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稅收與財政支出如何配置資源
擴展閱讀
化工產品屬於哪個類目 2025-05-14 23:26:59

稅收與財政支出如何配置資源

發布時間: 2022-05-24 20:14:38

『壹』 政府財政職能的資源配置職能

資源既包括土地、礦藏等自然資源,也包括人力、財力等經濟資源。配置是指資源在不同部門、地區、產品等之間的分配。所以,資源配置就是將各種資源分配於不同的使用方向,從而形成一定的資產結構、產業結構、技術結構和地區結構,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過程。而資源的最優配置,就是使社會各種資源始終處於一種最優組合狀態,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沒有政府介入的情況下,市場會通過價格與產量的均衡,自發地形成一種資源配置狀態。但是由於存在市場失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狀態,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結構,因而需要政府的介入。例如,市場機制不能提供人們需要的國防、公安、司法等公共產品;市場機制會導致混合產品的扭曲配置;市場機制達到資源最優配置狀態所需要的充分競爭條件也不是市場本身所能完全創造的,諸如存在著市場的地區分割、收入的分配不公等。所以,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資源的配置所產生的,它的特點和作用就是通過財政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產品提供財力,在一定程度上糾正外部效應,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效,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財政進行資源配置的范圍是由國家的經濟職能和財政自身的特點、能力所決定的。具體而言,市場經濟中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應當包括:(1)保證國家履行行政、國防、外交、治安、發展文化教育、基礎科技、尖端科技、社會穩定(救災、救濟、撫恤、對落後地區補助)等職能的支出。(2)基礎設施建設。財政集中資金興建公路、橋梁、碼頭、機場、鐵路、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公用設施,等等。(3)基礎工業。部分基礎工業因投資多、周期長、風險大,市場調節不力,尤其在發展的初始階段需政府出資。(4)社會公益性事業。博物館、文化館、展覽館、藝術館、社會福利院等的建設和運作,僅靠市場調節往往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或不符合社會發展的要求,需政府介入。此外,財政還可以以財政資金的配置或財政杠桿的運用影響其他社會資金由市場調節形成的配置格局。
財政配置資源的合理范圍不是一成不變的,財政配置資源的范圍不能不受市場機制的完善狀況的制約。市場發育狀況越好,籌資機制越健全,微觀經濟主體的獨立性越大,公民收入水平越高,財政直接進行資源配置的范圍相對越小。尤其是基礎工業投資、部分社會公益投資、文化教育等項目可以轉向市場調節。但這種變化並不一定是單方向的,往往是在減少一些項目的同時,因市場經濟發展而產生新的對政府直接投資的需要,如環境保護和改善方面的支出。此外,即使是實行相同經濟體制的國家,因其生產力發展所處的階段、採取的經濟發展戰略以及其他方面的國情存在差異,財政直接配置資源的范圍也會有所差別。如,處於經濟發展起飛階段的國家,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建設的任務繁重,尤其是實行重化工業—加工工業—高科技產業發展戰略的國家或地區,國家投資額巨大,而以旅遊、金融、加工工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或地區,尤其是可以利用天時地利等條件吸引大量外資,甚至可以依賴其他條件得以發展的國家和地區,國家直接投資相對較少。
就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上看,主要有:(1)實現資源在政府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合理配置。從社會總資源配置的角度看,政府和私人部門各應獲得合理的份額。一方面保證滿足政府提供公共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保證私人部門順利發展的需要,從而實現社會總資源配置的均衡。這就要根據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確定財政職能的合理范圍,並進而確定財政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適當比例。(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財政支出結構即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比例。主要包括生產性和非生產性支出比例、購買性支出和轉移性支出的比例。前一個比例表明資本品和消費品的配置結構,而購買性支出的比例則表明財政配置功能的大小。這兩個比例的恰當與否,直接決定了財政資源內部的配置是否合理。(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結構。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指政府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它表明政府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力度,而政府投資結構如何則會直接影響國家產業結構的調整。(4)合理運用財政收支政策,間接調節社會投資方向。政府投資、稅收、公債、補貼等財政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導社會資源在不同地區和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動,對市場機制配置資源起到指導、修正和補充的作用,從而有助於提高社會總體的資源配置效率。(5)提高財政配置資源的效率。財政配置資源的目標是使社會總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所以,財政的資源配置也必須講求效率。比如,通過對投資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非生產性支出進行成本效果分析,以判明其所費資源和所獲社會經濟效益的對比關系,作為決定是否安排某項支出、安排順序和安排多少數量的依據,以最大限度地做到用最少的財政支出取得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再如,由於公共產品的提供是通過個人交稅和政府征稅的方式實現的,所以,應對稅收進行徵收成本與稅收收入的比較考核,爭取不斷提高財政配置資源的效率,等等。

