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自然資源的結構發生變化
影響,制約
⑵ 為什麼地球的資源越來越少地球的環境有什麼變化
礦產等為不可更新資源,森林、淡水雖可更新,但其自更新的能力是有一閾值的,人類的利用限度超過這一閾值限度,其更新的能力必然會受限,因此這些資源必然會越來越少
環境變化——全球變暖、污染嚴重、森林 濕地 海洋等幾乎所有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致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下降 喪失,這最終會限制人類社會的發展 生態系統的破壞還會喪失其對氣候的調節作用,所導致的全球氣候系統的紊亂已經由極端氣候形象的日漸頻繁地出現表現出來
⑶ 生態資源及其動態變化分析
1.河南省植被群落
河南省地處暖溫帶與亞熱帶之交,植物資源豐富,僅高等植物(維管束植物)即有231(或247)科,1210屬,4195餘種。其中,草本植物佔三分之二,木本植物佔三分之一。從伏牛山南坡坡麓(標高500 m)至淮河幹流一線是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以北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以南為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帶。
(1)暖溫帶山地丘陵區植被垂直分帶
海拔500~600 m以下基帶
該地帶為小麥、玉米一年兩作或煙草、紅薯、穀子一年一作的栽培植被;以蘋果為主的果園;野皂莢、胡枝子、酸棗、荊條、白羊草、黃背草灌草叢植被;其間有少量側柏林與竹林。
海拔1000 m以下為低山區
該區以栓皮櫟林為主,間有油松林或栓皮櫟、油松混交林;溝谷區多為坡耕地、蘋果園與灌草叢。
海拔1000~1500 m為中山區
該區為栓皮櫟、短柄枹林、油松林或其混交林;太行山區分布有少量遼東櫟、蒙古櫟林。
海拔1500~1800 m以上為高中山區
該區為銳齒櫟-短柄枹林,間有少量華山松、鐵杉林;1800 m以上的亞高山區主要為華山松林及少量太白冷杉、雲杉。
海拔2000~2200 m以上為亞高山區
該區分布有華西銀臘梅、黃花柳、綉線菊、天目瓊花、太白杜鵑、河南杜鵑等灌草叢。
(2)暖溫帶平原地區植被
暖溫帶平原區以栽培植被為主。草本植被以小麥、玉米、油菜、大豆、棉花、煙草、紅薯等一年二作或二年三作植被為主。沿黃河地帶有小麥-水稻一年兩作或一年一作植被。沙土分布區有以花生為主的一年一作或二年三作植被。河灘及沙丘區有假拂子茅、沙蓬、蟲實、白茅、狗牙根草甸草叢,在少量鹽鹼荒地生長有灰藜、隱花草、豬毛菜等耐鹽植被。木本植被以村鎮雜木林、桐糧間作、棗糧間作、柿糧間作植被為主。主要木本樹種為刺槐、楊樹、柳樹、泡桐等落葉闊葉樹及棗、蘋果、柿、桃、梨、葡萄等果樹;沙丘地帶有旱柳、白蠟條、桑樹等構成的農田林網。
(3)涼亞熱帶山地丘陵區植被垂直分帶
因海拔較低,省內涼亞熱帶山地植被垂直分帶不如暖溫帶明顯。
海拔200~500 m的丘陵區
該區分布有栓皮櫟-麻櫟林、栓皮櫟-楓香林,暖性針葉林(馬尾松、杉木),針闊混交林;各種林中多混有常綠青岡、苦儲栲等喬木。谷地多植水稻,谷坡有茶、油茶、板栗、油桐、柑橘、桂竹等經濟林;荒坡為含常綠成分的馬桑、胡枝子、連翹、鹽膚木灌叢或龍須草、芒草、白羊草、黃背草草叢。
海拔500 m以上的低山區
該區以含常綠青岡的栓皮櫟-短柄枹林、杉木林、毛竹林和含映山紅、白鵑梅等常綠成分的灌草叢為主。
海拔700 m以上的低中山
該區為栓皮櫟-短柄枹林及少量黃山松林。
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
該區為山地矮林與灌草叢,僅見於商城金剛台。
(4)涼亞熱帶平原植被
