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資源如何高效利用
擴展閱讀
化工產品屬於哪個類目 2025-05-14 23:26:59

資源如何高效利用

發布時間: 2022-05-24 23:57:01

1. 大學生如何有效的利用網路資源

在這其中大學這個一直以來最為活躍的地方,自然也就成為了網路文化滲透的主要領地之一。一方面網路以其超大的容量和瞬時性,即時性受到大學生的青睞,並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諸多方便和快捷,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社會中,海量的資源讓我們驚喜,同時也因其海量讓人們感到些許茫然。在大大小小的各類網站,我們往往為了尋覓一個信息卻因此而帶出很多的相關或不相關的信息,當你遇到這樣的海量信息時,會產生被湮沒的感覺,在尋覓的過程中耗費許多不必要的時間與精力面對茫茫的網路信息,我們不免會感嘆:網路,讓我歡喜讓我憂。
一、網路帶來的全新世界:
1、網路包括的信息量極大並且廣泛。網路內容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天文,地理,娛樂,軍事、教育、科技、體育等等,可謂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大量網上共享資源為我們的學習開了方便之門,也開拓了我們的視野,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2、網路傳播即時迅速快捷。網路信息的更新速度快,人們通過網路,隨時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由於信息高效快捷的傳遞,即使千里之外的網友也可「當面」通過網路進行交流。
3、網路覆蓋全球。據相關不完全統計表明,截止到2004年我國國內上網人數已突破4000萬人,隨著政府上網、企業上網甚至於個人上網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未來數年內網民將以幾何級數增長,而這其中上網人數之最多的就是學生尤其是大學生。
4、全世界開放,真正的地球村。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的系統,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哪怕一件小事都可以迅速波及全球,其影響力和滲透力不可小覷的;在網上,人們的性別意識、年齡意識、身份意識被逐漸淡化,網上交流表現出身份的虛擬性和神秘性;當具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網民用網路語言進行交流時,可以增進相互了解,突破了民族和文化界限,有助於人類文明的融合。
二、網路雙刃劍,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網路作為現代科技的產物,但同樣具有其雙面特徵。如果正確利用網路,
互聯網對進入其中的大學生的成長、發展毫無疑問會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互聯網是一個並不真實存在的虛擬社區.
1、信息泛濫,精髓難尋覓。傳統的來源於報紙、電視、廣播等的內容是經過層層把關過濾,不正確不恰當的信息大都已被刪除。而在浩瀚如海的網路信息流中魚龍混雜,想在其中獲取有益的信息而不受沾染可謂困難。從《中國教育報》獲悉的數據:互聯網上的非學術性信息中,47%與色情有關;每天有幾萬張色情圖片進入互聯網;網上60%的青少年無意識地接觸黃色信息,而接觸過網上黃色信息的青少年中90%以上有性犯罪動機或行為。由於網路上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傳遞信息的來源,如何判斷信息的准確性和完整性便成為一個極為迫切的問題。
2、互聯網的隱蔽性。其結果是導致大學生不道德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增多。網路的技術使人們的身份可以變成電腦上的一串字元,任何人都可以隨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別、年齡與人交流而不會被人覺察。在這種毫無約束的狀態下,各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很容易被誘發。近幾年來,我國網路犯罪以每年平均30%的速度遞增,這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和高度重視。