『貳』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的目標及實現這一目標的機制和手段是什麼

資源配置從廣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社會總產品的配置,從狹義上理解可以是指生產要素的配置。資源配置的核心是效率問題。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在具備充分競爭條件下的市場,會通過價格與產量的均衡自發地形成一種資源配置最佳狀態。西方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標准」就是論證資源配置的最佳狀態。但由於存在市場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最優的效率狀態,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它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流向,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因此,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要研究的問題主要是:資源配置效率用什麼指標來表示、如何通過政府與市場的有效結合提高資源配置的總效率以及財政在配置資源中的特殊機制和手段。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主要有:(1)在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政府經濟職能的前提下,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政府投資規模主要是指預算內投資在社會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資對社會總投資的調節中起著重要作用,這種作用對發展中國家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和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對每項生產性投資的確定和考核都要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對於公用建築和國防工程之類的屬於不能回收的投資項目,財政撥款應視為這種工程的成本,力求以最少的耗費實現工程的高質量,甚至作為財政收入主要形式的稅收,也存在稅收收入與稅收成本的對比問題。

『叄』 簡述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

由於市場存在失靈,市場自發形成的配置不可能實現帕累托最優效應,因而需要政府介入和干預。財政的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這的特點和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財政配置的機制和手段有:
(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佔GDP的合理比例,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
(2)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肆』 如何實現財政配置資源,分配收入,穩定經濟的職能

摘要 1、資源配置職能:財政不僅是一部分社會資源的直接分配者,而且也是全社會資源配置的調節者,具體表現在:一是調節社會資源在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政府部門內部配置資源;三是對非政府部門資源配置的調控 2、收入分配職能:財政收入分配職能的實現方式有四種:一是劃清市場分配和財政分配的范圍和界限;二是規范工資制度;三是加強稅收調節;四是通過轉移性支出,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維持基本的生活和福利水平。

『伍』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是什麼

財政實現資源配置職能的主要手段包括:
(1)根據政府經濟職能確定財政收入佔GDP的合理比例,實現資源配置總體效率。
(2)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3)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的重點建設。
(4)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
(5)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財政的資源配置職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預所產生的,作用是通過本身的收支活動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提供經費和資金,引導資源的注射,彌補市場的失靈和缺陷,最終實現全社會資源配置的最優效率狀態。

『陸』 財政如何促進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財政職能:資源配置、收入分配、經濟調控、監督管理。
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對資源配置結構的不斷優化組合,使有限的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具體地說,主要通過資產結構調整,促使最佳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技術結構、地區結合和企業組織結構形成,以科學合理地運用經濟手段或組織方式使資源能夠充分利用。
資源配置的方式:從機制角度:計劃配置和市場配置 從市場主體:企業配置、個人配置、信用配置、財政配置。
現階段,我國採取市場經濟體制,市場配置是主導配置手段,市場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計劃機制起調節性作用。
政府運用財政手段進行資源分配成為資源配置的有效補充方式。

財政資源配置職能就是通過財政收支活動,安排調整部分社會資源,彌補市場配置缺陷,促進社會資源優化配置。財政不僅直接影響部分資源配置,而且通過部分的資源分配影響全社會的資源配置。

1.各國政府通常採用一些指標(如失業率、經濟增長率)或若干指標組成的「景氣指數」來表示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國當前主要採用GDP增長率指標(該指標的缺陷是GDP增長有可能不會帶來居民福利和社會福利的提高。)