涼亞熱帶的草本栽培植被在大別山北麓崗地與洪澇平原上以一年兩作水稻為主,混有桂竹林及馬尾松、杉木林;南陽盆地則以小麥秋雜與經濟作物一年兩作植被為主,水稻比例較小。
(5)濕地水生植被群落
河南省濕地植被主要分布於池沼、湖庫與河流、灘地等處。沼澤植被以蘆葦為主。黃河灘地有小香蒲植被;淮南窪地有薰草、水藜、水蜈蚣、牛毛氈植被;水生植被以蓮藕為主(栽培),亦有野菱、狐尾藻、眼子草、茨菜等。
河南省植被與土地被覆類型詳見表10.4.1。
2.河南省的綠地與生態用地
(1)綠地資源
綠地資源包括林地(郁閉度≥0.2)、疏林地(郁閉度0.1~0.2)、灌木林地(蓋度≥0.3)、發育良好的草地(蓋度≥0.3)與濕地、園藝用地(花圃、苗圃)。綠地資源具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調節氣候、防風固沙、固定二氧化碳、生氧、空氣與水體凈化等重要功能,對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至關重要。依1998年第四次林業資源清查,全省有林地2090100 hm2,佔全省面積的12.52%;灌木林地577800 hm2,佔全省3.46%;四旁樹摺合637800 hm2,佔3.85%。全省森林面積3311000 hm2,全省森林覆蓋率為19.83%。如果再加上疏林地134000hm2,未成林地65000 hm2,苗圃地11000 hm2,則全省林地總面積達3520000 hm2。我省森林覆蓋率略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6.55%),但距國際公認和我國森林法規定的保持良好生態環境所需的30%覆蓋率相差還甚遠。
表10.4.1河南省植被與土地被覆類型表
續表
(2)林地資源
林地依林種劃分為用材林、防護林、特種林、薪炭林、經濟林和竹林。用材林面積為1004000 hm2,佔48%;防護林面積為358000 hm2,佔17.6%;特種林面積為39000 hm2,佔1.8%;薪炭林面積為87000 hm2,佔4.2%;經濟林面積為573000 hm2,佔27.4%;竹林面積為19000 hm2,佔1%。全省活立木總蓄積13167.55×104 m3,其中林地蓄積52585000 m3,佔39.9%;疏林蓄積1021000 m3,佔0.8%;散生林蓄積3420000 m3,佔2.6%;四旁樹蓄積74649000 m3,佔56.7%。
(3)草場資源
全省草場資源達4400000 hm2,但其中相當大一部分與林地重合。非林地山地草場有1200000 hm2,平原邊角荒地有400000 hm2,但這些草場多為覆蓋度與產草量均為低(畝產鮮草量小於200 kg)的劣質草地,只有人工草地(147000 hm2)與河湖灘塗的濕地草甸、葦叢等55000 hm2)可計入綠地資源。由此計算,我省綠地資源總量為3723000 hm2,佔用土地面積的22.39%,若依1998年以前口徑計算,應為21%左右。
(4)濕地資源
依1996年土地變更調查資料,省內水域面積為1209000 hm2,佔地面積7.3%,尚有7005 hm2沼澤未計入在內。而依1996年濕地調查資料,濕地資料總量1109000hm2,占國土總面積的6.64%,扣除稻田則餘665000 hm2,占國土總面積的3.98%。
(5)生態用地總面積
省內生態用地約6106000 hm2,占國土總面積36.56%,其中綠地3723000 hm2,水域與濕地665000 hm2,荒山荒地1773000 hm2。全省耕地、建設用地與生態用地之比為0.486:0.149:0.365。若僅從森林覆蓋率看,商城、新縣、西峽、內鄉、南召、盧氏、欒川、嵩縣、魯山9縣達30%以上,屬綠化較好縣;安陽、鶴壁、焦作、新鄉、許昌、漯河、開封、駐馬店8市森林覆蓋率小於11%,屬綠化較差市。
3.河南省綠地與生態用地變化趨勢
(1)森林覆蓋率
