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巴楚文化旅遊區資源特徵有哪些
擴展閱讀
桌子上的工具都有什麼 2025-05-15 16:53:53
黃金回收價格差怎麼賺錢 2025-05-15 16:43:30

巴楚文化旅遊區資源特徵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21 17:41:02

❶ 簡述中國各大旅遊資源大區的特徵

東北林海雪原區——黑、吉、遼:
1.獨特的北國冰雪風光
2.自然奇景眾多①獨特的北極風光;②火山奇景:③動物奇觀:④白山黑水:
3.療養避暑勝地眾多
4.燦爛的文化古跡和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中原古文化區——京、津、冀、豫、晉、魯、陝:
1.人文旅遊資源佔有重要地位①自然與人文旅遊資源融為一體。②以人文景觀為主體的多種旅遊資源分布密集。
2.旅遊資源開發歷史悠久
3.旅遊資源分布相對集中
4.地域組合優良

華東山水園林區——滬、蘇、浙、皖、贛:
1.在全國旅遊資源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2.人文旅遊資源以園林、名城和宗教為代表
3.自然旅遊資源以名山勝景為支柱

華中名山峽谷區——川、渝、鄂、湘:
1.自然保護區眾多且自然風光秀麗
2.峻嶺名山各具風彩
3.三峽風光馳名中外
4.三國古跡遍布各地

華南熱帶風光區——粵、閩、瓊
1.旅遊資源熱帶特徵明顯
2.旅遊資源分布相對集中
3.以近、現代旅遊資源為主
4.人文旅遊資源的風格南北並蓄、中外兼采

西南奇山異水風土人情區——滇、黔、桂
1.岩溶景觀分布廣泛
2.民族風情別具一格
3.高山深谷蔚為壯觀

西北「絲路」文化區——新、寧、甘
1.自然景觀的特異性①以廣闊沙漠戈壁、草原綠洲、雪山森林等構成了富有變化的自然景觀;②獨特的乾旱區風貌,構成了「中國西部」的風光情趣;③自然風景反映出神秘、粗獷、奇異的特點。
2.絲綢之路引人入勝
3.民族風情意趣濃郁
4.景點集中且呈串珠狀分布

內蒙古草原風情區——內蒙
1.草原風光獨特
2.民族風情濃郁
3.文物古跡以元明清時代為主

青藏高原旅遊資源區——青、藏
1.冰雪險峰資源豐富
2.宗教文化別具風彩
3.民族風情獨具特色

台港澳旅遊資源區——台、港、澳
1.熱帶—亞熱帶特色自然風光
2.中西文化相結合的人文旅遊景觀
3.特殊社會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旅遊資源

❷ 巴蜀文化地區的旅遊資源及特徵 請速度回復好么急用,

公元前5世紀中葉,一位童顏鶴發的長著離開中原,西出函谷關,消失在莽莽群山之中了,不久長者出現在四川西部,他姓李,名耳時稱老聃,是一位通曉天文地理的哲學家,一生的學識集成《道德經》是道家學派創始人,相傳老子特別好水,他把水的柔韌和「善利萬物而不爭」看作「道」的精髓。據說他到四川正是想以「道」的原理,來治理肆虐巴蜀的洪水,用水的惠澤來昭示「道」的大義。
戰國末期傳為老子後裔的蜀郡守李冰在「水害最烈」的岷江建立起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川從此化為水害為水利成為天下仰止的「天府之國」。
都江堰從選址到布局無不遵從老子理念,整個水利工程沒有攔水大壩,沒有強制溢流設施,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主體工程,布局在岷江一段天然彎道處,利用江水經過彎道產生的引力,和工程間互相依存又相互制約的關系,完成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排石,自動調控,鼠王灌區水量的復雜工作,充分體現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和「天之道,利而不害」的道家思想,人們因此稱都江堰是「物化的《道德經》」和「人類智慧的豐碑」。與都江堰水利工程並生的河工技術和治水法則同樣「取法自然,因地制宜」在我國治水時間中屢建奇功。
正是這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玄妙之力,兩千六百多年來都江堰從容面對過無數次災害洗禮而歷久彌新。成為「當今世界唯一不間斷發揮作用的古水利工程」。每年清明是都江堰像灌區開閘放水的日子,灌區人民自發雲集都江堰渠首,以最古老的禮儀祭祀治水先賢稱頌千古奇功,都江堰清明放水節已成為展示東方文化的國際盛會。#p#分頁標題#e#
都江堰的神奇功效彰顯了「道」的理念,東漢末年,沛地學者張陵以都江堰載道布德為標榜,在緊鄰都江堰的青城山創立道教,尊老子為「化生天地的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在青城山延續1800多年,璀璨奪目的仙道文化對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科技、民俗等諸多方面產生過重要影響。走進青城山,神仙故事接蹤而至,從軒轅黃帝到太上老君,從天使降魔到財神濟難,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一處勝景。