3、網路空間的虛幻性不真實性。有的大學生沉溺於網上聊天交友,陷入虛幻的情感世界不能自拔;有的則迷戀於網路世界的游戲,一上網就是十幾個小時,不但傷身體,也影響了學業。網路使真實社會之外存在著一種虛擬社會,這兩種存在的反差十分巨大,造成許多大學生尤其是貧困大學生逃避現實,不願回到真實世界中來他們更願意通過網路交流,而在這個過程之中真正的人際交往就會大大減少,從而導致部分大學生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存在障礙。
面對資源的海量性,我們要學會「大海撈針」,要善於讓資源為己所用。一個新時代的學生,必須要學會有效地搜索和利用網路資源,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顯然是非常之必要。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網海」中健康成長。
1、學會有效搜索
在網路化的時代的今天,尋找資料有很多途徑,是而利用網路進行搜索無疑是最為方便和快捷了。如今不利用網路進行搜索信息的人並不多。要想找到所需的信息資料,我們第一要做的便是進行搜索。但事實上有很多人知道搜索,卻並不是很會搜索。搜索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輸入的詞語是否適當,適度增加需搜索內容的內涵,為我們提高搜索效益具有積極的意義。
當然我們要明白,網路資源雖然豐富,卻也並不是有「輸入」就一定有「搜出」。網路搜索還需要我們有針對性,注意所搜內容的選項,搜索引擎主要一般有主頁、圖片、新聞、音樂等。注意關鍵字的輸入和類別的選擇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縮減信息量,方便直接找到目標。
2、知道辨別判斷
當搜索出眾多的信息標題時,要能快速掃視,提綱挈領地看標題下的簡介,通常在簡介里都有類型說明,時間,還有點擊的次數等,可以為判斷提供條件,通常以專業性強,時間新,點擊率高作為我們的首選內容,達到「磨刀不誤砍柴功」的目的,這樣的工作會為整個搜索提高效率。對於打開的也要快速瀏覽,不一定一打開就要保存下來。可以快快速閱讀前幾句話,辨別一下是否為有用信息,再做處理。當然,網路資源不可窮盡,我們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內容都打開。因此,我們在保存若干個後,其餘盡可放棄,要能夠及時住手,以免耗費不必要的時間,在網路上必要的放棄是明智的。
搜索---〉判斷 ---〉選擇 ---〉保存
3、高效整理加工
例如,對文本性資料,整理時我們最好分兩個階段:淺層次瀏覽和深層次閱讀。淺層次瀏覽,也就是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粗線條處理。方法是:打開一篇文章要善於「走馬觀花」「一目十行」。要學會抓住關鍵詞,摸清文章的脈絡。在網路時代,這樣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這是一個人信息素養的體現。接下來要做的便是深層次閱讀,在這一階段,我們應摒棄浮躁,沉下心去細看、細究,學會分析,挑出優秀的,有價值的留下。同時作為教師要學會建立自己的資源庫,將自己收集整理的內容分門別類地存放,便於以後使用。
經過這些工作,資源的價值才能得到體現。
4、善於咀嚼生成
網路是無所不包,無所不容的。這也導致了同一事件,同一個問題,存在多種不同的看法,多種不同的表達。在這其中有優秀的,也有不足的。我們需要在利用資源的基礎上有自己的明確思考。網路資源只是幫助我們成熟,而不是代替我們成長。所以對於網路資源,要達到真正有效地利用,就必須要有個人的東西。網路資源的有效利用最終還是需要我們對之進行自我處理,融入自我的思考才是至上。只有經過咀嚼,才會有生成性的收獲。
總之,網路文化與大學生之間存在著某種密切的聯系,如今已經相互滲透到了沒有辦法分割的地步。這個現實性的就要求我們壓迫採取積極主動的態度,以一種樂觀的精神和飽滿的熱情去迎接網路文化的沖擊和挑戰。