對比1949、1963、1976、1980、1988、1993、1998年7次全國林業清查或計算面積,我省林地變化有以下特點。
A.林地的消長與國家經濟及農業政策密切相關
受國家經濟及農業政策影響全省森林資源呈波浪上升趨勢。1993年比1949年森林覆蓋率增加5.38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量增長96.9%(表10.4.2)。但大躍進與三年困難時期和改革開放初期均出現過林地面積大幅度下降。如1963年比1949年有林地面積下降了1個百分點;1980年比1976年有林地面積下降了2.2個百分點。原洛陽地區1958年至80年代初森林面積由80000 hm2降至40000 hm2;森林覆蓋率由30%降至13%。除毀林開荒外,礦業發展也是毀林的重要因素,如小秦嶺、熊耳山金礦區與豫中鋁土礦區破壞尤為嚴重。
表10.4.2河南省林分各齡組面積蓄積及比重情況表
B.成熟林比例下降,可采資源貧乏
成熟林比例下降,幼齡林比例增加,林分生產力下降,可采資源貧乏。1949年幼齡林、中齡林、成熟林的面積比為48.52%:42.28%:9.20%(表10.4.3);1993年該比例變為67.65%∶25.60%∶6.75%;幼齡林所佔面積比增加19.07%。1949年幼齡林、中齡林與成熟林木材蓄積比為19.17%:52.83%:28.45%;1993年該比例變為45.01%:41.07%:13.92%;中齡林與成熟林蓄積所佔比例下降25.84%。林分單位面積蓄積量由1949年的37.3 m3/hm2降至1998的35.1 m3/hm2。成熟林蓄積量僅9390000 m3,人均0.1 m3。在山區,因生態保護需要,實際上已無木材可伐。
表10.4.3河南省1949~1998年各時期森林資源消長變化情況表
C.近年來農田林網破壞嚴重
森林覆蓋率的提高主要得益於平原區農田林網的建設,但近年農田林網破壞嚴重,應引起重視。全省四旁樹摺合的覆蓋率由1949年的0.95%提高至1993年的4.75%,占同期森林覆蓋率提高值的71%,活立木蓄積量已佔全面總蓄積量的56.7%,這得益於40餘年不懈的農田林網建設。但80年代後期以來有些地方錯誤理解國家土地政策,大搞平地造田,將大面積黃泛區沙丘沙地的林地破壞,26800 hm2的防風固沙林被毀,活動性沙地由1988年的3600 hm2增至1995年的40900 hm2。中牟縣林木覆蓋率已由1988年的23.1%下降至1 1.6%,開封縣沙區木林也遭嚴重破壞,沙丘地表土風蝕達30 cm。
D.高度警惕毀林現象
1988年至1998年內全省共毀林140000 hm2。從林業清查資料對比,1998年四旁樹摺合覆蓋率比1976年下降2.75個百分點。應引起高度警惕。林業清查1998年森林覆蓋率比1993年提高2.48個百分點,此數據應慎重看待。1998年林業清查時因統計所依據的重要標准林木郁閉度有較大變化(有林地由0.3降至0.2,疏林地由0.2降至0.1,灌木林由0.4降至0.3),因此所計算出的森林覆蓋率與前幾次清查數據是不可比的。1998年有林地和疏林地面積和比1993年下降27500 hm2,灌木林則猛增393800 hm2。這說明山地的森林覆蓋率的提高主要因計算標准變化所致,而平原四旁樹覆蓋率還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因此,1998年的實際森林覆蓋率比1993年並無明顯提高。而1998年以後國家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和貫徹16字方針,林地面積才扼止住下降趨勢。這就是我省林業的實際形勢。本次遙感解譯1:250000森林動態變化趨勢圖,1997年判讀林地面積比1984年增長2.82個百分點,比1993年清查數據增長1.16個百分點,應較符合實際情況。
(2)生態用地
