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社會旅遊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5d鑽石畫怎麼貼得快 2025-05-15 01:59:52
製造費用怎麼算的加起來 2025-05-15 01:54:11
高峰天然氣價格怎麼算的 2025-05-15 01:36:26

社會旅遊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30 21:28:48

⑴ 旅遊資源的分類

⑵ 中國有哪些旅遊資源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學術界按旅遊資源的成因或其屬性分類,將旅遊資源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型。前者是指地貌、水體、氣候、動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構成的、吸引人們前往進行旅遊活動的天然景觀,具有明顯的天賦性質;後者內容廣泛、類型多樣,包括各種歷史古跡、古今偉大建築、民族風俗等等,是人類活動的藝術結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將其分為三類,除上述兩大類型外,還有復合型旅遊資源。

⑶ 旅遊資源包括哪些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旅遊資源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現象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規劃通則》)

旅遊資源
2.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保繼剛,1993)

3.凡是足以構成吸引旅遊者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亦即旅遊者的旅遊對象或目的物都是旅遊資源。(鄧觀利,《旅遊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從現代旅遊業來看,凡是能激發旅遊者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價值的因素和條件即旅遊資源」。(邢道隆,《談談旅遊資源》)

5.凡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現象和事物均稱為旅遊資源。(高教版與上基本同)

6.對旅遊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范的是:「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范(試行稿)》)

外國理解
西方國家將旅遊資源稱做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s),與中國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旅遊地的旅遊資源,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

⑷ 中國旅遊資源有哪些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⑸ 太原市社會旅遊資源有哪些

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
太原旅遊資源豐富,較為著名的名勝古跡有晉祠、天龍山石窟、永祚寺、純陽宮、崇善寺、竇大夫祠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3處和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2處。
名山、石窟、寺院、廟宇、湖泊、森林、溫泉、溶洞、峽谷、河流、古建築、古遺址、名人故居、歷史文化紀念地、博物館等旅遊資源的豐富以及高品質的文物的集中,在國內也是非常少有。

⑹ 旅遊資源分類

1、旅遊資源

旅遊資源是我國旅遊界中經常用到的概念,然而,這個概念在歐美國家卻很少提及。在大量的歐美旅遊學術文獻中,最常用到的和旅遊資源概念接近的詞是「旅遊吸引物」(Tourism Attraction)。不管這兩個詞本身有何差異,它們在概念或是定義上的眾說紛紜卻是極其相似的。

楊振之(1997)認為,旅遊資源的結構表現為旅遊的三大要素:主體、客體和介體的相互吸引。因此,所謂旅遊資源,「除了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外,對於旅遊者來說,就是旅遊目的地及有關旅遊的一切服務和設施;對於旅遊地來說,就是客觀存在著的客源市場。旅遊資源是關於旅遊的主體、客體、介體相互間吸引性的總和」楊振之(2002)又認為,旅遊資源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它應包括以下幾大類:1、自然旅遊資源;2、人文旅遊資源;3、服務旅遊資源;4、旅遊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5、其他新興的資源類型。

因此,旅遊資源這一概念在邏輯上分為內涵和外延兩部分,傳統的定義,即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是它的內涵、內核。而隨著旅遊業向深度發展,旅遊資源的外延將越來越寬泛,類型將越來越多。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道理,如果仍然將它限制在一個傳統的、狹小的范圍內,就會發現,我們的觀念跟不上旅遊業的發展。今後還將有很多意想不到的資源成為旅遊資源的一個部分。

2003年5月開始推行的《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國家標准(GB/T18972一2003)將旅遊資源定義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綜合這些定義,可以看到,它們的共同點正如孫文昌(1997)所說,「那就是強調了旅遊資源具有吸引旅遊者這一屬性,我們稱之為旅遊資源的理論核心」。它們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在旅遊資源包括的內容方面。有些定義認為旅遊資源主要局限於旅遊目的地具有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有些定義則認為旅遊資源的定義應當寬泛一些,可以涵蓋勞務和設施等,還有的定義掙脫旅遊目的地的地域束縛,從旅遊系統的層面上來探討旅遊資源的內容。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分歧本質上是對旅遊資源應該是旅遊吸引資源還是旅遊產業資源的認識差異(宋子千、黃遠水,2000)。

從規劃或是策劃角度探討的旅遊資源,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具有旅遊吸引力的有形或無形的自然和人文旅遊資源、勞務、設施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盡量整合各類資源使之轉化為產品,使資源的自然或人文稟賦轉化為旅遊產業的工具。這種概念上的爭論並沒有對策劃或規劃實踐中如何界定旅遊資源產生大的影響,因為概念包括的內容越多,在實踐操作中的模糊性和難度就越大,干擾也越大,而有經驗的策劃和規劃人員是很懂得挑選需要的內容的。對於策劃師與規劃師來說,最見功夫的是如何將各種旅遊資源及旅遊業各要素進行巧妙的整合和配置。

