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發紅水了哪些資源最貴
擴展閱讀
玉蘭油是哪裡產品 2025-07-26 19:51:26
庫存積壓怎麼算成本 2025-07-26 19:50:32

發紅水了哪些資源最貴

發布時間: 2022-06-04 01:18:21

1. 中國水資源 的資料 急啊!!!!

水佔世界的70.8%,但是淡水只佔其中的2.5%,在我國水資源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我國列為世界上最缺水的13個國家之一。其實我國水資源分配不平均,有的地方水很少,有的地方水很多,有的地方水適量。在紅原的水資源很少,在河北等地區水很多,在四川的水很適量。隨著人口增多,樹木減少,洪水越來於頻繁的出現;隨著天氣乾旱,水又越來越少。
所以,愛護水資源人人有責!

2. 發特大洪水時哪些行業會收影響

負面:農業(靠天收成),養殖業(飼料)
正面:救濟物資,建築業(重新建築)

3. 南方的洪災又來了,多年來洪災給中國帶來多少損失

在今年洪水退去後,我們國家的南方發生了多輪降雨過程,強度較往年有了更大的提升使南方發生了更多的洪水災害。據國家水資源部透露,截至二十幾日,全國多地發生超硬異常洪水,這完全比常年同期多。重慶上游主流和四川大渡河支流小金川遭受了有史以來更具歷史意義的洪水。

4. 現在洪水災區最缺的物資是什麼

一、飲水、食品方面:

1、飲用水

2、應急食品、壓縮干糧等物資。

二、住宿、穿戴物資:

1、帳篷

2、被褥

3、新舊衣物

三、設備方面:

1、發電機

2、應急照明產品、手電筒等

3、燃油

4、消毒水

5、急救葯品等物資

(4)發紅水了哪些資源最貴擴展閱讀:

洪災自救的方法:

1、受到洪水威脅,如果時間充裕,應按照預定路線,有組織地向山坡、高地等處轉移;在措手不及,已經受到洪水包圍的情況下,要盡可能利用船隻、木排、門板、木床等,做水上轉移。

2、洪水來得太快,已經來不及轉移時,要立即爬上屋頂、樓房高屋、大樹、高牆,做暫時避險,等待援救,不要單身游水轉移。

3、在山區,如果連降大雨,用容易暴發山洪。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注意避免渡河,以防止被山洪沖走,還要注意防止山體滑坡、滾石、泥石流的傷害。

4、發現高壓線鐵塔傾倒、電線低垂或斷折;要遠離避險,不可觸摸或接近,防止觸電。

5、洪水過後,要服用預防流行病的葯物,做好衛生防疫工作,避免發生傳染病。

5. 1998年洪水過後哪些物資漲價

糧食,農作物,肉類,漲價,因為被洪水淹沒了
採納哦謝謝

6. 洪水後最需要什麼東西最迫切需要

帳篷 大米、麵粉、食用油、被褥和衣物。

7. 水資源為什麼珍貴

人離不開水

8. 有哪個好心人能幫我找一個關於"洪水資源化"這方面的資料嗎

洪水資源與洪水資源化芻議

向立雲

一、洪水的資源特性

洪水的資源特性指洪水所具備的提供水土資源、生態環境資源的屬性。

在人類文明尚未形成之前,河道洪水不受人類的干預,自然泛濫時洪水攜帶的大量泥沙、養分和物種廣泛落淤繁衍於流域中下游,形成了廣袤、肥沃、物種繁多的流域中下游平原和大面積沿河濕地。得益於這一資源,人類文明得以發足、擴張和進步。

隨著人類文明的形成與發展,洪水在提供資源的同時,也給生命和生產構成威脅,造成損失。人類為了發展,建堤防洪、與水爭地在所難免,在減輕災害的同時,也遏制了洪水資源特性的發揮。進入工業社會之前,人類控制洪水的能力有限,所能保護的僅是占流域很小部分的居住地與耕地,由於防洪能力低下,受保護的耕地時常被淹,防洪工程對洪水資源特性的影響不大。

