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資源管理 » 臨夏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擴展閱讀
福建三寶價格怎麼算的 2025-07-25 22:23:54
旅遊費用記入哪些科目 2025-07-25 21:50:36

臨夏的文化資源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2-05-15 20:37:30

① 臨夏有哪些豐富物產

截至2013年,臨夏州境內已發現的礦產資源達43種。主要是:金屬礦產17種(鐵、錳、鉻、銅、鎳、鉛、鋅、鎢、鉬、銻、金、銀、鉑、鉭、鈮、鈹、磷釔);能源礦產2種(煤、泥炭);非金屬礦產24種(重晶石、蛇紋岩、硼、磷、砷、鹽、鉀長石、螢石、白雲岩、硅石、耐火粘土、花崗岩、水泥灰岩、飾面大理岩、石膏、滑石、沸石、硅灰石、方解石、玄武岩、輝綠岩、磚瓦粘土、閃長岩、建築砂石)。發現礦產地87處,其中:大型礦床2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7處、礦點44處、礦化點21處。

油炸餜餜
油炸餜餜是臨夏回族的面點之一。以麵粉為主料,輔以糖、食用顏料,捏成型後,經食用油烹炸而成。
河州包子
河州包子是臨夏特產,麵皮好、餡子考究,有包子、合子、角饃之分。以牛羊肉和韭菜或胡蘿卜或白蘿卜混合剁碎攪勻為餡,裝籠蒸熟,盛入盤中,淋以椒油,看上去晶瑩剔透。[26]

河州面片
河州面片,按製作工藝可分清湯面片、酸湯面片、河沿面片、炒麵片等。先將麵粉用水調和、揉搓、捏團,捏成粗條狀,之後掐成小團,蘸油搓成小條,稍發片刻,壓扁之後在沸水中揪入面片。待熟後用笊打入碗中,放入清湯或臊子,撒上蒜苗絲、香菜即可食用。
河州彩陶
河州彩陶製品多為盆、壺、缽、瓮、罐等日用品,在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窪文化中都有分布。其中,馬家窯文化時的雙耳四鋬彩陶瓮,為國家一級文物,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河州磚雕
河州磚雕,端於北宋,成熟於明清,是臨夏民族建築裝飾藝術的體現,多以梅蘭竹菊、山水花鳥、珍饈佳餚、八寶博品等物象為題材。

② 甘肅文化遺產有哪些

甘肅文化遺產有莫高窟、炳靈寺石窟、嘉峪關。

一、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前秦宣昭帝苻堅時期,後歷經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國、西夏、元朝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③ 臨夏的特產是什麼有什麼風俗習慣

名優特產:
花椒、大紅蒜、蕨菜、黨參、當歸、大黃。
全州有耕地215.3萬畝,荒地285萬畝,林地252.8萬畝,水面108.6萬畝。農村人均佔地五畝,其中耕地1.4畝,分為川塬、山陰、乾旱三類地區,大體各佔三分之一。川塬山陰地區降水多,雨熱同季,利於農作物、牧草和林木生長;乾旱地區光照豐富,雨量稀少。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洋芋、蠶豆、青稞五大類,經濟作物主要有大麻、甜菜、瓜果、花椒、葯材類。蠶豆是臨夏的傳統優勢作物,粒大味美,營養豐富,是外貿出口的主要糧食品種之一;臨夏大麻色白質柔,為隴上名產;唐汪大接杏久負盛名,遠銷香港等地。
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黃河上游,著名的礦藏寶庫━━祁連山和西秦嶺山脈的交匯部位,成礦地質條件較好。已發現礦物計七大類35種,佔全省已知礦種的40%。