由於對旅遊資源概念認識的差異,旅遊資源分類也因此而有所差異。認為旅遊資源單純是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構成的,相應地就把旅遊資源劃分為自然旅遊資源和人文旅遊資源兩大類或是人文、自然兼而有之的綜合類(艾萬鈺,1987;周進步、龐規荃,1998),或者以自然、人文要素中佔主導地位的因素來進行分類(孫文昌、郭偉,1997),這也是較為普遍的分類方法。而其他學者結合自身對旅遊資源的認識,分類也表現出相應的差異。如楊振之(2002)在此基礎上添加了服務旅遊資源、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資源,以及其他新興的旅遊資源等。《旅遊資源分類、調查和評價》(GB/T18972一2003)除了一般的自然和人文類外,還添加了旅遊商品類,同時,在其若干業類中也有很多有異於傳統的認識。

除了按照資源屬性對旅遊資源進行劃分之外,還有很多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旅遊資源進行了劃分。如辛建榮、杜遠生等(1996)從資源的平面展示和主體配置關系角度將資源分為聚匯型、輻散型、單線型、環線型、方矩型、疊置型、凌空型等數種,葉傷夫(1988)提出了聽覺旅遊資源的概念,傅文偉(1994)按資源開發利用的變化特徵將旅遊資源劃分為原生性和萌生性旅遊資源兩大類,郭康(1990)提出了旅遊資源的動態分類概念,即穩定類旅遊資源和可變類旅遊資源等。

盡管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千差萬別,但是從旅遊策劃或規劃的角度上看,實行分類後的數據應當容易管理、有意義而且易於操作。因此,在實踐過程中,應當盡量避免不同分類方法的交叉使用。

2、旅遊吸引物

與旅遊資源概念類似,歐美學者對旅遊吸引物也缺乏一個權威定義。Gunn等(2002)認為吸引物就是「為了遊客的興趣、活動和享樂,通過設計、管理而開發的地方」。英國旅遊協會(EnglishTourismCouncil,ETC)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就要長得多,該協會認為,旅遊吸引物是「一種永久固定的游覽目的地,它的一個基本目標是允許公眾因娛樂、興趣或教育的需求而進入」。它不是一個主要提供體育、戲劇或電影的零售市場或地點。作為吸引物,必須在每年預先確定的時間向公眾開放,而無需事先預訂,同時,它應該能吸引本地居民、旅遊者或一日游遊客。另外,吸引物必須是獨立的,要求進行獨立管理,並直接從遊客那裡獲取收入。」許多學者認為ETC的定義已經不再符合現狀,例如,蘇格蘭的一些觀光吸引物只是可能而不是必須收取門票;英國許多景區的遊客門票預訂系統也存在缺陷等(Leask,2003)。

盡管對旅遊吸引物的定義存在很多差異,但其本質正如Swarbrooke(2000)所說「旅遊吸引物是旅遊業的核心,是人們想去一個地方旅遊的動機」。Richards(2001)也指出,旅遊吸引物「確實為很多旅遊活動提供了一個中心,並且是參與旅遊業競爭的各目的地的重要因素」。