2.實現本職能的主要手段:
① 確定社會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圍;
② 確定財政收支佔GDP的合理比例;
③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
④ 合理安排政府投資的規模和結構,保證國家重點建設;
⑤ 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
⑥ 提高財政資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柒』 稅收如何分配

稅收分配原則:

為了實現稅收分配在經濟發展中的上述功能,必須正確地把握並理解稅收分配的原則。稅收分配的原則是正確處理稅收分配的准則,它要求公平與效率二者兼顧,並溶於稅收分配這一過程之中。

(一)稅收分配的公平原則

在稅收分配中,稅制應是公平的,每個納稅者應對政府費用承擔其合理的份額。在這一原則下,又有兩個分配原則:

一是受益原則

每個納稅者根據它從財政支出中得到的利益大小而相應納稅:誰受益,准納稅,受益大納稅多。依此原則,稅制結構取決於財政支出結構,但逮一原則僅適用於一部分稅種,因為在現實中每個納稅者從財政支出方面得到的利益並不完全知道,因此,在現實中確定稅種時盡管要力圖體現受益原則,但真正按受益原則設計的稅種並不多,目前主要有車船使用稅、城市建設稅等。

二是納稅能力原則

這一原則不考慮財政支出結構,要求每個納稅者按他的納稅能力來納稅。它要求確定稅負時兼顧橫向公平和縱向公平。橫向公平是指凡有相同收入的人,就應繳納相同的稅額,而不管收入來源的性質如何。從各級稅收分配的實踐看,橫向公平由於其他一些必要的稅收減免政策的影響,而變得難以實現。

縱向公平是指經濟情況、納稅能力不同的人,應負擔不同的移:收,納稅能力強的人應比納稅能力弱的多納稅。貫徹這個原則的困難在於這個數量應該如何區分、幅度如何劃定與界清。

(二)稅收分配的效率原則

稅收分配的目標應有助於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經濟穩定,實現於穩定中求發展的目的,其出發點在於保護國家經濟,避免稅收妨礙經濟發展的消極作用,並進而促進國民經濟提高效率。這一原則有三個要求。

一是要求保護稅本即保護產業與生產力,並力求促使其發展,從而使國民經濟得到發展,這樣稅源方能擴大,稅收也才能增加,這種保護體現在選擇課稅對象、確定稅種以及設計稅率等方面。

二是要求提高效率,即一方面要使稅收保持中性,稅收盡量不要干擾市場價格的均衡,在市場體系中保持相對中性;另一方面在市場機制存在缺陷時,稅收又應當是非中性的,即必須充分發揮稅收的經濟杠桿作用,使之致力於促使企業在同等環境下的公平競爭,恢復市場機制的正常功能,促進國民經濟的協調發展。

三是要求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使社會主義稅收分配必須有益於改進資源配置,使稀缺的經濟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由此來保證財政收入和促進生產相結合,國家建設資金需要同納稅人量力負擔相結合,不同課稅對象區別對待,使社會主義稅收分配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發揮。

稅收分配是指各級稅務機關與納稅人之間的征納關系。前者構成稅收管理體制問題,後者形成稅收徵收管理的重要內容。

稅收分配是從多環節參與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的,稅收分配對國民收入分配多環節的調節,使得稅收分配成為國民收入分配體系的一個有機地組成部分。

在商品價值實現、收入形成的環節,稅收的課稅對象主要表現為商品和勞務,其計稅依據主要表現為商品和勞務的流轉額或商品的銷售數量,相應的有關稅種稱為增值稅、流轉稅或商品勞務稅;對實現的收人進行分配的環節上課征的稅收,一般表現為各種所得稅;在收入支出的環節,稅收表現為各種消費稅和行為稅。

『捌』 稅收是如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 舉例說明

1.糾正外部經濟
2.配合價格平衡供求
3.調節資源級差收益
4.有益商品和有害商品的稅收引導
5 稅收與外部成本商品 F = +MD 2.2 稅收效率

『玖』 我國稅收如何實現資源合理配置

從稅收角度來說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
一、合理設置稅種;
二、合理設置稅率;
三、合理確定科目;
四、適當運用稅收的減免和加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