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怎麼理解人均資源
擴展閱讀
福建三寶價格怎麼算的 2025-07-25 22:23:54
旅遊費用記入哪些科目 2025-07-25 21:50:36

怎麼理解人均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6-05 15:40:15

㈠ 人均資源佔有量是什麼意思

就是平均每個人佔有資源的數量
當然是多好,
中國許多資源總量都在世界名列前茅,但是由於人口多,人均資源佔有量排名都很靠後,達不到世界人均水平。

㈡ 人均資源水平時怎麼算出來的

人口/(除)資源=人均資源,,人口平均密度=人口/(面積)平方千米或米
單位要相等哦

㈢ 求詳細解答:我國自然資源人均資源

D

㈣ 從GDP、人均收入、人均資源、兩級分化的嚴重談談中國發展的看法

一、當前中國經濟是否過熱 對這個問題,國內經濟界人士認識不大一致,而且標准也不完全一樣。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業已局部出現過熱的苗頭。 ① 當前的經濟加速增長,是多年堅持改革開放的成果,更是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觀政策的結果。 ②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③中國仍將是國際投資的熱土。 ④在某些部門、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則已出現了過熱的跡象。 二、「三農」和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民收入上。「九五」期間,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2000年農民出售農產品收入四年合計人均減少183元,出現增產不增收的局面。同時,少數不仁富豪的出現以及貧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趨擴大,造成社會分配不公,不穩定因素增加。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之比在20世紀80年代為1.8∶1,到2001年上升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貼,這一比例將達到6∶1,這一比例在世界范圍內都不多見。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為4.6%,1998年為4.3%,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長2.5%,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 同時,各地區和各類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繼續擴大。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兩個經濟指標,一是財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數。2002年中國總計8.69億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已日趨集中於少數人手中。200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59,較1980年改革之初的0.33上漲了近40%。[1]另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0年100個最發達縣(市)的縣均GDP是106.6億元,為最不發達的l00個縣(市)5億元的21倍;前者的縣均地方財政收入為4億元,為後者0.23億元的17.4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前者為後者的11.6倍。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前者為後者的9.6倍。農民人均純收入,前者為後者的4.3倍。而且,兩者在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2001年,中國東、中、西部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267元、2165元和l662元,差距在繼續擴大,收入比例(以西部為1)由2002年的1.92∶1.30∶1擴大為1.97∶1.30∶1。東、中、西部農民生活消費水平差距也在擴大,生活消費支出比為1.69∶1.19∶1。 中國政府業已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採取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都是針對廣大落後貧困地區的政策舉措,旨在提供公平增長的空間,今後要進一步加強。 三、就業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數量多而素質不高,盡管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但仍難以滿足充分就業的要求。按照目前的產業結構和GDP年增長率為7%~8%計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約800~1000萬個,只能基本滿足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1000~1200萬人)的就業需要。但還有如下幾方面因素必須考慮。 ①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將繼續增長。據統計,在總人口中,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為61.5%,1990年為66.7%,1995年為67.2%,2000年為70.1%,2002年為70.3%。因此,這部分勞動力總量會繼續增多。 ②不斷增加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口。2001年底登記失業率為3.6%,2002年底為4.0%。2003年上半年上升為4.2%,如包括未登記的失業者,城鎮失業率可能達到8%左右,即約1500萬人。這些失業者有相當一部分急需解決就業問題。 ③未再就業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001年底為515萬人,2002年9月底為439萬人,為1998年以來最低水平,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較少,加上大齡和技術水平低,再就業問題就更難解決。目前中國人均GDP已達1000美元,正處於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階段,今後隨著技術進步、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員工的轉崗、下崗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經常現象。 ④最大的問題是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1990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143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446萬人,非農業人口23887萬人;到2002年底總人口增加到128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269萬人,非農業人口35184萬人。即非農業人口增加了11299萬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長的結果,另一部分是從農業轉移過來的。但農業總人口絕對數仍有增加。據估計,目前農業剩餘勞動力有1.5億~2.0億人,目前有9000萬左右在城裡打工,還有0.6億~1.1億人需要解決其就業問題。 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減少。由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中國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崗位,20世紀80年代約為240萬個,而90年代以來只有70萬~100萬個。今後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還會繼續降低。因此,就業問題將是今後幾十年內都要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別強調,要「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四、資源與環境問題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首先,應該正確認識中國「地大物博」問題。的確,中國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但是由於國土地形復雜,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且人口眾多,因而問題很大。2002年中國共有耕地18.89億畝,人均耕地約1.47畝,為世界人均數的45%;全國有660多個縣區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其中463個縣區低於0.5畝。人均水資源為世界人均數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一半缺水;108個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損失工業總產值約600億元。全國屬於乾旱、半乾旱及裸露岩溶地區的面積占陸地總面積的43.5%。50多年來,盡管國家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由於中國生態環境條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迅速,生產和消費方式落後,亂墾濫伐、廣種薄收、超載放牧,過度開發利用水土林草資源,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達50多億噸;中國荒漠化(含荒漠)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8%。[2]在礦物資源中,大部分礦種只能供應到2010年,如不加強勘探開發,到2020年將處於全面緊缺狀態,即使像煤炭這種長期以來被認為中國十分豐富的礦產資源,到2010~2020年供給率也不高。石油問題就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計算,到2010~2020年,國內的開發生產也只能滿足需求的50%左右,石油的大量進口,對於國家經濟安全將是一個嚴重挑戰。 其次,中國很多部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嚴重,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極大 。 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問題,把可持續發展列為基本國策,對國土、資源要開發、保護、節約並重,並樹立資源的全球利用觀念,鼓勵企業「走出去」開發資源,同時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防治環境污染,減排SO2和CO2,實現綠色生產,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對外開放中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限制、制裁和反限制問題;如何應對美、日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逐步提升城市化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保障經濟、政治、國防等方面的國家安全問題,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慎重處理的大問題。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期。中國經濟發展2010年以前的目標是GDP總量將翻一番達到2萬億美元,超過法國居全球第四位,GDP增長率保持在7.8%~8.9%之間。國外研究機構對2000~2010年GDP增長率的預測: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是6%;世界銀行認為是6.9%;美國高盛公司認為是7.2%;2010~2020年GDP總量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再翻一番,經濟規模達到4萬億美元,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提升為5%以上,超過德國排全球第三位,基本上完成工業化,GDP增長率為年7.18%左右。由於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和城鄉差距大等因素,致使人均GDP僅達到3000美元以上,也有可能達到4000美元。總之,中國在這20年仍是經濟轉型與起飛階段,將屬於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2020~2050年是從工業化向現代化過渡的後30年,預測GDP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GDP總量再翻兩番。經濟規模在2035年達到10萬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美國經濟總量水平,2040年超過日本居全球第二位,2050年將要達到16萬億美元,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將為15%以上。如果在人口生育政策基本不變的情況下,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到1萬美元。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實現中國人民二百年來強國富民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㈤ 怎樣看待我國人均資源不足