臨夏縣地理位置獨特,光照充足,水陸交通便利,旅遊資源豐富多彩:有太子山風景區、蓮花度假村、林家河灘森林公園、三岔坪林場、龍首山公園、北山公園、五女山、大西灘、鐵寨溝等,同時有可供開發的歷史文化資源,有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半山、馬廠文化,還有蓮城村遺址,蓮花鄉大坡溝漢墓,蓮花鄉魯家塬漢墓等文物古跡。有土門關、老鴉關、槐樹關等重要關口遺址。有橋寺鄉出土的文物、王震將軍強渡黃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歷史古跡。
臨夏縣過去曾是「三馬」的故鄉,僑居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國的僑胞和居住中國台灣的台胞較多,近年來回鄉探親,定居的越來越多,領略祖國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家鄉美麗的自然風光,成為眾屬之望,有力地促進了旅遊業的發展。
旅遊景點
蓮花山度假村、林家河灘、太子山林場、鳳凰山、土門關、曳湖峽、北塬、大廟山、石佛寺、北山公園、五女山林場、王震大軍搶渡黃河的尕腦古渡以及劉家峽水庫等。

④ 甘肅的文化遺產有哪些

1、敦煌莫高窟

敦煌莫高窟是世界都聞名的珍貴文化歷史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在存在的最大的佛教藝術寶藏。也叫千佛洞,位於河西走廊的西邊地區, 起源發於前秦時代,經過了中間眾多朝代,北國,隋朝,唐朝,五代。西夏,元朝等這些朝代的建設和興盛,變得越來越大的規模,成就了735個洞窟,2415尊泥質彩塑。

⑤ 臨夏旅遊景點有哪些

  • 1.炳靈寺世界文化遺產旅遊區

    地址: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

  • 2.松鳴岩風景名勝區4A景區
  • 地址:臨夏回族自治州和政縣吊灘鄉

⑥ 甘肅臨夏怎麼樣啊,經濟、人文等等方面介紹一下

臨夏歷史悠久,是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 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 置州、建郡,古稱抱罕,後改導河、河州,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古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番古道之重鎮, 茶馬互市之中心,是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之一,有「河湟雄鎮」之稱。1949年8月22日臨夏解放, 1956年11月19日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臨夏回族自治州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部西南面,東臨洮河與定西地區相望, 西倚巍峨雄壯的積石山與青海省毗鄰, 南靠奇峻翠秀的太子山與甘南藏族自治州搭界,北瀕湟水與蘭州市接壤,地處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總面積8169平方公里。州內山谷多,平地少,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由西南向東北遞降,呈傾斜盆地狀態,平均海拔2000米。自治州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半乾旱氣候, 西南部山區高寒陰濕,東北部乾旱,河谷平川溫和。冬無嚴寒, 夏無酷暑, 四季分明, 氣候適宜。年平均氣溫6.3℃,最高氣溫32.5℃,最低氣溫零下27.8℃,年平均降雨量 537毫米,蒸發量1198至1745毫米,日照時數2572.3小時 ,無霜期137天。
基本情況旅遊景點臨夏回族自治州地處甘肅省中南部,現轄臨夏市、臨夏縣、和政縣、康樂縣、廣河縣、永靖縣和東鄉族自治縣、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一市七縣。中華兒女的母親河——黃河橫貫南北。在8169平方公里的秀美山川,生活著回族、漢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土族、藏族等22個民族190多萬各族人民。其中,東鄉族、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聚居地的全國獨有少數民族。
走進臨夏,親近臨夏,撩開她朦朧而神秘的面紗,感悟她悠久豐蘊的歷史,領略她深厚燦爛的文化,目睹她獨特瑰麗的風情,飽覽她秀美多姿的風光,您定會驚喜地發現:這是一塊神奇迷人的地方。

——這里是「大禹治水的源頭」

地圖遠古時代,華夏大地,黃河暴漲,洪水肆虐,剖腹而生的夏禹,承大任,率民眾,鑿龍門,辟伊闕,疏「九河」,歷經十三載,三過家門而不入,終息水患,造福蒼生。《尚書·禹貢》記載,大禹治水,「導河自積石,至龍門,入於滄海。」這「積石」便是現今臨夏州境內的積石關。積石雄關下,遺存至今的「禹王石」,歷經歲月滄桑,世事變遷,依然見證著當年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默默稱頌著大禹克己奉公、無私奉獻的不朽精神。