防洪工程技術發展到今日,控制洪水能力空前提高,制約了洪水資源特性的發揮。例如,流域中下游平原河道因高大堤防的修建,致使原有千百年來形成的生態與環境資源十分豐富的濕地大面積萎縮,在一些流域甚至已不復存在;在北方一些流域由於洪水泛濫機會銳減,平原地下水補給的一項重要來源趨於中斷;洪水所攜帶的大量養分,或被上游水庫截留,或直接輸送入海,失去了滋養洪泛區的土地和濕地的功能。

防洪和洪水的資源特性的發揮是一對矛盾,在沒有洪水利用措施的情況下,防洪標准與洪水資源特性發揮的幾率成反比。

在沒有防洪工程或防洪標准低下的地區,通常,洪水給人類造成的災害遠大於洪水所提供的資源利益,較高標準的防洪工程則為洪水的安全利用提供了條件。

二、洪水利用與洪水資源化

(一)洪水資源化的歷史

洪水資源化,自古有之。利用於軍事上以水代兵,屢見不鮮,最早一次記載是在公元前359年,當時楚國曾決黃河南岸大堤藉助洪水攻城淹軍,直到蔣介石決花園口,放黃河洪水阻擋日軍,這種手段仍在運用。

戰國時期李冰父子興建都江堰是古代利用洪水的典範。洪水利用的同時,由於消減了河道的洪水流量,因此,洪水利用工程兼有興利與防洪的雙重功效。

從明代起,在黃河上有引導地利用洪水,束水攻沙、分洪淤灘的治河方略形成,認為「以人治河,不若以河治河也。夫河性急,借其性而役其力,則淺可深,治在吾掌耳(引自《中國水利史稿》)」,辦法是「如欲深北,則南其堤而北自深;如欲深南,則北其堤而南自深;如欲深中,則南北堤兩束之,沖中間焉,而中自深(出處同上)」如要淤灘固堤,則將此法「反而用之」。到清康熙年間,經靳輔、陳潢在明潘季馴治河基礎上的發展與完善,黃河上形成了以縷堤束水攻沙,遙堤防洪,結合隔堤、滾水壩、減水壩(閘)的有控制的利用洪水刷槽淤灘的治河防洪體系。這一防洪方略至今仍在沿用。

海河流域在近代也曾進行過洪水利用的實踐。1927年永定河大洪水後,大量泥沙流入海河幹流,造成河床有數處淤高至大沽零點,泄洪及航運受到極大影響。1929年將永定河的洪水導入北運河以東的低窪地帶,使停滯落淤,泥沙沉澱後的清水,泄入金鍾河,以減輕幹流淤積,同時又使窪地淤高,形成淀北放淤區,使十萬余畝的鹼地貧田變成沃壤。

1932~1939年8年間,永定河向淀北放淤區放淤11次,向淀南放淤4次。淀南和淀北的淤積量分別為8,142萬m3和1,116萬m3,合計為9,258萬m3。淀內地面(759km2)一般淤高1~2m,減輕了海河幹流淤積,維持了海流幹流的泄洪及航運功能。

民國期間,據35年資料統計,在桑乾河上的大同、陽高、朔縣、應縣、天鎮、山陰等地共建有放淤減洪工程35處,淤灌面積達200多萬畝。這不僅減少了永定河上游的來沙量,還減削了洪水。

民國李儀祉先生曾著《溝洫》、《利用洪水與蓄水地下》等文,專論洪水利用和洪水資源化,認為北方地區歷來苦於乾旱,豐欠不保,而每逢大雨,則河流陡漲,較平時水量大數倍、十數倍、數十倍不止,任其順河道直瀉大海,殊為可惜;若洪水破堤而出,無所約束,危害更大。平原地區若經營溝洫,其利有五:①減少澇災;②減少水土流失;③蓄水於地下,以備旱時利用;④引河道洪水和養分入田間,或回灌地下;⑤大洪水時,有引導地分殺水勢,減輕洪水威脅或洪水災害。文中還對溝洫的規制、建設、管理維護及效益作了較詳細的論述。由於當時防洪標准低下,控制引導洪水的能力不強,大規模經營溝洫體系尚無條件,而到現代,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修建高壩大庫防洪興利,大量抽取地下水用於生產與生活,李儀祉所提倡的溝洫體系並未得到廣泛施行。