❸ 新疆巴楚縣的人口,面積,文化,發展

喀什地區巴楚縣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地處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西北緣,東與阿瓦提縣、墨玉縣接壤,北與柯坪縣、阿合奇縣毗鄰,南與麥蓋提縣、皮山縣相連,西與伽師縣、岳普湖縣、阿圖什市相接。

政區劃分
全縣轄4鎮8鄉、5個農牧林場,186個行政村,13個居委會,境內駐有兵團農三師8個農牧團場。政區人口面積全縣總人口為26.5萬人(不包括兵團人口1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9萬人,占總人口的18.58%。總面積2.17萬平方公里。政區自然特徵巴楚縣整個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地貌特徵為沙漠、山地、洪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四大類組成。屬溫帶大陸性乾燥氣候,年平均氣溫11.7℃。
政區資源特點
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石油、鐵、銅、鈦、鉛、瑪瑙、紫晶石、金剛石、石灰石、石膏、岩鹽。野生植物資源有胡楊、蘑菇、甘草、羅布麻、大芸、麻黃等。人民生活實現巴楚生產總值10.6億元,工農業總產值11.5億元。其中工業總產值9000萬元,農業總產值10.6億元。城鎮職工人均收入136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80元。工業全縣現有工業企業29家。農業全縣現有耕地69.7萬畝,人均耕地2.6畝,糧食總產量達14.44萬噸,棉花總產量110萬擔。財稅金融完成財政收入3390萬元,地方稅收1656萬元,國家稅收383萬元。金融機構基本齊備,可以辦理國內一切資金往來業務。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8.5億余元。商貿投資現有各類商業經營網點2914個,從業人員4125人,實現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6834萬元,完成第三產業增加值30654元。累計吸收投資總額1.5億元。非公有制經濟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發展到5446戶,注冊資金8504萬元,完成產值2051萬元。交通通訊境內交通便捷,國道314線、省道215線、南疆鐵路貫穿縣境,平均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5公里。1999年南疆鐵路全線貫通,巴楚火車站距縣城5公里,巴楚縣已成為喀什、克州、和田、西藏阿里地區的交通樞紐,以及南疆重要的客貨集散地之一,是喀什地區的東大門。全縣程式控制電話裝機3萬門,縣、鄉全部實現了光纖通訊。移動用戶已達到3.3萬戶。城鄉電話普及率達到每百人7.29門。文教科技現擁有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機構。實現了村村通大喇叭,鄉鄉通閉路電視。有縣級電視台一座,縣級廣播電台一座,可播放32個頻道開(閉)路電視節目。全縣9 個鄉鎮建立了電視差轉台,12個鄉鎮開通了有線電視節目,9個鄉鎮建立了調頻廣播站,全縣廣播覆蓋率達到94%,電視覆蓋率達92%。現有各類學校141所,在校學生69694人,其中中等職業成人學校1所。小學入學普及率達99.99%,鞏固率為97.5%;中學毛入學率為107%,純入學率為73.2%,鞏固率為88%。2003年高考錄取270人,錄取率達88%。在國家、省市各類比賽中,多次獲獎。體育衛生有業余體校1所,是刀郎舞的故鄉,城鄉盛行賽馬、叼羊、摔跤和球類運動。1987年4月被國務院命名為「全國體育先進縣」。全縣有各類醫療機構20個,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8人,每萬人擁有病床位32張。地方特色產業以糧油、棉花、甘草、羅布麻、原鹽加工為主。人文自然景觀有唐代尉頭州城遺址托庫孜色來,唐代謁者館遺址瓊梯木,唐代峰火台遺址「澤梯木」、「闊什梯木」、「尤木拉梯木」,清末恰爾巴格麻扎,夏河姑娘墳等等。
「十二五」規劃和發展思路
「十二五」期間,為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圍繞建設「喀什東部區域中心」,以社會進步和生態保護為前提,以抓援疆機遇承接發展為依託,以培育軟硬環境為基礎,以建設服務性政府為保證,以發展開放型經濟為支撐,促和諧、強基礎、創機制、搭平台、促承接、出品味,農業立縣、工業強縣、商貿富縣、開放活縣、科教興線,推動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逐步形成巴楚與東部合作共贏的格局。。編輯本段主要發展思路圍繞一個中心——以富民強縣為中心;發展兩個重點區域——以巴楚鎮、色力布亞鎮為中心的兩個區域經濟帶;依託三條線——南疆鐵路、314國道、215省道三條主要交通干線;建設四個基地——國家優質棉基地、畜牧業生產基地、林果業生產基地、人工甘草種植基地;培育五個經濟增長點——棉花業、畜牧業、林果業、加工業、市場開發及商貿流通;構建六個產業——棉花產業、林果瓜菜產業、畜牧產業、甘草產業、羅布麻產業、旅遊業。經過不懈努力,全面完成「十五」計劃,預計到2010年實現巴楚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國民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5%以上。2005年,實現巴楚生產總值137400萬元,增長1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7400萬元,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18300萬元,年均增長18.1%,第三產業增加值51700萬元,增長27.1%;財政收入4800萬元,增長23%。一、二、三產業比調整到60:16:24,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2000元。