——這里是「中國西部的旱碼頭」

臨夏古稱河州,是黃河流域上唯一以黃河命名的地區——大河之州自古以來是溝通中原西域經濟、政治、文化的紐帶。善於經商的臨夏人激活了繁榮的市場。絲綢之路、唐蕃古道、甘川古道在這里交匯縱橫、互補有無,素有「河湟雄鎮」之稱,名列「隴上八州」之首。明代著名的四大茶馬司一——河州茶馬司就設在這里。多年來,這里茶馬互市,商賈雲集,南來北往,東進西出,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贊曰:「東有溫州,西有河州。」

——這里是「民族建築藝術的博覽園」

彩陶館臨夏是東西文化交融的代表地之一,建築藝術特色鮮明。走進臨夏,首先映入你眼簾的是鱗次櫛比、風格迥異的民族建築。綠色茵茵的清真寺,直聳雲霄的喚醒閣,獨特的阿拉伯建築風格,使你恍然走進「天方夜譚」中的神話世界;紅園、東公館、蝴蝶樓集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於一身,獨具江南水鄉風格。回族磚雕、漢族木刻、藏族彩繪藝術的完美結合,阿拉伯建築與中國古典建築藝術的巧妙運用,使臨夏成為領略民族建築藝術、了解中國伊斯蘭文化的勝地。
——這里是「古動物的伊甸園」

臨夏是遠古時期古生物繁衍棲息的樂園,境內自然遺存十分豐富。出土於黃河之濱太極湖畔,形成於1億7千萬年前的永靖恐龍足印化石群,蜚聲中外,其規模之大、種類之多、遺存之完整、清晰度之高,均屬世界之最;在巍巍太子山下發現的距今1000多萬年至200萬年的和政哺乳動物化石群, 雄居歐亞,世界罕見,有極高的科研、珍藏、展覽價值,占據六項世界之最的和政古動物化石博物館現藏各類化石6000多件。

——這里是「中國彩陶之鄉」

臨夏是古黃河文化發祥地和遠古人類生息繁衍地之一,這塊沃土蘊藏著極為豐富的古文化遺存。以「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各類文化遺址星羅棋布,「半山文化」、「齊家文化」因最早在這里發現而命名。這里是中國新石器文化遺存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被郭沫若先生命名「彩陶王」 的國寶就出土於臨夏。

——這里是「中國花兒之鄉」

風景區臨夏是中國花兒兩大體系——河州花兒和洮岷花兒的發源地,「花兒」文化經久不衰。「花兒」是流行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廣大地區的一種民歌,是當地各民族中廣為流行的口頭文學形式。河州「花兒」曲令之多,位列世界山歌之最。在臨夏,你可以聽到最地道的「花兒」。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山間小道,處處飄盪著「花兒」美妙的旋律。每年一度的松鳴岩「花兒會」、蓮花山「花兒會」,歌手雲集,人潮湧動,一片「花兒」的海洋。2003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考察後正式命名臨夏州為「中國花兒之鄉」,康樂縣、和政縣分別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前不久,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花兒文化專業委員會在臨夏成立並舉行了授牌儀式。

旅遊資源臨夏回族自治州臨夏歷史文化悠久,自然遺跡眾多,旅遊資源豐富。近年來發掘出的古動物化石以其數量、品種、規模和完整程度占據了六項世界之最,境內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齊家文化等文化遺址鱗次櫛比,是我國新石器文化最集中、考古發掘最多的地區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彩陶王」,被譽為「中國的彩陶之鄉」。全州共有各類旅遊景區、景點107處,其中國家級5處、省級3處。較為知名的有炳靈寺石窟、「黃河三峽」、松鳴岩、蓮花山等。這里是民歌「花兒」的發源地,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花兒之鄉」。臨夏民族風情濃郁,是古羌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交匯融合的地方,特別是伊斯蘭文化源遠流長,在我國穆斯林群眾中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國民經濟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2008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78.59億元,同比增長13.6%。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8.68億元,增長7.1%;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23.67億元,增長13.5%;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36.24億元,增長17.0%。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6.6:28.6:44.8調整為23.8:30.1:46.1。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971元,增長14.2%。二、三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推力,第一、二、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為12.7%、30.2%和57.1%,分別拉動經濟增長1.7、4.1和7.8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其實現的增加值佔全州生產總值的43.55%。