(二)國外對防洪與洪水利用關系的認識與調整

洪水在提供資源的同時,也對人類文明的成果造成了災害,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自然因素之一。進入工業化和現代文明時期,洪水災害影響加劇,限於對資源與生態環境的認識水平和對人類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能力的充分自信,針對洪水及其負面影響,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以控制洪水為目標的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

美國是進入現代文明最早的國家之一,也是受洪水災害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為消除洪水災害的影響,美國政府自19世紀中葉起大規模介入防洪事業。19世紀60年代,美國陸軍工程兵團提議沿密西西比河兩岸大規模修建堤防,以改善航運和控制洪水。這種唯堤論(levees only),即將洪水束縛於兩堤之間,成為美國當時大江大河主要的防洪方略。到20世紀初期,密西西比河兩岸布滿了聯邦設計並投資建設的堤防體系。

1927年密西西比河下游發生大洪水,淹沒土地約2萬平方英里(約合518萬公頃),70萬人背井離鄉,200多人死亡,13.5萬座建築物倒塌或損壞,為美國最嚴重的洪水之一。這促使1928年的密西西比河下游防洪法的迅速出台。該防洪法授權修建水庫大壩、整治河道、設置滯洪區、開辟泄洪道控制洪水,結束了唯堤政策。另一方面,在1927年以前,美國政府認為防洪主要是地方政府的責任,1928年之後,防洪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控制」洪水成為國家政策問題及聯邦政府責任。

30年代的大洪水促使一些人(吉爾伯特·懷特為其代表)開始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洪水災害進行研究,倡導防洪工程的建設應考慮洪水風險,應輔之以土地利用管理、預報與預警系統和洪水保險,以適合當地的地理和經濟環境。這種多元化的管理思路體現在1968年的國家洪水保險法與國家洪水保險計劃(NFIP)當中,構成了國家防洪政策和防洪安全保障體系的核心部分:「非工程」的基於風險理論的洪泛區管理和洪水保險。這種防洪策略雖並未明確考慮洪水資源的利用,但由於放棄了單純依賴工程式控制制洪水的觀念,客觀上為洪水資源特性的發揮提供了條件。

隨著人們對洪水及其環境及生態作用的認識不斷加深,美國1993年大水之後,在人煙稀少、資產密度較低的高風險區沒有對水毀堤防加固或重建,讓洪水迂迴滯留於曾經被堤防保護的土地中,既利用了洪水的生態環境功能,同時減輕了其它重要地區的防洪壓力。1995出台的全國洪泛區綜合管理計劃中更將恢復洪水高風險區的生態環境功能作為未來30年洪泛區管理的四大目標之一。

日本自60年代起,力圖實現「安全確保」的防洪方略,經過30多年的經營,建立起了較高標準的防洪工程體系,近來認識到通過防洪工程確保安全既不可能也不經濟,防洪觀念轉變為以一定防洪標准下的「風險選擇」策略。在利用洪水方面採取了雨洪就地消化,洪水資源化利用,在原渠道化的河道上人為造灘、營造濕地、培育水生物種以求形成類似於自然狀態的「多自然河川」等措施。

(三)海河流域洪水利用設想

中國於50年代起,在各大流域開始了大規模的整治,控制洪水成為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標。目前,全國水庫已達8.6萬座,平原河道幾乎盡受堤防約束,常遇洪水得到控制,與此同時,防洪工程的負面影響也漸次凸現,在海河流域表現得尤為突出。