不足不在於資源 而在於我們自己 如果每人捐出1元 就有13億 我們要團結起來 組建個大家庭

㈥ 我國人均資源佔有量在世界上大概位置,和人均能源佔有量大概情況

土地資源我國土地資源的特點是「一多三少」,即:絕對數量多,人均佔有量少,高質量的耕地少,可開發後備資源少。我國內陸土地總面積約144億畝,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佔有土地面積約為1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
天然氣資源我國天然氣可采資源量為14萬億立方米左右,已探明的儲量為3.86萬億立方米。我國天然氣資源量居世界第15位,只佔世界總量的0.9%,天然氣資源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人均水平的4.5%,居世界第136位。木材資源據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普查,目前我國森林面積和林木蓄積量在世界上排第6位,但人均量分別僅及世界人均值的1/6和1/8。具體情況如下:森林蓄積量為112.7億立方米,林木總蓄積量佔世界總量的3%;森林覆蓋率為16.55%,排世界第142位。

礦業資源我國礦產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人均佔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大型和超大型礦床比重很小,貧礦、難選礦和共伴生礦多,尤其是鐵、銅、鋁土、鉛、鋅、金等多為貧礦,難選比重大,開采成本普通較高,實際可供利用的資源比例較低。
我國45種主要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許多重要資源更是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我國能源供需方面,煤炭、天然氣大體供需平衡,但從1993年起,我國石油由凈出口國轉化為凈進口國,進口量在逐年增長。電力資源目前中國單位產出耗電量為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這個世界平均水平,包括非洲和比我們經濟水平還落後的國家),歐洲的6倍,韓國的3.1倍,日本的11倍。高耗電量和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一大矛盾,我國已經成為電力短缺國家。石油資源目前我國石油資源量約為1072.7億噸,其中約71.61%分布在陸上,約22.93%分布在海洋。其中2020年以前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為150億噸,2020-2050年隨著技術進步和領域拓展,可供勘探利用的資源總量有望再增加50億噸,達到200億噸。石油資源總量在世界排第六位、亞洲排第一位。但我國可利用石油資源的人均佔有量為11.5~15.4噸,僅為世界平均水平73噸的1/5~1/6。
已探明的可開采儲量的情況更是不樂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我國仍屬「貧油大國」。水資源中國是一個乾旱和缺水嚴重的國家,雖然淡水資源總量為2.8萬億立方米,佔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於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 3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國的1/5,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
扣除難以利用的洪水徑流和散布在偏遠地區的地下水資源後,中國現實可利用的淡水資源量則更少,僅為1.1萬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約為900立方米。並且分布極不均衡。到20世紀末,全國600多座城市中,2/3的城市供水不足,已有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煤炭資源我國煤炭儲量居世界第三位,中國煤的探明儲量已約1萬億噸。但如果以人均佔有量來計算,只有460噸,遠遠小於世界平均水平。
考慮到未來我國人口將上升到16億,因而人均佔有量還將下降。不僅如此,在煤的探明儲量中,低級的D級儲量佔到70%~80%,可供建井設計的精查儲量不過30%,如果再減去生產井和建井已經利用的2 300億噸,以及剩餘的本不多的高級儲量中,還有因地質構造條件復雜,近期內尚難以利用的儲量,實際上目前能夠利用的儲量不過300多億噸。所以,未來中國的煤炭資源相當緊缺。
我國的土地、天然氣、木材、礦業、電力、石油、水和煤炭資源都相對緊缺,我們應該將節約融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為國家的節能減排盡一份力,為社會的進步盡一份力,更為人類的發展盡一份力。■

㈦ 怎麼理解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這句話

人口多:但人也是生產者,不要只看到消耗而不看到人口多所創造的效益,13億人並不多!

底子薄:其實這句話很不負責!乾隆時期中國GDP佔世界51%到了現在只有5%。民國時期上海是亞洲第一大都是,現在卻淪落到第6。底子並不薄!!

人均資源相對不足:中國資源非常豐富,煤鐵石油,令日本人很眼睛紅,中國的人均資源是日本的7.1倍,但是由於生產落後,資源被白白浪費了!!

政府不應該總找客觀原因,這樣很不付責任!

㈧ 人均水資源 是什麼

水作為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財富,早就被人們關注。但是,人們經常使用「水資源」一詞,卻是近一二十年的事。關於水資源的含義,有幾十種之多,較普遍的說法是指「可以供人們經常取用、逐年可以恢復的水量」。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淡水資源。這樣,苦鹹的海水就不算在內,連千年難化的冰川、不易取用的一部分地下水也排除在外了。水資源是人類調查了解得最清楚的資源,決不會像煤、鐵、石油等資源那樣有新的大發現而改變數量結構和分布。其實,水資源還應包括水所具有的發電、航運、養殖、環境等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