臨夏回族自治州農業和農村經濟保持較快發展。2008年,全州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36.32萬畝,糧食總產52.54萬噸,再創歷史新高。不斷優化種植結構,玉米、馬鈴薯、雙低油菜、中葯材等特色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148.31萬畝,占農作物種植總面積的62.8%。扶持發展設施農業,加快蔬菜基地建設,新增日光溫室2200萬畝、塑料大棚1500畝。加強林業生態建設,全州造林16.35萬畝,義務植樹545.3萬株,新建綠色通道380.8公里;大力發展特色林果產業,新增花椒種植面積2.55萬畝、啤特果3.07萬畝、育苗1.1萬畝。大力發展畜牧產業,新建標准化養殖小區72個、規模養殖場184個,全州大牲畜存欄、畜牧業產值、肉類總產量分別增長5.04%、8%、8.85%。加強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發展良好。實施73個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解決了1.26萬絕對貧困人口和4.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加強新農村建設,全面完成永靖省級試點縣和9個省級試點村的新農村建設試點工作任務。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產生活條件,農田水利、農村道路、人飲工程、沼氣建設、危房改造取得較大進展,新修梯田5萬畝,完成0.6萬畝的東鄉南陽渠田間配套建設任務,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節水灌溉面積3萬畝,硬化農村公路556公里,解決15.51萬人的飲水安全和1.3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建成沼氣池1.6萬座。加大勞動培訓和輸出力度,全年培訓勞務18.52萬人,輸轉勞務45.32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94億元,增長27.9%。

工業生產較快增長,運行質量有所提高。2008年,全州實現工業增加值17.71億元,增長12.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3.14億元,增長11.1%。按隸屬關系分,中央企業實現增加值5.75億元,下降3.1%;省屬企業實現增加值2.47億元,增長11.4%;州縣屬企業實現增加值4.92億元,增長33.69%。按輕重工業分,輕工業實現增加值1.63億元,增長51.4%;重工業實現增加值11.51億元,增長7.0%。在支柱行業中,電力生產及供應業實現增加值5.69億元,同比下降0.03%;化學原料製造業實現增加值1.58億元,同比增長14.69%;皮革毛皮及其製品業實現增加值0.73億元,同比增長1.45倍;飲料酒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15億元,同比增長10.22%;食品製造業實現增加值0.34億元,同比增長18.16%。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5.73億元,比上年增長17.88%;工業產銷率為97.73%,比上年下降1.66個百分點;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99242元/人,比上年提高14489元/人。

臨夏回族自治州建築業持續快速發展。全年建築業完成增加值5.96億元,同比增長16.8%。

固定資產投資力度加大,成效顯著。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2.67億元,比上年增長64.95%。按投資主體分,中央投資1.1億元,下降25.17%;省屬投資17.48億元,增長1.57倍;州縣屬投資34.09億元,增長44.08%。按城鄉分,城鎮固定資產投資47.05億元,比上年增長70.84%;農村固定資產投資5.62億元,增長27.63%。在城鎮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0.58億元,增長5.45%;第二產業投資22.19億元,增長59.28%;第三產業投資24.28億元,增長1.29倍。重大項目投資進展順利。全年在建重大項目20個,本年完成投資22.43億元,佔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42.59%。

交通郵電通訊業快速發展。2008年,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4341.49公里,其中二級以上公路里程212.27公里。貨運周轉量3.42億噸公里,增長2.71%;客運周轉量3.58億人公里,增長9.78%。郵電業務總量3.53億元,增長12.2%;年末本地電話用戶15.99萬戶,增長3.76%;行動電話用戶29.1萬戶,增長5.5%。電話普及率每百人達到17.66部。

商貿流通日趨活躍,旅遊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4.72億元,同比增長19.3%。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比上年上漲8.4%,出口創匯2010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6.3%。接待國內外遊客144.82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23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1%和27.4%。

財政收入大幅增長,金融保險平穩運行。全州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7.23億元,增長20.64%,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49億元,增長27.97%,全年財政支出51.03億元,增長38.84%。各類金融機構年末存款余額達114.35億元,比年初增長26.59%;貸款余額54.12億元,比年初增長29.57%。財產險保費收入5460萬元,增長22.34%;壽險保費收入5451萬元,增長41.0%。