海河流域經50年代和1963年大水後的數十年防洪工程體系建設,水庫已可控制山區徑流的80%以上,海河流域整體可防禦50年一遇洪水。進入70年代,流域下游平原原有的大面積窪淀濕地迅速萎縮消失。上游徑流的攔截,致使下遊河道普遍斷流,用水主要依賴於地下水。起初,地下水位較高,儲藏量豐富,清潔衛生,就地採用,便利經濟,不僅可滿足生產生活之用,而且灌溉面積不斷增加。同時,伴隨地下水位逐漸降低,大面積鹽鹼地得以改良,成為高產穩產良田。70~80年代,海河流域處於枯水期,中下游平原外無洪水威脅,內有地下水供給,一片昇平景象。然而,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加,用水量隨之劇增,淺層地下水已不敷使用,機井普遍深入難以再生的深層地下水。海河流域原本降水不足,加之地下水告罄,水資源短缺年甚一年,直接威脅到流域的可持續發展。與此同時,因河道斷流和水資源不足引致的生態環境和社會問題日趨嚴重,工業和生活廢水長期滯留於業已斷流的河道之內,污染物日積月累,向地下滲透;農業灌溉大量使用河道內廢水,使污染向土地與食物中擴散;河道斷流和濕地消失,使依賴於此的生物滅絕,流域長期形成的生物鏈於此中斷。目前對此雖未作專門研究,但可以預見,其生態環境影響將是深刻和長遠的,甚至不可逆轉。

海河流域降水年際變化很大,豐水年降水量可達700mm以上,枯水年不到400mm。豐水年時,暴雨洪水造成流域大面積淹沒和巨大損失,排之惟恐不及;而遇枯水年,則旱情嚴重,苦於無水可用。

60年代前,海河流域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問題尚不突出,當時由於防洪能力低下,洪水對流域發展和生命財產的危害最大,為流域治理的主要目標,防洪工程按「以排為主」的方針規劃,以圖將洪水盡數排泄入海,免除洪水災害。時隔不足20年,流域情況發生巨變,防洪能力已大幅度提高,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已嚴重威脅到流域的可持續發展,洪水問題縱使不可忽視,也只是短期的影響,對北方乾旱缺水的地區,洪水的發生還有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水資源短缺的功效。

1996年海河流域發生了自1963年大水以來的最大洪水,雖然洪水量級遠不及63年,洪水仍造成了巨大損失。此次洪水在演進和泛濫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景象:地表徑流沿程大量損失,洪水演進到下游,遠小於預估的量級,到達時間也明顯延遲。由於地下水的超采,地表吸納徑流的能力和地下的蓄水能力劇增,據洪水過後估計,徑流系數僅為1963年大水期間的一半,為0.24,滲入地下的水量達80億m3之多,平原地區地下水位平均埋深比汛前上升了2.02m,比上年同期上升0.84m,補大於采。另外,洪水沖滌了流域內多年存積的廢渣、廢水等污染物,使環境景觀得到較大的改善。96年之後,河北省農業連續3年大豐收,這與96年大水後地下水得到大量補充,缺水矛盾得到緩解不無關系。

海河流域50~60年代為豐水期,70年代為豐枯過度期,80~90年代為枯水期。據預測,21世紀初,將再次進入豐水期,如何抓住機遇,在防洪的同時,採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洪水的資源特性,緩解流域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對流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歷史上,由於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尚未建成,常遇洪水也難防禦,洪水利用和洪水資源化無從談起,雖然現有較高標準的防洪體系對洪水生態和資源特性的發揮有影響,但由於其基本可以保證重要地區的安全,並有較高的調度控制洪水能力,從而為洪水的安全合理利用提供了條件。

針對海河流域的現狀,筆者建議洪水利用和洪水資源化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①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提高水庫汛限水位或蓄洪水位,多蓄洪水。海河流域的水庫主要是在50~60年代大規模群眾興修水利運動中建成的,存在質量和保壩標准不高等問題。經80年代以來的不斷除險加固,大部分水庫已達部頒標准,經「96·8」洪水的考驗,提高某些水庫的汛限水位,甚至超蓄洪水是可行的。至於汛限水位和防洪庫容提高到什麼程度,需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確定。

②在洪水發生時,利用洪水前峰,清洗河道污染物。近20年來海河流域處於枯水期,又值社會經濟高速發展階段,用水量急劇增加,許多河道斷流,大量未經處理的生產與生活廢棄物長期滯留於河道之內,造成嚴重污染。「96·8」洪水後,由於洪水的清洗與稀釋自凈作用,受洪水影響水系,水質普遍得到明顯改善,洪水的環境效益顯著。洪水利用不僅需發揮其改善環境的功效,還要發揮其彌補水資源不足和修復流域生態的特性,因此不宜將一場洪水盡數排放入海,原則上應以洪水前峰的水量清洗河道,改善環境,而盡量利用其餘部分補充水資源,修復流域生態。清洗河道,改善環境所需的洪水量,建議由水利部門與環境保護部門合作開展專題研究確定。

