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治市煤炭工業局的資源概況
長治市物華天寶 ,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額:煤、鐵、錳、鋁、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餘種。煤炭資源遍布全市10個縣區,預測總埋藏量906億噸,探明儲量為242.14億噸,佔山西省探明儲量的12%。煤炭種類較為齊全,有焦煤、瘦煤。貧煤、無煙煤和泥煤。北部的沁源縣、武鄉縣東部等地分布有焦煤、瘦煤和貧煤,其中煉焦煤比重較大。中部的襄垣縣、城區、郊區,潞城市西部、長治縣和屯留縣的東北部為瘦煤、貧煤和無煙煤分布區,煤層厚度平均為15米,含煤系數為7.5米%,而且煤 層穩定,結構簡單,煤質優良,易於開采。豐富的地下資源,為長治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質基礎。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手工挖取煤炭、鐵礦,並生產土鐵。戰國時期,長治地區不僅能生產鐵制農具,而且能銳利的兵器、甲仗和手工藝品。唐宋時期,長治的冶煉業已頗為發達。明清時,釀酒業,鑄造業,紡織業都 有很快的發展。近代工業始於1923年潞安鎮守使和當地紳商集資,在長治峙峪村創辦的機器煤礦。但在舊中國,工業發展緩慢,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長治的現代工業少得可憐,而且集中在市區。有電力、自來水、鐵工廠、皮毛製革、棉絲線業、肥皂、印刷、卷煙等 。全部工業產值只有4218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9.8%。建國以後,工業生產迅猛發展,一個以煤炭、電力、冶金、化工、機械、建材為主,包括家電、食品、輕 紡工業的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已基本形成。1998的上,全市擁有工業960多個,工業總產值256.50億元。長治以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和比較雄厚的重工業基礎,成為我省能源重化工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輕工業比較發達的城市之一。長治工業布局因受地理位置、資源條件、交通條件、工業基礎等自然以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大中型企業大都集中在經濟基礎好、交通發達的市區周圍以及資源豐富、開發條件較好的地區。煤炭工業是長治最重要的工業部門,已有千年開采史。從1923年長治建成峙峪機器煤礦到1945年長治解放的20多年中,全市只生產了860萬噸煤。煤礦設備簡陋、技術落後,生產水平很低。1949年原煤產量僅有61萬噸。解放後,長治煤炭工業不斷發展,煤炭開采逐步實現機械化和現代化。70年代末,潞安礦務局王莊煤礦率先實現了綜合採煤技術的突破,到80年代中期,全局有煤機械化程度達95.15%,並建成了中國煤炭工業現代化礦區。1997全市原煤產量3032.68萬噸,其中潞礦生產1283.68萬噸。全市煤炭工業布局趨向合理,形成了潞安、長治武鄉、襄垣、霍東、高平和陵川7大礦區。潞安礦區無論儲量、產量都居首位。以生產貧煤為主,瘦煤和無煙煤為次;長治礦區以生產瘦煤 為主,貧煤為次;襄垣礦區主要生產貧煤;武鄉礦區以瘦煤為主,焦煤為次;霍東礦區貧煤和焦 煤各佔一半;高平和陵川礦區為本市與晉城市跨界礦區,主要為無煙煤和貧煙。改革開放以後,一批鄉村辦小煤礦迅速崛起,成了當地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1997年,鄉村辦礦的原煤產量達1095.38萬噸。進入90年代後期,市場能源結構發生很大改變,單一的原煤 生產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煤炭生產的結構調整已不可避免,限產壓井和治理地方小煤礦已提上日程。1998年,我市原煤產量2916.3萬噸,是1949年的47.8倍,1978年的3.6倍,但比上年下降了3.8%。
1998年,長治公路「四縱四橫」的主骨架已經形成。208國道縱貫南北,309線橫穿東西,北接太舊高速公路,縮短了與沿海發達地區的距離,西連大運路,直達西部腹地,南下晉焦高速公路挺進中原。邯長高速公路已經開工,長晉高速路列入議程。改革20年來,全市新建和拓寬縣鄉公路2422公里,新增公路通車里程690公里,基本實現了鎮鎮通油路、鄉鄉通公路、行政村通機動車的目標,形成了以長治為中心,干支結合,縱橫交錯的公路網。公路客運可從長治直達北京、太原、石家莊、西安、鄭州、武漢、濟南等省會城市,以及邯鄲、新鄉、安陽、洛陽、臨汾、晉城等周邊城市。長治民航已開通了長治直抵北京、鄭州、武漢等地的航班,使長治由一個原先封閉的山城成為交通便捷的現代化開放城市。