基礎設施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大項目建設力度、基礎設施顯著改善。全州新開工項目290項,完成投資22.5億元;續建項目794項,完成投資23.8億元。蘭州-臨夏-甘南鐵路被納入全國鐵路建設規劃,總投資15.7億元的折達二級公路開工建設,康臨高速公路、劉家峽庫區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一期工程等項目進展順利,東鄉縣鎖達路改建、和政縣北部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等項目建成。狠抓生產財源性項目建設,實施了劉化集團年產20萬噸低壓合成氨、和政縣隴滇公司鋼材生產一期工程、永靖縣年產2萬噸離子膜燒鹼生產線、廣河縣宏良皮業公司二期工程、東鄉縣達板萬噸彩色鋁型材生產線等項目。加強電力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開工建設鹽鍋峽110千伏輸變電工程,永靖縣、臨夏330千伏輸電工程建設進入前期工作。加強社會事業項目建設,臨夏回民中學教學樓、5所明德小學,州婦保院門診樓暨傳染病區、和政縣醫院整體搬遷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簽約招商項目91個、資金60.7億元,到位資金17.33億元,項目履約率84.5%。最近,根據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大戰略部署,積極開展了項目申報和爭取工作,已落實項目60個、資金1.79億元。加大城鎮開發建設力度,加快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永靖縣古城新區、廣河縣城河北新區開民項目順利啟動,和政縣縣城開發、積石山縣縣城市政建設、臨夏市大夏河南岸綜合治理和工業園區建設、康樂縣縣城濱河新區開發和舊城區改造進展順利。狠抓小城鎮建設,確定39個集鎮進行規劃設計和改造建設。節能減排取得積極成效,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排放分別下降4.7%、5%,劉化公司、臨夏市兩個污水處理廠實現了達標排放,飲用水源地保護得到加強。

社會事業臨夏回族自治州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認真落實城鄉免費義務教育政策,給24.6萬名小學生、7.3萬名初中生免除了雜費、免費發放了教科書;對5711名職校生發放國家助學金428萬元;爭取到國家助學代款、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1108萬元,資助了2038名高校貧困生。狠抓「兩基」攻堅,廣河縣、和政縣「兩基」工作通過省政府驗收。全州高考本科上線1452人,增長54.3%。加快衛生事業發展,著力改善醫療衛生條件,48所鄉鎮衛生院、52個村衛生所(室)等項目建設進展順利,為128所鄉鎮衛生院配備醫療設備5318台(件);狠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合率達到94.67%;提高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能力,健全應急預案,充實應急隊伍,加強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工作,及時處置各種疫情和突發事件。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50個鄉鎮綜合文化站、300個「農家書屋」;東鄉族擀氈技藝、米拉尕黑、永靖七月跳會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年共組織實施科技計劃項目60項,共取得科技成果22項,其中20項達到國內先進以上水平。新選派246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實現了人口和計劃生育控制目標,「少生快富」工程全面實施,廣泛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成功舉辦全州體育運動。

人民生活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78元,增長12%。農民人均純收入1847元,同比增長15.8%。城鄉消費結構不斷優化,城鎮恩格爾系數37.5%,農村恩格爾系數為47%。積極擴大就業,全州新增就業1.0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3.91%;登記核實城鎮零就業家庭126戶,實現了每戶至少一人就業的目標。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萬人、8.4萬人、4.9萬人、0.9萬人。全州23.71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02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18.4平方米。

濃郁的穆斯林風情臨夏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回族、東鄉族、保安族、撒拉族等穆斯林民族109.76萬人,佔全州總人口的56.2%。伊斯蘭教在臨夏有著悠久的傳播歷史和深遠影響,早在唐代,伴隨著絲綢之路的悠悠駝鈴聲,伊斯蘭教在這里開始紮根,歷經宋、元、明、清廣泛傳播,這里逐漸成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繁盛之地。回族是臨夏穆斯林中人口最多的一個群體,現有62.7萬人;東鄉族和保安族是以臨夏為主要居住地的兩個少數民族。臨夏穆斯林各民族在衣著、飲食、婚喪嫁娶、節慶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和喜好、風尚、禁忌等方面,都保持著較為完整的伊斯蘭風格,世代相傳,逐步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情,每年到麥加朝覲的臨夏穆斯林近千人,一年一度隆重熱烈的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臨夏穆斯林的傳統節日。

