺問題更為嚴重。
B. 生態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是什麼人類社會應該怎樣發展
生態環境——人類賴以生存的根基
人類與環境息息相關,人類與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會對環境產生影響,反之,環境的任何改變也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與環境是和諧共處的關系。呼喚環境保護,維護生態平衡,至關重要。
在自然界,除人類以外的其他客體都被稱為環境(這里指自然環境,不包括社會環境)。人類是環境的產物,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時一刻也離不開環境,同時人類也在不斷地改造環境,
以謀求自身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的演化存在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不能盲目的用人的主觀意志改造環境。有人把人類與環境的關系通俗而形象地喻為「兄弟」關系,人類有事應多和環境「兄弟」商量。
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需要幾倍的時間乃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復,甚至永遠不能復原。
人類為恢復和改善已經惡化的環境,必須做長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務是十分艱巨的。環境已經向人類亮出了「黃牌」,如再不清醒,就將會被罰出「場」外。到那時,盡管人類為
子孫後代留下數以億計的財富,但由於前人「愚蠢」的行為,毀掉了他們的生存條件,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意義!
C. 地理環境生態環境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馬克思考試
(1)地理環境是社會存在與發展的必要條件。地理環境既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場所又為人類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建設的資源。
(2)地理環境通過影響生產的發展制約社會的發展。首先地理環境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優越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獲得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從而加快社會發展速度惡劣的地理環境可使一個國家或民族的勞動生產率較低從而延緩社會發展速度。其次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部門的分布。再次地理環境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不同國家經濟發展的特點。最後地理環境制約一個國家生產發展的潛力和前景
D. 關於地球的生態資源數據
地球是人類的共同家園,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經濟規模的擴大,全球環境狀況在過去30年裡持續惡化。
E. 簡述保護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的影響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根基。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迫切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建議號召「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將之擺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戰略位置,為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出現,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相關。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變遷,從而成為環境問題變得突出的決定性因素。工業文明帶來了科技的巨大進步,推動了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 當人們還陶醉在工業化的巨大勝利時,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不期而至,並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加劇,甚而形成了大面積、全球性公害。從20世紀30 年代開始,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環境公害事件層出不窮,致使成千上萬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內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有毒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症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短短幾天內,4000多人相繼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數達 128人…… 20世紀後半葉,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沉降」,對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造成了危害。環境問題帶來的慘痛現實,令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已有的發展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開始組織專門性的環境問題調查與研究,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1972年,聯合國大會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社會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環境問題的形成以及相關對策的制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我們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這一趕超型發展戰略,使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較快地步入工業化進程,但由此自然資源和環境也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局部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之後,經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日漸合理,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然比較突出。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總體上日益加劇,長期積累的環境危機逐步呈現,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地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當星空不再蔚藍,當河流不再清澈,當土地變成荒漠,人類將何以生存,何以面對養育自己的地球母親?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胡錦濤同志指出:「環境保護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這是對我國整個環保事業的形象總結,也是對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抓住大好機遇期實現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於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環境法制建設尚未完善,環境管理力量比較薄弱,生態環境狀況在一些地區不容樂觀,國家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後, 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因此,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及各種舉措,針對現實,對症下葯;面對未來,未雨綢繆。保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容。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供養,以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環境對發展的重要性,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務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多種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並把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參與就是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我們改採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種種對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實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環境條約,承擔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從而為改善全球環境作出努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環境保護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無所作為。中國一定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今後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的階段,也是環保工作大有作為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從「八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後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加快環境保護的法治進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政府部門要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發展過重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GDP核算范圍;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機制,將環境績效納入其中,發揮其正面的激勵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要廣泛進行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憂患意識;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要積極鼓勵、引導和整合各種民間環保組織,發揮其應有作用, 維護公眾的環保權益,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既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又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安危,事關子孫禍福。新世紀新階段,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心,再接再厲,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長了點,自己刪把
F. 環境保護對個人、社會和全人類的發展有何重要的作用
摘要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哦。
G. 生態資源的簡介
生態環境資源可以分解為2個方面:一是什麼是「生態環境」;二是什麼是「資源」。
生態環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組成的各種生態系統所構成的整體,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並間接地、潛在地、長遠地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影響。生態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導致人類生活環境的惡化。
生態環境與自然環境是兩個在含義上十分相近的概念,有時人們將其混用,但嚴格說來,生態環境並不等同於自然環境。自然環境的外延比較廣,各種天然因素的總體都可以說是自然環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態關系構成的系統整體才能稱為生態環境。僅有非生物因素組成的整體,雖然可以稱為自然環境,但並不能叫做生態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環境僅是自然環境的一種,二者具有包含關系。
資源則是指一切對人類有用的事和物。
從上述2方面的定義看,生態環境資源似乎可以理解為是自然資源的組成之一。
H. 自然資源對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100分!
人類已經進入了物質文明最發達的時代,但也是地球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遭到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不可持續的經濟畸增的生產模式和消費模式使人類生存與發展面臨嚴峻挑戰。全球發生了三大影響深遠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經濟規模的空前擴大,迅猛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二是人口爆炸性增長;三是由於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消耗,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人口爆炸、資源短缺,環境惡化和生態失衡已成為當代四大顯性危機〔1〕。四者的惡性循環使得人類在物質經濟瘋狂發展的同時開始憂慮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那種「先污染後治理」,不惜以高消耗刺激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已走到盡頭,人類社會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發展模式。
由此可見,人類生存的危機來自於人類自身行為,而人口則扮演了重要角色。人口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兩者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世界范圍看,自從二戰結束以來,人口對生態環境的威協和對自然資源的壓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人口的迅速增長;其二是人口向城市地區的迅速集中。反過來資源環境的缺乏和破壞嚴重製約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自然已經通過各種方式對人類進行了嚴重的報復。
I. 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
(1)環境一般指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生存和發展的全部外在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在教育學上,環境有廣義的環境與狹義的文化之分。
(2)廣義的環境,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相應地,除學校教育之外的環境,一般稱為狹義的環境。所謂決定作用和主導作用,主要是就身心發展的內容和水平而言的。一方面,環境使遺傳素質提供的人的發展的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另一方面,環境決定人的發展方向、水平、速度和個別差異。(3)狹義的環境是人的身心發展的外部的客觀的條件,為人的身心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與限制。狹義的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帶有一定的自發性和偶然性。
(4)環境對人的身心發展的影響既取決於環境自身,也取決於個體的意識發展水平,但最終取決於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