❹ 巴楚文化的文化介紹

巴楚文化,顧名思義,顯然不是一元的,如若只求定性,三言兩語是無濟於事的,需做多層面、全方位的解析不可。
從人文條件來看,古代稱為夷陵(彝陵)的宜昌是巴人和楚人交錯並交融的地段。有關的文獻記載很明確,有關的考古發現很豐富。據《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所記,約在西周中期的末葉,夔就成為楚的別封之國了。夔在今秭歸,位於宜昌的西部。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所記,廩君蠻部巴人的發祥地是武落鍾離山。武落鍾離山即佷(hěn)山,在今長陽,位於宜昌的東部。據《華陽國志·巴志》所記,「周之季世」,楚國曾經幫助巴國平邊境動亂。秦漢以後,峽江地帶仍由巴人和楚人錯居雜處。《華陽國志·巴志》記漢桓帝時巴郡太守但望上疏說:「江州以東,濱江山險,其人半楚」。 巴文化是巴文化,楚文化是楚文化,彼此的內涵和外延都不相同,無疑是兩種文化。而且,巴文化是蠻夷文化的一支,楚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支,彼此屬於不同的文化體系。在考古學范疇內,對巴楚文化可以理解為在某個時空框架中既有巴文化、也有楚文化。無論巴文化和楚文化,都不能上溯到新石器時代,更不應上溯到舊石器時代。
無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和窨井溝類型文化,都不是巴文化的前身或楚文化的前身。 巴人是藏緬語族先民的一支或數支。他們來自漢水上游至黃河上游,輾轉流徙,遷至長江上游的東部和長江中游的西部。清江流域只是廩君蠻的發祥地,不是包括廩君蠻在內的巴人的發源地。至於楚人,則有芊姓與雜姓之別,前者是來自中原的祝融遺裔,後者是長江中游土著三苗的後人。
清江流域有早期巴文化遺存,但早期巴文化遺存不限於清江流域。正像沮漳河流域有早期楚文化遺存,但早期楚 文化遺存並不限於沮漳河流域。 萬事開頭難,尤其是學術上的第一步邁出更難。因為是第一步,所以沒有現成的經驗、教訓以資借鑒,便決不能因此而裹足不前。路是人走出來的,至於行進的質量如何就只有「旁觀者清」了。得到社會的肯定自然令人高然是枯萎或乾涸。
又在文化沉積帶的腰部,又在經濟開發帶的腰部,宜昌面臨著獨特的挑戰和機遇。挑戰也罷,機遇也罷,都是幸運。
那些尚有遺蹤可尋的文化事象都是寶貴的文化資源,一要搶救,二要利用。搶救是從調查經整理得到研究的一項系統工程,從中可以培養出宜昌自己的一批學術名家來。利用是在搶救的基礎上開發,這就不能像搶救那樣一切都講求原汁原味了,而是又要繼承、又要創造,以求化腐朽為神奇,製作出宜昌自己的一批文化精品來。
宜昌的經驗表明文化沉積帶與經濟開發帶相得益彰,一台《土裡巴人》就是令人信服的證據。《土裡巴人》,其文化價值遠在其經濟效益之上。對宜昌同志來說,《土裡巴人》或許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多的文化精品將接踵而來。
另據中央民族大學民族系教授庄孔韶等專家考證,在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向部落聯盟轉變的時期,武落鍾離山的巴蠻五姓共同以賽獵比劍的方式推選了部落聯盟的首領——稟君,爾後巴人沿清江大量西遷,建國巴蜀。不僅《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對此有詳細記載,而且庄教授對當地土家族老百姓的血液、遺傳基因以及峭壁上的骨骸基因進行了對比,從各方面考證得到證實。記者新近在長陽采訪時深深感受到,長陽歷史悠久、文化古韻深厚。20萬年前有「長陽人」拊木擊石於蒼山,3000年前有「巴務相」擲劍浮舟於夷水。至今,山歌、南曲、跳喪舞名揚海內,被人譽為歌舞之鄉。放眼今日長陽,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使這片土地倍顯妖嬈。城內青山綿亘,有數不盡的險峰奇岩,占洞幽壑;數百里清江瀉王,看不夠水影山光,錦帆碧浪。古老的清江氣象新絕,異彩煥發。