B. 山西長治的發展情況怎樣外地人在這里有發展前景嗎請熟悉此地情況的朋友進來幫忙!!
長治發展很不錯
環境很好
冬天不會太冷夏天也不熱三十五六度左右最高
外地打工者相對較多
消費不高
房價大約3000~5000之間(市區)
市民容易相處 有少數民族回族
不會每天以面為食的
我也是南方人
江蘇啟東的 離你們上海就一江之隔
現在在長治發展
還有 長治非常適合定期居住
環境相對南方簡直舒適的很
根本不用裝空調
C. 山西長治除了煤礦,還有什麼其他什麼比較多的礦產資源
平順縣,襄垣縣鐵礦鐵礦石,石膏礦鹿城
D. 長治市有哪些煤礦
長治市的煤炭資源比較多,所以煤礦也比較多的。
E. 國家電投旗下上市公司有哪幾個
吉電股份、漳澤電力、上海電力、東方能源、露天煤礦、中電遠達
F. 山西長治市概況
1、短的
長治市是國家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於1945年10月建市。曾當選2004年度中國十大魅力城市。長治市,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長治市現轄10個縣2個區1個縣級市。
2、長的——長治概況
長治市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地區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地區交界。全
市地勢由西北向東南緩緩傾斜,區域總面積為13896平方公里,總人口307.6萬,其中市區面積為33平方公里,人口55萬。
長治地處黃土高原東南部,群山環繞,地形復雜,海拔較高。按我國氣候大劃分標准,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其基本特徵是:四季分明,冬長夏短,春略長於秋;氣候溫和始終雨熱同季,大陸性季風強盛持久,海洋性季風的作用相對較弱。年平均氣溫5oC度到11oC,年平均降雨量為600毫升以上無霜期155-184天,現有耕地37.2萬公頃,十分適合北方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境內各種植被種類較多,有林面積達到30.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22%,林木蓄積量1062萬立方米各種牧草200餘種,野生植物500多種,玉米、穀子,小麥、薯類等是本地的主要糧食作物,素有「米糧川」之稱,是山西農業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之一。
長治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公路、鐵路縱橫交錯。境內有太焦和邯長兩條國家鐵路干線,貫穿南北西東,新修建兩條地方鐵路,鐵路專用線24條,年貨運能力在3千萬噸以上。公路有國道四條,以208國道、長邯二級公路為骨幹,與地方公路14條,組成「豐」字型公路網路,全長2681公里,與縣城通油路的鄉鎮104個,村846個,油路長1000公里。開往北京、上海、天津、武漢、石家莊等地的長途客車線路200多條。如今的的長治市,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四通八達,208國道縱橫南北,309線橫穿東西,「四縱四橫」的公路主骨架北接太舊高速公路,西連大運路,直達西部腹地,南下晉焦高速公路,則可挺進中原,一個干支協調、點線配套、地空結合的現代化立體交通運輸網路初見雛形。長治飛機場可起降中小型客機,並開通了直達北京、鄭州、武漢和太原等地的航線,大大方便了長治同首都及省內外的聯系和經濟交往。
長治市現轄10個縣2個區1個縣級市:長治縣、長子縣、屯留縣、壺關縣、黎城縣、平順縣、襄垣縣、武鄉縣、沁縣、沁源縣和城區、郊區及潞城市.全市共有146個鄉鎮、3507個行政村。長治總人口31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42萬人,非農業人口70萬人,男性人口161萬人,女性人口151萬人,2000年人口出生率為千分之十七,自然增長率為千分之十,市區人口61萬人。絕大多數人口為漢族,少數民族以回族為主,回族人口為1.94萬人,少數民族佔全市總人口的0.6%。
礦產資源:長治現已探明的礦藏有煤、鐵、錳、鋁、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餘種,其中有開采價值的20餘種。尤其是煤炭、預測總埋藏量為906億噸,已探明儲量346億噸,佔山西省探明儲量的12%,具有煤種多、埋藏淺、煤質優、易開采等特點。全市還有相當儲量的硫鐵礦,硅鐵礦、鋁土礦、石英、耐火粘土、大理石、油岩、陶土等,均有很大的開發潛力。
水利資源:
長治是華北地區相對富水區,主要河流有海河流域的濁漳河、清漳河、衛河,以及黃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資源總量為22.96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為19.86億立方,地下水量為10.83億立方米,重復水量為7.73億立方米。全市現有漳澤、後灣、關河3座蓄水一億立方米以上的大型水庫和105座中小型水庫,總庫容量10億立方米.這些水資源為長治的工農業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提供了保障和便利。
農林資源:
長治市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小麥、穀子、豆類、薯類等;主要經濟作物有黨參、潞麻、蘋果、核桃、柿子、花椒等;主要名優特產有:沁州黃小米、潞麻、潞黨參、黃芪、連翹、木耳、沁源松磨菇、黃花菜、花坡蕨菜、黎城柿餅、綿核桃、平順大紅袍花椒、馬鈴薯、長子青椒等;被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證的綠色農產品已達81種。林業資源有宜林面積735萬畝,實有林地585萬畝,其中天然林173萬畝,經濟林165萬畝,林木蓄積量達11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為23%。牧業資源有宜牧面積480萬畝,已開發草場271萬畝。
長治是一座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自秦開始,為歷代郡、州、府所在地。境內她那山河壯麗氣勢磅礴的錦綉山河與歷代古物交輝息息相印,有其獨特的文化神韻。全s市有大量的不同時代歷史古跡文化和古建築藝術珍品。壯麗的山川和悠久的歷史,淳樸的民風和光榮的傳統,構成了長治市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
作為長治市象徵的上黨門,鍾鼓二樓左右對峙,風馳雲動,蔚為壯觀;分水嶺出土的大批戰國時期車馬文物,多繫上乘精品;觀音堂殿內的明代懸塑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玉皇觀的琉璃塔,飛閣流丹,金壁輝煌;五鳳樓斗拱蓮柱,匠心獨具;原起寺的八角七層大雄寶塔,巧奪天工;南涅水北魏石刻,技藝精湛;位於沁源縣的靈空山,松林密布,古樹參天既有五龍池、益海洞等「靈空十景」更有「三柱重」、「九桿旗」等珍貴古松,實為旅遊避暑之勝地。壺關縣的天然紫團溶洞,洞內怪石嶙峋,千姿百態,洞外山霧繚繞,鬱郁蔥蔥,確屬人間奇景,使遊人流連忘返。除此之外,還有長子縣的法興寺和崇慶寺、襄垣縣的仙堂寺、壺關的二仙廟、以及相傳女媧補天採石的黎城縣廣志山、精衛填海采山的長子縣發鳩山,神農氏炎帝嘗百穀的老頂山等。此外,還有革命紀念地八路軍總部舊址、上當戰役主戰場、黃崖洞保衛戰舊址八路軍太行紀念館等處,更吸引著中外遊客駐足觀瞻,深沉思慮,流連忘返.