③建設洪水利用工程,引洪水於田間,回灌地下水。「96·8」洪水使海河流域地下水得到82億m3的補充,比多年平均增加一倍左右,除河道、滯洪窪淀、當地降雨下滲外,洪水漫流淹沒雖造成較大損失,亦補充了相當數量的地下水。1996年流域平均降水量為600mm,統計1956~1998年43年間的年均降水量,大於600mm的年份有10年,豐水期的1956~1970年的15年間,年均降水量大於600mm的年份有5年,大於700mm的年份更有3年。在流域現狀下,粗略估計年均降雨量大於600mm時,地下水補充量級為80億m3以上,大於700mm時,地下水補充量級為150億m3以上(據河北省防辦94年所作的「63·8」暴雨重演研究,流域河北省境內補充地下水量即達146 m3,當年降雨量為673mm)。為充分利用洪水資源,回灌補充地下水,可借鑒李儀祉先生所設計的洪水利用溝洫體系,結合分洪閘門、滾水壩、滯洪窪淀等工程,引導洪水於廣大平原地區縱橫交錯的溝洫內,可望使地下水補給量進一步增加,其五個方面的主要功效如前所述。

④恢復部分窪淀。70年代以前,海河流域窪淀星羅棋布,既是調蓄洪水的場所,也是流域長期形成的自然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70年代以後,由於流域進入枯水期,且流域用水量劇增,除個別窪淀外,相繼乾涸,成為農業生產用地,窪淀生態環境功能基本喪失,調蓄洪水的作用也有較大程度降低。因常年蓄水窪淀既有改善生態環境、調蓄洪水的功效,又有供水、水產養殖和旅遊等效益,與作為農業用地相比,可能更為有利。考慮到流域將會再次進入豐水期並且南水北調工程即將實施,建議在有條件(例如,上有調節水庫或靠近南水北調乾渠,生態環境改善功能較強,調蓄洪水效果較好,移民較易安置)的窪淀開展窪淀蓄水的前期准備,包括進行移民安置規劃、蓄水工程建設與完善,制定與水有關產業培植計劃等工作,一旦進入豐水期,則有計劃地相機蓄水,恢復並維持窪淀水域,實現由干淀向蓄水窪淀的平穩過渡。

⑤利用流域河網的調蓄功能,使洪水在平原區滯留更長的時間。經過大規模的防洪工程建設,海河流域已形成了幾個既有各自入海通道,又有內陸河道連接的相對獨立的水系,在大洪水時可分別排洪入海,而在中小洪水時則可通過河網的調度相對集中地入海,使洪水在平原地區滯留時間增加,更多地回灌地下水,結合以上③④所述的措施,達到充分利用洪水的目的。

三、結論

洪水資源化自古有之,在防洪能力較低的時期,洪水利用只是局部零星的。隨著人類控制洪水能力的提高、對水資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關注,較大規模安全合理地利用洪水不僅可能,而且急需。洪水利用和洪水資源化在水資源相對緊缺的北方地區顯得尤為重要。因對洪水利用與洪水資源化問題近來才著手研究,文中針對海河流域提出的充分利用現有水庫河道蓄滯洪水、利用洪水前鋒清洗污染、引洪水於田間、恢復窪淀等洪水利用建議,尚嫌粗淺,供參考。

(參考文獻及表略,可參閱《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院報》2000年第1期)

9. 如果發生了大洪水,囤什麼最有用,囤什麼又能最賺錢

蓮藕(不怕水)

10. 發洪水需要什麼抗洪救災物質

打樁機、投光燈、發電機組、救生舟、挖機、裝載機、載重卡車 編織袋、麻袋、草袋,搶險救生船,塊石,砂石料,編織布、無紡布,救生衣,救生圈,鉛絲,樁木,帳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