❺ 旅遊資源具有哪些特徵

不同於土地、礦藏等傳統資源,旅遊資源一般具有廣域性、區域性、不可移動性、多樣性、永續性等特點。

(1)旅遊資源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廣泛。可以說,在地球上任意一點都有旅遊資源分布。如在人口密集的陸地上有人們熟悉的各種自然、人文景觀,像黃山集地質遺產、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於一體。城市有體現人類智慧的現代建築,鄉村有濃郁的民俗及田園風光,人煙稀少的山區、沙漠,有原始、純朴的自然風光;在無人居住的陸地上則有人們不熟悉的特色景觀,如南極的冰雪;在海洋中有波濤洶涌的海浪和一望無際的水面,有奇特的海洋生物;在天空有瞬息萬變的氣象景觀。可以說,幾乎在地理圈范圍內的各個區域都有旅遊資源的存在。

(2)旅遊資源具有強烈的區域性。各種旅遊資源既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同時又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制約,從而使旅遊資源產生區域性差異。如海島低地、熱帶風光、椰林竹樓、高山積雪、沙漠駝鈴等特色旅遊資源,均與所處的自然環境有關。不僅自然旅遊資源受自然環境影響,人文旅遊資源也在很大程度上由自然環境決定。人們在長期的生活與生產中,為了獲取適宜的生存條件,不得不順應自然、適應自然。因而,人類創造的各種人文景觀及文化遺產,也都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影響,留下了區域特徵的烙印。以民居建築為例,四合院、小胡同是老北京的標志,窯洞是黃土高原特有的民居,內蒙古牧區的牧民則主要居住帳篷與氈房,西南部潮熱地區的居民更喜歡所謂「吊腳樓」,等等,這些民居的特點都與生活地的自然環境特異性密切相關。

(3)旅遊資源具有不可移動性。各種特色旅遊資源一般都集中分布在與其地理環境、區域環境相適應的地區,具有強烈的地方色彩、區域特徵。這正是旅遊資源個性特徵——不可移動性的體現。與這類地方色彩、區域特徵相適應的是自然環境的個性特徵,離開了個性特徵,建立在特色、個性基礎上的內涵與吸引力將消失或者大大降低。例如,把少量的秦兵馬俑運到外地去展出,由於數量有限,且脫離了兵馬俑博物館周邊地區強烈的「兵馬俑」氛圍,一方面,人們很難感受到深厚的歷史積淀,另一方面,由於數量上與兵馬俑博物館相去甚遠,人們根本無法感受兩千年前秦軍兵強馬壯、氣勢磅礴的陣容,體會秦始皇統帥百萬大軍「橫掃六合」、「北卻匈奴」、「南平吳越」,統一中國的宏偉業績。再比如湖南、貴州地區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作為景點被移造到其他地區後,遊客通常很難理解為什麼費那麼大工夫建造似乎沒有什麼用途、還要不停爬上爬下的小竹樓。這也是許多仿造旅遊景點共同面臨的問題:模擬、逼真,甚至以假亂真,但由於缺乏區域環境的烘托氣氛,使遊客難以感同身受。因此,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應遵循屬地原則,即在旅遊資源地進行開發,而不是把資源遷移到其他地方,製造「人造景點」,為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事實上,大量的旅遊資源也是根本不存在遷移可能性的。