風景保護區遍布全境的伊斯蘭特色建築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一個重要體現。這里清真寺和拱北(先賢陵)建築風格獨特,主要有中國古典式建築、阿拉伯風格式建築、中阿混合型建築三大類型,現代建築技術不斷融入。境內現有清真寺2614座,拱北143座。
獨具特色的清真飲食是臨夏穆斯林風情的又一體現。不論是三泡台蓋碗茶、發子面腸、釀皮子、甜麥子和油炸食品等風味小吃,還是扣牛肉、東鄉手抓羊肉、糊羊肉、粉絲鴿蛋、羊肉葫茄等傳統菜餚都做工考究、色香味美。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走南闖北臨夏人的足跡,臨夏清真飲食在祖國各地廣泛傳播。

⑦ 臨夏有那些值得驕傲的地方文化

寧夏值得驕傲的地方文化有地方戲曲以及地方旅遊文物。

⑧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甘肅有哪些文化遺產
最佳答案
甘肅7處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築、雕塑、壁畫三者於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網路全書。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鎖陽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於酒泉市鎖陽城鎮,是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隋唐時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墾區等為一體的古文化遺存地。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嘉峪關長城,位於嘉峪關最狹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也是明代萬里長城沿線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壯觀的古代軍事城堡,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玉門關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是長城西端重要關口。始置於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因西域輸入玉石時取道於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麥積山石窟,因山狀如堆積的麥垛而得名,位於天水東南約30公里。據記載,後秦時開窟造像,創建佛寺。在中國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麥積山為最佳。2014年作為中哈吉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懸泉置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甘肅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遺書(沙州都督府閣經)有記佛龕之文日「右在縣東(壽昌縣)六十里,香舊圖雲,漢(闕)佛龕百姓更營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炳靈寺石窟位於甘肅省永靖縣西南35千米的小積石山中。炳靈寺在北魏之前稱唐述窟,唐代稱靈岩寺,明代始稱炳靈寺。同樣作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⑨ 臨夏民族民俗文化產業園

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

1.項目名稱: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

2.項目單位: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3.項目類別:民族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4.項目概況:

臨夏與甘南相鄰,漢族文化、伊斯蘭文化和藏族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多民族文化融為一體,成為民族文化的博覽園。境內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熠熠生輝,炳靈石窟聞名遐邇,古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民族建築庄嚴肅穆。近年來,臨夏依託燦爛厚重的文化遺產資源,不斷加大發掘、保護、開發民族民俗民間文化的力度,以河州花兒為代表的中國花兒被選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蓮花山花兒會、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臨夏雕刻葫蘆、和政秧歌等33個重點文化項目分別被列入國家級、省級非遺名錄,涌現出國家級、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21人。

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初步選擇在臨夏市西城區枹罕鎮。四址界限分別為;八坊清河源以西,後楊度假村以東,大夏河以北,北山根以南,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3公里,規劃區域面積約15平方公里。

立足臨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遊資源,以歷史文化為紐帶,以資源整合為手段,以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文化旅遊為載體,集中打造以民族風情、花兒藝術、史前化石、清真餐飲為特色的文化品牌,著力打造清真食品、手工地毯、磚雕、木雕、葫蘆等民族特色產業基地,構建一個集觀光、體驗、旅遊、休閑、生產、營銷為一體的多業態、復合型、互動式、名族特色鮮明的主體文化產業園,行成集商貿、居住、辦公、科教為一體的綜合區,結合大夏河景觀帶做好與舊城區和雙城經濟開發區的銜接。

5.投資估算:

產業園項目共分5個片區。

A片區是指以伊斯蘭風景區為綜合組團,包括居住、商業、文化、辦公、展示、休閑娛樂等多種功能的綜合服務區。其中主要代表建築有伊斯蘭主題秀場、民俗文化博物館、新月未來影城、主題曲藝劇場、特色豪華酒店、大型商業綜合體、特色旅遊商業城、星級濱河酒店、新月度假酒店、伊斯蘭風情村、鐵路客運站,其建設投資總額為654204.6萬元。