人居環境:
長治近年來圍繞建設北方山水園林文化大城市的目標,加快了城市綠化、美化、香化、亮化和舊城改造的步伐。市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5%,綠地率達到15%,並全部建成煙塵控制區,城建、環保年投入資金2億多元。長治的人居環境日臻優良。
居民收入與消費:
2000年城鎮居民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570元,比上年增長9.6%,平均每人全年消費性支出3509元,比上年增長18%,平均每人居住面積為11.5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農民人均純收入2203元,比上年增長6%。
居民儲蓄:
隨著人民收入的不斷提高,全市儲蓄存款持續增長,2000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89億元,比年初增加17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139億元,比年初增加14億元。
商業網點:
長治2000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40億元。現有各類商業企業1.8萬個,商業網點5萬余個,從業人數12萬餘人。市區主要購物中心有金威商場、東南購物中心、長治商廈、八一百貨大樓、九龍商廈等30多家。
社會保障:
長治社會保障制度日趨完善,人身保險、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已在全市普遍開展到2000年底全市參加人身保險約60萬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職工15.62萬人參加失業保險的職工19.63萬人,覆蓋面達95.29%,參加工傷保險職工8.53萬人.實行養老金社會化發放的離退休人員4.43萬人,社會化發放面達99.34%。全市建立再就業中心472個,吸納培訓職工4.7萬人,重新再就業3.9萬人。
3、市政府網站上——
1945年10月建市
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北緯35°50'--37°08',東經113°01'--113°40'。東倚太行山,與河北、河南兩省為鄰,西屏太岳山,與臨汾市接壤,南部與晉城市毗鄰,北部與晉中市交界。
全境東西最長處150公里,南北最寬處140公里,總面積13896平方公里,其中,平川2213平方公里,丘陵4641平方公里,山地7042平方公里。
為太行山,太岳山所環繞,構成高原地形,通稱「沁潞高原」,又稱「上黨盆地」。境內山地、丘陵、盆地縱橫交錯,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間,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頂,海拔2453米。
轄城區、郊區、潞城市、長治縣、長子縣、屯留縣、沁源縣、沁縣、武鄉縣、襄垣縣、黎城縣、平順縣、壺關縣等13個縣、區(市)。
全市常住人口為3334564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3138991人相比,十年共增加195573人,增長6.23%。年平均增長率為0.61%。其中,男性人口為1710680人,佔51.30%;女性人口為1623884人,佔48.70%。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06.86下降為105.34。
全年民航客運量39.1萬人,比上年增長15%,旅客周轉量34877萬人公里;貨郵運輸量2100噸,貨郵周轉量187.32萬噸公里,運輸總周轉量437.92萬噸公里。公路客運量3431.5萬人,比上年增長4.6%,旅客周轉量22.75億人公里;貨運量5437.37萬噸,比上年增長4.2%,貨物周轉量76.56億噸公里。
初步核算,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920.2億元,比上年增長13.7%。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0.2億元,增長8%;第二產業增加值601.7億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278.3億元,增長9.8%。三次產業比例由上年的4.5:62.8:32.7調整為4.4:65.4:30.2。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4%,其中食品類價格上漲7.9%。工業品出廠價格上漲8%;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上漲8.3%。
全年實現財政總收入198億元,比上年增長11.3%;其中一般預算收入77.9億元,增長12.0%。全市一般預算支出135.9億元,比上年增長20.7%,其中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4%,醫療衛生支出增長24.9%,科技、教育、農業支出比上年分別增長22.3%、17.3%、28.4%。
紅色旅遊線路、太行山自然風光及炎帝文化等旅遊資源在全市形成24條旅遊線路。著名景區太行山大峽谷,位於晉豫兩省交界的壺關縣,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珠聯璧合,相映成趣,集雄、奇、險、幽、美於一體,共有景觀400餘處,景點44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