2. 如何有效利用教學資源

「有效」首先要明確對什麼有效,所謂「有效」是指對完成教學目標而言。我們對教學目標一定要清晰,一切都要圍繞教學目標去思考、去取捨。教學資源能幫助學生達成教學目標就是有效,比如在提高道德認識;發展道德思維能力;陶冶道德情感;注重榜樣示範;強化道德實踐,指導道德行為能起到一方面或更多方面作用都是有效。另外,就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認知程度,了解學生的有效需求。
有效利用教學資源,第一,要找到資源與教學內容的結合點,運用資源的目的要清楚;第二,要依託教學資源,朝著教學目標精心設問;第三,基於對資源分析,提升基本觀點和方法。
篩選資源是否可以把握三點:課標要求、教學內容、學生實際。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所以在資源開發和利用的時候,在含義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能用近的就不用遠的,能用新的就不用舊的,能用自己的就不用別人的。盡可能做到有疑、有趣。
從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上,要貼近學生,服務於學生;從教與學方式上看,要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度思考;從教學效果上看,要對學生有行為引導。在此基礎上,調動學生的資源,可以充分了解學生,多和學生交流,准確找到他們感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反思他們自己的行為等。

3. 怎麼有效利用資源

中國可持續發展建立在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上。國家保護整個生命支撐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解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自然資源,保持資源的可持續供給能力,避免侵害脆弱的生態系統;發展森林和改善城鄉生態環境;預防和控制環境破壞和污染,積極治理和恢復已遭破壞和污染的環境;同時積極參與保護全球環境、生態方面的國際合作活動。到2000年,使環境污染基本得到控制,重點城市的環境質量有所提高,自然生態惡化的趨勢有所減緩,逐步使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相互協調。到2000年的具體目標如下:(a)工業廢水排放量控制在300億噸左右,工業廢水處理率達到84%,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20%左右;(b)二氧化硫排放量控制在2100~2300萬噸,工業廢氣處理率達到90%,城市居民燃氣化率達60%,集中供熱面積達到4.7億平方米;(c)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到45%-50%,控制有毒有害廢物污染;(d)交通干線雜訊等效聲級維持1990年水平,城市環境雜訊達標率比1990年提高15~20個百分點;(e)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大力植樹造林,1991~2000年凈增有林地面積1900萬公頃左右,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15%~16%左右;(f)預防和控制荒漠化擴展;加強水土保持工作,今後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4萬平方公里;(g)保護耕地資源,控制建設佔用耕地,2000年耕地保有量不少於1.22億公頃,擴大耕地面積,1991~2000年新增耕地面積330萬公頃;(h)全國各類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1億公頃,占國土面積的7%;同時注意保護所有自然生態系統。2.4保證上述目標實現的主要對策應包括:(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b)加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特別是規范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行為的政策體系、法律法規體系、戰略目標指標體系的建設,以及資源環境、生態綜合動態監測和管理系統、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統計系統,信息支撐系統,以及發展教育事業,提高全社會可持續發展意識和實施能力在內的能力建設;(c)實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結構;(d)因地制宜,有步驟地推廣可持續農業技術;(e)重點開發清潔煤技術,大力發展可再生和清潔能源;(f)調整產業結構與布局,推動資源的合理利用,減少產業發展對交通運輸的壓力;(g)大力推廣清潔生產工藝技術,努力實現廢物產出最小量化和再資源化,節約資源、能源,提高效率;(h)加速「小康住宅」建設,改善城鄉居民居住環境條件;(i)組織開發、推廣重大環境污染控制技術與裝備;(j)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和污水處理,保護、擴大植被資源,以生物資源合理利用支持物種保護和區域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努力提高土地生產力,減少自然災害。

4. 高效利用網路資源的方法是

摘要 學會辨識】學會火眼金睛在大量的資源里找到自己真正需要的資源

5. 如何有效的利用資源,關於效率

簡單的說,就是利用自身所有資料,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利益,最後完成任務,資本家都是這么乾的。
自身資源包括,時間,資產,認知,能力,知識等,為了提升效率,凡事大公司都有專門的部門製作各種數據報表,然後分析原因,就是為了提升公司效率,6Σ,就是代表性的科學依據。

6.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緊缺與嚴重浪費土地而出現人地矛盾,積極探索土地資源的科學管理和合理利用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1、總體規劃,合理配置土地資源

由縣政府組織,聯合農業、國土資源、工信、財政等部門,聘請相關專家,召集各鄉鎮相關負責人,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結合縣域經濟的發展現狀,認真分析,科學對全縣的農村土地資源利用進行總體規劃,各鄉鎮對其土地資源使用進行詳細規劃。

規劃過程應堅持節約用地、集約用地,因地制宜,科學發展與合理布局,同時考慮到現代農業的發展趨勢。

2、嚴格永久基本農田保護

對永久基本農田實行重點保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佔用或者改變用途。一般建設項目不得佔用永久基本農田,重大建設項目選址確實難以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的,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必須對佔用的必要性、合理性和補劃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嚴格論證,報自然資源部預審

3、引導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的目的是使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需要一定的投入和現代科技支撐,而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很有限。如果引進工商資本進入農村土地流轉,採取「龍頭企業+合作社」、「公司+農戶」等合作方式,農民負責按標准生產,並按合理價格定向售出,這樣能有效發揮各自優勢。

4、加強土地整治與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整治主要是針對溝系交錯、地類交叉、渠系老化等土地現狀,進行水利設施配置、道路和林網建設,從而改變農業生產基礎條件,降低生產成本,使其易於實現機械化生產,擴大農田面積,實現農業增產增效。