⑺ 社會旅遊資源有哪些

社會旅遊資源的概念。「社會」、「旅遊」、「旅遊資源」以及與此相關的「人文」、「人文資源」在社會學和旅遊學領域中都是范疇廣、爭議大的一組概念。許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對社會旅遊資源進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萬(1991)提出「社會旅遊資源是指與人類社會生活有緊密聯系的事物和活動」[3];王克起(1998)強調社會旅遊資源是「特定區域的人群」[4];鄭小琦(2000)認為「社會旅遊資源是現代社會創造的」[5]。丁季華(1999)認為「社會旅遊資源還包括會議、商務和城市景觀」[6];其他的還有,馬曉冬等(2004)認為「社會旅遊資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為主體[7];王文才等(1994)認為「與社會旅遊資源相比,人文旅遊資源是人類創造的具有長效性、永續性價值的各種建築物」[8],等等。
作者認為:(1)社會旅遊資源的內涵「與人類社會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事物和活動」過於寬泛,必須用明確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據資源屬性進行分類,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會旅遊資源與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不能並列。(3)旅遊資源的范疇是變化、發展的,用枚舉法去定義難免「刻舟求劍」、「以偏概全」。(4)將「有旅遊吸引力的人群」歸入社會旅遊資源,契合了「社會」的人類特徵,但「人類」必須以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載體才能轉化為旅遊資源。(5)用時間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創新,但「現代社會創造的」范圍還是過大。且缺乏分類原因的說明,分類意義不夠明顯。
對於社會旅遊資源概念的界定應從其人文屬性、功能體現和時間尺度三個方面深化分析:首先,從人文屬性的視角。社會資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勞動力的狀況和分布以及人們的社會生產和生活設施等。人文資源就是人工的製品,包括人類活動所產生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社會資源側重於人和與人相關的事象及活動,人文資源側重於人的創造物,他們都具有人文屬性。但無論何種資源,只有能夠成為旅遊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轉化為旅遊資源。從概念上分析,社會資源的人類本身不能成為旅遊資源,人類只有與一定的空間、事象和活動相結合才可能成為旅遊資源。同時,與人相關的自然資源一旦被人類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屬性。所以,從旅遊資源屬性上分類,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會旅遊資源應該從屬於人文旅遊資源。其次,從時間尺度的視角。社會資源具有地域性、種群性和歷史性。認識社會資源,必須賦予其一定的時間尺度。許多西方學者是從社會資本的角度研究社會資源的,1980年法國皮埃爾·布迪諾(P·Bourdieu)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現在的和潛在資源的集合體[9]。可見,歷史的社會旅遊資源已經可以歸入人文旅遊資源,把握社會旅遊資源的時間尺度應該是當代的。最後,從功能體現的視角。社會旅遊資源和當代人文旅遊資源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的主體功能是什麼?」。社會旅遊資源具有自身的主體社會功能,比如:現代工程、現代建築、會展活動、賽事活動等,只是因其同時具有了體驗性和景觀性而在主體功能之外延伸出旅遊功能;而當代人文旅遊資源的主體功能就是滿足人的旅遊需求的旅遊功能。
作者認為社會旅遊資源與人的社會性、資源范疇的拓展性、旅遊需求的多樣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旅遊資源類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間和時間為載體、具有旅遊吸引力的當代人類,及由當代人類所創造的、不以旅遊為主體功能的,與人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現象和活動。它與遺存的人文旅遊資源、當代人文旅遊資源共同組成人文旅遊資源。

⑻ 山東省的旅遊資源有哪些

山東簡稱魯(省會濟南),位於東經114°36'—112°43',北緯34°25'—38°23',面積15.3萬平方千米。地處渤海和黃海之濱,平原佔55%,魯西北、膠東一帶為平原,魯東南、膠東為低山丘陵。本區屬於暖溫帶濕潤或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0.5—13.5°C,1月份平均氣溫-4—1°C,7月為24—27°C,年平均降水量550—950毫米。有漢、回、滿等民族。工農業較發達,已探明的黃金儲量居全國首位,石油工業前景可觀。

旅遊資源:黃河孕育了中華文明,使山東在中國古代中上居重要地位,大汶口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文化代表之一。相傳五帝之一的少昊曾建都曲阜,齊、魯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泱泱大國,經濟、文化發達,哲人輩出。秦、漢以來,歷代帝王屢屢巡幸山東,文人墨客聚會歷下,宋江等聚義梁山,台兒庄大戰、萊蕪戰役在抗日戰爭中作用都不可忽視。因此,山東文物古跡遍布,僅省級以上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即達157處。曲阜「三孔」、鄒縣「三孟」、蓬萊閣及水城、中國四大名剎之一的靈岩寺、臨沂銀雀山、金雀山漢墓群、濰坊漢墓石墓群及「十勿園」、德州蘇祿王墓等最為有名,曲阜、濟南列為歷史文化名城。山東自然旅遊資源同樣豐富。泰山為五嶽之首,以雄著稱。嶗山臨海峙立,為道教聖地,千佛山層瀾疊嶂。淄博岩溶溶洞規模在北方屈指可數。大明湖與七十二泉使濟南獲「泉城」美譽。魯西帶狀湖群(以微山湖最大)風光撩人。沿海多良港和海水浴場,青島、煙台、蓬萊、威海等都是避暑勝地,長島列島海水潔凈,沙細灘平,美石如玉,石英岩構景奇詭。上述各旅遊地皆以自然景觀與人文因素緊密結合為顯著特點。大明湖畔有李清照、辛棄疾遺蹤,嶗山有蒲松齡故居、太清宮等,威海有甲午海戰遺跡。而游泰山彷彿觀覽中國歷史畫卷。因而泰山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

地方文藝:呂劇生活氣息濃郁,山東快書風格別具,廣有群眾基礎。

飲食文化:魯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以清香、鮮嫩、味純著名,講究用湯,清湯色清而鮮,奶湯色白而淳。北方菜多受其影響,清代宮廷御膳是以魯菜為主發展起來的。

⑼ 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包括什麼

旅遊資源的分類方法。

1、屬性分類。

對於旅遊資源的類型,人們有多重劃分方法,但根據各國普遍的做法,旅遊資源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一類是自然旅遊資源,一類是人文旅遊資源,還有一類是社會旅遊資源。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游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2、內容分類。

游覽鑒賞型: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知識型:以文物古跡、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木作品等為主。

體驗型: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康樂型: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3、性質分類。

觀賞型旅遊資源,運動型旅遊資源,休(療)養型旅遊資源,娛樂型旅遊資源和特殊型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