(4)旅遊資源具有永續利用性。旅遊產業之所以被稱為無煙產業、綠色產業、朝陽產業,就是因為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永續利用性。對於大部分的旅遊資源,在旅遊過程中,旅遊者一般不能將其像食物一樣地消耗掉。如自然山水風光、城鎮風貌、名勝古跡、園林建築等所形成的旅遊資源,只是供旅遊者參觀游覽,旅遊者能帶走的也只是對它們的各種印象和美感,但絕無可能把這些旅遊資源也帶走。再如黃山風景區的招牌——迎客松,盡管每年都有百萬計的遊客觀賞、與之合影,但迎客松依然時時在迎客。由於這些資源不是實物消費形式的資源,因此,它們可以長期地為人們所利用。當然,也有少量的資源,如食品類的、消耗性的,在旅遊活動中會被旅遊者消耗掉,這在農家旅遊中體現得較為明顯,這些消耗性資源需要進行自然繁殖、人工飼養、栽培和再生產來補充。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長期使用也是相對的,在旅遊過程中這類資源也會出現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即使是長期使用資源也必須進行可持續開發,如黃山風景區對各景點進行輪休,即每一個景點在接待遊客幾年後就封閉一段時間,使該景點內的自然植被、生態環境能夠得以恢復。所以在開發利用中,需要重視通過各種保護措施,一方面減少其自然的、人為的破壞,另一方面進行生態恢復與環境保護等,延長資源的使用期限。

(5)旅遊資源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屬性。大多數旅遊資源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或文化屬性特徵,蘊藏著一定的科學性和自然的或社會的哲理。從這一層面上,旅遊活動不能僅僅停留在休閑、獵奇的水平上,更應該將其視為一種文化交流活動,通過觀光、游覽、參與和體驗,在得到各種美的享受之外,還能豐富閱歷、增長見識。例如,各種絢麗景色、博物館、遺址遺跡、經典建築,除了增加人們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能激發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的激情、激發人們的思維。所以通過旅遊活動、通過欣賞美景,常常使一些思想者、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產生一些思想火花,甚至創造出歷史。如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每到一處名山大川,都會因景而發,留下膾炙人口的景點詩篇。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雖是吸引遊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但要獲得這種文化享受,往往需要旅遊者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精神境界。當然,旅遊活動真正的內涵,實際上正是通過對景點的某些文化內涵的欣賞與領悟,找到旅遊者與景點之間在心靈上的謀和點,是進行旅遊增值開發的關鍵,也是旅遊產業與旅遊資源長期、永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此,旅遊開發不僅應深入研究旅遊資源的文化內涵,而且更應採取一定的措施,使蘊涵於景觀的文化內涵充分地展現給旅遊者,使其由單純的表面旅遊演化為內涵旅遊,從而增加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❻ 華中旅遊區發展旅遊業有哪些優越的人文地理條件

摘要 一、華中旅遊區地理環境

❼ 巴楚縣旅遊景點介紹

摘要 東與阿克蘇地區阿瓦提縣、墨玉縣相連,南與莎車縣、麥蓋提縣、和田地區皮山縣交界,西與伽師縣、岳普湖縣、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和阿合奇縣接壤,北至天山山脈的柯坪山系與阿克蘇地區柯坪山相連。地勢從西南向東北傾斜,主要地貌特徵為沙漠、山地、洪積平原和沖積平原四大類。[32

❽ 新疆喀什巴楚縣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發展如何

巴楚縣,位於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和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北邊緣,地處交通要道,是南疆的交通樞紐和喀什地區的東大門,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和「絲路明珠」。巴楚資源富饒,物產豐富。工業體系以棉紡、棉籽副產品加工、礦產加工、野生葯材開發和組裝加工為主,現代物流發展迅速。另外,該縣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