B片區是以歷史風華區為核心的服務區,主要為特色文化展示區,包括民俗村、宗教建築、影視拍攝基地、恐龍園、會展中心和旅遊服務中心。其中主要代表建築有歷史年華會展中心、恐龍園、百家姓名人館、清真寺、臨夏民族文化村、風華廣場、影視教育培訓基地、民族特色博覽城、影視城、枹罕旅遊服務中心、民俗文化體驗會所,其建設投資總額為257498.4萬元。

C片區則是以休閑娛樂體驗區為核心的片區。包括各種度假村、風情小鎮、名人會所等。其中主要代表建築有水磨風情小鎮、水磨游覽服務中心、崖頭會議旅遊休閑小鎮、崖頭體驗會所、後楊文化休閑中心、後楊度假小鎮、旅遊度假服務中心、旅遊文化服務中心、文化休閑度假中心、水鷺灣風情度假小鎮、水鷺灣風情度假會所、烏鷺旅遊服務中心、烏鷺休閑會所、烏鷺度假中心。其建設投資總額為190379.7萬元。

D片區依託臨夏觀賞植物種類繁多的優勢而打造的園藝花卉區。包括玫瑰主題園、菊花主題園、牡丹主題園、花卉總園以及實習基地和園藝體驗區。其中主要代表建築有玫瑰主題園、菊花主題園、牡丹主題園、花卉園藝實習基地、園藝培訓教育基地、花卉園藝體驗中心。其建設投資總額為13446.2萬元。

E片區是工藝傳承區,主要包括手工作坊、手工傳承、工藝體驗和展銷中心以及倉儲物流區。其中主要代表建築有倉儲物流園區、民族手工作坊區、工藝品加工服務中心、民族工藝傳承區、民族工藝研發區、民族工藝展銷中心。建設投資總額為13446.2萬元。 以上五個片區計劃總投資112.9億元。需引資30億元。

6.經濟效益預測:

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建設符合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政策精神,符合甘肅省支持臨夏回族自治州加快旅遊產業發展,具有良好的效益。一是將極大推動臨夏市旅遊,餐飲娛樂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明顯帶動政府稅收的增加,對政府更好發揮職能、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改善民生等都具有重大意義。二是不斷提高區域經濟自我發展能力,不斷增加就業崗位,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制度,提高居民生活質量。三是促進文化產業化,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在傳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歷史文化中逐步創新,促進傳統觀念的改變,推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為臨夏市的長遠發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底蘊。四是堅持節能降耗,構建綠色生態園區,有效提升市區環境質量,以文化產業化帶動循環經濟發展,最終實現臨夏經濟、社會、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7.項目進展情況:已完成可研報告

8.合作方式:合資、合作、BOT、其他

9.聯系單位:臨夏民族文化產業園管理委員會辦公室

10.聯系人:張俊 13993000349 魏國慶 13830119692

11.聯系方式: 地址:臨夏市政府統辦樓四樓433室 郵編:731100 電話、傳真:0930—6321775 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

⑩ 小學生三年級作文臨夏傳統文化――磚雕

臨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民族風情獨特。史書記載,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居住生活,兩千年前秦漢王朝就設縣置州建郡,古稱枹罕、河州,這兒是大禹治水的源頭,有許多美麗的傳說。
臨夏自然風光秀美,旅遊資源豐富,游覽「黃河三峽」,如身在江南水鄉,這里風景秀麗、棗花飄香、千鳥嬉戲、景色怡人;游覽「松鳴岩」、「蓮花山」,更勝似奇峰名山;駐足「炳靈石窟」,可感悟漢藏文化之交融。
我們臨夏人聰明能幹,喜歡工藝製作,仿古復制盤、罐、壺、瓶等,保持了真品的基本特點,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工藝品;磚雕可謂臨夏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它集書法、繪畫、篆刻為一體,將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刻入畫面,納入古典建築裝飾,古樸而典雅,它已經成為地方經濟產業,享譽國內外。