目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資源流失現象嚴重

土地資源作為一種有限的資源,一旦對其進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則會導致土地資源數量減少。當前土地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存在土地資源流失的現象,這是由於人類的亂砍濫伐導致地面上植被減少,造成水土嚴重流失。

同時城鎮化和工業的快速發展,人類過度開發,導致耕地和基本農田被佔用,使耕地面積銳減。

2、土地資源的質量不斷下降

當前工業的快速發展及人口數量的增多,導致廢棄物的排放量不斷增加,這對土地資源帶來較大的污染,造成土地資源質量下降。再加之農業、林業和牧業發展過程中粗放式的經營模式,導致土地資源流失、鹽漬化和荒漠化現象不斷出現,影響了土地的生產能力和收益。

3、土地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在當前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非法佔用耕地和土地空置浪費的現象,這不僅無法有效的發揮出土地資源的價值,而且還會造成土地資源後備不足問題,會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帶來較大的制約影響。

7. 如何通過資源高效利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中共中央、國務院日前印發《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具體要求做了專題部署,全文共分9個部分35條。《意見》要求,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循環高效使用,推動利用方式根本轉變。

《意見》明確了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原則:一是堅持把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作為基本方針;二是堅持把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基本途徑;三是堅持把深化改革和創新驅動作為基本動力;四是堅持把培育生態文化作為重要支撐;五是堅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

在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方面,《意見》指出,國土資源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要堅定不移地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健全空間規劃體系,科學合理布局和整治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大力推進綠色城鎮化,加快美麗鄉村建設,加強海洋資源科學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

《意見》指出,從根本上緩解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必須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加快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大幅提高經濟綠色化程度,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意見》要求,要在資源能源節約利用、循環利用等方面推動科技創新,要繼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發展綠色產業。

《意見》指出,節約資源是破解資源瓶頸約束、保護生態環境的首要之策。要深入推進全社會節能減排,在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各類資源節約高效利用。一是要推進節能減排,發揮節能與減排的協同促進作用,全面推動重點領域節能減排;二是要發展循環經濟,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快建立循環型工業、農業、服務業體系,提高全社會資源產出率,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推進煤矸石、礦渣等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三是加強資源節約,節約集約利用水、土地、礦產等資源,加強全過程管理,大幅降低資源消耗強度,發展綠色礦業,加快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促進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提高礦產資源開採回採率、選礦回收率和綜合利用率。

在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方面,《意見》要求,要修訂礦產資源法、土地管理法、循環經濟促進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多項法律法規,同時完善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環境質量等方面的標准體系。

《意見》還特別明確,將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將對各類自然生態空間進行統一確權登記,明確國土空間的自然資源資產所有者、監管者及其責任。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用途管制制度,明確各類國土空間開發、利用、保護邊界,實現能源、水資源、礦產資源按質量分級、梯級利用。嚴格節能評估審查、水資源論證和取水許可制度。堅持並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節約用地制度,強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管控,加強土地用途轉用許可管理。完善礦產資源規劃制度,強化礦產開發准入管理。有序推進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改革。

8. 如何有效利用水資源

1、大力發展綠化,增加森林面積涵養水源。森林有涵養水源、減少無效蒸發及調節小氣候的作用,具有節流意義。林區和林區邊緣有可能增加降水量,具有開源意義。

2、提高水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在同一空間是有綜合利用的特點。水庫可以蓄洪,也可以養殖水生動植物,大的水面可以通航,有些水體還可開辟旅遊。水力發電用過的水,可以用於灌溉。

3、城市開發利用污水資源,發展中水處理,污水回用技術。城市中部分工業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優質雜排水經處理凈化後,可以達到一定的水質標准,做為非飲用水使用在綠化、衛生用水等方面。

4、發展和推廣節水器具。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當前有便器水箱近4000萬套和大量的其它衛生器具,每年因馬桶水箱漏水損失水量上億立方米等。

(8)資源如何高效利用擴展閱讀

水資源開發利用,是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一個方面,其目的是發展社會經濟。最初開發利用目標比較單一,以需定供。隨著工農業不斷發展,逐漸變為多目的、綜合、以供定用、有計劃有控制地開發利用。

在地球上,人類可直接或間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資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天然水資源包括河川徑流、地下水、積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澤水、海水。按水質劃分為淡水和鹹水。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被人類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極大陸冰的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