對比20世紀50年代初、80年代初、90年代初和90年代末四個時期耕地、建設用地、綠地、水域和濕地與未利用荒山荒地所佔比例變化情況(表10.4.5),可看出以下規律:A.新中國成立50年耕地面積持續下降
從1954年歷史耕地面積的最大值9060000 hm2下降至1999年的8080000 hm2;佔全省土地比例從50年代初的58%降至90年代末的48%;耕地面積年平均減少30000 hm2,改革開放以來20年間年平均減少40000 hm2。耕地減少的主要因素是建設佔地。如據遙感監測1991~1997年六年中全省縣以上城市面積擴大16%,佔用耕地27000 hm2,占擴大面積的93%。全省建設用地比例從50年代初的6%上升至90年代末的15%。與全國情況相比,我省耕地減幅與建設用地增幅均要大得多。
B.綠地面積如前所述是波浪狀上升
1949年至1976年28年內綠地面積增加近6個百分點。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後綠地增長呈停滯狀態,1976年至1998年22年間綠地面積增加不到2個百分點。山區林地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破壞嚴重,經小流域治理等措施後漸有恢復,至90年代末基本與1976年持平,而蘋果、板栗、油桐、茶等經濟園林面積增長較大。平原農田林網幾經破壞,至今未恢復至1976年水平,但蘋果、棗、葡萄、花卉等經濟園林面積有所增長。
C.水域與濕地面積持續下降
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初因眾多水庫的建設,下降趨勢尚不明顯。80年代以來因持續乾旱與抽取過量地下水,加上濕地圍墾等因素,平原水域與濕地面積急劇下降,世紀末比建國初所佔比例下降5個百分點。降幅遠大於全國平均水平(表10.4.4)。
表10.4.4河南省生態用地情況表(1998)
D.未利用荒山荒地面積先降後升
20世紀的50年代至70年代是綠化荒山荒地成果顯著的年代,尤以黃河沖積平原沙鹼荒地綠化成績斐然。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平原農田林網的破壞(尤其是沙區林網的破壞)、山區伐林與毀林造田拋荒、平原區水域濕地的萎縮、建設工程(城市、村鎮、交通、礦山、工廠、開發區、磚瓦廠)對耕地或林地的破壞和建設佔地後長期不開發而拋荒等因系,全省荒山荒地面積有所增加。1991~1996年全省清查出閑置土地1.11萬宗,總面積2000 hm2。其中,有800 hm2是廢耕地,占總面積的39.7%。推算目前我省城市閑置地佔土地面積5%,總面積達5000 hm2。
E.總的趨勢
河南省生態用地與非生態用地總比例大體保持均衡,而地類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非生態用地中以犧牲耕地為代價換取了眾多建設項目的實施。生態用地中綠地稍有增加,水域濕地大幅度萎縮,仍有大面積荒山荒地可用於生態建設(表10.4.5,表10.4.6,表10.4.7)。
表10.4.5全國與河南省建國以來生態用地比例變化對比表(%)
表10.4.6河南省典型市、縣1976~1993年林木覆蓋率變化簡表
表10.4.7林業清查與遙感動態監測森林資源變化對比表
⑷ 如果地球上的鐵和鈷互換的話,地球會產生哪些變化
地球上面的一些物質會發生變化,地球的表面也會發生變化,地球的礦產資源也會發生變化,地球的地質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地球上面的很多礦物質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物質互換對地球產生的影響。
⑸ 地殼的劇烈運動使地球的自然資源發生了哪些變化
大地會把樹木埋在地下!!形成礦產資源!!
火山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