❾ 簡述旅遊區的特性有哪些

包含許多旅遊點,由旅遊線連接而成。其規劃是按規劃層次分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等。旅遊區指縣級以上行政管理部門批准設立,有統一管理機構,范圍明確,具有參觀、游覽、度假、娛樂、求知等功能,並提供旅遊服務設施的獨立單位。

旅遊(區)規劃通常包括以下程序:旅遊區總體策劃、旅遊區總體規劃、旅遊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旅遊區修建性詳細規劃、單體設計、施工設計。這是針對大型旅遊區的規范性的程序,實際運作中,可以根據旅遊區實際情況省略總體策劃等程序,還可以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合並起來一起做。


游區的建設對旅遊業發展的作用

1、有利於旅遊資源的綜合利用,使旅遊向深度和廣度發展。搞好旅遊區建設要結合旅遊資源的特點,做好旅遊服務設施的配套工作,使旅遊區既具有本區特點,又能多層次、多方式地開展旅遊活動。

如在服務、交通等附屬設施配套條件下,山區夏季可開展避暑、療養、科學考察等活動,冬季進行滑雪、狩獵等旅遊項目,有利於解決旅遊業的季節性旺淡不均,並可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旅遊資源。

2、有利於擴大客源,增加國民收入。通常,旅遊者數量與旅遊收入成正比,從長遠利益出發,要使遊客源源不斷而來,必須搞好旅遊區的建設。

3、有利於旅遊業的遠景規劃,使其與本區各部門相互協調。旅遊區的界線一般與行政區域一致。地區旅遊業的發展,離不開農業、商業、郵電、環保、建築、服務等部門的配合。故在建設旅遊區時,一定要對其方向、性質和規模進行充分論證。

❿ 旅遊資源的特徵有哪些

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跡、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主要特徵類型

一類、①區域分異特性:旅遊資源是造成旅遊活動的最基本的因子。沒有景觀的地域分異,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遊者。旅遊資源區域分異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規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製表現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由氣候差異造成的緯度地帶性分布特性;受制於氣候干濕程度影響的經度地帶性分布特性;由於氣溫和熱量隨高度變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性;由內外因子綜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這種集中包括大小范圍的集中、團塊狀集中、條帶狀集中等。

②景象組合特性,包括:從種類上的同類組合和綜合組合;從空間上的集團組合和異地組合;從規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組合,有當地或近地的集團組合,也有遠距離的異地組合。 ③相似出現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現,給旅遊者造成近地旅遊之方便,但也給旅遊業發展造成一些問題,對於類似景點,不易多次重遊和加強其特色宣傳。此外還有潛在資源特性、季節變化特性、性質變異特性等。

二 類、1、價值上的觀賞性。(獨特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2、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3、時間上的季節性。 (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4、使用上的永續性。 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5、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三類 (1)多樣性 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 需求千差萬別,概括為:「求美」「求異」,縱向上對遙遠的古代遺跡充滿敬仰、橫向上為異地的奇特環境和事物流連忘返、對美的本能追求使人們面對自然造化的優美景觀心曠神怡、對體現人類追求、凝結人類智慧的人工創造物一往情深。

(2)壟斷性——(不可移動性 ) 是指旅遊資源的實物本體不能朝向旅遊者移動。正是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才決定了旅遊活動暫時的和異地的特徵;消費者買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 一是資源分布的區域性。 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 人們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遊者向某個方向的旅遊流;旅遊流的指向是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區域性;對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大; 對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不大; 對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時間性(補充內容) 與旅遊活動的時間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時間的季節性。是指同一地理環境隨季節的變化在某一特定季節出現某些特殊景觀或特別的體驗感受適合於旅遊的現象。時間特定性或周期性: 旅遊景觀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時間周期性地出現或發生。 傳統的節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4年一屆奧運會 ;珠海每兩年一次的航展,歐美國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來臨; 每年農歷8月16錢塘江觀潮 ;日出日落,時代的變異性: 歷史遺跡、名人故居、廢棄的礦井、監獄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題公園地衰落 。

(5)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游覽的吸引力的,總是復雜多樣、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